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终身教育的发展及对我国学校教育改革的启示

2021-07-19 03:13刘强王彦飞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终身教育欧洲发展

刘强 王彦飞

摘 要:本研究以文献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为主要科学研究方法,以内蒙古自治区终身教育发展特点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了终身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梳理出世界范围内终身教育发展的脉络。为了更好地倡导终身教育思想在国内的实施,特别是能够促进内蒙古自治区教育、文化、经济的有序发展,全区有针对性地开展了终身教育活动,最后概括总结了终身教育发展特点与未来发展趋势、共性规律,为今后内蒙古自治区终身教育的开展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欧洲;终身教育;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21)05-0092-04

1 终身教育的产生

终身教育产生于上世界六十年代的法国,提出者为朗格朗先生。朗格朗先生所提出的终身教育理念主要是针对欧洲传统的学校教育出现的问题,传统的学校教育更像是一劳永逸的教育,所秉持的教育理念为学校是教育的天堂,学校是教育的唯一途径,而高等教育则是教育的终端。传统的欧洲教育将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关系割裂,仅仅就教育而论教育。传统的欧洲学校式教育观点,不仅仅是欧洲这样认为,即使是世界范围内相对普遍的一类教育观点。虽然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古代,持这类教育观点的国家也通过学校教育培养了大部分的建设人才,但是伴随着时代进步和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使得秉持传统学校教育观点的人群正在逐渐消失,由于社会竞争加剧,使得人们的生存状况也受到很大挑战,除每天要面对生存、生活、疾病、工作、家庭、事业、交往等问题,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欧洲人们还需面对很多方面的挑战,主要表现在:虽然变革自古有之,但是当下变革的速度明显快于传统的变革。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欧洲已经处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过程中,经过十八世纪中期的以蒸汽机为代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还有二十世纪初期以电力发展为代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及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在此,我们有必要重述一下第三次工业革命也被称之为科技革命,其意义便是加快了科技与生产力之间的转换速度。由于科技代表着更为先进的知识和理念,因此,第三次工业革命在给世界带来巨大变革的同时,也给传统的学校教育模式带来一定挑战。在三次工业革命的基础上使得世界范围内的国家的生产能力均有了快速提升,特别是当时世界的中心欧洲,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加快,知识的更新速度加快,人才的更迭速度加快,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更为紧密。时代所带来的这些变化让普通人的社会生活和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伴随着生产力的进步,让很多古代人做梦都不能想到的事情得以实现,让古代几个世界才能完成的事情在短时间内完成,也使得传统的教育理念受到很大冲击,人们在学校所习得的知识和技术很快便会成为过时的知识与技术,为了更好的存活下去学校教育不得不走革新之路,去寻求新的发展路径。

2 终身教育所涵盖的主要内容

欧洲传统的教育理念认为,教育是学校的单纯行为,是专业人员在固定的地方采用一定的教育方法,执行国家规定的课程体系,培养国家建设所需要的人才的教育教学活动。朗格朗先生认为这样的教育对于学生和社会并没有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对于人和社会无意义,他认为教育应该打破学校的空间壁垒和时间限制,教育应该是人类一生中的全部内容,因为教育会和人类的工作行为;家庭生活方式;处事方式;甚至是余下时间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更好的阐述自身的终身教育理念,朗格朗先生认为教育并非学校中单纯的行为,而是学校、社会、家庭和个人的立体综合系统。终身教育所涵盖的内容主要有:

欧洲传统的教育过多的将教育目标和课程体系的设置来围绕着获取书本知识,增加职业训练来进行。诚然必要的学校教育是获取优质职业训练的必要手段,而这一手段并非是唯一性的。再就是在知识更新的同时为了更好保持住自己的职业训练,也需要社会人不断进行知识的丰富和职业认知的增强。

