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新机场建设管理的思考

2021-07-22 13:49
湖南交通科技 2021年2期
关键词:旅客机场建设

钟 扬

(湖南省机场管理集团有限公司, 湖南 长沙 410137)

0 引言

随着民航业快速发展,民用机场数量与机场业务量持续增加.2019年,民用机场年旅客吞吐量达到了13.5亿人次,飞行起降量达到了1166.0万架次,较上年增长分别达到了6.9%和5.2%,年旅客吞吐量1000万人次以上的机场达到39个。然而,我国的千万级机场却普遍面临着容量饱和或者濒临饱和的问题,为了更好地满足旅客对民航便捷、高效、舒适出行的需求,国内部分省会、直辖市开始了新一轮的机场建设潮。基于此,对大型新机场的建设管理需有新的定位和思考。

1 高度重视规划设计

大型新机场建设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项目要有清晰的定位和明确的目标,提前布局,做好顶层设计,从规划设计初,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要基于对城市发展的理解和区域定位的深刻认识,避免盲目建设和重复投资。各级政府和相关企业需有大局意识,加强沟通协调和资源共享,统筹全局,确保可持续发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规划设计。

1.1 深入调研、科学测算

航站楼作为新机场建设管理的主体工程之一,其规模是影响年旅客吞吐量的关键,须以前瞻性的眼光来对地方民航运输市场的发展情况和旅客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新需求作出预估和判断。项目先期阶段要进行大量深入的调研和沟通工作,要对区域未来发展进行合理的定位,科学精准预测算相关指数、指标,通过研究比对先进机场或在建新建的大型枢纽机场预期年旅客吞吐量与规模之间的关系,科学选择航站楼规模,深化设计理念。

1.2 科学布局、整体协调

在合理规划航站楼规模、地址的同时,应同步考虑相关设施配套,要对业务用房、设备用房以及边检、海关、公安、航空公司、货运、配餐等相关单位予以总体谋划。各相关单位、部门皆是保障机场正常运行的基础,科学合理的用房布局和规模不仅决定着功能的良好实现,也影响着机场的运行效率,更有利于各类资源的协调和整合。

1.3 资源集约、灵活调配

航站区需充分考虑旅客需求和可持续性,既要针对国内、国际不同的需求区别设置,同时也要实现国内国际部分机位、安检通道、行李提取转盘的灵活调配;可采用组合机位等形式,以适应现阶段机场窄体机型较多、远期宽体飞机可用的特点,在时刻容量有限的前提下,提高近机位的利用率,增加不同机型飞机运行的灵活性。

1.4 功能优先、集约设置

打造便捷的省内、国内和国际快线,设置转换机位候机区,为机场和航空公司运营提供多样化选择,将联程航班和非联程集约设置,节约人力资源和机场设施。综合交通中心(GTC)宜临近新建航站楼布置,与出发厅平层连接,实现零换乘,为机场争取高铁、高速、地铁、磁悬浮、公路等辐射圈内的旅客提供最优质的换乘条件和服务保障。

1.5 绿色生态、以人为本

航站区要尽可能为旅客提供简洁通畅的流程设计、合理的多样的商业设施布局和完善的公共服务配套;同时在旅客停留时间较长的区域尽量自然采光,以舒缓旅客等待的不良情绪;航站区内景观要充分适应所在地域季节特点,因地制宜选取绿植搭配,提供舒适清新的室内外环境,优化室内空间,对标樟宜机场,让新航站区成为生态机场、森林机场;航站区内设置公共交通和的士等候排队区,综合交通中心为私家车、网约车提供充足的等候区域,方便迎送等候;航延中心、过夜酒店等应布置在距离新航站楼最近的位置,搭配布置餐饮、会展、休闲、娱乐、贵宾室等多种功能,为机场提供多元化的服务平台。

2 大力推广新技术应用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任务之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开放是加快崛起的必由之路,大型新机场建设要以此为契机,牢牢把握提升运行品质与强化科技支撑的关系,以积极进取的姿态推广应用新技术。

