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写作场景化初探

2021-07-19 05:13雷菡
记者观察·下旬刊 2021年4期
关键词:综合体老李扬州

雷菡

以新闻写作场景化展示

地市级党报的担当

2020年11月1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江苏、亲临扬州视察,《扬州日报》作为地市级党报是否有所作为?不妨从一个案例说起。

习近平总书记在扬州考察期间与一个小朋友亲切互动。14日,央视新闻新媒体产品《有爱一幕!总书记和小朋友互动:“我发现这个小家伙的声音最大”》一经推,便成为网络爆款。“声音最大的小家伙”是谁?网友们十分好奇。15日,扬州报业传媒集团的一篇《总书记和这位小朋友亲切互动》的文字消息为网友们揭秘。

该篇新闻用场景化的文学表现手法撰写新闻,让读者仿佛戴上了一副VR眼镜“走进”了新闻现场。

一名小男孩一边拍着手,一边大声说“习爷爷好”。“我发现这个小家伙的声音最大,嗓音洪亮。”手指小朋友,习近平总书记言语亲切,面带笑容。

习近平总书记与张刘森小朋友的亲切互动仿佛就在读者眼前……这种一下子能吸引读者,能勾起读者阅读欲望的新闻写作方式,就是新闻故事化的进阶版——新闻场景化。通过习近平总书记与小朋友的亲切互动画面,充分体现了领袖的人民情怀。全文仅842个字,行文流畅,用词精当,主题重大。作品通过扬州发布客户端、微信发布后,当晚受众达到了“10万+”,这也是扬州报业传媒集团不断创新创优重大主题报道思维与路径的生动实践。

新闻要故事化、场景化

才会更加生动可读

美联社特写部主任布鲁斯·德席尔瓦认为,如果缺少了场景化的描写,故事性就无法体现,故事也就无从讲起。由此可见,新闻写作需要借助故事化以及场景化的衬托,使得新闻显得更加生动可读,人们都具有喜欢“听”故事的习惯及爱好,因此,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将新闻进行描述,使人们获得知识,从而接受知识是促进新闻写作行业迅速发展的一种很好的传播渠道。单独依靠生硬的新闻写作对新闻事件进行记录,会跟人一种枯燥单调的感觉,只有利用故事化、场景化进行新闻写作,才可以增加新闻丰富的美感,使得新闻故事更加具有故事性,使新闻故事编得更加生动可读。

“场景”一词原本是影视行业的专业术语。后来,故事化、场景化不仅仅局限于影视行业以及广告行业,记者在进行新闻写作时,可以对新闻事件中的故事因素进行深入发掘,并且将故事化、场景化写法融入到新闻事件的故事写作之中,以讲故事的新闻表现形式对新闻事件进行记录描写。这种新闻写作方式能够使平凡无奇的新闻题材变得生动活泼起来,从而在枯燥的新闻事件中提炼出深刻的主题,使得新闻事件更加具有生动可读性,深入挖掘新闻事件中的人情味因素,实现新闻写作的情理交融,从而生动地揭示人性中的闪光点,真正地对于人类情感进行激活,以最大程度上增强新闻报道工作的趣味性以及生动可读性,促进新闻的传播工作,真正地实现新闻的社会价值。

写作场景化,传统报纸

也能变精彩“竖屏”

电视由大屏幕变“竖屏”,那报纸如何让扁平的纸、平淡的叙述变得生动、有趣,让读者犹如身临其境?

2019年7月5日,新华社、新华网、新华日报、江苏广播电台等多家中央、省级媒体记者,冒着酷暑“组团”来到宝应县氾水镇采访接连被表彰为全国“公安楷模”和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李树干,扬州报业集团记者随行采访。

