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新识

2021-07-19 21:45张继华
美术界 2021年6期
关键词:李可染湖泊水墨

注重追源溯流,对任何一个从事艺术创作的人来说,传统都是绕不过去的话题。面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如何更好地吸收这取之不尽的营养资源为己所用,显得尤为重要。然而传统到底为何物?如何正确地对待传统?人们对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往的情况大致有三:其一,传统是资源丰富的湖泊,它蕴涵着无尽的营养成分,随意取一块,便可享用终生。其二,传统是污浊沉积的湖泊,它虽然博大精深,但沉淀多年的污浊之物也充斥其中,与其紧随其后不如另寻清泉。其三,传统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资源之一,既不能离开它,同时也不能因怕失去它而沉醉其中,从而迷失终生。在此,笔者就自己多年的绘画实践和理论思考,对传统的名实、定位和如何继承等问题作重新的认识和梳理。

传统应该是什么样的传统?假设传统是个湖泊,要看它是什么样的湖。是清泉不断注入、污浊不断排除的活湖?还是四周封闭,不能容纳百川、吸新吐陈的死水?假如是后者,这个湖越大,那么它就越如病毒发源地,危害越大。方骏先生把传统的继承比作传火于薪,前辈传给我们的思想、学术、技能只是点燃后辈创造的火种,后辈只有不断地向火中续薪,加进自己的创造,才能使火种得以传承并使其熊熊燃烧。也就是说,传统本身是一个活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改变,人们主观上会给它注入新的内容,当然也会扬弃一些东西,这既是人的选择也是历史的选择。

我们需要什么传统?面对同样的传统,当代很多画家意见不一。有人认为传统是本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和审美习惯,即民族的文化精神;有人认为传统是民族遗留的文化形象和表现形式;也有人认为传统是笔墨语言,甚至是某一名家的语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对传统的吸收方面,我们应该从自身的需要从传统的湖泊里获取自己需要的营养。就像人缺碘元素就吃点海产品,缺锌就吃含锌较高的食物。总之,在对传统的吸收时,应该发挥自我的主观能动性,从自身机制的需要来选择需要元素,要时刻开动自己营养判断机制,选择传统的有利因素,而不能依赖别人的经验。每个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不同,便会走和别人不同的路,过不同的桥。所以要根据自我的需要,让传统为我所用。好比我们去一处地方,在去的途中,如果有现成的桥梁和道路,当然更好。如果没有,我们可以重建,但不能为了走现成的桥,而背道而驰。因此,传统应该是为我们服务,是我们达到目的的手段和途径,我们不能过于沉醉其中而迷失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我们怎样去吸收传统?在这方面更是比较难解决的问题。但一点是肯定的,就是要心处其中而身置其外的方式吸收传统。李可染提出对传统要“以最大力气打进去,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对此提法笔者有所疑虑,最起码“以最大力气打进去”在李可染的身上并没能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李可染的传统功夫,且不提歷史上的其他画家,即便和同时代的陆俨少相比,也是相形见绌的。但这并没有影响到李可染成为那一时代的大家,毋庸置疑,其绘画的历史地位不在陆俨少之下。这也是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置身其中和置心其中的差别。就如人和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也就是说人时刻离不开水。但我们喝水时是置身其中,是跳到湖泊里喝呢?还是站在一旁,拿个器具舀着喝呢?如果真是跳到水里,等喝饱了,估计人也淹死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以说在和传统打交道时要保持距离。

只有坚持自我存在的第一位性,才能辨识世界万物的特质,才能从传统中提取出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来构建属于自己的绘画体系。

张继华

1976年出生。1999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美术系,获文学学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为济宁学院美术系副教授、副主任。济宁市青年美术家协会主席、济宁市山水画艺委会常务副主任。

作品参加2012年八荒通神——哈尔滨首届中国画双年展,2014年中国国家画院导师工作室教学十周年成果展,2014年“玉兰汇”——炎黄艺术馆春季水墨展,2016年璀璨吴门,千峰竞秀——苏州画院中青年艺术家邀请展,2016年水墨中坚——当代中国画70后艺术家提名展,2019年“水墨样式”多重语境下的水墨研究展,2020年水墨的转向——荣宝斋当代水墨邀请展等展览。

猜你喜欢
李可染湖泊水墨
等不及的收徒
等不及的收徒
水墨
水墨人物
“害羞”的湖泊
为什么南极会有温水湖泊?
奇异的湖泊
当代水墨邀请展
水墨谐趣
可贵者胆 所要者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