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后配穴”温针法治疗产后耻骨联合分离症1例

2021-07-19 03:35戴倩雅杨倩怡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耻骨天枢骨盆

戴倩雅,杨倩怡

(中山市人民医院南朗分院,广东 中山 528400)

产后耻骨联合分离症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产后骨盆损伤性疾患,其病理基础为耻骨联合间隔超过生理范围,主要临床表现为耻骨联合处疼痛、触痛,活动及负重时疼痛加重,翻身困难,行走不便,伴有腰背部和下肢的放射痛[1]。轻者可在产后自行缓慢恢复,故临床关注较少,国内相关文献报道较少;重者恢复期漫长,甚至无明显恢复,可伴有严重的腰背部、臀部疼痛,行走困难等,影响日常生活,需尽快手术治疗[2]。产后耻骨联合分离症归属于中医学“产后身痛”范畴,病机主要表现为气虚血瘀[3],笔者认为该病当从“虚”、从“瘀”论治,治疗上应以“补气生血调其本,活血祛瘀治其标”为法。笔者运用“前后配穴”温针法治疗产后耻骨分离症取得显著疗效,现从产后耻骨分离症病因病机入手,结合临床验案1例,探讨产后耻骨分离症的临床治疗思路。

1 病因病机

产后耻骨联合分离症发生在妇女产后营血大亏之际,与妇女产褥期的生理特点紧密相关。因妇人产后气血虚弱、元气亏损,经脉失于濡养,风、寒、湿邪乘虚内侵机体,稽留骨盆、经络,使气血凝滞,筋脉失养或阻滞经络而致[4]。

具体而言,该病发病具有下列三个病因病机特点:一是正虚,二是血瘀,三是风寒湿邪。产后耻骨联合分离是建立在气血津液虚损的基础上发生的,正虚是发病的本质,如《女科精要》中记载“产后身痛者,是血虚而不能荣也”[5];《校注妇人良方》认为“产后遍身痛者,由气虚百节开张,血流骨节,以致肢体沉重不利,筋脉引急”[4]。孕期气血凝聚胞宫滋养胎儿,分娩过程耗气耗血,加之产后恶露并行,乳汁分泌,则进一步加重产后气血亏虚程度。又产后妇女气血亏虚,经脉失养,五脏虚损,气虚则行血乏力,气机升降失常,瘀血内停,阻滞关节,不通则痛;津血耗伤,关节失于濡养,不荣则痛。亦如《女科要旨》云“产后百节开张,败血走流诸处,留停日久不散,结聚成此疼痛”[6];《陈素庵妇科补解》认为:“产后遍身疼痛,因产时损动,血气升降失常而留滞关节,筋脉引急,是以遍身疼痛也。”[7]故“血瘀”是产后身痛发生的关键。《内经》有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女科经纶》云“去血过多,虚而风寒袭之,亦为疼痛”[8],风寒湿邪外侵机体是产后身痛发生的外在因素。妇女生产后气血亏虚,营卫失和,腠理空豁,风寒湿邪得以留恋、深入,闭阻经脉,阻碍气血正常运行,不通则痛。综上,产后耻骨联合分离的发病是以正虚为本,瘀血内停、风寒湿邪侵袭虚体为标,证属本虚标实。

2 临证验案

患者,女,36岁,经产妇,2020年5月7日顺产一子,产后出现耻骨联合部疼痛1个月余,疼痛呈持续性,弯腰、翻身、行走时疼痛明显加重,活动受限。骨盆X片提示耻骨联合分离,距离约14.1 mm,余骨盆骨质未见明显异常(见图1)。经药物止痛、卧床休息、骨盆带矫正、运动疗法等治疗后效果不甚理想,其后又经外院针灸治疗未见明显疗效,仍因疼痛不能站立及行走。经人介绍于6月12日前来就诊,患者由轮椅推入诊室,精神稍倦,面色无华,唇色稍暗,诉耻骨联合部疼痛,站立、翻身、弯腰等动作时疼痛明显加重,活动受限,难以行走,因疼痛受限而致产后以来一直使用轮椅。疼痛剧烈时伴有冷汗出,稍稍活动随即汗多。怕风,无畏寒。母乳喂养,乳汁分泌量一般。恶露大致正常。纳眠一般,小便不耐憋,大便难,稍硬,2~3天/次,乏力。舌淡暗,苔薄白,脉沉细。查体:心肺查体未见特殊异常。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RS)评分为9分。脊柱无畸形、活动度正常,腰骶部棘旁压痛及明显叩击痛。四肢未见畸形,未见肌肉萎缩,四肢肌张力正常,肌力5级。耻骨联合加压试验阳性,骨盆分离试验阳性。西医诊断:产后耻骨联合分离症;中医诊断:产后身痛,证属气虚血瘀,治疗以“益气养血,活血祛瘀”为法。

