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建立中国人自己的指标排名(纵横)

2021-07-19 04:18沈阳张锦文
环球时报 2021-07-19
关键词:防疫抗疫疫苗

沈阳 张锦文

近日,彭博社发布的“全球抗疫排名”引起广泛争议。榜单中,彭博社指出各经济体“对世界重新开放的进程”将成为衡量不同国家地区抗疫能力的关键因素。这样的评价体系既没有考虑不同国家防疫模式的差异性,在设置指标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上也存在漏洞。尤其是无视美国3000多万的累计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60多万死亡病例,将其排在全球抗疫能力榜首,当然无法取信于人。

事实上,传染病扩散往往跟地缘关系紧密相连。受人口密度差异性、空间接近性、政治接近性和文化接近性等多重因素影响,当前国际社会主要形成了两种抗疫模式:一类是以中国、新加坡为代表的许多亚洲国家,采用“隔离+疫苗”双管齐下的模式,通过控制病源扩散来保障本国公民的生命安全和生产生活,这既是出于人道主义,也有尽快恢复国内经济的考量;另一类,英、美、澳诸国则希望通过提高疫苗接种率实现新冠肺炎的“流感化”。“隔离预防+疫苗接种”模式虽与美国模式不同,却在实践中取得显著成效,如果以西方主流的抗疫思维来加以评说,不考虑这些国家所处的疫情周期阶段和社情民意,则有失偏颇。

此外,彭博社排名在各个细分指标的选取中还存在缺乏代表性、数据有争议的问题。在整个评测过程中,数据信源是否可靠、指标制定是否经过防疫专家的公开评议亦有待核实。以“重新开放进程”维度为例:

一方面,部分指标的代表性不足。该报道中谈到,当下考察“将时间倒回至大流行前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核心在于考察各经济体向世界开放的程度。既然是经济体,理应引入“进出口贸易量”这类更为直观、有效的指标。信息时代,公司和机构可以通过线上沟通来保持跨国合作,用“航班恢复情况”和“接种人群的跨国旅行路径”等衍生

指标显然不能准确描述一个国家的综合开放水平。受益于国内防疫成果,2021年前5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约14.76万亿元人民币,比2019年同期增长21.6%。贸易顺差1.32万亿元,同比增加56.2%。可以说,就国际贸易开放度来看,中国已超越疫情流行前的水平,并远超其他各个国家和地区,疫情期间中国的制造业仍是全球物资的重要来源,中国经济仍是全球经济的重要支撑。

另一方面,部分指标数据的合理性存在问题,较为单一。仅以接种比例作为指标,没有考虑到各国人口体量不同造成的必然时间差,也没有考虑到民众信任度将对疫苗普及和防疫常态化产生重要影响。在计算过程中,“接种比例”指标会受到不同国家人口基数差值的严重干扰,存在数据失真和变形。目前全球疫苗接种数约为35.6亿剂次,其中中国达到14.3亿剂次,而美国仅为3.3亿剂次,从疫苗的接种总数来看,中国远高于美国。其次,中国民众对于疫苗的接受度处于较高水平,与一些国家盛行“疫苗怀疑论”的现状形成鲜明对比,中国人科学素养的提升有利于持续推广新冠疫苗。

当然,这份报道也给我们一些启发。首先,我国应主动在国际舆论场中就重要事件发声,提供代表自身视角的观点和指标体系,主动掌握国际话语权。

其次,指标的构建需要全面考量,仔细斟酌,避免出现类似的缺陷导致榜单公正性受损。

最后,对“各国抗疫能力”进行排名,根本意义在于为其他国家提供先进的榜样和有效的借鉴方案,因此在此类指数构建的过程中,国内的学术机构和媒体应加强合作,由学者从专业角度出发,提供更科学、更严谨的评估测量标准。要想对全球疫情做出科学评估,做到数据公开、指标透明、要素合理是基础,同时还要能经得起同行的公开评议。

就数据基础而言,由于各国数据资料的透明度和统计方法存在差异,因此需对信源机构的中立性、专业性、平衡性进行评估,避免因资本或政治因素产生数据偏误。此外,对于数据应实现统一的收集、清洗和计算,避免因信源不同而带来统计方法和路径差异,最终造成数据污染。

就评估体系的构建而言,除了在横向的空间维度考虑两种抗疫模式对结果造成的客观影响,建议对不同类别的国家采用不同榜单进行排名外,在同一榜单中,还应关注纵向的疫情周期对抗疫措施偏好和防疫效果的影响,根据各国所处的疫情阶段来进行动态评估。唯有针对处于不同疫情阶段的国家地区采用不同的评估指标,或者针对各个国家地区相同疫情阶段进行统一评估,提供高频度的动态追踪,才能提升评价体系的规范性。

对于具体指标的选用和权重分配而言,选取的测量维度和具体指标应具有代表性和全面性,还需对不同指标进行分级,造成直接影响的核心指标在分配权重时应有侧重。根据第一性原理,抗疫的“核心”在于控制疫情,因此通过观察各个国家地区的确诊人数、死亡人数等病例数据的增长和控制情况,最能感知当地抗击疫情的能力;中间层是疫苗接种、隔离水平等防疫措施的相关指标;外延层才是由此产生的效果,包括经济恢复程度、产业复苏程度和社会舆论满意度等方面。在搭建分析模型时,不同层次指标应根据重要程度由高到低分配比重,不可同等视之。

未来,学界和社会各界理应通力合作,借助科学有效的指数评估体系来进一步推动我国在不同领域中的国际传播话语权,这既是一种期待,也是一种使命,任重而道远。▲

(作者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及学者)

国际论坛版文章除社评外,均不代表本报观点。欢迎读者参与讨论。电子信箱:taolun@globaltimes.com.cn

猜你喜欢
防疫抗疫疫苗
“画”说抗疫
“豪华防疫包”
防疫宣传
防疫宣传
团结抗疫
抢购疫苗暴露全球不平等
抗疫作品展
我是疫苗,认识一下呗!
俄罗斯的防疫“宅”假期
我是疫苗,认识一下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