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台县博物馆馆藏棺板画中追溯历史

2021-07-16 06:28杨海东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8期

杨海东

摘 要:自20世纪中期开始,随着河西地区各种魏晋时期历史文物的大量出土,棺板画作为我国古代丧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并为相关历史、文化、环境、艺术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基于此,文章以高台县博物馆的馆藏棺板画为例,对棺板画内容进行了介绍与分析,同时围绕馆藏棺板画的思想内涵、地域特征展开了探讨,希望能够从这些棺板画图像中了解到更多有关魏晋时期河西地区的历史,对当时绘画艺术发展的相关研究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台县博物馆;棺板画;河西地区

0 前言

高台县博物馆展出的馆藏棺板画共有9块,主要出土于骆驼城遗址城南墓群与许三湾城堡遗址周边墓群,虽然在数量上相对较少,但图像内容却非常丰富,不仅绘有伏羲、女娲、西王母等中國古典神话人物,同时还包括日、月、星辰等天象图以及车马出行、丝帛、几案等生活类图像,对全面研究魏晋时期河西地区(今甘肃省兰州市以西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东)的思想文化、人文风俗、社会经济水平等具有极高的价值。而依据高台县博物馆馆藏棺板画来追溯相关历史更具有现实意义。

1 高台县博物馆馆藏棺板画的主要内容

1.1 神话人物

在已出土的诸多魏晋时期棺板画中,神话人物是最常见的题材内容,尤其是伏羲、女娲这两位神话人物,更是在棺板画中频繁地出现。

如在高台县博物馆展出的二号棺板画(出土于许三湾墓葬群)中,就用墨线描绘了一幅蛇身交尾的图像。图像左侧为人首蛇身的男像,头上带有高冠,左臂向下伸出,胸前还画有明显的圆圈符号,圆圈中书有“左日”两字;而右侧则为同样人首蛇身的女像,头上带有发簪,右臂向下伸出,胸前同样画有圆圈符号,但圆圈中为“右月”二字。

此外,两像的蛇尾部还带有一些黑色线条作为装饰,猜测应为对蛇身纹样的强调。根据图像内容及魏晋时期的各种神话传说(如东晋郭璞在为《山海经》作注时提道:“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基本可以推断,棺板画中人首蛇身的交尾图像分别为神话人物伏羲与女娲。

1.2 日月星辰

以日月星辰为主要内容的画作通常被称为天象图,基本都是古代先民对天空中星辰的早期认识与描述,具体图像包括二十八星宿、北斗、日轮、月轮等,这与汉代以来的天人学、神仙思想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如在高台县博物馆展出的四号棺板画(出土于骆驼城东南墓葬群)中,于棺板正中央画出四个大小基本相等的圆圈,之后再用两条墨线以十字交叉过圆心的方式将四个圆圈连接了起来。在四个圆圈的外侧分别用黑线将相邻圆圈两两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近似于菱形的星象图。

从棺板画图像内容来看,棺板正中央的图像虽然与其他同时期图画中的星辰图像比较类似,但在“星辰”数量及排列布局上却与“二十八星宿”“北斗七星”等常见星象图并不相同,很难确定其具体含义。

同时根据我国古代图籍分类可知,对星辰位置描绘准确的天文图基本都属于秘画珍图,具有很强的秘传性,通常只有作为极少数群体且地位较高的占星师才能够绘制。因此综合墓主人身份地位可以判断,棺板画上所绘星象图仅为工匠或画工随意绘制,或是对当时主流天文观念图的仿照,与天文学知识基本无关,在作用上应该更侧重于对宗教信仰的表达,与道教符图比较类似①。

1.3 人物出行

人物出行作为我国古代墓葬画像的最常见题材内容之一,其描绘的出行场面通常都比较宏大,并非对日常生活中简单出行场景的展现,主要用规模宏大、装饰华美的车驾及诸多随从人员来彰显墓主人生前的尊贵身份。同时通过对各种具有神话色彩的图像内容来表达墓主人对“升仙”的向往。