图1 患者治疗前骨盆X片

治疗给予“前后配穴”温针法联合推拿手法,取穴:天枢(双)、中极、关元、气海、髀关(双)、肾俞(双)、次髎(双)。先取仰卧位,针刺天枢(双)、中极、关元、气海、髀关(双),针刺得气后,施以捻转补法,随即将艾炷置于针柄上,施以温针灸疗法,灸一壮;灸毕后,缓慢助患者翻身,取俯卧位,针刺肾俞(双),次髎(双),针刺得气后予温针法,灸至透热到小腹或骨盆,3壮毕后,患者诉整个盆腔缓缓热感,可出针。一次治疗后患者疼痛明显缓解,可缓慢自行翻身、坐起,搀扶下可站立及行走,仅诉站立及行走时疼痛明显,NRS评分为4分,嘱3天后返院行第二次治疗。依前法行第二次治疗,治疗结束后,患者可独自站立及行走,不需要他人辅助,耻骨联合部疼痛感基本缓解,NRS评分为1分。6月18日复查骨盆X线提示:骨盆骨质未见明显异常,原耻骨联合分离已恢复正常(见图2)。1个月、3个月后电话随访均未见复发。

图2 患者治疗后骨盆X片

3 讨论与体会

3.1 从阴引阳,从阳引阴,前后配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左治右,以右治左,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疾病产生的本质是阴阳失衡,针灸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在于调和阴阳,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类经》云“阴阳之义,不止一端,如表里也,气血也,经络也,脏腑也,上下、左右有分也,时日之旺衰有辨也”[9],对于针灸之阴阳的临床应用不仅局限于脏腑经络的阴阳属性,也包括了取穴部位的阴阳、针刺手法的阴阳、针刺时辰的阴阳等。前后配穴法,即腹背阴阳配穴法、俞募配穴法,是指将人体前部(腹部)和后部(背部)的腧穴配合应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配穴方法。该法起源于“偶刺法”,最早在《灵枢·官针》中有记载“以手直心若背,直痛所,一刺前,一刺后,以治心不痹”[10]。《难经集注》云:“腹为阴,五脏之募皆在腹。故云募皆在阴。背为阳,五脏之俞皆在背,故云俞皆在阳。五内有病,则出行于阳,阳俞在背也。外体有病,则入行于阴,阴募在腹也,故针法云,从阳引阴,从阴引阳,此之谓也。”[11]腹为阴位,背为阳位,天枢、中极、关元、气海穴位于腹部,属阴;肾俞、次髎位于背部,属阳;前后相配伍,可起到“从阴引阳,从阳引阴”的作用,具有调和阴阳、疏通经络、调畅脏腑气血的效果。

产后耻骨联合分离症主要临床表现为疼痛,乃因体虚受邪,筋脉引急所致,既有气血之“不荣”,也有气血之“不通”。前述案例所取天枢、关元、气海、中极均是人体腹部的重要腧穴,除天枢外,其余三穴均位于任脉上。任脉在人体前正中线,其起于胞中,出于会阴,与肾经膀胱经相会,沿脊里上行,乃“阴脉之海”,取关元、气海扶正补虚,中极属膀胱经募穴,是膀胱之气积聚的部位,具有调节膀胱功能的作用。天枢属于腹募穴,是足阳明胃经经气积聚之处,刺激天枢穴可以从阴引阳治疗弯腰、翻身困难等腰痛不适症状。临床研究表明天枢配肾俞治疗腰痛有显著疗效[12]。从肌筋膜的角度而言,腹直肌和腰肌通过筋膜包绕相连,深刺天枢穴达腹直肌层面筋膜可以缓解腰肌的紧张与痉挛,起到调整脊柱动态平衡的作用,改善腰痛症状[13]。背部所取之肾俞、次髎位于足太阳膀胱经上,太阳为巨,阳气化生精微,内可以养神,外可以柔筋,是故所以“主筋所生病”症。针刺肾俞、次髎具有补肾强腰、调理冲任、活血祛瘀的功效。其中次髎治疗妇科相关疾病历代医家均多有记载,如《针灸大成》载“八髎总治腰痛,兼治肠、胱,疝气、淋浊、带下、月经病,二便不利等局部之病”[14]。现代医学研究得出,针刺次髎穴可直接刺激子宫阴道丛发出的神经纤维,通过对神经的刺激作用起到调节子宫功能、调节盆底功能[15-16]。可见,在穴位的选用上既兼顾养气血,亦不离畅经络,谨守前后配穴的取穴原则,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达其“和”。

