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发展的高中物理课堂建构的感悟

2021-07-14 23:29信春刚
安徽教育科研 2021年14期
关键词:挖掘建构创新

信春刚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笔者就目前对课堂教学建构的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分析了原因,并提出三个方面的看法:一、课堂教学建构的过程是发现的过程,二、课堂教学建构的过程是研究教材、运用教材的过程,三、课堂教学建构的过程是创新的过程。同时

本文还介绍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措施。

关键词:建构  挖掘  创新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是建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依据。但目前就如何较好地实现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课堂建构,仍困扰着我们。笔者从以往参加的各类教学活动中发现一些问题,例如:教师在教学流程的安排、教学活动的创设、选用教学素材等方面出现了很多的雷同模式。其主要原因有:一是部分教师习惯“拿来主义”。这部分教师不研究教材,不钻研教法,不全面分析学生,而是上网查找与课题有关的教案、课件以及相关视频,然后稍做修改,自认为一堂课的建构就完成了。这种教学缺乏针对性,缺少独立思考,不一定符合学生的需求。二是部分教师科研时间有限,独立科研能力不强。在临场进行独立的课堂教学建构时,不能得心应手。抄搬的教学可能会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良影响:①不能根据学情进行因材施教、课堂构建;②不利于课堂教学效益的整体提升;③不利于教师自身专业水平的提升。较为丰满的教学设计既是教育教学理论与经验的灵活应用,又是在系统理论与方法论指导下促进全体学生进行快乐学习而设计的课堂教学,同时这也是最优化思想引导下的实践活动。

笔者结合各类物理教学活动过程的体验,谈谈对教学课堂的建构的一些浅见。

一、课堂教学建构的过程是发现的过程

课堂建构的任务是通过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来提高教学效益,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因而课堂建构应着眼于教学实际寻求恰当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注重高质量教学效果;使教学效果、教学效率和教学吸引力三者有机统一,达到“减负增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了解学生的需求。教育、教学的基本目标是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教学的任务是让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得以发挥,课堂建构首先是深入研究学生身心发展历程和发现学生个体的学情发展的过程。依据学生的发展、差异和主体原则,结合中学生对物理学科认知特点与规律、生活经验、能力与情感及身心特点,了解他们的需求、喜好,促进有效认知的形成。笔者在进行《牛顿三定律》的课堂建构时,首先是现场展示自制磁性船在水中相互作用,引起学生的兴趣点,提升他们的课堂参与热情,课堂气氛很快活跃起来,很容易进入教师预设的目标中去。

(二)利用环境,创设情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为学生创造一个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应在课堂建构的过程中深入地分析环境、利用环境。在教学过程中,笔者经常从实际出发,对学生进行分组教学,充分利用组间竞争、组内合作的学习模式发挥学生的团队创造力。例如在《牛顿第三定律》的课堂建构中,融入小组制作类似“磁性船”相互作用的实例并展示说明,教师结合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方式奖励不同的优秀小组,学生参与热情高涨,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利用环境、创设情境主要是发现学生群体的内环境和课堂教学的外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

二、课堂教学建构的过程是研究教材、运用教材的过程

(一)研究教材。对于课堂建构,在新课标下要求钻研目标、内容、评价标准以及方式,仔细探索中学生在课堂上“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等核心素养所应达到的高度。因此我们在课堂建构之初一定要研究教材,研究范围甚至要超越教材。研究教材应根据《新课程教学目标》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教材中为何在这里创设这个内容?如何完成本节课整体的目标?怎么让学生接受这些信息?……另外,教师还要对教材中的素材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挖掘。例如,笔者在设计高中物理必修一《超重和失重》教学时,重新整合了教材的内容,利用视频展示和演示实验,通过师生互动等形式既让学生获得超重和失重的体验,同时学生又获得了大量的教材以外的信息,并学会运用与解释这些现象的本质。另外笔者在《超重和失重》教学建构的过程中,又利用教材上学生在台秤上下蹲、站起的素材进行现场演示,促使学生自然地过渡到将学的新知,教学过程非常顺畅。

(二)充分运用自制教学资源。教师在选用教学资源时应该从优化教学、促进发展出发,提升教学的效益性。“优化教学”指有利于教师合理地组织课堂教学的教学资源;“促进发展”指教学资源内容和形式能满足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学习需要,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作用,提升课堂学习效益。因而,教师在教学建构过程中教学资源要符合科学合理、常见及典型的原则,并可以在教学中得以应用,以促进教学。笔者在进行《变压器》教学建构时通过自制教具变压器、互感器等器件结合教材来说明变压器工作原理、输入線圈和输出线圈的作用,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激发他们动手的欲望。

三、课堂教学建构的过程是创新的过程

教学建构的创新,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过程的创新。良好的课堂应该是明确具体流畅的学与教的过程,是以学生积极参与建构新知、创新能力而创设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学习情境。那么如何建构教学过程呢?其一应依据《新课标》要求,根据学习目标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同时也是对教材的理解与创造。其二应依据学生学情,及时分层创设目标,即根据实际把学生的学习目标进一步分解细化。这包括对物理基本概念和规律的合理解析,对高中物理知识、学生情感进行深入研究,还要对教学情境和教、学资源的合理评析。例如在必修一的《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教学过程中,我根据初中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学生刚进入高中,不能马上进入动手状态情况,先引导让学生观看别人自制的作品,感受平行四边形定则的要求,激发他们自制工具验证规律的兴趣、求知欲。

(二)情境的创新。教学情境即是以最直接的方法呈现教材中所描述的内容、情境或者教学内容的相关背景。情境的创设应为学生创造认知、发展的支撑点,能拓宽学生的兴趣点。教师在教学情境创设的过程中可借助于语言、实物、图片、视频、实验、新旧知识联系、背景、矛盾等问题,情境创设来源于生活,注重科学性,应体现物理学科的特点。作为物理学科,教师要充分利用它的学科特点,创设出丰富的教学情境,例如笔者在进行《重力势能》的教学时,先展示过山车、高空坠物的破坏力等图片把学生引入情境,然后再讨论归纳出基本原因,最后以相关的微课作为指导,学生的自主讨论、归纳、总结的过程就会水到渠成了。

总之,把课堂建构看作是教师工作中最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是体现教师基本功的重要载体,又是教师专业水平不断提升的外在表现,教学过程的建构是否合理,也充分体现了教师综合能力水平。因而作为教师不要在教学建构过程中随意地照搬照抄他人的作品。对于一些优秀的教学方案,可以在借鉴中感悟,在实践中探索,在学习中升华。优秀教学不应该仅是对别人的教学活动复制粘贴,应该是教师对物理学科、学生的学情,对教学情境创设有自己独特理解的教学安排,是具有自身教学风格的教学活动,因而要上出这样的课必须从教学构建过程的原创性着手。

参考文献:

[1]扈中平,李方,张俊洪.现代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廖伯琴.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3]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第六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4]靳玉乐.探究教学的学习与辅导 [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挖掘建构创新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建构游戏玩不够
将“再也没有”带向更有深度的思考中
关注数学思考 提升数学本质
大数据技术在商业银行中的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