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永远的“乡下人”

2021-07-19 00:16刘学正
青春期健康·青少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乡下人湘西沈从文

刘学正

基本信息:

作 者:孙德鹏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沈从文与近代中国

出版年:2021年5月

页 数:508

定 价:88.00元

装 帧:精装

ISBN:978-7-5598-3709-7

无论贫苦出身、小学文凭,还是“接地气”的创作方向,沈从文都算得上一个实实在在的“乡下人”。沈从文本人也如此自称。作者孙德鹏在近作《乡下人:沈从文与近代中国》一书中,从“乡下人”的视角,以史家笔法透析并串联起沈从文的早年生活及其笔下一个个与山水相伴的活生生的人,重现了那份突破湘西地域的乡土中国记忆。

“与乡下人共苦乐,是沈从文做小说的一份诚意。”孙德鹏认为,沈从文的世界里,“乡下人”是一种语言,湘西叙事不是历史的忧郁琐屑,而是一種“液体性”的智慧,是理解中国的一种方法。为此,他在书中围绕风行地上、记忆、小兵、统领官、初出茅庐、绝对的形象等十余个关键节点或关键词,展开了一系列基于时代背景的推演,让读者沿着小说中隐藏的田间小路,“加入”到沈从文与家乡父老的秉烛夜谈。

一个“乡下人”跑到城市以文为业,沈从文早年面临的诸多不易可以想象。而纵观沈从文的生平,贫贱辛酸有之,动荡困苦有之,遗憾委屈亦有之,其如小舟终过惊涛,或许正得益于“乡下人”的品格。

“乡下人”几近赤贫,却心存善念。在“乡评”一章中,孙德鹏剖析了沈从文小说中的多个人物形象,“他们所到之处,散发着自然的气味,对于心灵的温度,也从不刻意遮掩。”《贵生》中的“贵生”,“虽是个干穷人,可穷得极硬朗自重。”他的生存依靠山林和身体,平日砍柴割草,农忙打点短工,得到他人馈赠,一定要拿些野果回礼;《七个野人与最后一个迎春节》中的猎人,在逃进山洞、沦为“野人”后,不仅在以物易物中坚持公平,还自酿烧酒款待客人,并将多余的猎物送给乡民;《山鬼》中的“伍娘”,“强健,耐劳,俭省治家,对外复大方”,有着“中国南部接近苗乡一带乡下妇人的美德”。

“乡下人”最具人性的一面在哪里?孙德鹏例举了沈从文小说《会明》中的主人公“会明”,这是一个乡下人出身的伙夫,为人却从不苟且。他以前种田养鸡,后来在军队里煮饭,“像一株极容易生长的大叶杨,生到这世界地面上,一切的风雨寒暑,不能摧残它,却反而促成他的坚实长大。”会明做着一个伙夫该做的事儿,至于打仗,他不感到可怕,“看到的事情太多,死人算不了什么大事。”停火后,会明喜欢找附近的乡下人做生意,囤积粮草、烟叶和烧酒。而当有人送来一只母鸡,战争和枪声就此远离了他,取而代之的是几十只毛茸茸的小鸡,他细心地照料它们,感觉一切都是那么幸福。

沈从文的文字很朴素,恰如小说中的人物,平凡而真实,有近乎麻木的韧性,也有顷刻间的柔软。一个人,必定是怀着极大的悲悯与同情,才能写活这些从泥土里“长”出来的人和事。

孙德鹏在引言中说,沈从文不喜欢那种张灯结彩的气氛,路灯、街灯,琳琅满目的店铺总令他眩晕。面对时髦的“都市生活”,他总有一种格格不入的“轻蔑”。或许,正是出于对“乡下人”的热爱,才让沈从文无法忍受居于城市之中。晚年时,他曾写道:“我人来到城市五六十年,始终还是个乡下人,不习惯城市生活,苦苦怀念我家乡那条沅水和水边的人们,我感情同他们不可分。”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出走大半生,沈从文在精神上却从未离开湘西故土,而这也造就了他作品中乡野十足的“丛林感”。在这位追随人性、饱经沧桑的“乡下人”笔下,我们可以看到厚重山水的诗意与忧伤,感受到乡土中国的人性篝火与时代影像。

(编辑 文凤 见习编辑 汪愉翔)

猜你喜欢
乡下人湘西沈从文
一桥飞架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沈从文接“火”传温暖
小天使研学旅行之湘西助学夏令营(下)
湘西大剧院 艺华斋 日月坊装裱
乡下人与城里人
城里人 乡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