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纸伞的千年传奇

2021-07-14 02:13褚墨
中国新时代 2021年5期
关键词:纸伞油纸伞泸州

褚墨

从油纸伞问世到它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过了千年岁月,一代又一代能工巧匠,用他们的“匠心精神”把油纸伞做成了一个传奇。

2021年3月12日,2020“讲好中国故事”创意传播大赛获奖名单正式公布,经过多轮评选,一名留学生讲述泸州分水油纸伞的短片《熊猫与少年:油纸伞篇》从1万多件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全国一等奖。这名讲故事的留学生便是生活在四川泸州,就读于西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的孟加拉国留学生——永乐。

在短片中,永乐寻访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毕六福的传人,跟随师傅亲手做了一把独具特色的熊猫图案油纸伞。“我跟着师傅做了两天,体验了画画、铺纸、刷桐油等工序,没想到一把伞的工艺如此复杂。”永乐说,做油纸伞的感觉太奇妙,每一步都要细心、耐心地完成,也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没想到,一把小小的伞也蕴含了这么多文化与技艺。”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在5000年的文明进程中,产生了无数举世瞩目的文化符号,例如汉字、丝绸、瓷器、京剧、武术、兵马俑、皮影、文房四宝、剪纸、中国结,等等,油纸伞也是其中之一。

风雨千年

油纸伞是世界上最早的雨伞,也是中国传统工艺品之一,使用历史已有1000多年。

有传说称伞是由鲁班之妻云氏发明。相传早在春秋末年,我国古代著名木工师傅鲁班常在野外作业,若遇下雨,常被淋湿。鲁班妻子云氏想做一种能遮雨的东西,就把竹子劈成细条,在细条上蒙上兽皮,样子像“亭子”,收拢如棍,张开如盖。

也有另一说法,鲁班与其妹相伴游西湖,不巧碰上下雨,兄妹二人觉得很扫兴,便分头寻觅雨天游西湖的方法。鲁班围着西湖造出了10座亭子,而妹妹发明了伞。

传说终归是传说,实际油纸伞的出現时间不明。伞最初多以羽毛、丝绸等物料制作。发明纸后,丝由纸代替,制成纸伞,并在纸上刷桐油用来防水,文人雅士亦会在上油前在伞面上题诗作画,以遣情怀。

油纸伞在唐代传至日本、朝鲜,因此日本早期将油纸伞称为“唐伞”,后来传至亚洲其他地区如越南、泰国、老挝等地后,又结合了当地的文化,有了各自的风格和名称。

到了宋代,油纸伞颜色以“绿色”为主,故被称为“绿油伞”,譬如《清明上河图》中的热闹集市上,出现的伞便是绿油伞。以后历代均有改进,有纸伞、油伞、蝙式伞,最后形成今天的大众用品,使用至今已1000多年。

元代以后,棉布的出现使得布伞开始出现在历史的视野,油纸伞与布伞成为了民间主要的遮雨用具。油纸伞在明代之后开始普及,在民间作坊中随处可见。《天工开物》提到:“凡糊雨伞与油扇,皆用小皮纸。”沈括《梦溪笔谈》也提到:“以新赤油伞,日中覆之。”包括《白娘子》的传说里,许仙与白娘子正是因一把油纸伞而定情。

油纸伞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日用雨伞,纯手工制成,全部取材于天然,是中国古人智慧的结晶。事实上,在千年的演变中,油纸除了是挡阳遮雨的日常用品外,也兼具其他功能。比如在婚丧嫁娶中油纸伞是有关礼仪中一项不可或缺的物品。

南北朝北魏时期,油纸伞也被用于官仪,普通老百姓则将其称为“罗伞”,且因不同的官阶,配有大小颜色不同的罗伞。皇帝使用“黄色罗伞”不仅是为遮阳挡雨,还有“荫庇百姓”之意。

尤其是在唐代,因宣纸的诞生,使得伞面更为精彩,那些文人墨客在伞上绘画书写,抒情释怀,“书画油纸伞”应运而生,更为油纸伞添加了艺术属性。

油纸伞因其历史悠久、古典怀旧、内涵丰富、寓意吉祥,而深受人们的热爱。例如,在中国古代,赴京赶考或做官上任时,包袱里除书本外,一定会带一把红油纸伞,即“包袱伞”,又称“保福伞”,预祝路途平安、高中状元。

如今,从油纸伞问世到它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过了千年岁月,一代又一代能工巧匠,用他们的“匠心精神”把油纸伞做成了一个传奇。

各领风骚数百年

提到油纸伞,很多人想到的是烟雨江南,好像只有江南才是油纸伞的故乡。其实不然,作为中国传统的雨具,油纸伞是大江南北普遍使用的手工艺品。从前的油纸伞作坊就像裁缝铺、铁匠铺一样,遍地开花,寻常可见。因此也造就了油纸伞的产地较多,也各有特色。