3 终身教育实施的目的

在《终身教育引论》一书中,朗格朗先生终身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实现更美好的生活,也可以理解为让人类更适合时代的发展,人应该能从教育中吸取生存和生活中所需要的一切有益的东西,让人类过上一种相对来说更和谐、更加充实、更加符合自身生命真谛的生活。从这样的论述中也不难看出,朗格朗先生摒弃传统教育中的学校教育的目标,传统的学校教的目的与目标,更加倾向于知识的习得和技术的掌握,更加注重被动教学,而终身教育的目的,将教育教学的维度从有限的校园跨度到整个人生,从固定的书本知识增加到开放的知识体系。再就是朗格朗先生丰富了传统的学校教育目的,传统的学校教育目的更加倾向于知识目标,而朗格朗先生希望通过教育活动让人过一种更和谐、更充实、更符合生命真谛的生活视为教育的真谛,确立了教育应该为人类的生活服务,为人类的生命服务的教育内涵。朗格朗先生将终身教育的目的细分为两大部分分别是:在《终身教育引论》一书中他提出,教育的真正对象是全面的人,是处在各种环境中的人,是担负着各种责任的人,简言之,是具体的人。朗格朗先生认为人既是独立的个体也是族群的种类,既有生物属性,又兼具社会属性,不能就教育而论教育,不能学校而论述学校,通过终身教育的开展,能够丰富自然人的知识、品行及生活方式,能够让自然人更加丰满,更加社会需求,满足社会竞争需要。朗格朗先生并在《终身教育引论》一书中设计了很多丰富自然人进入社会后所需的知识和学习技能以及社会竞争所需要的职业训练等。朗格朗先生认为通过终身教育的开展,能够完善人的性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让人能够幸福的生活。朗格朗先生在论述教育能够对自然人终身促进作用的同时,也在强调教育的平民化,并且在其著作《终身教育引论》中也论述了教育平民化与终身教育之间的关系。认为平民化是教育的基础,终身化才是教育的目标,反之教育的平民化又可以促进教育终身化的进行;而教育的终身化还可以更好的引领教育平民化的发展。

终身教育是指教育并非是单纯少年儿童在校的一种学习行为,要贯穿人的一生,成为人的一生中不可或缺的习惯。人的这一生所习得的知识也并非是单纯、孤立的个体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对人类的发展起到螺旋上升的作用,而这样全面发展的自然人更会被社会所需要,能够更好的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再就是教育并非是学校和老师的单纯行为,而是整个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应将教育封存于学校之内,不能割裂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链接,而应是社会和社会的机构来共同完成。欧洲传统的学校教育内容也过于保守,很多课程内容已经严重脱离了现实社会,使得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应用性不强。在校园中书本作为国家课程意志的体现者,向学生灌输相对落后的学科知识,而教师作为学科知识的拥有者在校园里具有无上权威,封闭的校园、固定的书本和严肃的教师这些都无形中扼杀学生的天性,让学生的创造性和发散式思维方式得以固化,使得很多在非学习方面有天赋的学生转向平庸,因此,学校更像是生产“人才”的流水线和扼杀天才的“摇篮”。朗格朗先生认为欧洲传统的学校教育将学生放在极其有限的空间(校园)中进行教育,以考试的分数、一纸文凭或学历作为人才的标签,以考试来筛选学生,将在考试中获取高分的学生视为优秀“人才”,将考试中分数不是很理想的学生视为不合格的“人才”并通过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来逐级淘汰。这样的学校教育将社会所学要的人才进行单一评比,仅仅评比的是分数和知识,考查的是学生是识記能力和勤奋程度,这样的育人理念很容易让一部分在其他方面有天赋的学生淹没在这一培养体系中,是人才的极大浪费。诚然通过这样的学校教育模式培出的一部分杰出人才,但是这部分人才的培养却需要牺牲很多孩子的教育机会换来的,对于都是上帝子民的欧洲,这样的教育方式极为不可取。

