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巧兼得,圆满人格”

2021-07-19 04:12周睿珊
美与时代·下 2021年5期
关键词:抗战时期丰子恺

摘  要:抗战时期,丰子恺美育思想的大厦已基本落成。社会动荡期间,他从事学校美育实践,致力于社会美育工作。他在身体力行中注重“艺术心”的培植,他的美育思想围绕着芬芳胸怀的同情心、美德与技艺的双向修行、追求人生艺术的圆满人格层层递进。通过梳理可看出丰子恺美育思想受到儒家思想和西方美学影响,又在当时社会文艺思潮的影响下,广泛吸收美育思想有效经验才形成发展。丰子恺美育思想为我国近现代美育扎下深厚基础,直至今日“善巧兼得,圆满人格”核心观点都对实际的美育现象给予启示,在实践中将同类经验做比较,结合核心素养美育理念来看,仍然有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抗战时期;丰子恺;美育思想

丰子恺是一位文学家、漫画家及艺术教育工作者,他十分关注中小学美育,在诸多美育文献中记录了他务实而又独特的美育思想。随着现代教育核心素养与视觉文化的发展,人们现在已经认识到美育的重要性,但依然存在现实教育与教育目标的差距。因此,从抗战时期丰子恺主要美育核心思想,说明美育培养人素养能力的作用,探讨对提高全民族的艺术素养和提升国民素质重要意义,证明丰子恺美育思想的核心理念能促进美育的发展。

一、思想形成:抗战时期丰子恺美育思想发展

(一)民国时期美育思潮兴起

民国时期美育思潮的兴起主要是在蔡元培、王国维、鲁迅等人的推动下进行的,从他们的思想中可以看出美育思想发展的进向。第一,美育思想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美学思想和教育思想的影响。如康德的“审美无利害”说与人的心理结构的知、情、意观点的影响,说明中国美育希望通过借鉴西方美育思想取得蓬勃发展。第二,认识到制定适应于中国的美育方针的重要性,在实施方面真正着手落实于艺术教育之中,更重要的认识到了审美情感是美育的本质,是美育的价值体现。这主要归功于蔡元培。他在《教育大辞书》中给美育的定义是“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情感为目的者也”[1]74。他还提出“文化进步的国民,既要实施科学教育,尤要普及美术教育”[1]101。正是因为在这样的倡导下,中小学开设了图画课程,师范院校也开设了图画手工课,成就了中国学校美育的良好开端。丰子恺的美育思想是在这样的美育浪潮下促成的。

(二)抗战动荡下的流亡辗转

1937年,家乡缘缘堂被炸毁后丰子恺离开了故乡,其间多次辗转途径浙江、江西、湖南,在1938年来到广西。经历此般流亡辗转虽是因战争而迫不得已,但也是因桂林师范学校唐现之老师的盛情邀请才来教授图画和国文,同期也受到桂林市教育局的邀请为广西全省中学艺术教师暑期训练班讲授艺术理论。1939年,丰子恺受邀前往广西宜山的浙江大学,后因日军攻陷南宁,浙大被迫迁入贵州。直至1942年,丰子恺都在浙大任艺术指导,主授艺术教育、艺术欣赏等课程。1943年,受陈之佛引荐前往重庆的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任教务主任。1944年,丰子恺辞去教务主任在重庆自建的“沙坪小屋”中读书作画直至抗日战争胜利。综观这一时期,丰子恺提出“同情的心”“艺术的心”“善巧兼得,圆满人格”等美育观点,诠释艺术即为人生。这些观点的形成是他在为桂师艺术教育的生存与发展不懈耕耘的过程中逐步发展的,他在教学中撰写了很多关于美育的文献,如《桂林艺术讲话之一》《桂林艺术讲话之二》《桂林艺术讲话之三》及《艺术必能建国》等,最为著名的日记体散文集《教师日记》也是这一时期创作的。抗战时期,丰子恺体现出基调鲜明的美育思想,他充满着生活艺术化的理想,充满着田园的、自由的人文情怀,是他对美育的最终追求。

二、核心思想:抗战时期丰子恺美育思想理论

丰子恺这一时期的核心思想可用他在《教师日记》中的三句话做出概括:“艺术心”——广大同情心(万物一体);“艺术”——心为主,技为从(善巧兼备);“艺术教育”——艺术精神的应用(温柔敦厚)(文质彬彬)[2]156。在战争动乱中,他的美育思想中包含着深厚温暖的人文情怀。

