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院校留学生预科教育阶段中医药文化教学模式探索

2021-07-19 03:35金海蒂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预科中医药留学生

金海蒂

(安徽中医药大学人文与国际教育交流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2)

近年来,在医学与健康观念日趋多元化的全球大背景下,中医学以其在世界范围内公共卫生重大事件中的突出表现,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来华学习中医药的外国留学生也逐年增多。中医药已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每年约有1.3万名留学生来华学习中医。

来华学习中医药专业的外国留学生,在进入中国高校后的一年甚至更长时间里处于预科教育阶段。预科教育指具有高中学历的来华留学生进入本科学习前所进行的汉语及专业基础知识的教育[1]。中医药院校留学生在预科教育阶段主要学习汉语,为学习中医药相关专业打好基础。中医药专业对留学生来说艰深晦涩,不少人认为,留学生学习中医药专业举步维艰的主要原因是汉语能力不足。然而很多留学生即使具备了较高的汉语水平,学习中医药专业依然感到困难。可见,语言能力只是中医药院校留学生专业学习的障碍之一,而对中医药文化理解不足是严重阻碍留学生专业学习的最大障碍[2]。

中医药文化蕴含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承载着丰富的中医药理论知识。理解中医药文化,是留学生学好中医药专业的关键和突破口。探索中医药院校留学生预科教育阶段中医药文化教学模式,能极大程度地提高中医药院校留学生的培养质量,助推中医药的对外教育和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

1 中医药院校留学生预科教育阶段中医药文化教学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教育部将来华预科教育的总体目标阐述为“使学生在汉语言知识和能力、相关专业知识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等方面达到进入我国高等学校专业阶段学习的基本标准”[3],对即将学习中医药相关专业的外国留学生进行的预科教育,有别于其他专业。其一,汉语是中医药专业留学生进行专业学习的工具和桥梁;其二,由汉语承载的中医药文化及独特的东方思维模式是中医药专业留学生进行专业学习的基础和前提;其三,中医药文化知识本身就是中医药相关专业留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的一部分。对中医药相关专业的外国留学生来说,预科教育阶段的语言和文化学习,尤其是中医药文化学习,显得至关重要。

在预科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不少中医药院校在留学生预科教育课程体系中加入了中医药文化内容。如北京中医药大学为中医药专业留学生开设“医古文”课和“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天津中医药大学增设中医汉语课,并在教学中融入中医药文化元素[4];浙江中医药大学开设“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课等。各中医药院校在对预科教育阶段留学生进行中医药文化教学方面进行了诸多有益的尝试,但仍存在不少问题。

1.1 中医药文化教学的内容尚不明确 学习中医药文化是留学生学习中医的必经之路,中医药文化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文化源头,深深根植于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博大精深、包罗万象,与绝大多数外国留学生的母语文化迥然不同,更在大多数留学生的认知范围之外。即使有较好的汉语水平和中国文化基础的外国留学生也很难理解中医“整体观”的内涵、模糊性的特征以及“调和致中”的辩证思维方式。

中医药文化纷繁复杂、艰深晦涩,因此更需要化繁为简、深入浅出,以适应留学生的学习需求。然而,目前学界对中医药文化教学内容思考不深入、提炼不精准,有一些基本问题至今仍没有得到充分研讨和解决。如预科教育阶段留学生需要了解的中医药文化内容究竟是哪些?其范围和边界在哪里?预科教育阶段留学生学习的中医药文化与中医药专业领域的中医药文化有什么本质区别?在预科教育阶段外国留学生对中医药文化了解到什么层面和程度才适合其认知特点和思维方式?才能既吸引其兴趣又不会让留学生背负上“畏难”的沉重负担?

此外,不同的母语文化,不同的医疗背景,不同的生命健康观念使不同国家的留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接受程度不同,如欧美国家留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知之甚少,而日韩留学生则由于其国内推崇“韩医”和“汉方”而对中医及中医药文化持一定的质疑态度。预科教育阶段留学生的中医药文化教学至今没有标准可循,没有大纲可依,每所中医药院校按照自己的理解为预科教育阶段的留学生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导致了一定程度的混乱。

1.2 中医药文化教学未能与汉语教学充分融合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蕴。中医语言从上古延续至今,千百年来记录与传承中医理论,是中医药文化及中国人独特思维价值观的集合,更是中国古人智慧的结晶。在预科教育阶段,我们应以汉语教学为依托,渗透中医药文化,为留学生描绘文化背景、夯实文化基础,避免其开始学习中医药相关专业后,由于对中医药文化内涵不理解、不适应而造成“专业知识交际文化震荡症”[5]。

