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拐会议:拉开八路军创建敌后根据地序幕

2021-07-17 21:42张海荣
党史文汇 2021年6期
关键词:游击战争敌后八路军

张海荣

1937年11月,根据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在太原失守后对山西敌后游击战争和创建抗日根据地工作的全面部署,中央军委华北分会在山西省和顺县石拐镇召开一系列重要会议,史称“石拐会议”。石拐会议的召开,为八路军在抗战初期及时实行战略转变,坚定贯彻执行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方针,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创全民族抗战的新局面,奠定了坚实基础。

历史背景及主要内容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7月29日,北平陷落。30日,天津失守。8月25日,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将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彭德怀任正、副总指挥。八路军及时挺进山西抗日前线,首战平型关大捷,配合忻口战役,取得雁门关伏击战、夜袭阳明堡日军机场等胜利。10月下旬,朱德总司令率八路军总部转战太原以南,又连续在昔阳县和平定县的广阳、黄崖底和七亘村等对日军作战,并取得胜利。10月27日,朱德总司令率八路军总部进驻和顺县马坊镇。11月3日,彭德懷副总司令率部来到马坊与朱德会合。11月7日,八路军总部移驻和顺县石拐镇。朱德住在石拐西3华里的仪城村,彭德怀住在石拐西5华里的官庄村,任弼时、左权等首长住在石拐镇。名不见经传的石拐镇一时成了八路军高级将领聚集地。

11月8日,太原失陷,标志着“在华北,以国民党为主体的正规战争已经结束,以共产党为主体的游击战争进入主要地位。”当天,根据华北抗战形势出现的重大转折,中共中央军委、毛泽东给周恩来、朱德、彭德怀、任弼时和八路军各师首长发电,提出了新的判断、任务和部署:“(甲)、太原失后,华北正规战争阶段基本结束,游击战争阶段开始。这一阶段游击战争将以八路军为主体,其他则附以八路军,这是华北总的形势。”

11月9日,毛泽东致电朱德:“一般部署纲领,以控制一部为袭击队,大部尽量分散于各要地组织民众武装为第一(要)义。红军应在统一战线基本原则下,放手发动人民,废除苛捐杂税,减轻租息,收编溃军,购买枪支,筹办军饷,实行自给,扩大部队,打击汉奸,招纳左翼,进一步发挥独立自主精神。如此作法,期于一个月内收得显著成效,以便准备充分力量对付敌向内线之进攻。”为此,朱德决定在和顺县石拐镇召开专门会议安排部署。

11月11日,八路军总部召开干部会议,会议传达贯彻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关于创建以太行、太岳山脉为依托的晋冀豫边区抗日根据地的指示,确定八路军下一步行动方针与部署。会议讨论了太原失守后的形势,具体部署了八路军三大主力分兵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和建立根据地的工作。会议重新调整了八路军的战略部署,即第一二○师以管涔山脉为支点,开创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第一二九师以太行山区为中心,开创晋冀豫抗日根据地;第一一五师除留一部在晋察冀边区外,其主力转至吕梁山区,开创晋西南抗日根据地。随后,八路军各师按既定部署,向山西四角实施战略展开。至1938年春,创建了晋察冀、晋西北、晋冀豫和晋西南抗日根据地,为开展华北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及时作出了战略部署。

石拐会议之后,八路军各部根据中共中央、毛泽东和八路军总部的部署,以山地根据地为依托,成功实施了第一次战略展开。八路军各师部队都得到了迅速发展壮大。第一一五师聂荣臻部,分兵展开于晋东北和察南冀西敌后,建立晋察冀军区,到1938年初以五台为中心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拓展到包括43个县1200余万人口的广大地区;第一二○师,在同蒲铁路以西,北起左云、右玉、清水河,南至汾(阳)离(石)公路的广大地区,全面展开创建根据地的斗争,到1938年1月以管涔山为依托的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初步形成;第一二九师,一面以主力一部分别进至平汉铁路以西、正太铁路以南、同蒲铁路以东开展游击战争,打击南犯敌人,一面抽调大批干部和先后分遣23以上兵力,以营或连为单位组成工作团和游击支队,分散到晋冀豫广大地区开辟抗日根据地,到1938年4月奠定了晋东南抗日根据地的基础;第一一五师,主力由正太铁路南进,逐步转向吕梁山脉,1938年2月初到3月底,先后深入汾离公路以南、同蒲铁路以西的晋西南各县,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开创了晋西南抗日斗争的新局面。

历史作用

石拐会议的召开及其作出的战略部署,是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调整行动方针、构建战略布局、进一步贯彻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战略的一个重要步骤,在山西抗战、敌后抗战、华北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和八路军发展史上占据重要的历史地位。

(一)对八路军整个战略布局的影响

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11月8日太原失守后,抗战形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以中国共产党为主体的游击战争在华北上升到主要地位。太行山区各县几乎都建起了游击队。各支队的人数,由开始的几十人至二百人逐步发展到几百人,乃至千余人,有的甚至变成战斗旅或军分区主力。比如:第一二九师的主力兵团,到1938年初在原有3个团的基础上,又新建和扩建了补充团、独立团和骑兵团,共6个团。到1938年2月,西起同蒲路、北界正太路、东至平汉路、南达黄河北岸的晋冀豫区游击战争已全面展开。