(一)“同情的心”:美育的初心

“艺术心”即广大同情心,美育是怀有芬芳胸怀的教育。抗战时期,丰子恺抱定抗战必胜的思想,坚信美育事业对抗战胜利的效用。他在桂师讲话中强调:“学生要学会分工合作,切不可纠结于小团体的界限和摩擦。一切团体事业(尤其是在中国)的失败,皆由于此。你们人数虽然少,但也是一团体,大家须养成以全体为中心的精神。只要胸襟放宽,这胸襟是可以养成的。”[3]134丰子恺的肺腑之言是源于抗战中真实的故事,在教师日记中他描述了这样的一幕:当丰子恺悲愤交加地跟学生们诉说着在烽火硝烟战争中慌乱无措的妇女们抱着幼小可怜的孩子四处逃窜时,日本人无情冰冷的刀刃挥向他们的头颅,当他们的鲜血洒满街道时……丰子恺的话音还未落一旁的学生竟发出哈哈大笑。这是人性的冷漠?是道德的缺失?不过由此可见,拥有一颗“同情的心”何等重要。

丰子恺始终抱着艺术以“仁”为本的态度教授美育,艺术家需为“仁者”。“仁”是儒家思想的内核,丰子恺强调艺术的“仁”,一方面是强调儒家思想中的仁,艺术教育或者通过艺术教育培养“仁”的道德,如同孔子所说的“依于仁,游于艺”,意思是“把仁德作为目标,通过学习六艺涵养德行”[4];另一方面,艺术是施教的手段,是完成“仁德”的一个重要的方式。丰子恺想培育的“同情心”不限于画家、诗人、音乐家等人。他希望每个人都能接受到美育,拥有一颗同情的心,拥有芬芳的胸怀,拥有宽厚的包容。这是为人应有的品格,也是成为艺术家应有的基本条件。

(三)“艺术人生”:美育的理想

美育中的艺术教育是将艺术精神的应用,丰子恺言:“我教艺术科,主张不求直接效果,而注重间接效果。不求学生能作直接有用之画,但求涵養其爱美之心。能用作画一般的来处理生活,对付人世,则生活美化,人世和平。此为艺术的最大效用。”[2]160由此可见,丰子恺在艺术科中注重教学过程,重视教学过程中“感性”和“经验”的获取,而不是单纯地以作品最终呈现作为教学评估的标准。他所强调的是学生对自然生活之美的“感兴之情”,鼓励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投入一种“体验”的情感,这是他所倡导的“人生艺术化”的美育理想。

“人生艺术化”的理论根据是美学,尤其是西方近代美学。西方近代美学自康德以来建立了一个超功利主义理论体系,艺术提供了一种审美经验,这种审美经验是无利害的愉快、超然静观和自由游戏[5]。在美育中,丰子恺希望通过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这种审美愉快,使个人对功利欲望的束缚有所把握,从中获得自由与幸福。同时,艺术以仁为本的原则,也是通过美育中的审美经验来扩充同情心,以及培养一颗审美的心。

“人生艺术化”也是教育与生活话题的探讨,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是基于当时美国传统教育过于偏向以学科教育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教材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为主体,因而脱离了实际社会生活。杜威的教育信条中所倡导的是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探讨的是社会生活中“经验”与“一个经验”之间的区别,是为“一个经验”的完满获得。在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吸收了杜威教育思想,并针对我国传统封建教育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观点,强调生活需要教育,生活具有教育意义,生活决定教育,教育为生活改造服务[6]。而丰子恺的“人生艺术化”美育思想所述的教育与生活关系,既有注重于以活动为中心、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在学习中逐步获取经验的方面,也有以学科为中心、注重理论与技能,以理论学习为先导、在写生中不断提高技艺的方面。他着力于培育学生的审美素养在经验中的形成,始终秉持“百年教育树人,教育根本在心”的教学信仰,致力于美育逐步焕发光彩,照亮人生获取圆满人格。无论是杜威的“教育即生活”、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还是丰子恺的“人生艺术化”都是在强调教育与生活的关系,虽侧重点不同,但都非常重视教育中所产生的审美经验,都从现实生活美育现象出发,以解决问题和实现教育的价值为目标,始终关怀人的成长发展,体现出不懈追求艺术人生的理想。

