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大百年的红色印记

2021-07-19 02:27康淼邓倩倩许雪毅
中国名牌 2021年7期
关键词:陈嘉庚长汀厦大

康淼 邓倩倩 许雪毅

1921年,厦门大学和中国共产党同年而生。如今,因美丽而为人熟知的校园里,不仅有中西合璧的嘉庚楼群、火红热烈的凤凰花,更有嘉庚精神,和那段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的烽火岁月留下的红色基因和革命文化。

走过一个世纪,自强不息,代代赓续。新时代的厦大青年以他们的方式与历史对话,尝试走进伟人内心,回溯百年征程中最动人的红色故事,揭晓那不朽事业背后的平凡与不平凡。

为国而生:以“国耻日”为校舍奠基日

在厦大群贤楼中厅墙根下,完好地嵌着一块奠基石,上面镌刻着陈嘉庚的手书“中华民国十年五月九日,厦门大学校舍开工”。

时针拨回100年前这一天,天空下着雨。陈嘉庚带领全体师生冒雨从集美乘船到演武场,一同见证厦大首批校舍立下奠基石。

奠基仪式上,陈嘉庚慷慨陈词:“余以办教育为职志,聊尽国民一分子之义务……教育乃立国之本,兴学是国民天职,不为教育奋斗乃非我国民也。”

1915年5月9日,袁世凯接受丧权辱国“二十一条”的“国耻日”,被陈嘉庚选为奠基日。他希望以此告诫厦大学子勿忘国耻,发奋为国。

在陈嘉庚手中,中国近代第一所由华侨独资兴办的大学诞生了。厦大词典里有一个特殊词汇,叫“校主”,指的就是陈嘉庚,是为了将他的训言和精神永续流传。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陈嘉庚的企业遭受重创。他力排众议,把事业鼎盛时期在新加坡购置的三幢豪华大厦全部变卖,作为维持厦大的经费。“宁可变卖大厦,也要支持厦大”,毁家兴学彰显陈嘉庚高尚情操。

后来,鉴于公司经营举步维艰,为了让厦大学子能够继续学业,陈嘉庚决定将厦大无条件地献给国家。1937年7月1日,厦大转为国立大学。在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灭种的危机关头,校主陈嘉庚与国家命运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1940年,陈嘉庚组织南洋华侨回国慰劳前方抗日将士。机缘巧合之下,他到了延安,与毛泽东促膝长谈,看到共产党勤俭朴素的作风,看到政党和百姓之间平等和谐的关系,也询问了当地农民的收入、税收等问题。

经过深入交流和考察,陈嘉庚得出结论——“中国的希望在延安”。从西北到东南,一路上他都在宣讲延安的新希望,向世人传递“抗战必胜、建国必成”的信心。

一人,一校,不仅是爱国华侨兴办教育的发端,也是一位旗帜性人物和一个先进政党之间的心照不宣。

“国魂所寄托的事业”

距离厦大思明校区200多公里开外的福建山城——闽西长汀,也有一个厦大。长汀文庙外复古的门楣红梁上悬挂着一块黑色牌匾,金色大字书写“国立厦门大学(1937-1945)”。这里,曾是抗战时期内迁的厦大所在地。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部分国土相继沦陷的情况下,为保存“读书种子”,当时战区大学纷纷内迁。

那时,厦大刚转为国立。抗战全面爆发的前一天,教育部任命清华大学物理机电学家萨本栋教授为厦大校长。面对战火威胁,临危受命的萨本栋为了维持东南教育高地,决定将学校内迁长汀。

是年12月24日,厦大300多名师生肩扛手提行李和书籍,开始向长汀进发。渡过鹭江、九龙江,越过崇山峻岭,他们走了整整23天。

长汀的办学条件极为简陋,只能借长汀文庙为办公场所。学生租住在民房里,男生宿舍同安堂则采用大统仓的住宿模式,几十个人挤在一起睡觉。办学经费处处捉襟见肘,萨本栋校长和教授们率先减薪,但课时不减。没有电灯,萨本栋就拆了自己专用的小汽车,用车上的发动机为学校发电。

八年烽火硝烟中,厦大始终弦歌不輟。厦大档案馆馆长石慧霞在史料中挖掘这段往事时,被师生们的艰辛与顽强感动得落泪。她说,“南方之强”正是在长汀时期声名远扬。厦大学子在闽西山区宣传抗日,参与了抗日救亡的很多实际活动,也培养出很多理工科类人才,为建国事业打下根基。

一批名家名师聚集山城,执鞭任教,包括化学名家傅鹰、理学名家谢玉铭、文学大家施蛰存、经济学家黄开禄、戏剧家洪深、化学新秀蔡启瑞等。据不完全统计,长汀时期,厦大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数百位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大学校长、海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和知名企业家。

每个厦大人心中的红色记忆

每年9月开学季,厦大建南大礼堂都会上演一出大型经典诗文诵读音乐会《嘉庚颂》。来自不同专业的师生深情朗诵,结合独唱、大合唱、情景表演,将校主陈嘉庚一生的故事生动地演绎给新生们。

红色是厦大校史的鲜亮底色,红色教育是厦大每年新生入学必修课。近年来,厦大充分挖掘校史资源,由师生对其进行艺术性创作和排演。

2011年90周年校庆期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南强颂》首次上演。整部史诗以《厦大校歌》为音乐主旋律,展现厦大老一辈开创者艰难坎坷的办学之路和新一代建设者奋发图强的强学之路。

《南强颂》迄今已演出数十场,经常座无虚席。《南强颂》之后,厦大又陆续推出《长征组歌》《哥德巴赫猜想》《嘉庚颂》《遥望海天月》《长汀往事》等经典剧目。

朱水涌是《嘉庚颂》创作者之一。这位对陈嘉庚和校史有着长期且深入研究的学者,向学生讲述嘉庚故事时常常动容哽咽。他说,为了创作出大众喜闻乐见的剧本,就必须进入当时情境,“先把陈嘉庚的故事嚼烂吞到肚子里,再吐出来。”

对厦大艺术学院学生黄泽柟来说,在舞台饰演陈嘉庚是他最特别的经历。他说:“亲自代入主人公身份去体会,和从第三者视角解读陈嘉庚,是完全不同的感受。”为了更好地理解主人公思想和心境,剧组专门查阅历史资料,向研究陈嘉庚的专家请教。

作为经典剧目的参演者,他们往往肩负着传递红色精神的使命。曾在校史剧中饰演过多个角色的新闻传播学院学生王泽宇认为,话剧是深受年轻人喜爱的一种形式,每个人对演绎的故事都有自己的理解。

每每演出后,总有台下师生感动落泪。厦大的红色文化和革命基因,经过艺术媒介传播后,不仅让演出者对其感同身受,也让台下师生有了更真切、更深刻的认识。

如今,走在厦大校园里,随处可见红色历史文化载体,从校史馆、陈嘉庚纪念堂等,到罗扬才烈士陵园、萨本栋陵园、陈景润雕像……这些,都成为厦大人心中永远的红色记忆。

猜你喜欢
陈嘉庚长汀厦大
陈嘉庚选采办
“国难期中学校应有的觉悟”——《厦大周刊》对九一八事变的反应
陈嘉庚
厦大硕士创业新一站 卖卤味
经过30多年水土流失治理,如今的长汀满目苍翠。
上世纪80年代的长汀
执此长情
“厦大”印象
福建长汀:创新推进基层医改
毛泽东五次长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