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电影配乐视觉下的电子音色运用探略

2021-07-22 03:53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噪音音色乐器

董 轼

(四川音乐学院,四川 康定 610041)

电影之所以会受到观众们的追捧,除了云集的明星、绚丽的画面制作与超凡的剧情设定、构思外,配乐也在其中占据着相当重要、不可或缺的地位,一部成功的电影无不伴随着精彩的配乐。

早期的电影中,通常以钢琴、室内乐或管弦乐队的方式配乐,但随着科技进步以及录音技术的发展与完善,电影配乐开始拥有越来越多的新技术,从单声道发展为立体声、5.1与7.1声道乃至是全息声,从单纯的传统声学乐器音色到电子音色的介入等,充分展示了当代科技与电子音乐技术手段的作用,作曲家甚至可以运用电子技术“制造音色”运用于电影配乐[1]3。从发展趋势看,除纯粹的传统声学乐器音色之外,电子音色与声学乐器相结合的形式正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当今各种类型的电影配乐,而在科幻电影中,电子音色的使用尤为普遍和突出。

一、概述

(一)电影配乐的作用与概念

配乐在电影中主要是起烘托氛围、刻画人物、升华主题的作用。电影配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主题音乐、场景音乐和背景音乐[1]3。

主题音乐通常会贯穿整部电影,并在全片中多次以不同形式出现,从而达到烘托人物感情、凸显剧情特色等效果。多次不同的出现有可能是主题动机的完整出现与再现,也有可能是主题动机通过作曲手法变化发展或配器手法变化而来。一部电影可能有多个主题音乐,它们之间可能会根据故事情节交叉使用。通常来说,主题音乐对电影的主体风格有着明显的导向。

场景音乐通常用于某些特定的场景,是为场景的配乐,用于营造或渲染某种特定的情绪、情节以及人物关系等。

背景音乐主要用于抒发和讲述剧中人物的心理情感,增强观众对剧中人物与剧情的情感共鸣。

(二)电影配乐手段在历史中的衍变

历史上的第一部电影是1896年法国卢米埃兄弟拍摄的《卢米埃工厂的大门》,在播放该影片的同时卢米埃兄弟也播放着电影配套的音乐伴奏,这可以视为是史上最早的电影配乐了。不同时期电影配乐的观念和技术手段的差异,导致了不同时期的配乐有着不同的风格。以美国好莱坞体系的电影配乐为例,20世纪初的电影配乐均以真实声学乐器录制而成,在编制上基本以小型室内乐队为主,风格则多以古典音乐与爵士乐风格为主;伴随有声电影的出现,20世纪40年代起,以大编制传统管弦乐队为基础录制而成的配乐开始服务于电影,配乐风格仍以传统音乐为主,此时电子合成器刚被发明,一些勇于探索的作曲家将少量电子音色使用在电影配乐中;70年代后,电子音乐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电子合成音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电影作曲家尝试使用一些通过电脑计算机而产生的新音色,并且将这些崭新的电子音色与传统声学乐器音色相结合,创造出全新的影视配乐音效。这时,电影配乐的风格已经不限于传统音乐,而是开始融入摇滚乐、流行音乐、电子音乐、世界音乐等全新元素。

二、电子音色的生成途径与归类

电子音色的形成方式有别于传统声学乐器,传统声学乐器通常是使用例如琴弦摩擦、琴弦振动、空气柱振动、空气柱共鸣、敲打乐器本体等物理方式发出的声音,而电子音色的生成方式通常归为两类,即通过硬件方式与软件方式来产生。

硬件方式主要是指以波形发生器、振荡器等器械产生的波形为基础再通过各类采样与合成方法而得到的音色;软件方式则是指通过拾音设备对现实中的声音素材进行采样,并通过计算机进行合成的方式得出的声音,亦或是直接通过计算机设备使用DAW宿主软件来加载各类软件音源采样并调试而得到音色。在近现代的电影配乐的工业体系中,作曲家们则往往会把两种方式结合在一起使用。

在此,我们可以将各类电子音色按其功能划分为四大类,其分别是按照织体层次、乐器类型、发声方式、主观意向来对音色进行划分[2]。例如,按照织体层次可归类为:Lead、Pad、Bass等,按照乐器类型可归类为:Piano、Strings等,按照发声方式可归类为:Pluck、Click等,按照主观意向可归类为:Bright、Warm等。通过对音色的归类使得我们可以在分析与辨别某一电子音色时快速对其进行定义。