(二)“善巧兼得”:美育的目标

真正的艺术,必兼备“善”和“巧”。“善”指的是“美德”,“巧”指的是“技术”。“美德”包含于上述所说的同情的心,是指芬芳的胸怀和圆满的人格。“技术”是指技能运用,是巧妙的心手所创的优美的音乐、曼妙的舞蹈、传神的绘画、精妙的诗文等,而此技术需要美德的修炼方可达成。丰子恺言:“善而不巧固然作不出艺术来,巧而不善更没有艺术的资格,善而又巧,巧而又善,方可称为艺术。欲为艺术家者,必须先修美德,后习技术;必须美德为重,而技术为轻。何以言之?因为具足美德而缺乏技术,其人基础巩固,虽不能为成全的艺术家,自不失为高尚善良的一个‘人。”[3]138

丰子恺在美育目标的方向上始终是非常清晰明确的。“善巧兼得”是他希望追求的美育目标,若二者缺一都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此观点的提出跟中国传统教育重德育而忽视智育、西方教育过于注重技能技法相关。丰子恺根据康德美学的知、情、意,提出德育、智育、美育“三育”并举,提倡智育是培养人的认知能力,德育是培育人的品德,美育是培养人的情感,在美育之中通过艺术教育促使学生的“三育”提升,以“心为主,技为从”为原则培育学生。虽然丰子恺一直深受儒家思想和西方美学的影响,强调美德为先的重要性,但他在技能方面也不是不重视,而是以美德在先的基础上,注重美育理论学习,获得理论知识为基础再进行美育技能的学习。在他的《教师日记》中记录了他在美术教育课堂中所说:“今之图画先生大都重实技而不重理论,或不能授理论……希望能授理论。”[2]95“学画者大都备《芥子园画谱》一册,依样描葫芦,你们学图画,切勿犯这毛病!教你们一个‘一通百通的方法,便是训练你们的眼睛和手。”[2]160这就说明了丰子恺在教学中注重理论,强调在美术学科的技法中要以写生为主,不可照葫芦画瓢似的临摹。“同情的心”所述的是仁爱之心,是芬芳的胸怀;“善巧兼得”在此基础上再次强调美德,也说明理论需先行、技能需扎实的重要性。这样方可培育一颗“艺术的心”,达到美育育人的目标。如若没有“艺术的心”人类将会沦为科技时代冰冷无情的机械。

三、实际影响:丰子恺美育

思想在美育实践中的启示

如前所述,抗战时期丰子恺美育的核心思想强调“同情的心”“善巧兼得”“艺术人生”,他在实际教学中就将美育思想应用于大中小学的学校美术教育,其中他最为关注的是中小学校的美术教育。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中小学的基础美术教育作为美育的一部分虽深受重视,可依然在实际的美育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

(一)“同情的心”:缺失与弥补

1.缺失:学生学习美育的态度

在日益丰富的教育资源面前,美育相关课程给予学生和家长更宽泛的选择。因此,面对多元化的选择,学生学习的态度也是多种多样。

M学校是市里具有代表性的小学之一,学校经教育局批准以校内教师组建和与高校共建等多种方式,在校内开设了自然科学和美育课程百余门,参加与否都由学生与家长们自愿选择。我们高校团队有幸参与到绘画社团的教学中,通过在课堂内与孩子们的互动,课后与家长们的交流,了解到他們来到这的态度和初心大致分为三类:第一,听从家长安排的态度。学生因父母上班不方便过早接送或是父母认为美术学习很重要等原因来参加。这部分学生来学习的初心往往不够明确。第二,被家长逼迫无奈的态度。学生因父母觉得他的性格“太闹腾”,偏向于胆汁质、多血质,希望通过绘画来改善粗心、浮躁及好动等方面的缺点。这部分学生初心是不喜欢美术的。第三,学生有兴趣且热爱,学生本身对美术非常的喜爱,自愿要求参加学习,并且怀有艺术梦想。这部分学生是非常乐意学习美术的。

面对不同的学生,不论以怎样的想法和目的学习美术,教师在学生学习美术的过程中应当重新明确他们的初心,怀有一颗“同情的心”是非常重要的。虽然,我们身处国泰民安的美好生活,但是,丰子恺所说的德行、所要怀有的芬芳胸怀,是美育依旧要完成的目标。

2.弥补: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丰子恺言:“科学追求真,道德追求善,艺术追求美。人生必须学艺术,便是为求人格的圆满。”在现在的美术教育中来看就是提高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对教学过程也提出了指导,美术课程强调通过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美术课程注重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发挥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提高精神和生活品质方面的作用,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7]。