2.1 建筑信息模型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技术应用

大型新机场建设管理涉及新航站楼、GTC、飞行区,建筑物体量庞大,造型复杂,具有建设投资大、施工周期长、参建单位数量多、项目专业化程度高等特点,传统的信息沟通方式和管理方式已不能满足新时期民航工程的要求,BIM技术为复杂多变的机场工程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方法。

BIM技术拥有可视化、精细化、智能化、模拟性和集成性等特征,能够完整、真实地将工程项目在全寿命周期各个阶段的工程信息、过程和资源集成在一个三维数字模型中,方便工程各参与方使用,其应用过程如图1所示。

图1 BIM技术应用过程示意图

2.2 机场仿真模拟技术运用

现阶段,大型繁忙机场飞行区、航站区、陆侧区及终端区空域系统复杂,传统规划设计方法与运行管理经验难以对机场建设与运行管理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精细化决策与定量分析。仿真模拟的范围涵盖机场空侧地面运行、机场路侧交通组织甚至是航站楼内旅客流程等方面,此技术现已在北京新机场、广州白云机场、成都天府机场等多个大型综合枢纽机场中应用,借助动态的模拟过程,可以清晰直白地看到不同方案下机场飞行区和陆侧区的运行情况,有利于保障运行安全、优化运行流程。新机场建设中如若采用此类模拟技术,可以对现有规划设计中的不同方案进行模拟测算,从而有效地解决跑道构型比选、滑行道优化、站坪运行效率分析等多种问题,选出最优方案。

2.3 卫星着陆系统GLS(GBAS Landing System)运用

从新航站区的运行角度来说,我国民用机场采用的着陆系统大部分都是“盲降”,即仪表着落系统ILS(Instrument Landing System),一套ILS系统由两个子系统组成,即提供水平引导的航向台和提供垂直引导的下滑台。近些年民航新技术不断出现、发展并成熟。基于性能导航PBN(Performance Based Navigation)和平视显示器HUD(Head Up Display)技术已日趋成熟,有力促进了我国民航的安全和发展。未来,越发成熟的GLS系统将取代ILS系统,成为新一代主流着陆系统,目前国内的上海虹桥机场和深圳机场已经在试点。

3 加快推进智慧机场建设

随着当前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新技术、新理念不断应用于机场,智慧内涵在机场发展中不断延伸,如何建设智慧机场,打造行业标杆,做行业的领头雁,大型新机场建设可从以下3个方面着力。

3.1 智慧空侧

机场空侧的核心工作是保障航空器安全。智慧空侧主要通过对空管数据、数字视屏监控(CCTV)、场面雷达数据、自动泊位与引导数据、客桥管理数据、跑道异物(FOD)监测系统数据、围界安全监控数据、站坪车辆调度数据等多源异构信息进行实时的获取,以实现对空侧安全的预警监控;通过对相关数据的整合、分析、挖掘,实现对航空器滑行效率、站坪保障能力、跑道运行饱和度、跑滑结构等的智能化评估与优化建议,从而实现高效的综合安全保障与合理的资源配置布局。

3.2 智慧航站区

航站区是旅客航空出行的必经场所,旅客对服务的高满意度和商业的高经济创收是航站楼运营的核心工作。旅客在航站区内实现自助化服务是智慧航站区的重要体现,例如自助值机、自助行李托运、自助安检、自助餐饮、自助登机等服务。一方面,旅客通过自助化设备增加了办理关键业务的灵活性,极大地提升了旅行体验;另一方面,各类自助设备将有助于机场管理部门将人力、场地等稀缺的资源投入到最需要的环节,从而大幅提升机场各个环节的效率,优化机场资源的利用率。此外,各类自助设备将作为旅客关键信息(如行李信息、安检信息等)的采集装置,成为构建面向旅客服务的智慧机场大数据体系的重要信息源。智慧航站区通过对旅客大数据体系进行深度整合,挖掘客户的需求,管理模式由粗放化转变为精细化,提供更加精准精细精致的服务。

