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20年洛阳市土源性线虫病流动监测点人群感染情况分析

2021-07-20 14:56李云霞宁超群田利光李克伟曹玉红吕小雪梁栗源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21年3期
关键词:蛔虫线虫病洛阳市

李云霞,宁超群,田利光,李克伟,曹玉红,吕小雪,梁栗源

1.洛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南洛阳471000;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国家热带病研究中心),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寄生虫病原与媒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3.洛阳市嵩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土源性线虫病在我国分布较广,尤其在农村地区广泛流行,是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寄生虫病。河南省是全国土源性线虫感染率较高的省份,1988年第一次全国人体寄生虫病调查显示,河南省土源性线虫总体感染率高达62.9%[1],之后,河南省开展了大规模的驱治工作。2004年第二次全国人体寄生虫病调查结果显示,河南省土源性线虫感染率降至8.10%[2]。此后,河南省采取了农村改水改厕及针对寄生虫感染者规范驱虫服药等综合防治措施,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状况发生显著变化。2014—2015年全国第三次人体重点寄生虫病调查(以下简称第三次寄调)显示,河南省重点寄生虫感染率降至2.02%[3],但土源性线虫病仍是威胁全省人民身体健康的主要寄生虫病。为掌握洛阳市所有县(区)土源性线虫病流行动态,从而为该病防治策略与措施的制定及效果评价提供科学依据,2017年起,洛阳市按照《河南省土源性线虫病监测方案》的要求,将未纳入第三次寄调的县(区)设为土源性线虫病流动监测点,开展为期4年的监测。现将2017—2020年洛阳市的伊川县等9个流动监测点土源性线虫病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1 调查对象和方法

1.1调查点和调查对象 按照《全国肝吸虫病和土源性线虫病监测方案(试行)》和《河南省土源性线虫病监测方案》的要求,2017—2020年在洛阳市瀍河区、伊川县、洛龙区、嵩县、西工区、吉利区、孟津县、老城区、洛宁县9个县(区)开展监测,监测县(区)4年内不重复。在监测县(区)按地理方位划分为东、西、南、北、中5个片区,每片区抽取1个乡镇的1个行政村作为监测点。采取整群抽样方法,在每个监测点所在村抽取3周岁以上常住居民不少于200人,每个监测点不少于1 000人,监测人群须覆盖儿童、青年、中年和老年各年龄组,每个监测点(行政村)12岁以下儿童不能超过被调查人口的1/3。

1.2调查方法

1.2.1人群监测 采集监测对象粪便样本(>30 g),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一粪两检)检测粪便中钩虫、蛔虫、鞭虫和蛲虫虫卵,3~9周岁儿童加做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测蛲虫卵。计算钩虫、蛔虫、鞭虫和蛲虫感染率。采用试管滤纸培养法对钩虫阳性粪样进行钩蚴培养并鉴定。

1.2.2土壤蛔虫卵监测 每个监测点随机抽取5户家庭,每户分别采集菜园、厕所周边、庭院和厨房的土壤样本各一份,每份约30 g,采用改良饱和硝酸钠漂浮法检测土壤蛔虫卵污染情况。

1.3质量控制 为保证调查质量,由洛阳市疾控负责对监测点所有采样人员和镜检人员进行培训,并经考核合格才能参与调查工作。采样器具、登记表格均按方案细则要求配备,调查数据采用双录入方式录入数据库,并经至少两人复核。

1.4伦理学声明 本研究经洛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伦理审查委员会批准通过。

1.5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5.0 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率表示,各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总体感染情况 2017—2020年在洛阳市9个县(区)共调查9 296人(汉族9 260人,回族32人,锡伯族2人,瑶族2人),土源性线虫平均感染率为2.48%(231/9 296),查出的土源性线虫有蛔虫、钩虫、鞭虫和蛲虫,以蛲虫感染为主,占比97.40%(225/231)。蛲虫感染率为2.42%(225/9 296),蛔虫、钩虫、鞭虫感染率较低,分别为0.04%(4/9 296),0.01%(1/9 296),0.01%(1/9 296)。对1例钩虫镜检阳性者采用试管滤纸培养法进行粪样钩蚴培养,鉴定为十二指肠钩虫。

2.2人群蛲虫感染情况

2.2.1地区分布 在调查的9个县(区)中,洛宁县蛲虫感染率最高(7.19%),吉利区最低(0.74%)。2019年调查的3个县(区)蛲虫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55,P<0.05),2020年调查的2个县(区)蛲虫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246,P<0.05),见表1。

表1 2017—2020年洛阳市监测点蛲虫感染情况

2.2.2人群分布

2.2.2.1性别分布 男性蛲虫感染率2.47%(102/4 134),女性蛲虫感染率2.38%(123/5 16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44,P>0.05)。见表2。

