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Ⅰ期临床试验中静脉留置针采集血标本溶血原因及护理研究

2021-07-22 08:44林绍静关灵叶卫连杨欣仪杜梓欣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83期
关键词:血样临床试验受试者

林绍静,关灵,叶卫连,杨欣仪,杜梓欣

(1.东莞市人民医院I期临床试验中心,广东 东莞 523000;2.东莞市人民医院 检验科,广东 东莞 523000)

0 引言

一种药物从在实验室被研发出来到能够上市为患者提供更多治愈疾病的可能,需要经过层层严格筛选。药物临床试验就是对患者或健康受试者进行对药物的疗效、不良反应、受试者身体对药物的吸收、代谢等进行的全面、系统的研究,是确保研发的新药有效和安全必不可少的步骤[1]。药物临床试验一般分为Ⅰ、Ⅱ、Ⅲ、Ⅳ期临床试验和BE临床试验(即生物等效性试验)。药物Ⅰ期临床试验用于研究受试者对药物的最大耐受量、对试验药物的吸收、代谢和体内药物残留的情况,探究药物对受试者身体的安全性情况。药物II期临床试验用于初步评价该药物的治疗作用,药物Ⅲ期临床试验用于药物对特定受试者的治疗效果和是否安全研究,药物Ⅳ期临床试验药物上市后的进一步研究[2]。在药物Ⅰ期临床试验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对给药d1的受试者进行采药代血约15次,还要求医护人员准确把握血液标本的采集时间,将每个采血点的时间误差严格控制在1 min之内。有医学研究指出,频繁的静脉穿刺采血既加重了受试者的疼痛感,又严重损伤受试者的血管壁,甚至可能导致受试者出现溶血、感染等不良现象。因此,如何在保证采血时间的同时减轻受试者静脉穿刺采血时的疼痛感,是临床医学的重要难题之一。本试验进行药物Ⅰ期临床试验,目的是为了明确受试者使用静脉留置针取得血样为什么会发生溶血的显著相关因素,并对受试者进行医学护理干预,观察护理前后溶血率是否发生变化,从而显著降低受试者血样的溶血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时间为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在我院进行药物临床试验且进行静脉留置针采集血标本检测的受试者316例,其中受试者男女性别比为:236:80,年龄18~45岁之间。纳入试验标准[3]:每位受试者身体健康情况良好,均符合临床试验规范和试验方案要求;所有受试者充分了解试验内容并自愿参加试验,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研究方法。观察医护人员对受试者进行是否捆绑止血带、封管方法为常规封管还是新方法封管、留置针型号、留置针留置时间是否超过12 h、留置针留置部位以及弃血与药物代谢血样间隔时间是否超过30 s留置针的相关操作,将上述6个因素列为可能引起受试者血样溶血的单独因素进行分析,并筛选出受试者血样溶血与留置针操作的相关的因素。通过Logistic回归法对筛选出的留置针相关操作进行多因素分析,筛选出导致受试者血样溶血的高危因素。最后对上述高危因素进行医学护理干预,分析有无医学护理干预情况下,受试者血样溶血的比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观测医学护理干预的效果。

1.2.1 受试者血样采集准备:试验开始之前对参与试验的医护人员进行留置针相关的系统培训,培训内容依次为[4]:留置针的穿刺、受试者血样采集、受试者血样离心操作、受试者血样是否发生溶血的判断,确保医护人员接受培训后在试验过程中协助每一位受试者顺利进行试验,保证留置针操作无误。试验时受试者使用的留置针型号为20号和22号,选用3M贴膜。

1.2.2 医学护理干预操作:①穿刺时选择受试者肘正中静脉进行穿刺,选取充盈、粗直、长度适宜、弹性好的静脉,按照静脉采血SOP流程规范穿刺采血操作;②在药物临床试验中,需要对受试者进行密集采血,医护人员对受试者进行当天给药,并在给完药后经过12 h药物代谢就为受试者拔出留置针,控制时间少于12 h;③采用封管新方法,在封管时,选择0.9%生理盐水溶液,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吸取5 mL生理盐水,封管时针头斜面刺入肝素帽内,缓慢推注2 mL生理盐水脉冲式冲管推至1 mL生理盐水时边关小开关边拔针头;④对受试者采血前,先用真空采血管抽取约1 mL带有封管液的血液弃之,并在30 s内开始采集药物代谢血。将采血针针尖一端刺进受试者肘部连接的留置针,另一端插入真空采血管,采集足够血样后将真空采血管取走,并轻柔摇晃采血管8次,严禁大力摇晃采血管,导致溶血发生;⑤受试者血样采集完毕60 min内进行血样离心,离心10 min后判断血样是否发生溶血。