3.2 注重胃经经穴运用,以调气血止痹痛 《灵枢·营卫生会》云“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强调了气血由脾胃化生以奉养全身。李杲《脾胃论》中尤重脾胃,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突出了调理脾胃功能以助气血化生有源在疾病治疗中的重要性。正虚是产后耻骨联合分离发病的本质,治疗上当以扶正为本,而扶正需以调脾胃、养气血为重[17]。

天枢、髀关均在足阳明胃经上,足阳明胃经为多气多血之经脉,针刺该经穴位可以补益中气,健脾养胃,后天脾胃之本健运则气血化生有源,促进受纳水谷输化精微,先天之本得到补充、供养。另《经穴命名浅解》对髀关位置记载为“通内达外之处为关,膝上的大骨名髀,上端为杵,接柱髀枢,下端为槌,连接于胻骨,穴适当二者交关之处,因名髀关”[18],髀关处于大腿两侧,骨盆两旁,对骨盆相关疾病具有良好治疗作用。历代医家中均有记载:《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载其主治“痹厥,股内筋络急”[19];《针灸聚英》载其主“腰痛,足麻木,痿痹,小腹引喉痹”[20]。天枢乃脾胃升降之枢纽,斡旋中焦,升降相和。左、右天枢各为所主,枢机始动,阴阳平和,右天枢主胃,以降为和,左天枢主脾,以升为用[21]。天枢通过升降气机而调理脾胃,肝肾之阴随脾气左升,心肺之阳随胃气右降,则脾升胃降,升降有常,一气周流,气血化生源源不绝。此外,有医家指出“产后身痛,或临产之时,生理不顺,忧恐思虑,内伤其神,辗转反侧,外劳其形,内外俱伤,形神皆瘁而致”[22],情绪因素影响产后身痛的发展与预后。女子以肝为先天之本,肝藏血,主疏泄,体阴用阳。天枢从位置上看,亦位于带脉之上,带脉与足阳明胃经经气相会于天枢穴,而冲、任、督三脉一源三歧,皆络带脉,故后天化生的精血通过天枢濡养周身,则肝胆气血疏泄有源,从而顺达气机,调和气血,痹痛得缓。

3.3 重视灸法的运用 艾灸是通过艾叶制成的艾条、艾炷的燃烧,产生温热效应,刺激人体特定的腧穴,激发经气,从而起到温经通络、补虚固脱、升阳举陷、活血祛瘀、祛寒止痛等功效,达到防病治病的一种特色外治疗法。燃烧的载体——艾,气味芳香,入脾、肾、肝经,具有温通经络、活血化瘀等药理作用。产后耻骨联合分离属本虚标实之证,气血虚弱为本,风寒湿之邪乘虚侵入机体为标,治疗方法选用上需充分考虑患者产后“多虚多瘀”的病机特点。灸法的运用不仅能扶正固脱,温通气血,还可以祛风寒湿之外邪,兼顾了调本治标,故笔者在治疗产后耻骨分离上尤其重视艾灸的使用,灸量的大小要以患者感到下腹部或盆腔有缓缓热感为宜。温针灸可使艾炷燃烧的温热效应通过针体传入穴位,具有更强的温通经脉、行气活血作用,尤善治寒湿腰痛之证。现代研究认为,温针灸具有良好的消炎镇痛作用,艾绒燃烧时产生的温热效应通过针灸针传达到相关穴位,可刺激穴位释放拮抗炎性反应的细胞因子,减少机体对炎性反应刺激的敏感程度,从而提高痛阈,起到缓解疼痛的作用[23]。另外,温针灸传达更多的温热效应,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组织代谢加强,促进炎性渗出物质的吸收与退变组织的修复[24]。

产后耻骨联合分离发病率较低,故暂未进行系统对照研究。笔者十余年来在临床工作中仅遇近10例此类患者,均采用“前后配穴”温针法治疗,疗效显著,可有效恢复盆底功能,缓解疼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目前仅是作为个案分享,往后的工作中仍需要继续完善该类病例的收集,进行随机对照试验,以便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耻骨天枢骨盆
CT三维成像技术研究肌耻骨孔解剖
耻骨联合分离的痛,您了解多少?
孕产妇要小心耻骨联合分离
尊敬
尊 敬
耻骨联合分离症
痛经,当心是骨盆歪
长寿名穴保健康
痛经,小心是骨盆歪
蒋天枢:无偿完成老师的托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