与上述理想状态相悖的是,目前,在大多数中医药院校留学生的预科教育中,对外汉语教师对外国留学生进行基础汉语的教学与培训,中医药相关专业的教师则绞尽脑汁使用媒介语或学生的母语通过“翻译”的办法阐述中医药基本知识,汉语与中医始终是“两张皮”,中医药文化对外教学舍近求远、本末倒置。中医语言是一种隐喻性语言,蕴含深奥的哲理和丰富的内涵,完全依赖翻译无法准确传递其思辨性和多义性,极易导致中医理论的传达偏差与文化信息的脱落遗失。

在“父子相袭、师徒相授”的传统中医生态里,中医语言一直处于单向的传播链条中;在“上医医国”和“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古代儒家文化中,中医语言一直没有走出社会精英阶层,上述原因都造成了中医语言晦涩难懂、覆盖面窄。然而,在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全球化的今天,中医药的国际化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阵地,也具有以自身融入人类多元价值体系,促进世界多元文化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在中医药文化国际化之路上,我们既不能“固步自封”,也不能“削足适履”,而应以汉语为工具,梳理和凝练中医语言,抓准词语这个活跃的文化符号,让中医药文化对外教学与传播真正做到“溯本清源”,帮助留学生借助中医语言这条“捷径”,攀爬中医药文化的高峰。

1.3 中医药文化教学全过程缺乏合理规划 从宏观上看,来华学习中医药专业的留学生人数逐年增加,但从绝对数量上说,学习中医药专业的留学生总体人数依然较少。据有关数据统计,2018年来华留学生学科分布中,学习中医的学生人数仅占总人数的3.46%[3],中医药学仍属于来华留学生专业选择中的“小学科”。人数较少,使中医药院校的留学生教育在国家政策的倾斜、教育主管部门的扶持及大学管理体制的孵化等方面处于劣势,导致目前中医药院校留学生的预科教育过程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充分的研究。

具体体现在,课程设置方面,如何在中医药院校留学生预科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加大中医药文化的比重、合理安排中医药文化素材;教材编写方面,如何将汉语学习和中医药文化教学相结合,研发预科教育阶段的中医汉语教材;教学方法方面,如何立足于中医汉语,结合具体实例,运用精炼、生动、实用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案例;在教学质量方面,如何制定中医药文化教学的评测标准,实现对中医药文化教学全过程的质量监督;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如何打破院系壁垒,形成人才合力,培养既掌握中医基本知识,又具备汉语和文化对外教育与传播能力的复合型教师等。在上述方面,国家有关部门和相关科研机构尚未进行统一规划、系统研究与有效监控,各中医药院校各自为阵,各行其道。

2 中医药院校留学生来华学习中医药专业的动机和态度调查

李海燕[6]对在广州中医药大学学习中医的来自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201名留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来求学的学生年龄普遍在20~30岁,超过七成的学生是由于对中医中药本身及其发展前景充满信心而选择来华学习中医。丁颖等[7]以湖南中医药大学15名来华学习中医药及相关本科专业的留学生为调查对象,总结出留学生来华学习中医药的原因包括文化兴趣、入学机会、家庭影响、发展机会和教育质量等因素。

笔者所在的安徽中医药大学于2019年春季招收了43名巴基斯坦留学生,目前在人文与国际教育交流学院接受预备教育,主要进行汉语综合、口语、听力、读写等各项语言技能训练。笔者在本校43名巴基斯坦留学生入学3个月时,对他们进行了一项以“对中国文化和中医药文化的理解”为主题的问卷调查,根据对调查结果的分析,笔者发现以下问题值得关注。

来自“一带一路”沿线重要支点国家巴基斯坦的留学生绝大多数(90.7%)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愿意通过各种方式了解与学习中国文化,这是我们进行中国文化教学和中医药文化教学的良好基础。

在即将学习中医药相关专业的巴基斯坦留学生中,超过半数(55.8%)对中国人的健康观念很感兴趣,而建立在“治未病”理念基础上的中医健康观念,是中医药文化的核心部分,同时也是中西医文化迥异之处,是中医药文化对外教学的重要内容。

与此同时,大多数巴基斯坦留学生(65.1%)对中医药文化的认知几乎为零,上述情况极有可能造成他们入系学习中医药相关专业后的困难和障碍。

来华学习中医药相关专业的留学生大多对中医持有坚定信念,对中医药文化怀有浓厚兴趣,但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却困难重重。如何找出留学生迫切需求的中医药文化知识,结合中医药文化的哲学源头和精神内核,凝练出适合预科教育阶段留学生的中医药文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评测机制,是创建中医药院校留学生预科教育阶段中医药文化教学模式的核心,也是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3 中医药院校留学生预科教育阶段中医药文化教学建设方向与模式探索

