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心之所向,无问西东

2021-07-16 23:44李清浅
女友 2021年6期
关键词:青蒿素诺贝尔疟疾

屠呦呦:第一位也是至今唯一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一边精致生活,一边努力工作获得优异成就,是都市职场剧中大女主的基本人设,也是很多人的理想生活。

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屠呦呦,算得上现实版的职场大女主,但她的生活,乍一看,却是个“反面教材”。

屠呦呦为人大大咧咧。有一次她的身份证找不到了,让同事帮忙找找,同事打开她的箱子,发现里面的东西放得乱七八糟,身份证不知所踪。还有一次她坐火车出差,在中途停靠站下车透气时竟忘了按时上车,被落在了站台上。类似的事情发生过好多,日子一久,科研所的人都知道屠老师在生活琐事上“不太灵光”。

但她对工作却很严谨。1967年5月23日 ,我国启动“523”項目,召集全国60多个单位的500名科研人员一起研发对付疟疾的新药物,39岁的屠呦呦位列其中。科研组从系统收集整理历代医籍、本草、民间方药入手,整理出治疟疾的中药200多种,提取方法加起来有380种。如何验证呢?严谨且繁复的实验是少不了的。

做实验要用到大量乙醚,这是一种对身体有害的化学品,当时没有防护用品,也没有通风设备,戴个纱布口罩就算自我保护了。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时间一长,就会出现鼻子流血、肝中毒等症状。作为组长的屠呦呦没有退缩,还要求做小白鼠,以身试药,节省实验时间。先生曾这样形容她的工作状态,“整天不着家,没白天没黑夜地在实验室泡着,满身都是酒精味。”最后,她成功验证了“青蒿素”的药效。

事业上的拼力,让屠呦呦顾不上家庭。做饭、收拾家务、照顾孩子,一般都是先生来,她曾开玩笑说:“别人以为我有生活秘书,他就是我的秘书。”

有段时间,她被派去海南岛工作,先生也因为工作不便照顾两个年幼的女儿,这对夫妻只好忍痛将不到四岁的大女儿送了全托,将小女儿送回宁波老家。很久以后,大女儿回家不愿叫“妈妈”,小女儿则视好几年才回乡探一次亲的妈妈为陌生人。错过了女儿们的成长过程,一直是屠呦呦的遗憾。

实验室的年轻后辈们,反而是她陪得最多的人,一点点地“拉扯”着他们,从青年科研者带成项目带头人。很多人至今还记得屠呦呦的口头禅,“我们既然走上了这条道路,就要有一种执着坚持的精神。”

1972年,屠呦呦成为第一个发现青蒿素对疟疾寄生虫有出色疗效的科学家,她的发现带给科研团队一道曙光,更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用提取出的青蒿素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

屠呦呦绝非平衡职场与家庭的一把好手,她能取得成绩,恰恰因为将有限的精力聚焦到了工作上。在小家和大家之间,她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与牺牲,以一往无前的精神,坚持了下来。

人生无法贪多,扬长避短,拼尽全力去做自己擅长的事情,何尝不是一种“平衡”之法?

李清浅

猜你喜欢
青蒿素诺贝尔疟疾
享用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镇痛成果
疟疾,不再是非洲的“地方病”
某些自制汤或可对抗疟疾
中国骄傲,一起致敬!
太空技术预测疟疾暴发
“青蒿素抗药性”如何应对?屠呦呦等提出合理方案
2019年诺贝尔颁奖
炸药大王诺贝尔
青蒿之内还有宝藏
输入性疟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