三、电影配乐中电子音色的运用方式分类

(一)噪音化电子音色的运用

“自然界中的声音现实存在的声音大多为“噪音”(声音的物理属性),这种现实存在的噪音是电子音乐创作的重要素材来源。”[3]而“噪音化”则是通过技术手段将音色处理得无规律化。通过噪音化处理的电子音色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前卫性以及学术性。噪音化将本是无规律的噪音当成特殊音色使用在电影配乐中,甚至单纯仅使用噪音化电子音色来为电影配乐,而这种噪音化配乐方法已经是近年来一些电影配乐的趋势。通过人为加工的噪音化电子音色,使得噪音有了可控的结构和全新的音效,从而极大地丰富了音乐的创作手段,代表有日本电影《22年后的的自白》(《22年目の告白 私が殺人犯です》)与美剧《切尔诺贝利》(《Chernobyl》)。在《22年后的自白》中的配乐《SONEZAKI》中大量使用了无音高噪音化的电子音色,全曲从头至尾保持着一个反复出现的电子脉冲状高频线性音色主题,搭配重复组合的还有模仿鼓点的低频点状音色,二者固定的音色组合产生了类似警报声和心跳声的紧张音响感并将其贯穿全曲,为整个音乐氛围起到了强烈的烘托作用(图1)。美剧《切尔诺贝利》的配乐《The Door》中同样运用了大量噪音化电子音色:时强时弱的来回反复在中低频嘶吼的轰鸣声让人似乎身临那座事故的核电站,让人似乎能感受到隧道中不停忽闪的警报灯光,持续的经电子化处理的高频金属敲击声与另一啸叫一般的音色似乎在预示着不详的、死亡的气息(图2)。

图1 《SONEZAKI》

图2 《The Door》

(二)乐音化电子音色的运用

相对于噪音化的电子音色,乐音化的电子音色在听感上也相对更具有序、规律的特征,在定义上也更加偏向于对应用型电子音乐商业性、实用性、流行性[4]的界定。通过使用合成器或软件音源来调取乐音化电子音色为电影配乐是最常见的手段,由于此种方式调取出的电子音色在大众传统听觉中显得比较“悦耳”,于是将其归类为乐音化电子音色。一般来说因为乐音化电子音色本身具有的新颖性,作曲者更多是将其作为区别于传统声学乐器的新音色来使用,以此来获得新颖的听感。例如在1979年的中国电影《小花》中使用到了电子合成器的乐音化电子音色为剧中歌曲《绒花》伴奏,该配乐中选用了明亮而绵柔的Keyboard类音色,使该歌曲具有了一种梦幻、空灵而朦胧的氛围,而这也是我国在电影配乐中第一次使用到电子音色。在美国电影《火星救援》(《The Martian》)的配乐中,为了表现出主人公被困于异星时的焦灼心情以及映衬剧情的科幻感,作曲家在配乐中使用了大量乐音化的电子音色,如在《Making Water》配乐中使用的Pluck类与Ring类的电子音色奏出大量反复的分解琶音与八度跳进的短小音符,以此模拟出了实验室中电子设备序列在运作时的特殊音效,呈现了极强的场景代入感。

无论是噪音化电子音色还是乐音化电子音色,都已成为一种新的音色方案被电影作曲家们在配乐中广泛使用,在近现代电影配乐中也有过全部使用纯粹电子音色来进行配乐的案例。例如,有单纯实验性质的仅使用电子合成器完成配乐的早期电影《禁忌星球》(《Forbidden Planet》);也有从电影风格与剧情以及视觉效果出发的《剑鱼行动》(《Swordfish》);还有仅为从配乐经济预算方面考虑的短片《利维坦》(《The Leviathan》)。但是,大多数电影作曲家们还是更喜欢在传统管弦乐队音色的基础上再加上电子音色来做搭配,这样既能在维持前人创作的技术基础上不打破电影观众的听觉习惯,又能在音色的融合创新使用方法上开创全新的音效空间,故这也是目前电影配乐创作的主流趋势。

四、电影配乐中电子音色与传统管弦乐的关系

当今电影配乐中,越来越多的作曲家开始广泛使用电子音色元素,并与传统管弦乐队有机融合,为电影配乐拓展了更为广阔的空间。那么,电子音色与管弦乐音色是如何有机融合的?其意义又是什么?在此,我们以电影《蝙蝠侠:黑暗骑士》(The Dark Knight)中的配乐《A Dark Knight》作为例子进行分析(图3)。

作为一部科幻电影,片中出现了大量高科技以及非现实的环境与事物,而在这部电影配乐中使用电子音色的必要性则完全体现了“描绘虚拟时空、渲染高科技、体现流行文化”[6]的三大特性,诸多电子音色极具特色的使用更充分展示了电子音色与管弦乐音色完美融合的详实的例证。