3.1 厘定中医药院校留学生预科教育阶段中医药文化教学内容 对汉语基础几乎为零的预科教育阶段留学生来说,完全用汉语进行中医药文化系统教学不现实,而用媒介语讲解中医药文化又存在“二度编码”问题。词汇是文化的集合,是一个民族文明与文化最主要的载体。中医语言,特别是其中的词汇与中医药文化之间存在天然联系,中医药文化各个层面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内核都镌刻在一个个汉语词汇中。预科教育阶段留学生学习中医药文化的落脚点在于蕴含丰富中医药文化内涵的中医词汇。中医基本词汇如“气、血、阴、阳”等,大多已成为全民用词的一部分,是活跃的中医药文化元素,我们称之为“中医药文化词语”。

将中医药文化的内容凝结在中医药文化词语中进行教学具有双重作用:一是延伸语言学习链条,继续提高留学生的汉语水平;二是凸显中医药文化,拓展语言教学范围,促进留学生的中医药文化学习。教师在讲解中医药文化词语词义的同时,梳理医学知识、传达文化信息,能有效帮助留学生理解与掌握中医药文化。

阴阳五行文化是中医药文化的精髓,阴阳五行文化词语也是中医药文化词语的核心,是对外国留学生进行中医药文化教学的重点。笔者对基本中医阴阳五行文化词语进行了初步整理,中医阴阳文化词语和中医五行文化词语都可分为自然与人体两大范畴。自然阴阳文化词语如:天、地,上、下,外、内,东、西,左、右,日、月,昼、夜,明、暗,春夏、秋冬,火、水等。人体阴阳文化词语见表1,中医五行文化词语见表2。

表1 人体阴阳文化词语

表2 中医五行文化词语

笔者将上述基本中医阴阳五行文化词语与《新汉语水平考试大纲》(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1-6级词汇表比较后发现,基本中医阴阳五行文化词语在《新汉语水平考试大纲》6级词汇表中出现的比例较高,达到70%以上,在4级词汇表中出现的比例也有40%左右。《新汉语水平考试大纲》4级词汇是每个进入中国高校进行专业学习的留学生必须掌握的,由此可见,基本中医药文化词语与普通汉语词语拥有较高的重合度,具备一定的覆盖面和使用频率。基本中医药文化词语是沟通汉语与中医药文化的桥梁,是中医药院校留学生预科教育阶段中医药文化教学的重要内容。

3.2 探讨中医药院校留学生预科教育阶段中医药文化教学方法

3.2.1 “词语-句子-语段-场景”链条式教学 立足中医药文化词语,运用“词语-句子-语段-场景”链条式教学法,以汉语为依托,传授中医药文化,是提升留学生医学文化素养的重要手段。

以教授中药词语为例,教师可以先展示中药标本,使留学生产生直观印象;接着由中药名称,根据词汇语义网络,辐射出“抓药”“药房”“药方”“药性”等中药专业词语以及“四气”“五味”等中药文化词语;然后指导留学生按汉语结构规律组词造句,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简略讲解如何抓药、如何写药方等中医药专业知识,也可以适当渗透中药性味“热寒温凉”“升浮沉降”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最后教师设计教学场景,模拟患者在中医院就诊的情景,组织留学生将上述词语和句子编排成语段和对话,并分角色扮演。整个教学环节完成后,教师组织学生参观中医院药房或诊室,引导学生倾听、观察,对比自己在课堂中的汉语表述,判断是否符合中医药专业需求,并由教师对留学生进行语言知识评测。

3.2.2 问题导向式教学(PBL)PBL教学法以问题为中心,将内容转化为问题,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引导为辅,师生间通过双向交流,最终解决问题。在中医药院校留学生预科教育阶段中医药文化教学中采用PBL教学法,其探究式的学习方法、直观生动的信息获取方式、独立自由的思考空间、灵活多变的学习过程能帮助留学生克服因中医药文化深邃难懂而产生的消极情绪,对留学生理解中医思维和中医药文化起到极大促进作用。

以留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导向进行中医药文化教学,更能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跨越文化差异,主动思考。例如,组织留学生去中医诊室观摩学习后,一位留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一个小朋友感冒发烧,医生除了为他退烧和治疗感冒外,还要请他的家人为他按摩消食呢?教师可根据这个问题,结合五行文化词语,采取问题导向式教学开展一次课堂活动。