根据图像中墓主人出行目的的不同,还可以具体分为进入地下世界、接受子孙祭祀、仕途经历三大类。而在高台县博物馆馆藏棺板画中,人物出行图则主要为进入地下世界类型。

如出土于骆驼城东南墓葬群的一号棺板画,就描绘了一位女性人物“乘”牛车出行的画面。在棺板画图像中,女主人公身披大氅、头挽高髻,实际上并未登上牛车,而是紧随在牛车的后方,身前是一辆由人牵着的牛车,牛车周边还描绘了树芥、卧具等其他形象。而在与牛车相距有一定距离的位置描绘了类似高山的图像,通过其他残留痕迹,还可以发现与画中女主人公类似的高髻。

结合其他魏晋时期棺板画内容可以判断出,一号棺板上画作主要描绘了女主人即将乘坐牛车前往仙境(高山)的场景,根据棺板方向及魏晋时期相关史实资料还可以大致推断,画中女主人公想要前往的“仙境”应为西王母所居住的昆仑丘①。

1.4 神树文化

神树文化与星象图、神话人物等相比,在古代墓葬画像的出现相对较少,但在河西地区出土的魏晋时期棺板画中却属于比较主要的题材内容之一。

例如,在高台县博物馆展出的七号棺板画(出土于骆驼城东南墓群)中,就画了一株枝繁叶茂、树干粗壮的大树,大树上方绘有一只昂首展翅的鸟,且身上羽毛的描绘十分清晰。而在大树的下方则绘有一张草席,其上绘制有各种方格纹样式的图案装饰,草席之上还跪坐两个神态丰富的人。虽然情境描绘尚不明确,但根据右侧人低头的动作可以猜测,似乎是右侧人物在向左侧人物行礼。根据画中大树上方有飞鸟的图像及相关神话传说记载(《山海经·大荒东经》中记载:“大荒之中……有谷曰温源谷,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可以推断,七号棺板画所描绘的内容应为扶桑树与金乌。

2 高台县博物馆馆藏棺板画的思想内涵

2.1 升仙思想

棺板画作为古代葬具上的装饰,内容比较简单,如果从艺术角度来看,很多图像一定程度上比较粗糙,但由于绘制成本相对较高,因此基本都出现于贵族阶层的墓室中,其墓主人身份地位普遍较高。

同时,受封建迷信思想,古代贵族阶层对于永生具有极大的渴望,通常都希望死后能够“羽化升仙”,实现生前所渴望的永生。棺板画中的各种题材内容,大多也都是对墓主人“升仙思想”的直接体现②。

例如,在高台县博物馆展出的一号棺板画中,人物出行图像就体现了墓主人对“羽化升仙”的强烈向往。根据画中内容可以得知,墓主人希望在生命终结后前往西王母所居住的昆仑仙境,以实现永生的愿望,而画中的牛车则正是前往昆仑仙境所需要的工具(魏晋时期人们认为前往仙境应依靠车骑等外在力量)。

而七号棺板画中的扶桑神树图也同样是对墓主人升仙思想的表达。在神话传说中,扶桑树高达150千米,冠上有金乌飞翔。墓主人之所以会在棺板上绘制这一图像,其实是将扶桑树与金乌当作了直达天界的天梯,希望能够通过扶桑树来与天界中的神仙产生联系,并借此直达天界,实现死后升仙的愿望。

2.2 生者祈愿

自秦汉时期以来,我国古代贵族就一直都有着在墓室中绘制星象图的习俗,这种习俗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的死亡观念,同时也与生者对逝者死后生活的祈求、祝福有着直接关系。