在这首音乐的片段中,主旋律声部是由数支大提琴演奏,而伴奏声部则是用其余弦乐与铜管以浓厚的合唱式织体的形式组成,点状的电子音色Pluck则穿插在长线条的和声中演奏短时值的分解和弦,这个分解和弦为这段浓厚而平缓的织体提供了有效的和声轮廓支撑与鲜明的、极具动感的节奏动力,使得该段音乐在不仅具有传统交响乐的史诗般宏大感的同时,更有着科幻故事的奇异与虚幻感。从音色上讲,Pluck电子音色带有的强烈音头与清晰的颗粒感及独有空间感对听众产生了过耳不忘的冲击力,其“带电性”“失真性”也为整段音乐带来了强大的情绪张力。而这种效果是仅用纯管弦乐音色所无法达到的。由此可见,电子音色在此类电影配乐中突破了传统音色的束缚,每一种电子音色的使用都独具匠心,极大拓展了电影配乐的音色语汇。

图3 《A Dark Knight》

五、电影配乐中电子音色的不可替代性

除了电子音色本身的“带电性”与“失真性”特征外,其在电影配乐中还具有显然的不可替代性。以《X战警:逆转未来》(X-Men: Days of Future Past)中的配乐《Hope》来进行分析。这是一段情绪激昂的配乐,其织体成分中既有传统管弦乐队的两组小提琴八度演奏的主旋律,圆号演奏的对位旋律,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演奏的和声与低音,也有电子音色构成的低音声部Synth Bass和内声部Synth Pluck(图4)。

图4 《Hope》

Synth Bass饱满的音色以及丰富的动态为整段音乐提供了轰鸣有力的低频支撑与节奏动力,弥补了低音提琴动态的不足。Synth Pluck音色在音高上则是重复着同是身为内声部的弦乐跳弓音色,这样无疑从力度与音色上加强了该声部的浓度,虽然此时的中提琴、大提琴与低音提琴的跳弓音色已为整个伴奏带来了短促、有力的律动,但因为Synth Pluck音色的特殊性,使得其在加入原织体层后使弦乐音色变得更具弹性且更为明亮,这是由于Synth Pluck音色具有独特的音头感与穿透力,它的加入使得弦乐伴奏更具短促的跳跃感与更为清晰明亮的音头。

能够带来音头和明亮金属感的音色却并非只有电子音色才能做到,部分传统乐器也一样可以为之,那么如果此处将Synth Pluck声部的音高换作传统乐器来演奏是否还能达成原本的效果呢?为了验证,笔者将Synth Pluck音色替换为管弦乐队中同具明亮感、金属感、音头感的小号音色来演奏,经过验证,以图5与图6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到二者在频谱上的显著区别。

图5 小号频谱图

图6 Synth Pluck频谱图

频谱图可以看出小号音色能量的主要峰值集中在1k-2khz,而Synth Pluck音色主要能量峰值集中在4k-8khz,甚至在12k-16khz处都仍有余波,这证明Synth Pluck音色比小号音色更具穿透力、明亮感与音头感,其失真感也使配乐更具“科幻未来感”的张力。由此例证可见,电子音色在这一段音乐中的特殊功用与不可替代性。

六、结语

通过对以上电影配乐片段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当代电影配乐中,作曲家除了使用传统管弦乐作为电影配乐手段外,更已大量使用电子音色与管弦乐的结合,因为电子音色特有的音效和色彩在电影配乐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功用和潜力,因此电子音色与管弦乐队相结合的配乐手段在当今电影配乐工作流程中已被广泛使用。

由此我们得出结论,电子音色在电影配乐中具有的三个非常显著的特性,其分别是:必然性、主观性、客观性。

(一)必然性

随着历史进步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多的电子技术创新所带来的更为丰富多样化的电子音色,给电影配乐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电子音色语汇,极大地拓展了电影配乐的音色空间,这种必然性是不可阻挡的。

(二)主观性

现在的电影无论是从类型还是内涵相较从前的电影都已经有了大幅度的拓宽,而传统的配乐模式与技术手段已不能满足当代观众的听觉需求,而必须做出调整才能顺应发展。不同的时代,人们有不同的听觉需求,电子音色的出现满足并拓展了当代观众的听觉需求,在未来的电影配乐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

(三)客观性

所有的声学乐器无论是在音域、音色还是演奏技法上均受人为客观性的限制,而这些限制虽然都可以通过电子的手段进行弥补,但是,电子音色却可以突破以上所有客观的或物理性的限制。电子音色所提供的无限的空间,为作曲家打开了更为广阔的创作思路,与传统管弦音色完美的结合更是极大地丰富了电影音乐的表现空间。

综上所述,如何将电子音色与管弦乐合理结合使用,更好地为电影配乐服务,将是我们继续努力研究和探索的方向。

猜你喜欢
噪音音色乐器
学乐器
精雕细琢的外形与音色 Bowers & Wilkins(宝华韦健)805 D4
噪音,总是有噪音!
无法逃避的噪音
出人意表的音色与音质表现 Cambridge Audio剑桥|AXC25 CD机 AXA25合并放大器
乐器
噪音的小把戏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
白噪音的三种用法
谈音乐中萨克斯音色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