只是随着现代工艺的发展,机械化生产的金属骨架布伞逐渐取代了传统手工制作的油纸伞,原先遍地开花的伞厂(伞铺、作坊)所剩无几。即便如此,仍有一些地方传承了下来,比如安徽泾县、江西婺源甲路、四川泸州、浙江杭州、湖南长沙等地,已被列入“非遗”保护的有泸州纸伞、杭州绸伞和婺源甲路纸伞。

孟加拉国留学生永乐的短片中提到的正是泸州分水油纸伞。泸州制伞业起源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20世纪四五十年代,是泸州油纸伞的“黄金时期”。特别是40年代晚期至50年代初期,靠近泸州小市码头的珠子街是当时泸州的“油纸伞一条街”。极盛时期,泸州境内共有大小油纸伞生产厂家100多家,从业人员上万人,主要集中在现江阳区蓝田、泰安、沙湾、分水、弥陀、小市等地,年产纸伞2000万把。历史上泸州主要以制作雨具的“大红伞”为主。2008年江阳区政府把“泸州油纸伞制作工艺”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性文化遗产”并成功获得批准。

油纸伞也是“福州三宝”之一(另两种是脱胎漆器和牛角梳)。福建福州油纸伞历史悠久,始自晚唐。当时中原士民为了逃避战乱,纷纷流入福州,并带来了先进的制伞工艺技术。迭经世代沿袭,制伞工艺在福州逐渐形成独特的地方风格。随着福州与日本、南洋各国的贸易与日俱增,油纸伞也随之飘洋过海传到了这些国家。据史料记载,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油纸伞业逾百家,鸦片战争后达300多家。福建九种大宗出口货单中,“雨伞”仅次于“布尺”“磁器”,居第三位。至清代中叶油纸伞业已进入繁盛时期,出现“三山伞行”“三山伞骨行”等行业组织。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油纸伞出口30万把,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增到56.35万把。福州纸伞品种繁多,主要有花伞、明油伞、丝棉纸伞、蓝绿硼伞、双层花伞、绢印彩画花伞、绢印套色童伞,等等,既有实用价值,又有装饰观赏效果,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如今,福州油纸伞由于工艺复杂已悄悄离开繁忙现实的都市生活,但它却作为一种精美的工艺品仍深受人们喜爱而被欣赏和收藏。

“景德镇的瓷器,甲路的伞,杭州的丝绸不用拣。”甲路是江西婺源的一个自然村。甲路油纸伞历史要稍晚于福州,始于宋代,相传成淳五年(公元1269年)丞相马迁鸾(甲路张氏女婿)逸居甲路时,从京城带了一把油纸伞。从此,甲路人便不断改进工艺,世代相传制伞。民间时期,“龙盛”纸伞坊的张龙盛最为出名,一直沿用的竹制伞键系他发明。甲路油纸伞,以制作灵巧、工艺精湛、风格别致而著称。

浙江余杭的油纸伞制作至少230余年历史,清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董文远九房开设伞店。余杭油纸伞有渔船伞、文明伞等多个品种,由于技术精良、用料上乘,做出来的伞经久耐用,日晒雨淋也不会散架和穿裂,很受欢迎。从前不少外地游客途径余杭都会在半夜叩门购伞,作为礼物送给家乡的亲友。如今浙江省文化厅将余杭油纸伞列入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发源于北京的若水堂油纸伞相对年轻,仅有100多年的历史,但自清代起即在大江南北享有盛誉。相较于寻常百姓使用的油伞,若水堂制伞工艺更加繁琐讲究,伞骨及伞杆采用多年生紫罗汉竹手工削制并经烟熏处理增其强度,伞面采用韧性极好的皮纸,手工绘画后反复涂刷柿子油及桐油,使其防水,坚固耐用。2008年北京奥运会召开前夕,受政府挖掘及扶持,若水堂等油纸伞老字号扩大制作规模,开发出长柄皱云唐伞及古法造纸镶嵌天然树叶油纸伞,用于奥运会新闻中心装饰布置及礼品馈赠,受到市场好评。

如今,各产地的油纸伞正从千年的传承中走来,逐步走向复苏。“每天都要接上100余个油纸伞订单,其中有10多个订单就是要卖给外国的。”54岁的泸州分水油纸伞传承人许学明表示。

一把传承了千年的油纸伞,不仅是挡风遮雨传统用具,它还曾承载过岁月、当地的历史文化和不期而遇的浪漫。如今,这把承载着厚重历史的油纸伞,正在各地传承人的努力之下,以一种崭新的形象重新走进人们的生活,销量也逐渐增大,让无数人走上了脱贫增收的小康路。

猜你喜欢
纸伞油纸伞泸州
“守”艺人刘伟学:一把纸伞也能成“潮牌”
泸州老窖
细雨山塘
谁都要看到的一幅画
细雨山塘
盛开在烟雨江南中的花——油纸伞
泸州油纸伞
“80后”理工男与油纸伞的不解之缘
泸州医学院 学报
泸州顺庆起义是南昌起义的一次预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