如高台县博物馆展出的四号棺板画,由于其对于星象位置的描述并不准确,基本可判断绘制星象图的目的以示意性为主,具有祈求冥福的强烈迷信色彩。

此外,九号棺板画中的丝帛图虽然与星象并无关联,但由于丝帛在魏晋时期象征着财富(《晋书》中曾记载:“太府参军索辅言于轨曰:‘古以金贝皮币为货……宜复五铢以济通变之会。轨纳之,立制准布用钱。”),甚至可以直接作为货币使用。因此该图像同样是生者对逝者的一种祈愿,即希望逝者在另一个世界拥有无穷无尽的财富③。

2.3 对生命的美好向往

由于棺板画属于葬具的一部分,与生命的逝去直接相关,因此在一些棺板画中的内容往往还表达了墓主人对生命的美好向往。

例如,在高台县博物馆展出的二号棺板画中,伏羲、女娲的交尾图像实际上是由伏羲、女娲两位神话人物的单独图像衍生而来,很多秦汉乃至更早时期的图画通常不会将伏羲与女娲的图像放在一起,相关神话传说中并没有二者为夫妇关系的记载。直到魏晋时期,人们才开始逐渐将伏羲图像与女娲图像放在一起,并创造出了后来十分常见的交尾图像。

由伏羲、女娲图像的这一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无论两位神话人物在交尾图中象征着夫妇关系,还是仅仅象征着阴阳交合,实际上都是人们对生命美好期望下神性不断发展并最终结合的结果。交尾图在棺板画中的出现显然也是为了表达墓主人对生命美好的向往①。

3 高台县博物馆馆藏棺板画的地域特征

高台县博物馆馆藏棺板画虽然在内容上差异较大,但从整体上来看,无论是图像样式还是题材选择、文化内涵,都有着很明显的地域特征。而通过对这一地域特征的总结分析,则能够对魏晋时期河西地区的历史文化拥有更多的了解。

例如,从图像样式来看,魏晋时期河西地区聚集了很多世家大族,由于这些大族在丧葬制度上沿用了东汉时期旧制,同时又有着聚族而葬的传统,因此随着墓葬图像的大量出现与发展,河西地区逐渐形成了一套具有独特样式的墓葬图像,并在高台县博物馆馆藏棺板画中得到了一定的体现②。

从东汉末年开始,中原地区连续不断的战争使得当时很多大族都形成了薄葬的风俗。中央政权虽然历经更迭,但也同样倡导薄葬、禁止厚葬。

而到了魏晋时期,这种薄葬思想同样延续下来,并对河西地区的世家大族产生了深远影响,很多世家子弟虽然会在棺板上绘制各种图画,但受到薄葬思想的影响,在形式上却大多比较简单。

例如,二号棺板画中的交尾图虽然能够看出是伏羲、女娲的图像,但无论书画面的充实度还是画法,都与两汉时期的同类棺板图存在着一定差距,甚至连画中线条的颜色也是十分常见的墨色。

而從题材选择上来看,魏晋时期河西地区的墓室图画则普遍具有较强的创新性,习惯于在传统墓室画像题材的基础上融合其他元素,或进行适当的删减组合,以创造出具有不同象征意义、视觉效果的新题材。

如一号棺板画中的“牛车出行升仙图”就是以汉代的升仙图为基础,融合了当时河西地区习惯于牛车出行的习俗,最终创作出了全新的墓室图像题材。这主要是由于从西汉时期开始,河西地区一直都是多宗教并行,如儒家、道家、佛教、摩尼教等各个宗教的思想,都能够为当地人所接受,而在宗教文化不断碰撞、交融的过程中,更具包容性、创新性的丧葬文化自然也就随之形成,并对各种新墓室图画题材的形成产生了直接影响。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台县博物馆的馆藏棺板画虽然数量并不多,但体现出了人物出行、神话人物、日月星辰、神树文化等多类内容,不仅具有魏晋时期河西地区的显著地域特征与时代特点,同时还充分体现出了当时人们的升仙思想、宗教思想以及对生命美好的向往,能够为相关历史研究工作提供巨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