基于学科整合下公共精神培养的路径探究策略

2021-07-13 03:43马镇东
家庭教育报·教师论坛 2021年19期
关键词:公民教育学生

马镇东

【摘要】开展“基于学科整合下公共精神培养的路径”的课题研究,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共性理论,从理论上回应公共精神与国家治理之间的内在关联,坚持基于学科整合而又大胆创新的学术取向,有助于丰富发展公共精神的研究主体,提升公共精神的理论解释力,为应对公共精神危机,促进国家善治提供学理分析范式,在新的视角下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理论增量。同时,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了有力支撑,结合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发展沿革、课标规定及内容构成,其呈现出明显的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及综合性特征。基于此,文章从多个维度分析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性质,并以多维度定位为基本原则探究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公共精神  学生  公民教育

开展“基于学科整合下公共精神培养的路径探究”的课题研究,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共性理论,从理论上回应公共精神与国家治理之间的内在关联,坚持基于学科整合而又大胆创新的学术取向,有助于丰富发展公共精神的研究主体,提升公共精神的理论解释力,为应对公共精神危机,促进国家善治提供学理分析范式,在新的视角下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理论增量。同时,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了有力支撑。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与时俱进的课程,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课程目标、内容与实施方法。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保证课程实施质效的前提是对课程性质进行精准定位,并探索与时代、人才需求相契合的课程实施方法。基于此,文章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例,从课程的多维度定位入手阐释该课程的实施策略,旨在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提供思路与方法。

一、实施公共精神培养的原则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从道德与法治课程发展沿革可以发现,本课程是一门与时俱进、体现党及国家意志、注重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培养学生道德素养、提升学生思想及观念高度的课程。

(二)德育与新课标相结合的原则。从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规定来看,该课程的性质规定、目标、指导思想中从道德、法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守则、生活、文化等多个层面揭示了课程的内涵,表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道德教育、公民教育、实践教育的特征。

从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构成来看,其所设置的“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和集体”、“我与国家和社会”三大主题以及其中渗透的公共精神教育内容体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实实在在的道德教育课程,兼有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文化课程性质、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政治文化及法治精神的公民教育课程性质。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策略

(一)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学生深刻感悟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为学生成长成才打下科学思想基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提高学生政治素养与思想觉悟、加强学生道德认知能力、价值选择能力、培养学生法治观念的重要学科,其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将学生培养为政治立场正确、思想观念正确、道德品质高尚的“知行合一”青年,这一任务贯穿于素质教育的始终,也是各阶段教学的指引方向。

“立德树人”,“立德”为先,其不仅体现在培养学生道德品质上,也体现在作为学生指引者的教师要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以一种全新的思维与理念看待新时期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以彰显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教育风貌,有助于培养知行合一、德才兼备的青少年。

(二)以实践彰显课程公民教育的价值

实践是学生接触社会、参与社会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社会责任感形成的主要阵地,更是学生认知认可自身为中国公民这一身份的渠道。基于此,学校及教师需要围绕公民教育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字疫情防控期间引导学生围绕“致敬‘逆行者’”主题创作绘画、摄影作品,并将其放置在学校官方网站页面中,使学生亲身参与抗疫精神、社会正能量、主流意识的弘扬中,既能培养学生感恩品质,又能将学生学习成果可视化,激发学生参社会、承担社会责任的积极性。

(三)以真实案例提升公共精神

为体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思想教育性质,教师需要在课程实施中重视对学生思维独立性、层次性、实践性、结构化的培养,使学生通过分析真实案例构建思想、精神、道德品质知识框架,继而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其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参与到课程实践中。

以《积极奉献社会》教学为例,教师可呈现“磨刀老人”吴锦泉视频,这位八十九岁的老人将自己磨刀所获的大部分收入捐给受灾人民、救济孤儿、帮助村里修桥铺路,一直在为他人、社会风险。学生观看视频后,教师请学生说一说身边、生活中具有奉献精神的人物事迹,并通过达境移情、换位思考引导学生感知奉献社会的本质与内涵,使学生在体验感动中形成道德良知,选择正确的社会行为。

新时代背景下,初中道德與法治课程的内涵有所拓展,为此,教师需要明确本课程的教学定位,转变以知识为主体、以学科和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本、以学习为主,不断调整教学方式以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发展需求。通过课程学习,实践教学等途径,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社会公德、行为规范、仁爱之心等公共精神,最终达到新时代四有新人的立德树人目标。

参考文献

[1]孙灵灵.基于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微课程开发与实施——以疫情下的“我”和“我们”微课程为例[J].思想政治课研究,2020(03):156-158+98.

[2]张凤玲.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策略[A]. 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年教学研究与教学写作创新论坛成果集汇编(三)[C].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3.

[本文系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一般课题“基于学科整合下公共精神培养的路径探究”成果,立项编号:B-b/2021/ZCJG/131]

猜你喜欢
公民教育学生
快把我哥带走
赶不走的学生
西方新自由主义与高等教育中的公民教育:批判者的立场
学生写话
公民教育: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支撑
试论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公民教育
从专业宪法教育走向公民通识教育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公民教育
美国公民教育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特意和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