基于上面的论述,朗格朗先生认为欧洲传统的学校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与社会发展相背离,与人类正常的延续相背离,为了更好的让教育服务于现实的社会发展,必须对传统的学校教育进行改革。朗格朗先生强调为了更好的适应当下的社会发展,需要对现有的学校教育模式进行变革,主要是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教师不应过多的指挥学生去学习,学校教学过程中也不能过分强调课堂为中心,应注意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培养在创新、阅读、理解、分析、归纳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强调教育不是短暂的一时行为,而是适应时代发展的终身行为,教育并非单纯是学生个人行为,而应该是家庭和社会的综合行为,学校教育仅仅是人这一生中教育的起点和开端,因此,不能像传统的学校教育那样过于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要发挥学校教育在整个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作用。除此以外,朗格朗先生还论证了学生从学校毕业后,需要继续接受社会教育机构所进行的教育培训,也就是在终身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配合与衔接。从中可以看出,朗格朗先生在终身教育内涵的论述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了传统的学校教育,但仅仅是对传统学校教育的问题以及部分与时代不符合的内容进行批判,并指出了修正方向,其实朗格朗先生还是非常重视学校教育的,并给予学校教育很高的评价,认为学校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起点、是开端,对于学生日后终身教育行为具有积极意义。认为只有孩子在年幼的时学校教育对孩子在学习方面的理念与习惯打下基础,才能够更好的实现终身教育。

总而言之,朗格朗先生对于终身教育思想的论述是很有深度的,终身教育理念的提出,对于世界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在终身教育思想的基础上,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世界各国纷纷进行了教育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教育理念,可以说,终身教育是这些教育改革的起点和序幕。

4 终身教育的发展

4.1 終身教育的发展——《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是国际教育委员会历时一年多在对世界二十多个国家调研后,所提出的教育新观点,这一教育观点是终身教育的延续与发展。学会生存是当前各国教育所面临的重要任务。传统的教育方式、教育手段、教育内容、教育目的是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要求、科技发展的挑战、社会公害的威胁,要求教育以学会生存教育为重点,把教育当作一个长期的发展的工作来看待。终身教育的概念因而产生于教育实践中,生存实验的教育手段也被不断使用。“学会生存”成为教育工作的一个热点问题。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范围内,这样的新闻屡见不鲜:很多大学生,在校期间其成绩和学习能力都很不错,但是当其离开学校进入社会后,就会暴露出人际交往能力差,自我意识太强,团队交往能力不足等问题。究其原因,教师和家长过分注重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的教授,而忽视了对他们的交往方面、处事方面的培养。

当前在我国,不仅仅是大学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放眼望去整个教育系统都存在着类似的弊端,学生成绩优异,在校期间无论是上课还是考试,都能够表现出很强的学习能力,但是一旦进入社会就会包漏出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究其原因,还是我们的考核评价方式出现了问题,过于注重学生在校期间考试成绩和识记能力,忽视学生自己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校的时候就没有养成与人交际的能力,忽视学习习惯的养成,对于学习的认识仅仅局限于考试的分数,只要是分数高的学生一律认为是好学生,其实社会对于好学生的定义应该是综合性的,并非单纯是学习成绩这个一维指标,而应该是生存能力这一综合指标,当然生存能力也包括学习成绩,但是并非是全部,还包括意志、勇敢、团队、竞争、交往等等因素。而我们的学校教育在进行人才培养过程中,则仅仅注重学习成绩这一个方面,而忽视其余方面。

相反,在日本等一些国家,学校和社会则专门会在一些特殊年龄段对孩子进行一些十分有针对性地训练活动,比如野外生存训练;家庭中,他们也十分注重对孩子生存和生活习惯的培养,比如孩子到了一定年龄便不会再依赖父母而出门谋生,比如家长们会有意让他们减少衣物来增强御寒能力等等。在这些看似简单的细节方面,他们却显现出了对生存能力的重视,当然也受益匪浅。这都是值得我们中国人、中国学校及家庭教育需要重视的。现在有部分家长出于对孩子的爱,运用各种办法为孩子选好了一条路,并预知排除掉一切障碍,从而使孩子能在顺境中成长。其实这样的做法并不明智。孩子就像飞蛾一样,必须经过磨练才能真正地展翅飞翔,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生存下来。