教师首先向留学生抛出上述问题,充分吸引学生注意力;接着将五行词语“木、火、土、金、水”按五角星形状写在黑板上,并简要阐述中医理论中五行与五气、五脏之间的对应关系及五行之间生克乘侮的辩证关系;教师讲解基本知识后,引导学生通过书籍、网络、影像等各种形式查找资料、探究答案;最后全班汇总观点,在交流讨论中加深理解和体会,并得出结论:小儿风热感冒时,风热犯表、风邪上扰,故发热咳嗽、鼻塞流涕、咽红肿痛;另一方面,小儿脾土常不足,受风邪(风属木)侵扰后,木旺乘土,故出现脾胃不适、脘腹胀满、大便酸臭等症状,因此小儿风热感冒夹滞,在解表散热的同时,还要消食导滞。

3.2.3 中医药文化专题讲座 文化专题讲座指教师利用整段时间,采用讲述、解释、分析、举例、对比等手段,对某一部分中国文化进行系统完整的介绍,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化内涵的教学方法。专题讲座尤其适合知识文化教学,是对留学生进行文化传播直接有效的途径。

在留学生预科教育阶段课程体系中,“中国文化概况”是必修课程。传统的文化课以“中国基本国情”为主线,穿插介绍政治历史、哲学宗教、文学艺术、节庆民俗、饮食服饰等文化专题。中医药院校留学生预科教育阶段的文化课教学,除设置传统的文化教学专题外,还应设置如“中医阴阳文化”“中医五行文化”“中医养生文化”“中医哲学思想”“中医思维方式”“中医医话医案”等中医药文化教学专题,凸显中医药特色。

在文化课教学内容的安排顺序上,应将中医药文化教学专题置于偏后部分,待留学生对中国文化有了一定认识或产生自己的见解后,再开展中医药文化专题讲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帮助留学生更好地构建中医思维模式、理解中医药文化内涵。

3.3 研究中医药院校留学生预科教育阶段中医药文化教学评测机制 对留学生的中医药文化水平进行评测,是检验中医药院校留学生预科教育阶段中医药文化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文化水平不仅指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还包括文化胜任能力的高低。文化胜任能力强的人能够洞察异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差异,对异文化有较强的领悟能力,能较快地适应跨文化环境,从而在跨文化环境中有效地工作和学习。

文化乃教育立身之本。书院教育是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成就,在西方高等教育中也有百年传统。我们拟以“House(书院)”制管理体系对留学生进行博雅教育和文化培育,并对其中医药文化知识水平和胜任能力进行有效测评。在留学生中组建Ambition(抱负),Belief(信仰),Confidence(信心),Dream(梦想)四个House(书院),每个书院下设主席1人、副主席1人、秘书1人,负责组织与管理本院成员;每个月由每个书院设计一项中国文化类活动或比赛,如书法比赛、中国画比赛、中国歌曲大赛、趣味运动会等;或者一项中医药文化类活动或比赛,如中医药文化节、中医药文化知识竞赛、中国传统功法大赛、“我与中医”主题演讲比赛等;每个书院提出活动计划书,并负责策划、组织、实施,可邀请中国学生参与,最后由教师根据活动效果和学生参与情况,为每个书院的执行能力及书院中每个学生的表现情况打分,以此作为对每位留学生中医药文化知识水平和胜任能力评测的结果,分数也可作为衡量留学生综合素质的标准。

“House(书院)”在留学生的培育过程中发挥了隐性课程[8]非形式化教育的作用,在参与书院活动的过程中,留学生提高了组织管理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锻炼了汉语交际能力,中医药文化理论与实践水平都获得了提升。“House(书院)”是留学生素质拓展的第二课堂,更是增强其归属感和凝聚力的精神之家。

4 结 语

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学的根基,目前中医药院校留学生预科教育阶段中医药文化教学仍处于起步阶段,在理论与实践、内容与方法各层面有待进一步规范与完善。我们应重视预科教育阶段留学生的中医药文化教学,着力研究教学大纲、培养方案和评测标准,积极探索机制、方法与模式,加速新形势下中医药及中医药文化的国际化,为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和世界文明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预科中医药留学生
欢迎订阅《基层中医药》杂志
《家庭中医药》老读者请注意
《家庭中医药》老读者请注意
欢迎订阅《基层中医药》杂志
招生政策没吃透会有多少损失?
缘何“问道扶桑”?——留学生如是说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留学生郑睿:我是奶粉“小买手”
跟踪导练(二)(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