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如人生的中国象棋

2021-07-14 02:13钱果果
中国新时代 2021年5期
关键词:中国象棋棋盘

钱果果

在这小小的中国象棋棋盘里,体验的不仅仅是一次游戏,也是一场人生。

2018年的夏天,在河南郑州有这样一条有趣的新闻。两个大爷守着象棋棋盘,面对突如其来的暴雨依旧镇守,若不分胜负,绝不移开。只是听着这新闻,都颇有一番江湖侠客雨中对峙的味道。当时下象棋的赵大爷说:“那就是玩呢,在那下着棋,他说下着雨也在这下吧,俺俩关系不错,我说下就下吧。”作为对手的岳大爷说:“一开始没有下那么大的,俺俩下的三局两胜,结果这个天下点小雨,谁知道下着下着就下大了,下大了俺俩个都不愿意起来,结果这一下子这一局下完了才起来。”

不仅是这个新闻,如今生活的地方,不论是公园还是路口,都能看到不少在楚河汉界上杀得难解难分的人,周围围着一圈圈看客,让人忍不住驻足观战。

中国象棋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源远流长,基本规则简明易懂,趣味性强,成为流行极为广泛的棋艺活动,千百年来长盛不衰。象棋模拟的是古代战争、直线战争、陆地战争、平面战争,在中国古代,也被列为士大夫们的修身之艺。

可以说中国象棋是集文化、科学、艺术、竞技于一身,不但可以开发智力,启迪思维,锻炼辩证分析能力和培养顽强的意志,还可以修心养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生活,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古今中外男女老少皆宜。由于用具简单,大街小巷常常可见对弈的中国象棋爱好者。

悠长历史

中国象棋,也叫“大棋”“象戏”“象碁”或“橘中戏”,是一种由执棋双方轮流出招进行攻防对抗的棋类运动。象棋的道具有一张用楚汉分界的棋盘和32个棋子,通常棋子平均分为红色和黑色两方。走棋对战时,中国象棋遵循着古代孙子兵法的作战思想,在复杂的关系变化中采用虚与实、整体与局部等攻防手段来提升思维能力。当一方的“帅”或“将”被吃掉,即“将军”的时候,或者一方无棋可走的时候,就分出了胜负,对弈结果除了输赢,还有势均力敌的平局,也称“和棋”。

春秋战国时的兵制,以5人为伍,设伍长1人,共6人,当时作为军事训练的足球游戏,也是每方6人。由此可见,早期的象棋,是象征当时战斗的一种游戏。在这种棋制的基础上,后来又出现一种叫“塞”的棋戏,只行棋不投箸,摆脱了早期象棋中侥幸取胜的成分。

战国时期,已经有了关于象棋的正式记载。如《楚辞·招魂》中便有“菎蔽象棋,有六簙些。分曹并进,遒相迫些。”还有刘向编纂的《说苑》也有过记载:雍门子周以琴见孟尝君说过“燕则斗象棋而舞郑女”。 在蔡邕的《弹棋赋》中也有“列象棋,雕华丽”之句。

秦汉时期,塞戏颇为盛行,当时又称塞戏为“格五”。从湖北云梦西汉墓出土的塞戏棋盘和甘肃武威磨嘴子汉墓出土的彩绘木俑塞戏,可以映证汉代边韶《塞赋》中对塞戏形制的描写。三国时期,象棋的形制不断地变化。至南北朝时期的北周,武帝制《象经》,王褒写《象戏·序》,庚信写《象戏经赋》,标志着象棋形制第二次大改革的完成。

隋唐时期,经济发达,中国象棋也有了新的发展。据《梁公九谏》记载,唐太宗的儿媳武则天就是个象棋迷。《梁公九谏》说:则天睡至三更,又得一梦,梦与大罗天女对手着棋,局中有子,旋被打将,频输天女,忽然惊觉。来日受朝,问诸大臣,其梦如何……

诗人白居易也爱着象棋,“鼓应投壶马,兵冲象戏车。弹棋局上事,最妙是长斜”是他吟咏象棋的名句。白妻是牛僧孺党重要人物杨颖士的妹子,牛氏《玄怪录》曾以小说的形式写过唐代象棋制度,与白居易的诗相辉映,更为唐代的象棋史增添了光彩。

宋代是象棋广泛流行,形制大變革的时期。先后有司马光的《七国象戏》,尹洙的《象戏格》《棋势》,晁补之的《广象戏图》等著述问世,民间还流行“大象戏”。

早期的象棋,棋制由棋、箸、局3种器具组成。两方行棋,每方6子,分别为:枭、卢、雉、犊、塞(2枚)。棋子用象牙雕刻而成。箸,相当于骰子,在棋之前先要投箸。局,是一种方形的棋盘。比赛时,“投六箸,行六棋”,斗巧斗智,相互进攻逼迫,而制对方于死地。

经过近百年的实践,象棋于北宋末定型成近代模式:32枚棋子,有河界的棋盘,将在九宫之中等等。南宋时期,象棋成了家喻户晓的“国民”项目,成为流行极为广泛的棋艺活动。李清照、刘克庄等文学家,洪遵、文天祥等政治家,都嗜好下象棋。宫廷设的“棋待诏”中,象棋手占一半以上。在民间,也有称为“棋师”的专业者和专制象棋子、象棋盘的手工业者。南宋还出现了洪迈的《棋经论》、叶茂卿的《象棋神机集》、 陈元靓的《事林广记》等多种象棋著述。

