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开家庭教育的“千千结”

2021-07-16 08:43谷珵
教育家 2021年23期
关键词:家校家庭儿童

谷珵

第七次人口普查公报显示,中国家庭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变化:平均家庭户规模缩减,首度跌破“三口之家”的基准线,小型化、流动性、分散化趋势愈发鲜明。同时,平均背后存在着多样的家庭形态,一人户、多人户交织,城乡、地域差异依旧广泛存在。

几十年来,家庭的构成、格局甚至基本概念都已被改造、更新,家庭的服务需求正在迈向专业和细分领域,其中与儿童教育相关的需求尤为凸显。给予不同家庭适合的公共服务体系支持,是摆在各级政府、各个学校面前的重大挑战。日前,2021首届全球儿童发展与家庭教育论坛在深圳举办,并就解决家庭教育难题提供了“深圳视角”。当家校社形成协同育人的系统平衡,家庭成员也就有了更多跨越养育磕绊的智慧与勇气。

发挥政府职能,打造儿童发展生态场

“我国有2亿中小学生,加上父母就有五六亿人,再加上祖辈,几乎全民都要接受家庭教育的熏陶。”谈及家庭教育的意义,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李芒表示。庞大的基数意味着家庭教育的迫切性,也带来了相应的矛盾与挑战。

从社会角度看,教育公平备受关注。社会分工细化导致家庭收入差异加大,教育资源的匮乏将造成贫穷在家庭中的代际传递。中国家庭在流动中构建了新的日常,反映在人口统计数据上,是城镇化率达到63.89%,结构变动使得部分儿童缺乏亲情与家庭教育。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大卫观察到,大量农村留守儿童进入寄宿制学校,生活和学习环境得以改善,跟家庭却产生疏远,把家庭教育的责任全部给了学校,造成了“功能紊乱”;而对于随迁子女来说,父母因就业生活压力大和自身所受教育的局限,难以尽责地向其传授知识和爱、培养其公民意识。

除了起点的机会公平,过程的质量公平和结果的选拔公平同样引发广泛讨论。焦虑与内卷,裹挟着更多家庭将精力投入学科训练。在深圳市福田区教育局局长田洪明看来,普遍存在的家长焦虑亟待克服和转移。“焦虑的逻辑源于父母本身对子女的高期望值,此外,社会节奏加快、对人的素质要求提高,于是父母期待孩子能够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而没有依据客观实际来帮助孩子规划人生。”高分数的寄望与“好大学”“好工作”的出口相连,却忽视了儿童品格、综合素养以及个性禀赋的培养。

怎样提升家长参与教育的能力?不少参会人士将迈出关键一步的职责锁定于政府层面。今年年初,《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法(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看似“私域”的家庭教育上升到国家立法高度。建立家庭教育的制度体系,将不同主体的责任、义务固定下来,推动家庭教育理念现代化,离不开政策强有力的支撑。完善城市公共政策体系、提升儿童家庭教育水平,能够有力推动实现学有优教。

担任红岭教育集团校长时,田洪明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学生成长支持中心,专注于给有个性化成长需求的学生提供适合的资源,使其特长能够彰显。在这个过程中,家庭和学校要形成统一体,帮学生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从而收获自信。自信一旦产生,便能够发生他所描述的“迁移效应”:一名体育能力突出的待优生,会在学校举办体育节的那一两周里过得特别幸福,如果碰到有心的班主任和家长,定期策划班级体育节,或者将孩子带到更大的舞台上展示才华,就能帮孩子燃起上进的火苗,进而投射到其他门类,改变他对学习和生活的态度。

不以分数为评价的唯一标准,是公平的题中之义,决策者有义务引领家长和学校统一步调。福田区选择用数据说话:把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的结果作为数据起点,对家校合作意愿、家长对于学校和教师的期望、良好合作效果满足标准等进行了调研,成立“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春晖”家长学校,建立“好家风宣讲团”,惠及近3万家庭。田洪明尤为强调“生态场”概念:“解决焦虑需要合力。家庭教育是基础力量,学校教育是主导力量,社区教育是不可或缺的第三股力量。三方联动,对孩子的个性发展予以支持,建构好儿童发展的区域生态场。”针对学校、家庭、培训机构“三点一线”成了孩子生活常态的现象,福田区尝试创造跨年龄段社区交往环境,由妇联、街区和学校共同举办亲子活动,收效显著。福田区也先后被评为全国家庭教育工作示范区、全国家庭教育实验先进区。

今天孩子的模样,就是明天国家的模样。与会专家一致认同,为教育公平的实现创造更多条件,政府要履行兜底职能,为低收入家庭、农民工随迁子女等创设丰富的社会活动机会和条件。作为深圳最早开发的城区,罗湖区结合区域家庭特点健全体制机制,提供组织保障。

由局长和分管副局长牵头,罗湖区教育局成立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统筹、规划、指导全区家庭教育工作,针对困境家庭群体,从学校及区级两个层面进行帮扶。从学校来说,首先做好“123”帮扶工作。即为一个孩子、二位家长设立三位帮扶人,包括班主任、德育领导、家委成员。帮扶人对家庭定期、定点进行家访、了解,必要时联系区家教指导服务中心、区妇联等单位联合干预和帮扶。其次通过班级亲子活动改善困境家庭的亲子沟通状况。从区级来说,一是提供专业家庭教育咨询服务,二是多部门联动,妇联、街道、团委和关工委等共同参与关爱活动。一系列组合拳帮助家庭教育获得质量和内涵的提升,尽力消除可能产生的社会分层和文化区隔,让教育资源的配置更加科学,让教育真正面向每一个孩子。

尊重常识,建立家校合作良性机制

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已经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等国家文件中。“10年前,家校合作在教育系统内部还是边缘话题,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校制度的封闭性有待进一步打破,”基于数十年省域家校合作实验的经验,江西师范大学教授吴重涵分析道,“现代学校制度需要其结构更加开放,以释放更多制度化的改革空间。”

沿着时代因素探究,吴重涵将家校合作定位于“制度化的历史进程”,其内部存在悖论: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家庭教育的作用顯著增大;同时,家庭教育作为教育制度的作用正在弱化,无论是小升初、初升高,准入门槛是由学校确定的,家庭的作用并不强。天然的冲突,也导致了家校合作的认知误区和矛盾。

猜你喜欢
家校家庭儿童
谈如何有效的开展幼儿园家校共育工作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家校携手,共促发展
家庭“煮”夫
互动+沟通——基于信息技术的家校沟通新模式
恋练有词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