3.3 智慧陆侧

随着城市交通的发展,机场从以往的单一交通发展成为如今民航、高速、高铁、地铁、磁悬浮等多种交通的综合性复合枢纽,保障旅客和车辆在机场与城市间快速、便捷、舒适地通行已成为机场陆侧运行与管理的重要任务。智慧陆侧的发展需依靠建设机场综合交通枢纽,实现民航运输与地面交通运输的无缝衔接,多交通方式及多区域通行的智能调度与资源分配,这样不但能满足旅客不同的出行需求,还可为旅客节约出行时间和降低出行成本。

4 高标准做好项目管理

随着全国新机场建设的逐步推进,大型新机场建设步入了一个新的高速发展的阶段,对项目管理的专业化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如何才能对大型新机场建设这类投资大、技术高、管理难和风险高的大型复杂工程进行科学有效地管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4.1 配备优秀的管理团队

大型新机场建设管理点多线长、安全风险高、管理跨度大、外部协调量大,为了能圆满完成各项施工任务,实现预期目标,建设单位层面应择优选取具备较高政治素质、较强业务能力和较远战略眼光的领导班子,搭配想干事、有能力干好事,且年龄结构合适的管理团队。

4.2 编制完整的工程项目管理制度

为了规范和加强大型新机场建设管理工作,提高工程施工项目管理水平,确保工程质量,促进施工项目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要结合项目的具体情况,制定完善的工程项目管理制度,并督促各方严格遵守执行。

4.3 依法依规开展招标工作,优选施工队伍

大型新机场建设管理工程量大,各分项工程复杂繁琐,招标范围广,包含咨询服务、勘察测量、设计、监理、施工、检测、特殊设备等。为了获得更好的服务质量,建设单位需要建立招标的规章制度,优化招标条件,依法依规严把资质关,严把招标程序关,严把相关文件编制关和严把监督关。

4.4 加强施工过程督查考核

为了更好的推动大型新机场高质高效建设管理,建设单位要重视施工过程的督查考核工作,一是要成立督查考核小组。由主要领导牵头,明确督查考核职责,细化督查考核内容和方法,对照职责明细,做到定人、定期、定岗、定点、定责,确保督查工作无遗漏。二是健全工作机制。紧紧围绕项目建设质优、安全、精品工程的目标,对施工过程实施高标定位,制定相关工作细则等,实行每周、每月、不定期督查制度。三是加强督查力度,对风险系数较高的施工部位实施整体查、反复查,及时发现问题立即整改,确保施工现场标准化管理有序开展,工程建设稳步推进。

4.5 加强合同管理

大型新机场建设管理合同种类繁多,为提升企业法制化水平,有效防范合同风险,需进一步明确合同管理要求,严把“四关”,强化合同管理。一是要严把合同“起草关”。强化管理人员合同风险意识,提高法律素质与责任感,有效规避合同法律风险;做好合同起草准备,仔细核实合同方的主体资格、资信情况、履约能力,严格依据合同谈判结果或标书确定合同内容。二是严把合同“审查关”。严格对合同初稿进行审核把关,依照合同条款内容、合同附件清单等合同事项,按要求分类审查、分别把关,做到合法合规;严格审查意见落实,对合同内容进行及时的修订和完善,并形成正式合同文书,保证正式合同的权威性、严肃性。三是严把合同“签订关”。严格按照合同订立程序,履行合同的签字盖章手续,确保合同依法成立并对双方具有法律约束力;加强合同的专门管理,建立合同管理台帐,对合同实施动态管理。四是严把合同“履约关”。加强履约过程的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应依法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加强合同资料的收集保管,避免因资料的丢失而产生法律责任风险。

5 结语

大型新机场建设管理是一个综合性工程,涉及单位部门众多,相信在参建各方的共同探索、创新和努力下,未来的大型新机场建设管理一定会取得更高质量的发展,本文提出的几点思考建议可供同行参考。

猜你喜欢
旅客机场建设
非常旅客意见簿
如何避免GSM-R无线通信系统对机场电磁干扰
候车大厅的旅客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用于机场驱鸟的扑翼无人机
航Sir带你逛机场——东京国际机场
我是人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新机场与城市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