采访中,一只大黄狗意外“抢镜”。原来,当天“大老李”带着记者们走访了一户渔民,原本看见生人就大吼的大黄狗,遇见“大老李”后变得很乖,甚至和“大老李”撒起了娇。一旁的村民表示,“‘大老李来得多,家里的狗和他都熟悉了。”村民不经意说的一句话启发了记者——“大老李”来了“狗不叫”,这不正是李树干践行群众路线、与群众打成一片最生动的缩影吗?这个小插曲,让同行的记者们由衷点赞:“李树干和老百姓打成一片,这样的‘狗不叫干部,人民才会真正满意。”采访归来,本报记者围绕“大老李”来了“狗不叫”这个细节,通过以小见大的手法,写下了《“大老李”来了“狗不叫” 小场景引“老记”点赞》这篇报道,在扬州全市产生了强烈反响,也引起了国内多家主流媒体的聚焦,《人民日报》、新华社、澎湃新闻、今日头条、搜狐等新闻客户端以及百度百家号、一点资讯等自媒体平台纷纷转发本报报道,网友纷纷為李树干点赞:“和群众打成一片的好警察”“‘大老李,公安楷模,群众的贴心人”……

这篇稿件通过新闻场景化,视角独特,内容接地气,切口虽小,但契合时代脉搏,展现了驻守孤岛的人民警察的高大形象,报道也取得了较好的传播和互动效果。该稿件获得了2019年度江苏省报纸优秀作品消息一等奖 。

新闻写作如何场景化

从点到面,认真地去还原鲜活的新闻场景

目前报纸上叙述性的内容太多,讲述一些空洞道理的东西太多。其实,你就给读者把这个场景展现出来,深深地扎在他的眼里,像个钉子一样钉在他的脑子里。如果每个人的眼睛就是一台摄像机,手中那支笔和电脑就是一台编辑器,这张报纸就是一个显示大屏,它能够生动地把昨天的新闻事件乃至一段时间的新闻事件,最有鲜活场景的东西都印在这个大屏上。

从这一个到这一类,通过数据解析还原新闻真相

新闻从这一个上升到这一类一定要有数据的分析,才能够站在更高处来俯视这件新闻,才能解析真相、解析现场。

比如,现在城市的商业综合体太多了,竞争非常激烈,怎么写出新意、写出深度?我们找到了最新的一个点——从停车场角度来写商业综合体的竞争。首先是数据,比如扬州现在有将近20个商业综合体,近两年之内在建和已经建成的就有十余家商业综合体,为了竞争,停车场成了新综合体吸引客流的神器,有把地下四层用来做停车场的,有设女性停车位的,甚至有使用上“黑科技”的。而面对来势汹汹的“年轻人”,停车不收费便成了老综合体突围的暗器……随后,党报调查《从停车场看商业综合体大比拼》出炉。没有相当的数据分析,你对场景的认知是偏颇的、片面的,写不出有深度的文章。

如何改变动态活动报道多、选题策划少、研究性课题少的现状?每个记者要对所跑条口、部门的主要领导的思考有充分的认知,然后从新闻的角度提出“问题清单”,这个清单应该建立在数据的基础之上。只有掌握数据,你才对这个部门有研究、有发言权。

从一篇文章到一个词,通过一个词来反映一个场景,提升传播效率

有的时候,看我们的文章淡得比白开水还索然无味,虽然有六七百字,全是废话,拎不出一个新闻点、新闻眼来。为了一个标题反复改了几遍,就是想能不能提一个让人眼睛一亮的热词,做标题一定要把核心词拎出来。翻看2019年、2020年《人民日报》的好标题认真读一遍,甘之如饴如《研究一根黄瓜 摘获两项大奖》《翩然落月背 再赴广寒约》《我是你的眼 陪你“看”世界》等。

在移动端传播时代,能不能通过一个词画龙点睛把生动的场景表现出来、活起来,需要我们认认真真去研究。

媒体发展的势头、迭代的速度越来越快,新的势头、新的现象、新的技术不断出现,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我们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要有所作为,人人做生动的场景记者,把我们的眼睛变成镜头,把我们的笔和电脑变成剪辑器,把报纸变成一张精彩无比的显示大屏,相信新闻作品的吸引力、影响力一定会大起来。

猜你喜欢
综合体老李扬州
商业综合体中的儿童娱乐空间设计研究
大型商业综合体消防监督管理问题探析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蹉跎至暮年的初见
德州立天唐人城市综合体建设项目投资收益分析
一曲《扬州慢》,尽道《黍离》之悲
还钱路漫漫
K金 精致细腻
“扬州绒花”
“段子手”老李
你吃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