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腹膜后黏液性囊腺瘤的CT、MRI表现

2021-07-19 03:57张国平黄明刚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21年4期
关键词:性病变囊性腺瘤

张国平,王 萍,樊 玮,张 艳,黄明刚

(陕西省人民医院①CT室,②病理科,陕西 西安 710068)

原发性腹膜后黏液性囊腺瘤是一种罕见的腹膜后囊性病变,占所有腹膜后肿瘤的1.95%[1],确诊依靠术后病理,术前正确诊断较困难[2]。笔者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4例经术后病理确诊的原发性腹膜后黏液性囊腺瘤患者的CT、MRI表现,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18~45岁,平均(32.3±11.3)岁。临床表现:1例腹部疼痛不适,2例无明显症状,1例体检发现。

1.2 仪器与方法

1.2.1 CT检查 3例行CT平扫,其中2例加行增强扫描。采用东芝320排CT扫描仪,扫描范围自膈顶至耻骨联合下缘。扫描参数:120 kV,300 mA,视野300 mm×300 mm,旋转时间0.5 s,层厚、层距均为5 mm。增强扫描使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入碘普罗胺(碘浓度370 mg/mL)80 mL,注射流率5.0 mL/s,延迟25、60、110 s分别行动脉期、门脉期、平衡期3期扫描。

1.2.2 MRI检查 1例术前行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使用Philips Ingenia 3.0 T超导MRI扫描仪,腹部相控阵线圈。扫描序列及参数:轴位和冠状位SE或FSE序列Dixon T1WI,TR 3 ms,TE 2 ms;脂肪抑制序列T2WI,TR 842 ms,TE 70 ms;以上序列层厚、层距均为5 mm。增强扫描采用钆布醇注射液,剂量0.1 mL/kg体质量,注射流率2.0 mL/s。

2 结果

2.1 影像表现 4例病灶均位于右侧结肠旁沟区,最大径4.8~15.2 cm。3例CT平扫示病灶呈单房囊性水样密度影,边界清晰(图1,2),2例增强扫描囊壁无强化,1例合并腹腔积液,1例囊壁可见结节状钙化影(图3)。1例行MRI扫描,脂肪抑制T2WI呈高信号,可见分隔及壁结节(图4a),增强扫描囊壁、壁结节呈明显强化(图4b)。

图1 女,18岁,CT冠状位示右侧结肠旁沟区一巨大囊性占位性病变,边界清晰,邻近肠管受压推移(白箭),病变下方腹腔内见少量水样密度影图2 女,36岁,CT冠状位示右侧结肠旁沟区一囊性占位性病变,边界清晰(白箭)图3 女,45岁,CT冠状位示腹膜后见囊性病变,囊壁可见结节状钙化影(白箭)图4 女,30岁 图4a 脂肪抑制T2WI轴位示右侧腹膜后见多房囊性病变,内可见间隔(黑箭),囊壁可见结节状影(白箭)图4b MRI动态增强扫描示病灶囊壁及壁结节明显强化 图4c 2年后发现腹部包块,CT增强扫描示右侧卵巢、盆腔内见多房、囊性占位性病变,囊壁(白箭)及分隔(黑箭)可见强化

2.2 随访及预后 3例6个月后随访无异常。1例2年后出现盆腔囊性肿块(图4c),术后病理提示右侧卵巢交界性黏液性囊腺瘤伴局灶恶变。

3 讨论

原发性腹膜后黏液性肿瘤是罕见的腹膜后囊性病变,可分为良性黏液性囊腺瘤、交界性黏液性囊腺瘤与恶性黏液性囊腺癌。原发性腹膜后黏液性囊腺瘤一般为1个大囊或多囊性肿瘤,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一种观点认为其源自异位卵巢组织或泌尿生殖器残余物;另一种认为其可能是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性腺下降时由腹腔上皮衍化而来,或由腹膜包涵性囊肿中的间皮细胞化生、腹腔上皮化生或黏液上皮化生而来。该病多见于女性,各年龄段均可发病[1,3],多数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或因肿瘤较大、腹痛不适等就诊,无特异性[2,4]。本组除1例病灶较大引起压迫症状、伴腹腔积液外,余无临床表现,与文献报道一致。该病病灶最大径一般为6~30 cm,且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大[5],本组肿瘤大小不完全与患者年龄增长一致,但较大病灶压迫症状较重,与既往研究观点一致。

病理学上,肿瘤大体表现为卵圆形、类圆形,表面光滑,呈灰白色,触有囊性感,切面为单房或多发囊性表现,其内壁光滑,内容物为胶冻状黏液,囊壁偶见结节状突起。镜下为内衬高柱状上皮伴透明胞浆,细胞核位于基底部,细胞排列整齐,大小形态一致,本组病灶显微镜下表现均较典型,1例上皮呈现不同程度的复层化。

CT上该病常表现为单房或多房囊性病变,部分可见壁结节,内有分隔[1,6-8]。CT发现钙化可提示囊腺瘤的诊断[9],而分隔、壁结节及钙化与肿瘤大小无关。CT、MRI均可评估病变与邻近结构的关系,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可更好地显示囊性病变内部结构及其信号特性。从部位上来看,病灶几乎均在腹膜后外侧间隙中发现[1],本组4例均位于右侧结肠旁沟区。因此,病灶位于腹膜后外侧间隙可提示诊断,而病灶体积增大明显、出血等应警惕恶变。

本病治疗主要为完整切除肿瘤,在明确排除恶性时可避免不必要的手术。因其具有潜在恶变可能,当有恶变征象时,应及早处置,但术中应注意防止黏液漏出,以免播散形成腹膜假性黏液瘤[10]。

腹膜后黏液性囊腺瘤的CT、MRI无特异性表现,需与以下疾病相鉴别:①肠重复畸形,常附着于肠道系膜侧,与肠管走行一致,CT表现多为球形、囊性病变,囊壁较邻近正常肠壁厚[11];②囊性间皮瘤,亦发生在年轻或成年女性,腹膜后少见,影像学鉴别有时困难,需借助术后病理;③囊性畸胎瘤,CT表现为囊性病变,脂肪密度影提示囊性畸胎瘤[12];④淋巴管囊肿,发病年龄较小,常见于儿童,以肠系膜区为主,偶见腹膜后,且多见于男性[13];⑤腹膜后假性黏液瘤,常由于卵巢或阑尾、胰腺黏液囊腺瘤破裂而发生腹膜种植转移,结合病史可鉴别。

总之,腹膜后黏液性囊腺瘤是一种罕见的良性但具有恶性潜能的上皮肿瘤,多位于腹膜后外侧间隙,CT和MRI可准确定位,囊壁钙化可提示诊断。熟悉其CT和MRI表现有助于提高术前诊断水平,且对临床处置有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性病变囊性腺瘤
食管癌颈部巨大囊性淋巴结转移1 例报道
肾嗜酸细胞腺瘤与嫌色细胞癌的MDCT表现及鉴别
超声检查在甲状腺腺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探析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继发囊性病变的影像特征分析
足部小汗腺汗管纤维腺瘤1例并文献复习
胸腺瘤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颈部囊性病变的多排螺旋CT和MRI影像学特征对比研究
常规超声联合超声造影诊断部分囊性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价值分析
两种影像学检查方式用于胰腺囊性病变辅助诊断价值对比
探讨螺旋CT 和磁共振(MRI)在肝脏囊性病变诊断中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