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探索与实践——以毕节市为例

2021-07-17 07:43李登陆
现代农业研究 2021年7期
关键词:毕节市石漠化群众

李登陆

(贵州省毕节市防治石漠化管理中心 贵州,毕节 551700)

1 毕节市石漠化治理措施

1.1 开启生态产业发展,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

生态产业发展作为石漠化治理工程的重要部分,可以为当地带来经济效益,提高群众经济收入,带动人民群众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巩固治理成果的目的。毕节市依靠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人民群众多方力量,补充完善当地的生态产业发展模式,改变了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为当地群众创造了就业机会,明显改善了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水平,探索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1]。如毕节撒拉溪喀斯特山地依靠政府的政策、科研机构的技术支持、企业的资金支持和群众的劳动力支持构建了以沼气为纽带的产业配置,通过沼气连接了种植业和养殖业,实现了生产原料、生产能源和肥料的循环,种植业以核桃、板栗为主导,养殖业以肉牛、土鸡为主导,均获得了较好的收益。毕节市还开发了岩溶景观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这种生态产业模式有利于环境修复,还能发展经济,减少群众索取自然资源,缓解人地矛盾。2008年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开展以来共治理石漠化面积1878.64km2,具体各年度治理情况见表1。

1.2 政策支持结合机制建立,为石漠化防治提供保障

毕节市政府对于石漠化治理工作高度重视,在2008年开展试点工程时就成立了防治石漠化领导小组负责防治石漠化的指挥和统筹协调工作,设立市级和县级防治石漠化管理中心专职负责工程建设和管理,出台了相关意见和办法,为管理工程的各个方面做出了具体规定。毕节市还先行先试建立了一系列机制,如先建后补机制、资金整合机制、地方生态补偿机制、统分结合的经营管理机制、土地流转机制等。毕节市委市政府将石漠化治理纳入考核内容,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对石漠化治理的积极性,将行业、部门、民众等多方力量进行整合,形成了全民治理、多方参与的联动机制。

1.3 融入生物多样性保护,促进生态系统修复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效应的重要指标,包括动物多样性和植物多样性。由于过去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动物的生存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加之群众对野生动物的猎捕,动物物种的数量急剧减少,甚至灭绝。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毕节市加强了对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对植物多样性的保护为野生动物提供了栖息地,也提高了区域景观的多样性。相关研究表明,能否获得经济效益是影响群众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积极性的重要影响因素。毕节市通过对群众参与意愿进行调查,采取相应措施提高了当地群众的参与度。在开展石漠化综合治理时,毕节市从林业、水利、畜牧等方面建设了封山育林(hm2)、人工造林(hm2)、坡改梯(hm2)、小型水利水保工程(hm2)、人工种草(hm2)、棚圈建设(m2),充分考虑了岩溶地区脆弱性和敏感性的特点,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了草地面积和林地面积,促进了林业和畜牧业的发展,提高了群众生活水平,有效保护了生物多样性。石漠化面积变化情况见表2。

表2 全国石漠化监测毕节市石漠化面积变化情况

2 启发

2.1 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农户合力打造生态产业模式

政府提供支持,做好发展规划,协调科研机构、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关系,做好当地的宣传工作,招商引资,为当地发展吸引更多社会资源。科研机构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对存在问题提供决策意见,对发展效果进行评估。企业提供资金支持,进行产品收购,为产品寻求市场,同时开发当地可利用资源。农户提供劳动力资源,并参与到产品的供产销环节中。在打造生态产业模式的过程中,将岩溶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与特殊性纳入考虑范围,基于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结合传统农业的优势,完善农业生产体系。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造田土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发展自己的主导优势产业,确定自己的产业发展方向,利用优势资源开发优势产业,打破产业结构单一的不足,最大化地利用资源,打造以回归大自然为主旨生态旅游,同时注重开发人文景观,实现自然风光与人文艺术的结合。种植业与养殖业采取供产销一条龙服务的生产模式,提供优质健康无污染的农畜产品,打造纯天然的产品品牌。构建完整的经营管理机制,优化经营模式,实行合作社模式,当地农户联合生产、管理、经营。农户定期接受专业技能培训,增强环保意识,学习可持续发展理念,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2.2 破除旧思维,树立新思想,完善配套政策

石漠化治理必须破除旧思维和旧观念,从政策制度的层面上深化对于石漠化的认识,用科学为指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石漠化治理所涉及的部门较多,同时也涉及多个学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各部门间打破单一作战的局面,相互之间协调配合,顾全大局,听从统一领导,实现一加一大于二,避免不同部门出现工作重复,避免人力物力的浪费。

2.3 多样工程抑制土地石漠化趋势

保护生物多样性就要注重植被恢复,实施林业科学技术项目,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原生经济灌木和先锋树种,建设植物篱,减少石坎和混凝土对土壤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建设生物廊道可以为动物提供栖息地,这些建设在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同时也为群众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带动群众积极参与到恢复生物多样性的建设中。在树种选择时,要邀请专业的种植团队,选择合适的树种,采用先进的技术提高种植成活率。加强当地农户的技术培训,邀请专家进行现场指导,并进行护林防火、防治病虫害的培训。

2.4 大数据技术手段助力综合治理

石漠化的数据涉及面广,需要处理的数据包括大量的自然地理数据以及社会、经济数据,为了更好地揭示石漠化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情况,可以将大数据技术引入石漠化的治理中,搭建石漠化大数据平台[2],实现数据共享,助力于监测预警、生态修复、生态产业发展和脱贫攻坚。

3 总结

石漠化治理要依靠社会多方力量的支持和帮助,借鉴成熟的技术、模式,学习治理典型,避免治理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融入生物多样性保护,建设多项工程,在产业发展中抓石漠化治理,秉持改善生态与发展经济向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将石漠化治理与脱贫致富相结合,调动群众治理石漠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全民治理,人人治理,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保持创新意识,不断改革治理方案,创新治理手段,创新治理机制。政府提供坚实的财力保障和科技保障,加大对石漠化治理的资金投入和科研投入,培养科研人才,强化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创新治理技术。

猜你喜欢
毕节市石漠化群众
贵州省北盘江流域喀斯特石漠化变化特征及治理成效分析
毕节市统筹推进项目实施 推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高质量发展
云南省石漠化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
多让群众咧嘴笑
毕节市旅游文化现状与创新发展研究
特殊教育教师职业幸福感调查研究——以毕节市某特殊教育学校为例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典型岩溶区不同水土流失强度区石漠化特征分析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