4.2 终身教育的发展——《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是国际教育委员会对世界上多数国家进行调研后所得出的研究报告,深刻论述了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是世界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式意义教育论著。《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与以往教育论著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优点便是,由于本书的撰写背景为世界经济大发展,伴随着交通的发展和信息化的进步,使得世界各国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达到从未有过的高度,各国间的经济依赖性增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以宏观论述的方式,对世界范围的文化、政治、经济等进行深度分析,并注意着眼于未来世界的发展而提出了很多有针对性的教育变革方案。《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对于终身教育摆在重要位置,深化了终身教育思想,提出了(1)终身教育是进入世纪的关键所在;(2)要求把终身教育放在社会的中心位置上;(3)《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对终身教育的内涵做了进一步的揭示,主张把与生命有共同外延并已扩展到社会各个方面的这种连续性教育称之为终身教育;(4)它认为,终身教育固然要继续重视它使人适应工作和职业需要方面的作用,但是,这绝不意味着,人是参与生产过程的简单因素,即把人视为手段而不是目的。除了职业和工作需要外,终身教育还应该重视它在铸造人格、发展个性以及增强批评精神和行动能力方面的意义,即终身教育应“使人作为人而不是作为生产手段得到充分的发展”。

结语

终身教育是从生至死均需参与教育的简称,终身教育的提出是顺应国家发展的必然,社会的现代化更是人的现代化,在不断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下,任何事物都存在着竞争关系,为了能够在这样的社会中生存下去,便需要人类不能停歇,要不断完善自身。教育是将人类知识的结晶以书本的形式传授给后人,通过不断的接受教育好自身的学习也能不断的提升自身所学,提高自身能力。為了更好地倡导终身教育思想在国内的实施,特别是能够促进内蒙古自治区教育、文化、经济的有序发展,全区有针对性的开展了终身教育活动,并且梳理终身教育发展特点与未来发展策略存在共性的规律,为今后内蒙古自治区终身教育的开展提供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赫梅尔.今日的教育为了明日的世界[M].王静,赵穗生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

〔2〕菲力浦·孔布斯.世界教育危机[M].赵宝恒,李环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持田荣一,森隆夫,等.终身教育大全[M].龚同,林赢等译.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87.

〔4〕西里尔·豪尔.学习模式——终身教育的新展望[M].江金惠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5〕埃德蒙·金.别国的学校和我们的学校——今日比较教育[M].王承绪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6〕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7〕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年版,1986.

〔8〕任钟印主编.世界教育名著通览[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

〔9〕陈友松主编.当代西方教育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10〕彭坤明,金丽霞,关于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实践逻辑的讨论[J].终身教育研究,2017(06):117-120.

〔11〕吴遵民.终身教育国际视野与中国经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

〔12〕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导论[M].滕星,滕复,王箭,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16.

〔13〕唐建.对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终身教育发展路径的思考[J].知识经济,2019(15):156+158.

〔14〕徐莉.终身学习思想的重要理论贡献——郝克明学校教育系统变革思想评述[J].终身教育研究,2017,28(06):47-60.

〔15〕朱敏,高志敏.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型社会的全球发展回溯与未来思考[J].开放教育研究,2014,20(01):61-70.

猜你喜欢
终身教育欧洲发展
关于高校教师对终身教育认可度的研究报告
我国终身教育立法的特点、偏差与改进
区域发展篇
第29届欧洲象棋锦标赛对局选评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两岸终身教育法律比较研究
加快终身教育立法工作
欧洲面临42年来罕见动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