元明清时期,象棋继续在民间流行,技术水平不断得以提高,出现了多部总结性的理论专著,其中最为重要的有《梦入神机》《金鹏十八变》《橘中秘》《适情雅趣》《梅花谱》《竹香斋象棋谱》等。杨慎、唐寅、郎英、罗颀、袁枚等文人学者都爱好下棋 ,大批著名棋手的涌现,显示了象棋受到社会各阶层民众喜爱的状况。

新中国成立之后,象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1956年,象棋成为国家体育项目。之后,几乎每年都举行全国性的比赛。1962年成立了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的下属组织——中国象棋协会,各地相应建立了下属协会机构。几十年来,由于群众性棋类活动和比赛的推动,象棋棋艺水平提高得很快,优秀棋手不断涌现,其中以杨官璘、胡荣华、柳大华、赵国荣、李来群、吕钦、许银川等最为著名。

棋局如人生

纵观棋盘,数卒和兵的数量最多,就像我们普通人,虽然力量微小,但是如果团结凝聚在一起,也可以形成大气候;车马炮相士两两相对,就像人生不可或缺的伙伴,相互鼓励帮助,携手共进退。人生本就是一局棋,楚河汉界永在,就像忧患与危机,必须时刻牢记心头。在这小小的棋盘里,体验的不仅仅是一次游戏,也是一场人生。

曾主持中央电视台《象棋世界》节目、现任体育总局棋牌中心象棋部副主任的郭莉萍,也介绍过中国象棋对自己产生的积极影响:“我原来一直觉得下棋第七名和最后一名是一样的,因为比赛只取前六,但是后来我发现只要下好每一局棋,可能这次发挥并不理想,但日积月累效果总会慢慢显现,这个道理不仅仅适用于象棋,其实在人生很多方面都是相通的。”

在纵九横十的象棋棋盘之中,其实也包含着我们中华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忠、勇。中国象棋也很好地集中了几千年中华文化的精髓:“红先黑后”,说的是礼让;“观棋不语真君子,举棋不悔大丈夫”,也指出了为人处世;“胜败乃兵家常事”,说的是心态;“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指的是启迪和警示。

小小的棋盘,纵横之间,所蕴含的,是千年的中华文化之道,是仁和义,是礼和智,是信是忠是勇,是我们的文化基石。

现任国际智力运动联盟主席的陈泽兰表示,越来越多的孩子有学棋的需求,但很多家长的认识停留在比较浅显的阶段。“多数家长认为我们在家里教孩子,让孩子能坐得住就够了,但其实棋牌能够改变人的思维方式,进行系统的棋牌训练不仅仅能让青少年学习下棋、传播棋类相关的文化,最重要的是对孩子人生的格局规划方面、特别是形成独立思维能力方面会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如今窘境

尽管中国象棋有着非常广泛的大众基础,在社会上得到了普遍的认同,但象棋运动的发展前景却有些堪忧。

其实中国象棋曾经是作为正式比赛项目参加到全国运动会中的,然而随着我国竞技体育国际化步伐的快速迈进和改革开放的逐年深入,在国家体育战略进行调整以后,1993年第七届全运会表演项目成为象棋在全运会舞台的最后亮相;如今的象甲联赛,已经成为众多棋手最重要的赛事依托和收入来源。

2001年,国家体育总局会同教育部联合发文,鼓励在学校开展包括象棋在内的3项棋类活动。从2003年开始推出全国象棋甲级联赛,每年组队出国进行推广普及活动等举措,都體现出中国象棋力图更大发展的雄心。

随着各类外来体育项目包括电子游戏类产品的风靡,对传统文化体育项目的象棋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国粹文化、民族体育项目如何传承和发展,象棋开始不得不面临发展的严峻局面。

象棋国际特级大师胡荣华表示:“要想得到持续发展,象棋不能计较一时之得失。只有进一步推动象棋在国际上的发展,使得更多的国外棋手能够对中国顶尖棋手构成威胁,使象棋具备国际意义上的竞争性,才能使象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面对如今的窘境,中国象棋到底该向何处去?答案多种多样。时代在变,中国象棋的发展任重道远。

近些年,中国象棋的民间赛事、业余赛事越发多了起来。以深圳为例,除了全国性的业余大赛——福田公开赛外,还有深圳甲组、龙华体彩杯、业余棋王赛等官方赛事,更有棋社策办(如好棋社、龙翔棋社、弈起来棋社、桃花岛棋社)、棋友自助的周赛及月赛,每年大大小小赛事数量多达上百场。这些比赛呈现“奖金少,但频次多”的特点,也与“群众体育”“全民运动”的精神相吻合。或许,这样“草根式发展”可以成为中国象棋一个新的发展风口也说不定。

猜你喜欢
中国象棋棋盘
马踏连营
马踏连营
中国象棋博弈程序中边界判断的优化方法研究
棋盘人生
大博士回答
方寸棋盘,硝烟弥漫
棋盘战争
为业余棋手诊脉
棋盘里的天文数字
棋盘疑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