黄老师是M学校一名入行十余年的资深教师,笔者在实习期间,旁听了他的《巧用空瓶子》一课,流畅生动的课堂教学和清晰的技法传授十分受学生们的喜爱,最让笔者印象深刻的是在最后的作业中,黄老师要求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对校园一角的景观进行改善,利用空瓶的设计进行美化。学生们在合理的分配下非常出色地完成了作品,并使校园一角的景观成为学校一道独特的风景。在这一次的课程结束后的几天内,笔者陆续从学生们的交流中听到,他们主动将家中的空瓶留存了下来制作成家中摆放的小物件。

学生在学习美术之始的初心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或多或少是有所缺失的,那么美育的力量便是唤起一颗“同情之心”,弥补学生缺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最终学生们愿意去在生活中主动创造,就证明了他们是热爱美术创造的,也明白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的重要性,他们在一次次主动创造中丰富了自身的审美经验。

(二)“善巧兼得”:重寻与偏离

1.重寻:学生综合素养与能力

美育希望培育学生在获取美术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创造力与心智共同成长。学生在样式阶段,绘画的样式、色彩、空间、设计与成长因素都是息息相关的,学生的创作最能看到学生成长特征的整体表现,是学生综合素养能力的体现。丰子恺以学生为本,顺其自然,就是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了解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发展水平,因势利导地促进儿童美术的发展,提高美术教学水平,为偏离目标方向的学生重塑综合素养与能力。

在今天已经在倡导核心素养培育,现在核心素养的定义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8]核心素养强调的不只是知识与技能,而是在一种特定情境中,通过利用和调动心理社会资源,满足复杂需要的能力。丰子恺的目标便是美德与技艺兼得后,所获得圆满人格,并且在他的教学中运用生活事实开展叙述式美术教育,这也是一种情境设置。即使现在学生学习美育的目标方向受到诸多因素影响时而偏离需要重寻,可都不会离开核心素养纲要下的指导,而究其背后离不开丰子恺美育思想所产生的一定影响。

2.偏离:美育指引的目标方向

我国的基础教育在21世纪前受斯宾塞和赫尔巴特等人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体系的影响是比较深重的。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在艺术学科的教育中都以传授知识与技能为主。随着教育步入素质教育、核心素养的时代,这种过于注重专业知识的现象大有好转。丰子恺早已明确说明“善巧兼得”的重要,只追求艺术技能技法,而忽视美德和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决不能成为艺术家的。而今,不可否认丰子恺的远瞻性。他的美育思想对我们正确理解美术教育的价值及转变有着一定的影响和启示。现在美育教师培育学生“善巧兼得”是教育教学目标的必要标准,而影响学生的不仅是学校教育,还有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善巧兼得”的理想存在偏离的现象。

我们的绘画社团在学校属于第二课堂类的社团,社团的学生们以一年级至四年级为主,学生们大多接触美术学习不久,因而针对学生的年龄并结合一些实际情况,我们所教授的内容以儿童画为主。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常常家长会来询问学生的基本情况,也经常会有家长问我们这儿有没有素描培训班、国画培训班、美术考级班等问题。在对这类问题的回答中,第一,我们确实没有这样的班级;第二,针对学生的年龄阶段确实不适合学习过于专业的课程,在这一阶段更重要的是情感教育,建立健全人格。往往我们会围绕这两点为家长解答疑问。通过这件事情可以反观到现在的一些美育现象,社会美育培训班层出不穷,教学质量却参差不齐,现在的社会环境促使着人们急于做出点什么,获得一些实际的技能知识。培训班迎合了大家这种想法设置了相关课程,组织了考级、考证相关活动,这样虽然也能够收获到知识,但是难免会忽视长远的发展和美育之中最重要的目标。

根据人的认知发展水平,艺术教育家罗恩菲德将七至九岁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称之为样式阶段,所以一年级至四年级的学生大致处在样式阶段,他们这样的年龄阶段可能对人和环境有极为丰富概念,也可能只有相当贫乏的概念。学生在画面中表现物体的样式就是学生对该物体所形成的概念,他对该物体的主动知识。学生独特的画面表达能够彰显出他对世界的审美经验。因此,这一阶段的美术学习恰恰最需要“善巧兼得”,为了美育的目标不会有所偏离,家长们更需要对此理解,引导儿童在正确的引导下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行。

