胫骨横向骨搬移术联合VSD技术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效果分析

2021-07-22 01:57怡继勇
当代医药论丛 2021年14期
关键词:皮温踝肱溃疡面

怡继勇

(重庆长城医院,重庆 400041)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其肢体残疾的主要原因。糖尿病足的发病原因主要是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水平长期控制不佳,使其出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末梢神经感觉障碍、植物神经损害等)和下肢血管病变(周围小动脉闭塞症、皮肤微血管病变等),进而导致其足部出现感染、溃疡、坏疽等病变。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技术是临床上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主要手段之一。用该技术治疗糖尿病足溃疡能改善溃疡面的水肿、感染等情况,但难以纠正组织损伤及改善病变部位的血液循环[1]。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是基于“张力-应力”原理而出现的一种糖尿病足溃疡的治疗方案,可促进微血管网的再生。本文主要是探讨用胫骨横向骨搬移术联合VSD 技术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 年1 月至2020 年2 月我院收治的180 例糖尿病足溃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纳入标准是:病情符合《糖尿病足与相关并发症的诊治》[2]中关于糖尿病足的诊断标准;认知功能良好,无精神障碍,能够配合治疗;病历资料完整且自愿参与本研究。其排除标准是:有足部皮肤病史;合并有恶性肿瘤或其他严重的器质性疾病;在本研究期间血糖水平控制不佳;中途转院、放弃治疗或同时参与其他研究。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有90 例患者。在对照组中,有男48 例,女42 例;其年龄为60 ~75 岁,平均年龄为(67.11±2.28)岁;其中,糖尿病足严重程度[3]为中度的患者有70 例,为重度的患者有20 例。在观察组中,有男45 例,女45 例;其年龄为61 ~78 岁,平均年龄为(67.89±2.19)岁;其中,糖尿病足严重程度为中度的患者有67 例,为重度的患者有23 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已获得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 方法

用VSD 技术对对照组患者进行治疗,方法是:用碘伏对溃疡面进行清洁,清除脓液和坏死的组织,并用生理盐水反复进行冲洗。根据溃疡面的形状、大小设计并修剪VSD 敷料,将敷料敷在溃疡面上,确保敷料与溃疡面充分接触,敷料的外缘需超出溃疡面边缘约1 cm。将引流管的一端包裹在敷料中,根据溃疡面的大小及深度合理调整引流管放置的位置。将半透性粘贴薄膜覆盖在敷料上,确保其覆盖范围包括溃疡面及其周边2 ~3 cm 的正常皮肤,将溃疡面完整地封闭。连接引流管与负压装置,合理设置负压,使敷料凹陷于溃疡面,持续进行负压引流。若引流的过程中创面发生漏气,需重新封闭创面。每6 ~7 d 更换1 次敷料。用胫骨横向骨搬移术联合VSD 技术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治疗。对其进行胫骨横向骨搬移术的方法是:对其进行腰硬联合麻醉,麻醉起效后使其保持仰卧位。在其患侧胫骨内侧中上1/3 处沿着胫骨棘内侧做一个12 cm 左右的切口,切开皮肤和皮下组织,显露胫骨。在胫骨内侧剥离骨膜,做一个10 cm×2 cm 左右的骨搬移骨窗。在骨窗范围内的胫骨上下部各打入1 枚直径为2 mm 的骨搬移针(针距为6 cm),用2.5 cm 的钻头于骨窗范围内的胫骨上间断打孔,在保护髓腔内髓质的同时游离骨块。在骨窗远、近端约5 cm 处的胫骨内侧分别置入1 枚直径为4 mm 的外固定针,安装并调整胫骨横向骨搬移碳素外固定架,最后冲洗并缝合手术切口。术后采用VSD 技术对其进行治疗,治疗方法与对照组患者相同。在住院期间,对两组患者均进行降血糖治疗,使其血糖水平保持在安全的范围内。