开创华北抗日根据地。石拐会议之后,八路军3个主力师立即贯彻会议精神,迅速分兵,实施第一次战略展开。八路军各部队与各地中共党组织相结合,广泛发动人民群众,开展独立自主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使人民抗日武装得到迅速发展。从1937年12月下旬到1938年4月下旬,晋察冀、晋西北、晋西南、晋东南抗日军民相继粉碎日军的“六路围攻”“九路围攻”,使四大战略支点傲然挺立在敌人后方,为八路军向平原地区发展和整个华北敌后实施战略展开,创造了有利条件。1938年4月后,八路军以山西为基地向整个华北实行大幅度分兵,标志着晋察冀、晋绥、晋冀豫三大抗日根据地初步形成。

开辟敌后战场。石拐会议根据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战略部署,对八路军在华北的战略展开作出调整。与太原失守前主要是以游击战和游击运动战、直接在战役上配合国民党军队作战不同,明确了以我为主,由八路军3个主力师分别深入敌后,实现在山西的战略展开。此后,八路军各部进而实行大幅度分兵,向河北、豫北平原、山东、冀热边和绥远等华北广大敌后地区发展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战场。

(二)对第一二九师战略布局的影响

开辟晋冀豫抗日根据地。石拐会议的召开和会议精神的贯彻,标志着第一二九师第一次战略展开,从根本上促成了全师军事战略转变的全面实现。会后,第一二九师师部移驻辽县(今左权县)。随后,全师主力部队分别在同蒲铁路东侧、正太路南侧和平汉路石家庄至磁县段以西的地区展开。根据总部和师部的部署,全师一面以主力一部分进至平汉铁路以西、正太铁路以南、同蒲铁路以东开展游击战争;一面抽调大批干部,先后分遣23以上兵力,組成八路军工作团和游击支队,分散到晋冀豫广大地区,开辟抗日根据地。这些工作团、游击支队与活跃在太岳地区的决死一纵队,活跃在翼城、浮山、沁水一带的决死三纵队一起,迅速打开了晋东南抗日战争的局面。

组建“秦赖支队”等党政军领导机关。11月18日,在晋中特委领导下,以太谷县人民武装自卫队、榆次晋华纱厂工人自卫队、寿阳县正太路工人自卫队及阳泉煤矿工人游击队等600余人为基础,在和顺县石拐镇组编冀豫晋抗日义勇军第一纵队。11月27日,第一二九师副师长徐向前主持召开大会,宣布部队组编命令,任命秦基伟为司令员,赖际发为政治委员,又称“秦赖支队”。秦赖支队司令部先后设在和顺县翟家庄村、会里村,队伍长期生活和战斗在和顺及周边太行山地带,有力打击了日本侵略者。

(三)对太行革命根据地建设的影响

建立党组织。1937年10月下旬,根据中共中央和北方局的指示,撤销中共平汉线省委,成立中共冀豫晋省委,领导包括晋东南在内的正太铁路以南、同蒲铁路以东、平汉铁路以西和黄河以北太行山地区党的工作,并配合第一二九师领导开辟晋冀豫抗日根据地,全区建党工作自此由北向南、自上而下逐步展开。从1937年11月到1938年5月,先后在晋冀豫地区成立了6个特委和1个办事处。据不完全统计,至1938年春,太行山区的和顺、辽县、榆社、寿阳、昔阳等20余县建立了县委组织,改造了旧政权,组建了抗日民主政府,发展了游击支队,游击队员发展到3万余人。

燃旺抗日烽火。石拐会议的召开带来了如火如荼的抗日新局面。继石拐会议之后,在石拐镇先后组建晋中特委、秦赖支队、新十旅、晋冀特委、中共太行二地委、二专署、太行军区第二军分区、晋东南牺盟总会等党政军领导机关。石拐成为太行二区抗日战争时期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被誉为晋中抗日“首府”。这一辖区的阳泉、平定、昔阳、和顺、辽县、榆社、太谷、祁县、榆次、寿阳、武乡、襄垣人民,听党指挥跟党走,军民同心,军地共战,抗日烽火燃旺太行。八路军在抗日战争中不断地发展壮大,改编时只有4万多人,到1945年抗战胜利,发展为拥有102万余人的大军。八路军的发展壮大和在战争中取得的辉煌战果,极大地增强了广大群众斗争的勇气和胜利的信心,对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具有重大的意义。

石拐会议拉开了八路军实施战略展开的序幕。从此,山西抗战进入以八路军正规部队为支柱,山西各级党组织和人民武装全力协同,分区创建敌后根据地,独立自主地开展游击战争的新阶段。

(责编 杨东海)

猜你喜欢
游击战争敌后八路军
华北敌后国民党军的游击战及其失败
项英与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忻口会战中的八路军
奋勇战敌后 担当主力军——人民军队在抗日战争中
论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鄂豫陕边的游击战争
对八路军留守兵团几则史实的考证
坚持中原敌后抗战的李先念
八路军、新四军拥有哪些武器装备?
八路军留守兵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