1.3 受试者血样溶血判断方法。溶血可按照血清颜色分为重度溶血、中度溶血和轻度溶血三种程度。重度溶血的血样在离心后血清呈现深红色,血色素(即血红蛋白)含量大于3000 mg/L;中度溶血的血样在离心后血清呈现紫红色,血色素含量介于1000~3000 mg/L;轻度溶血的血样在离心后血清呈现粉红色,血色素含量小于1000 mg/L[5]。医护人员经过留置针相关的系统培训后,由一名非试验参与者陪同对血清样本进行肉眼观察,并对比打印出的三种程度溶血的血清颜色。对于有争议的血清样本,对其进行血色素含量测定,从而确定其溶血程度。以上操作需及时记录观察结果。

1.4 统计学分析。针对上述单因素的分析,对数据采用SPSS 19.0生物学统计软件进行处理与统计学分析,对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采用卡方检验(即χ2检验)和学生检验(即t检验),当P<0.05时,即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确定其影响因素。对溶血有影响的单因素继续进行Logistic线性回归分析确定受试者血样溶血的高危因素,对高危因素进行医学护理干预。

2 结果

2.1 造成受试者血样溶血的单因素分析。通过对受试者血样进行离心,观察是否溶血,分析记录数据可知,留置针型号的大小、留置针留置时间是否超过12 h、留置针留置部位是否在肘正中、弃血与药代血间隔时间是否超过30 s对溶血的影响较大,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见表1。

表1 静脉留置针采集血标本溶血原因的单因素分析

2.2 造成受试者血样溶血的Logistic回归分析。将上述单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溶血的高危因素。入选的因素标准为P<0.05,若P>0.10,则剔除。分析结果显示:留置针的大小(F=58.987,P=0.001)、留置时间是否超过12小时(F=17.713,P=0.000)、留置部位是否在肘正中(F=38.987,P=0.001)、弃血与药代血间隔时间是否超过30 s(F=22.160,P=0.001)均为影响受试者血样是否溶血的显著影响因素。

2.3 对受试者进行医学护理干预前后比较[6-7]。对于观察组受试者进行医学护理干预后,主要为调整留置针大小、留置时间、留置部位,对比分析受试者样本溶血率变化、以及不良反应出现差异。试验结果显示,对受试者进行医学护理干预后,受试者血样溶血率由干预前的1.8%降至0.3%,在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从0.02%下降到0.01%,显著低于对照组受试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

3 讨论

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可知[9-10],在进行药物临床试验时,对受试者进行静脉留置针采集的血标本是否发生溶血的影响因素总结如下:①医护人员是否为受试者使用捆绑止血带并无统计学意义,原因在于人体内插入留置针,留置针的一端与真空采血管连接,另一端插入静脉血管,则静脉血管与真空采血管有了气压差,静脉血能自动流出,无需依靠止血带挤压血管;②是否使用新的封管方法对溶血没有明显影响,新的封管方法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受试者在被插入留置针和采药代血的过程中的痛苦,与溶血无明显关系[11-12];③留置针型号越小,插入人体后所受压强越小,故溶血率越小;④在药物Ⅰ期临床试验的过程中,一般情况下,在给药当天进行药代血采集,所以在给药当天拔除受试者的留置针,能预防受试者处于睡眠状态时无意识做出弯曲、压迫留置针情况的出现,减轻对受试者血管的伤害程度。若留置针在受试者血管内的留置时间超过12 h,不仅会降低受试者的睡眠质量,还会影响受试者的精神状态,进而影响整个药物Ⅰ期临床试验的结果。因此,将留置针留置时间控制在12 h之内,能够有效控制受试者的溶血率;⑤肘正中的静脉血管充盈、粗直、长度适宜、弹性好,此处的静脉血发生溶血的可能性相较于其他部位的静脉血更低;⑥弃血与药代血间隔时间是否超过30 s对血样是否溶血同样有显著影响,当间隔时间小于30 s时,溶血率显著下降[13-15];⑦对受试者进行行医学护理干预,包括使用型号较小的留置针、缩短静脉留置针在受试者血管内的留置时间、选择受试者的肘正中位置作为静脉留置针的穿刺位置、缩短弃血和药代血的间隔时间等,均能有效降低受试者的血样溶血率[16-19]。

在药物I期临床试验的过程中,医护人员要密切关注受试者采用静脉留置针取得血样时引起溶血现象的显著相关因素,并采取医学护理干预,从而显著降低控制受试者血标本的溶血率,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猜你喜欢
血样临床试验受试者
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应遵循的伦理原则
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应遵循的伦理原则
美国特战司令部参与抗衰药临床试验 合成一百余种新型NAD+增强剂
品管圈在持续改进医疗器械临床试验全周期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枫叶
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应遵循的伦理原则
参加临床试验,也要“顺道”
细菌感染血液标本对微生物检验结果的影响
末梢血样与静脉血样行血常规检测的差异性探讨
做事如做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