1.3 疗效判定标准与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参照《糖尿病足与相关并发症的诊治》中的相关内容将患者的疗效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3 个等级。显效:治疗后患者的溃疡面基本愈合,无渗出液。有效:治疗后患者的溃疡面愈合≥50%,有少量渗出液。无效:治疗后患者的溃疡面愈合<50%,有大量渗出液。总有效率=(显效例数+ 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溃疡面的缩小率、溃疡面细菌的清除率及溃疡面肉芽组织的覆盖率。溃疡面的缩小率=(治疗前溃疡面的面积- 治疗后溃疡面的面积)/ 治疗前溃疡面的面积。溃疡面细菌的清除率=(治疗前溃疡面细菌的数量- 治疗后溃疡面细菌的数量)/ 治疗前溃疡面细菌的数量。溃疡面肉芽组织的覆盖率= 治疗后溃疡面肉芽组织覆盖的面积/ 溃疡面的总面积。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患肢的皮温、踝肱指数及足背动脉的血流速度。皮温采用皮温枪测量,踝肱指数和足背动脉的血流速度采用LOGIQ C9 Premium 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检测。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21.0 软件处理本研究中的数据,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² 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用t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1.11%,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2.2 治疗后两组患者溃疡面修复效果的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溃疡面的缩小率、溃疡面细菌的清除率和溃疡面肉芽组织的覆盖率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治疗后两组患者溃疡面修复效果的比较(%,± s )

表2 治疗后两组患者溃疡面修复效果的比较(%,± s )

溃疡面肉芽组织的覆盖率观察组(n=90)82.69±8.05 84.12±8.78 85.68±8.93对照组(n=90)70.03±7.54 68.84±7.52 58.85±6.17 t 值 10.889 12.539 23.450 P 值 <0.001 <0.001 <0.001组别 溃疡面的缩小率溃疡面细菌的清除率

2.3 治疗后前两组患者患肢的皮温、踝肱指数及足背动脉的血流速度

治疗前,两组患者患肢的皮温、踝肱指数及足背动脉的血流速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患肢的皮温和踝肱指数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其患肢足背动脉的血流速度快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患肢的皮温、踝肱指数及足背动脉的血流速度(± s )

表3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患肢的皮温、踝肱指数及足背动脉的血流速度(± s )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 <0.05。

时间 组别 皮温(℃) 踝肱指数 足背动脉的血流速度(cm/s)治疗前观察组(n=90) 28.01±3.22 0.63±0.15 27.56±2.03对照组(n=90) 28.90±3.19 0.61±0.13 27.47±2.23 t 值 1.863 0.956 0.283 P 值 0.064 0.340 0.777观察组(n=90) 31.73±1.71* 1.05±0.32* 34.07±2.24*对照组(n=90) 30.14±1.38* 0.81±0.28* 30.34±2.77*t 值 6.865 5.355 9.933 P 值 <0.001 <0.001 <0.001治疗后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糖尿病患者数量的增多,糖尿病足的发病率不断升高[4]。临床上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关键在于有效地控制患者血糖的水平,促进其溃疡面的愈合。采用VSD 技术治疗糖尿病足溃疡可通过创造负压环境对溃疡面进行有效的引流,保持溃疡面的清洁、湿润,进而可促进溃疡面肉芽组织的生长。有报道称,采用VSD 技术治疗糖尿病足溃疡虽然可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患者下肢的血液循环改善不明显,其疗效难以维持[5]。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是临床上治疗糖尿病足的一种新方法,可通过手术激发机体组织自我修复的潜能,促进病变部位血管及神经的修复及再生[6]。采用胫骨横向骨搬移术治疗糖尿病足溃疡可通过对胫骨进行持续、缓慢的骨牵引产生稳定而持续的牵张力,激发细胞的增殖及生物合成功能,调动机体组织自我修复的潜能,使胫骨及其附着的肌肉、筋膜、血管和神经同步生长,改善微循环,进而可达到改善足部的血运、促进小腿及足部溃疡愈合的目的[7-10]。

本研究的结果证实,用胫骨横向骨搬移术联合VSD 技术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效果显著,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足部溃疡,促进其溃疡面的愈合,改善其患肢的皮温、踝肱指数及足背动脉的血流速度。

猜你喜欢
皮温踝肱溃疡面
阳虚体质大肠息肉患者的红外皮温特征研究
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膝关节皮温变化的研究
持续皮温监测对断指再植血管危象的预警
口腔溃疡患者试试这两招
治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
踝肱指数与冠心病发病率研究
维生素C片治疗口腔溃疡
踝肱血压测量专用扇形双袖带的研制
活血化瘀中药足浴对糖尿病踝肱指数的影响研究
2型糖尿病足高危患者的踝肱指数与糖尿病足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