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教育要帮儿童成为最好的自己,而非忘掉自己

2021-07-16 08:48谷珵
教育家 2021年23期
关键词:育人机构家长

谷珵

低年级“占坑”才能顺利进入高年级的培训班,进了头部教培机构的金牌班就等于拿到了民办校面谈的入场券,为了一个培训班名额全家上阵“疏通”渠道……日前,热播剧《小舍得》将补习班的剧场效应和“养娃难”展现得淋漓尽致。商业化、应试化、低幼化的课外补习,已经成了当前多少家庭面前绕不过去的大山,似乎孩子的校外教育途径,就只剩下补习这一条路。

当无休止的“补课风”愈演愈烈,如何从困境中寻找突围之道?如何理清校外教育的背后逻辑?家校社应该怎样扮演好各自的角色?针对相关问题,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院长康丽颖给出了自己的思考与建议。

治理赋能并行,尊重成长的差异化需求

《教育家》:校外教育是孩子成长的重要补充力量。但在选择校外教育时,家长往往将目光集中在学业的补充上,造成孩子压力过重,自己也深陷教育焦虑之中。家长对校外教育的认识存在哪些误区?应该如何全面地理解校外教育的内涵和价值?

康丽颖:从教育的属性来讲,学校教育是正规教育,家庭教育是非正式教育,校外教育则是非正规教育。所谓非正规教育,是有组织、系统的,帮助孩子获得学习机会和资源的一种教育。

从我国校外教育构成来讲,主要包括四种类型。一类是完全由政府出资兴建、属于公益性质的校外教育机构,即少年宫,从1949年第一家少年宫建立,到现在走过了七十余年的历程,在补充家庭教育不足、学校教育不够方面,确实做出了很多贡献。除了成建制的少年宫之外,还有一些社会教育机构,也承担着儿童青少年校外教育的某些职能,比如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这些场馆实际上是面向全体国民开放的社会教育机构,不过很多都开发了校外学习课程,而且是公益性的,也成为学校教育的有效补充。还有一类是校外教育服务机构,包括为各种少年儿童特殊群体或者问题群体提供相应服务的教育机构。在这些之外,就是令大家倍感困惑的校外补习机构。

在内容或者形式上,校外补习机构和学校教育具有高度相似性。很多职能部门不愿意把补习看作校外教育,但无论承认与否,它都是客观存在的,通过市场化运作、采用各种方式吸引家长。为什么这样讲?因为孩子在未成年的时候,其教育选择权实际上是家长的一种天赋权利。无论孩子成绩好坏,家长都会有补习的诉求,其实反映了我们的文化传统:对学业的重视,以及将教育视为社会上升的通道。这在东西方都是相同的,只是西方中产阶级子女课外教育的形式是参加俱乐部、演讲比赛以及各自兴趣爱好的综合性活动,同样投入不菲,而我们的形式是学业补习。所以谈“减负”,必须对家长进行引导,否则学校作业的负担减轻了,家长还会选择补习机构或自己留作业。同时,着力建设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机制,改革学校评价体系也非常重要。

怎样协同呢?我们说要同向、同行、同步,还有一个要点就是互补,即互相支持、互相补充、互相完善,最终的落脚点是育人。校外教育机构虽然是市场化运作,需要盈利,但还是要发挥育人的功能,不能见利忘义,这也是当前整治校外教培机构的必要性——对那些有悖育人功能的问题、不利于儿童青少年发展的機构进行治理。同时要思考的是,家庭教育的确有很多不足之处,学校教育也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那么由谁来补足或者提供支持呢?实际上,应该有专门的机构来解决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问题。遗憾的是,现有的校外教育机构无法承担起这个责任。所以能不能在治理的同时,也去调控校外教育机构,为其赋能呢?

在做协同育人机制建设的论证时,我们认为几个主体的关系需要明确,即政府推动、学校主导、家庭参与、社会支持,这是机制建设的价值选择。其中的“社会”既包括社区,也包括社会教育机构。而后者除了少年宫、社会教育场馆,还有社会教育资源单位,比如所有的社会组织、高校科研院所等。消防队员到学校讲防火安全知识、高校实验室向中小学开放等,都属于社会教育资源单位发挥作用。涉及补习机构,如果要调整,能否从原来单一的补习职能,转型为能够给儿童青少年发展提供类似的支持补充体系,而非鼓动家庭都去报补习班?许多教育培训机构都存在不实宣传的情况,而且也不了解孩子个体学习的基础情况,只是灌输套路化的课程,这些做法都是不负责任的。

《教育家》:越是处于优势的家庭,补课的力度往往越大,且愈发向“培优”方向发展。这种情况可能产生哪些矛盾?解决的关键是什么?

康丽颖:一个突出矛盾就是,当前的校外教育客观上影响了教育公平的实现。教育有两个维度,即公平公正的维度和质量的维度,也是政府在决策中一并考量的出发点。从学校教育层面,政府通过种种努力保证教育的底线公平,比如就近入学、优质学校大手拉小手。在学校教育力求缩小不公平差距的同时,校外教育的不公平却由于家庭的选择而拉大了,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育公平的实现困难重重。面对这种情况,校外教育机构在整治过程中,能否调整为给确实有困难的家庭提供一些公益性的支持和倾斜呢?其中倡导的是企业家精神——不完全是一种市场化运作,也从一定的公益性甚至从社会保障体系角度帮助政府、家庭、学校来解决这些问题。

最好的教育是帮助每个孩子都找到他自己的位置。学校教育关注的是发展的同一性,不会给每个人量身定制学习计划,而人的发展由于遗传环境和后天教育的影响,确实存在着客观的差异。对于一些确实在学校“吃不饱”的孩子,可以通过校外教育来补足。如果有适合的机构或者教师能够提供支持,将孩子的潜力挖掘出来,使其学有所长、对社会有所贡献,这是无可厚非的。但现在的大多数校外培训教育并非如此,不是帮助儿童成为更好的自己,而是帮助人忘掉自己——不管孩子的基础情况如何,提供补习的内容都是一致的,不是学校教育的差异性互补,而成了不断的覆盖、加厚。因此在现有的评价体系逐步完善的过程中,政策需要思考怎样解决校外补习的问题。校外教育机构的行业自律也是必要的,要做机构应该承担的事情、合法合规的事情以及有利于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事情。此外,家庭教育的引导、学校发挥教育主阵地和协同育人的主导作用,也是需要强化的。

猜你喜欢
育人机构家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家长错了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减仓股前20名
家长请吃药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