(三)“艺术人生”:差距与完善

1.差距:美育教师的实际现象

上述主要从学生的角度來看丰子恺美育思想对现在美术教育的影响。关于“艺术人生”的教育理想更需要从当前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来看,正在从事基础美育工作的教师以及正在师范院校接受美育的准教师,还是有很多人只想在专业上有所发展,他们对自己的专业的理解可能更多是技能学习,并没有将专业首先定位在教师。

笔者带领高校学生去A实习小学担任美术教师。教育实习是对准教师所获知识的一次展示,也是提前为未来走向社会做准备。在实习过程中实习教师们却频频出现违反学校规定推辞实习学校的任务;私下抱怨学生们太吵闹,自己未来不想当美术老师;面对实习教案不反思也不评估等。针对实习教师展现的言行,笔者引导他们尽快做好教师角色的转化,收起过分独特的个性。实习教师们的言行绝非一日所成。这些现象也从侧面反映了实习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专业能力结构、专业精神结构没有达到教师基本素质要求。用丰子恺的话说就是,美德与技艺都出现了问题,那么何谈“艺术人生”?美育教师如此,培育的学生又有何德何能呢?即将成为美育老师的群体是如此,那么未来成为正式老师又会是怎样呢?

丰子恺提出的“圆满的人格”也是对美育教师教育素质的强调。丰子恺理念的提出是针对当时的美育教师素质的实际状态而言的。丰子恺当年以一种体悟的方式发表自己的见解,今天笔者通过同样体悟的形式得到了深刻的感受。

2.完善:追逐艺术人生化理想

面对美育教师在实际中出现的差距,迫使我们更需要去不断完善我们现在的美育。“善巧兼得,圆满人格”虽然是美好的教育理想,但让人摆脱功利束缚的思想是值得我们追逐的艺术人生化理想。

首先,丰子恺美育思想与当下美育现象有不少契合之处,也符合当前基础教育课改的方向。从美育思想中分析不足再提出建议措施,能證明说明丰子恺美育思想的先进性,但更主要的意义在于从中吸取经验,在美育思想对美育现象的影响中得到启示。以美育中的美术教育为例,丰子恺美育思想与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有非常多的相似之处,我们在理解课程标准中,能够体会到丰子恺结合美术教育的实践总结深入浅出的美育理论,对今天的美术课程改革有一定现实的启示意义。其次,现今社会的科技已经迈入人工智能时代,这导致日常审美也呈现为一种欲望美学,因而生活艺术和审美经验急需完善。所以丰子恺的美育思想对现实的批判和反思是有价值的,他的思想对今天人文精神的建构、对和谐社会的建设等更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总之,丰子恺的美育思想,尽管有理想化的愿景,但仍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需要不断学习完善,以促进美育思想发展。

四、结语

丰子恺在烽火硝烟的年代,胸怀开阔地将美育放在至高的位置上,结合理论和实际社会环境思考。他始终以人为主体,陶养艺术精神,强调美德与技艺兼得、培养完满健全人格为主。今天,中国的基础教育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出现过以学科为中心、以儿童为中心等现象,现在的美育现象中同样能够参考丰子恺思想,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措施,促进教育问题的解决。这也足以见出丰子恺的美育思想依然影响着我国美育的发展,他的美育思想依然能够给现在美育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回答,延伸出促使美育发展的启示。

参考文献:

[1]蔡元培.蔡元培谈教育[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5.

[2]丰子恺.教师日记[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3]丰子恺.丰子恺集[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134.

[4]马镜泉,赵士华.马一浮评传[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3:126.

[5]彭锋.审美经验与审美对象[J].江西社会科学,2005(4):45-51.

[6]王文新.丰子恺美术教育思想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08.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EB/OL].[2019-06-13].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9/ 0613/6134054024002040.shtm.

[8]张华.论核心素养的内涵[J].全球教育展望,2015(4):10-24.

作者简介:周睿珊,广西艺术学院人文学院艺术学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抗战时期丰子恺
论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出版与传播
丰子恺漫画里的童年2
丰子恺漫画里的童年
丰子恺漫画里的童年
有 “画 ” 说丰子恺爷爷
抗战时期边区人民调解制度的评价
抗战时期贵州的出版业探究
抗战时期桂林音乐团体简介
抗战时期迁黔军事院校体育活动研究
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