表2 2017—2020年洛阳市监测点蛲虫感染人群分布

2.2.2.2年龄分布 各年龄组蛲虫感染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9.520,P<0.05)。其中,3~10岁年龄组感染率最高,为4.19%(92/2 195),其次为≥61岁年龄组2.70%(57/2 112),21~30岁年龄组感染率最低,为0.82%(7/851)。见表2。

2.2.2.3职业分布 学龄前儿童及学生感染率最高(3.66%,101/2 756),服务业人员感染率最低(1.00%,3/303),不同职业人群蛲虫感染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7.734,P<0.05)。见表2。

2.2.2.4文化程度分布 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及以上人群蛲虫感染率分别为3.50%(122/3 486)、2.06%(73/3 548)和1.33%(30/2 262),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蛲虫感染率呈下降趋势(χ2=30.638,P<0.05)。见表2。

2.2.3两种方法蛲虫检出情况 通过肛拭法和加藤厚涂片法对3~9岁儿童进行检测。2 021名3~9岁儿童中96人未做肛拭检测,肛拭法检测出蛲虫感染率为3.95%(76/1 925),加藤厚涂片法检出蛲虫感染率为4.40%(89/2 021)。加藤厚涂片法检测3~9岁儿童蛲虫感染率(4.40%,89/2 021)与9岁以上人群(1.91%,136/7 2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946,P<0.05)。

2.3土壤中蛔虫卵污染情况 2017—2020年9个监测点共采集土样360份,未受精蛔虫卵检出率为1.10%(4/360),受精蛔虫卵检出率为0.55%(2/360),未检测出其他虫卵。4份检出蛔虫卵的土样均来自同一个家庭的厕所和菜园周边。

3 讨 论

监测结果显示,2017—2020年洛阳市土源性线虫平均感染率为2.48%,与河南省2015年人群重点寄生虫感染率2.02%相近[3],但低于2004年和2011年河南省土源性线虫感染率8.10%[2]和11.6%[3]。人群感染率的下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和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卫生意识的增强以及生活环境的改善。此外,连续几年开展监测工作,农村实施改水改厕工程,使居民观念和意识亦受到影响,并逐渐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监测中发现的感染者多能主动咨询和就医。

此次监测,蛲虫成为土源性线虫的主要感染虫种,与陈伟奇等[4]调查结果一致,可能由于近年来城镇和农村出现大量幼儿园,更多的学龄前儿童进入幼儿园,而蛲虫生活史简单、虫卵比重小,在整理衣物床单时易漂浮于空气中,加之蛲虫卵发育快,儿童卫生习惯未养成,有抓挠后吮手指或直接触摸食物现象,易造成自身感染和集体感染[5]。儿童一直为蛲虫感染的高危人群[6],有研究发现土源性线虫长期感染可使儿童营养不良、生长发育及智力发育受到限制,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带来严重威胁[7]。洛阳市3~10岁年龄组蛲虫感染率最高(4.19%),其次为≥61岁(2.70%),与安徽省桐城市的调查结果一致[8];不同职业人群中以学龄前儿童及学生感染率最高,为3.66%,与江西省瑞金市重点防治人群相同[9]。本次研究发现3~9岁儿童蛲虫感染率(4.40%)高于9岁以上人群(1.91%),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儿童蛲虫病防治应作为全市土源性线虫病防治的重点,儿童聚集场所的玩具、被褥应加强消毒、勤换洗或晾晒,改善其居住卫生尤其是寄宿学校或幼儿园的环境卫生,并通过对家长或监护人进行健康防护宣传和教育,提高个人防护及儿童卫生管理的意识,发现患儿及时驱虫治疗。此外,高龄人群由于本身文化水平低,缺乏健康防护意识,也是土源性线虫病防治的重点人群,应对其加强健康教育,促使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与洛阳市蛲虫平均感染率(2.42%)相比,洛宁县蛲虫感染率(7.19%)较高,这可能与洛宁县经济相对落后、农村人口较多且农村地区卫生条件较差有关,因此应把洛宁县列为洛阳市蛲虫病防治重点地区。

调查发现,某监测点在人群粪样和环境土样中同时检测到蛔虫卵,第二年追踪检测仍为阳性(均在一个家庭),可能因为该家庭为贫困户,经济困难,家有四名儿童,且监护人智力有缺陷,家庭环境和卫生习惯较差,提示今后土源性线虫病的防控工作不仅要做好大众宣传教育,也要利用好国家的扶贫政策,对重点家庭采取环境改造、驱虫治疗等针对性措施以降低其感染率[10]。

综上,洛阳市应针对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进一步加强土源性线虫病的防治,改善居民点卫生环境,开展卫生宣教,有效降低人群土源性线虫病尤其是蛲虫病的危害。

猜你喜欢
蛔虫线虫病洛阳市
河南省洛阳市东升第三中学
我国启动松材线虫病防控五年攻坚行动
松材线虫病的危害与综合防治对策
引吭高歌
惊天之举
花开富贵
松材线虫病多种防治措施成效
蛔虫对人体伤害远超想象
不能等闲视之的蛔虫病
磨牙就是肚子里有蛔虫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