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视角传承经典内涵

2021-07-23 02:43游之
歌剧 2021年6期
关键词:上海师范大学抗疫戏剧

游之

《2020好儿女》是由上海师范大学创作演出的校园歌舞剧,剧名很有特点,前半部是年份“2020”,后半部是由“好”来形容的名词“儿女”。剧名很直接地告诉观众,这部剧讲述的故事和抗击新冠疫情有关。但是,如果仅用“抗疫题材”来定义这部作品,恐怕也有失片面,因为剧名只是这部作品的显性主题,作品的隐性主题是要揭示“一个真正的中国共产党员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精神品格”这一内涵。

主题都是要通过内容来实现的。《2020好儿女》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2019年底,某高校师生在排演红色经典歌剧《党的女儿》,饰演桂英的何晓莲总是不能很好地体会人物的情感。寒假到了,何晓莲回到了家乡武汉,新冠疫情暴发,何晓莲的父母日夜奋战在抗疫一线,孤身在家的何晓莲得到社区干部和志愿者无私的帮助,她在这个过程中受到感召和洗礼,也成为了一名志愿者。抗疫取得阶段性胜利,武汉解封,何晓莲返回学校,她深刻理解了一名共产党员的精神追求和理想信念,在饰演好角色的同时,何晓莲郑重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从文本来看,第一段是何晓莲在排演《党的女儿》过程中无法入戏;第二段是何晓莲寒假期间在家乡武汉成为志愿者投入抗疫;第三段是经过历练和洗礼,何晓莲终于认识到什么才是真正的共产党员,她在精神上实现了升华,也坚定了共产主义的信仰和追求。三段体的戏剧结构非常清晰,而“戏中戏”的设置,切入点又非常巧妙,但是这个“戏中戏”绝不仅仅是为了追求舞台演绎的新颖别致,它最重要的功能是为主人公思想的转变寻找到了一个合情合理的现实支点。

从2001年至今,上海师范大学先后4次排演由本校教师和学生参与演出的校园版民族歌剧《党的女儿》,师生们对这部经典应该已经非常熟悉了。在建党100周年来临之际,再次排演《党的女儿》作为献礼演出,一定是最便捷的选择。但是上海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林在勇认为,红色经典作品对于今天的高等院校而言,艺术的传承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做到思想的传承。《2020好儿女》中安排了两个戏剧事件,一是师生排演《党的女儿》,一是新冠疫情当中人物思想的蜕变和升华。这两个戏剧事件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感”。排演《党的女儿》是戏剧的主链,戏剧的发展是围绕在排演过程中何晓莲如何才能入戏展开,抗疫是一个突发事件,但这个突发事件却促成了戏剧目标任务的完成,看似巧合却蕴含着必然,戏剧的逻辑性、合理性也都在这种巧合当中实现。抗疫是人们正在经历的真实事件,即使现在,人类依然经受着疫情的考验,当观众坐在台下戴着口罩观赏演出,那种现实情境感也会越发强烈,就会对舞台上的一切戏剧表达感同身受,继而引发台上台下最大的共情。

“黑夜相信了曙光,大地相信了太阳。树苗相信了生长,鲜花相信了绽放。相信所有的风雨都是考场,相信所有的明天都是希望。相信人间已经有了榜样,相信生命终于有了方向,我相信母亲的拥抱就是阳光,我相信父亲的土地让我成长。相信经历考验带来力量,相信为了人民值得信仰。”这是《2020好儿女》的主题歌《相信》的歌词节选,这首歌曲由林在勇作词,申林谱曲。唱词中,“相信”二字贯穿始终,但是每一次的“相信”都是情感和精神的递进,这种递进与剧情的发展相一致,言之有物、内敛含蓄却又激奋人心、发人深省,在最后一句点出了戏剧的主题,那就是:“中国共产党人要时刻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一切为了人民,就是共产党员对信仰最好的践行。”

《2020好儿女》作为一部歌舞剧,有一个比较完整的音乐架构,《相信》这首歌曲作为戏剧的核心唱段,主题旋律在剧中反复出现多次,不断加深听众的印象,说明作曲家对作品“戏剧”的特征是有考量的。除了主题歌曲,作曲家还为这部作品创作了五首唱段,将《党的女儿》当中的部分唱段也进行了相应的改编,写作了与剧情相关的四段舞蹈音乐,以更加符合戏剧情境的要求。现场乐队包括弦乐、打击乐、电子合成器、民族乐器等。乐队在完成音乐演奏的同时,也承担戏剧“表演”的功能,比如用木琴来表现电话的铃声,不仅效果逼真,而且增加了戏剧表演和观赏的趣味性。场面性的录音和现场的演奏、演唱也实现了比较好的融合效果。

如今,大专院校进行艺术创作的比较多,但是像上海师范大学这样举全校之力呈现舞台艺术作品的比较少见。作为一所学科建制全面的综合性高等院校,上海师范大学在各方面都具有人才和能力的优势。本次参与演出和制作的院系包括声乐、舞蹈、录音科技、钢琴、器乐、数字媒体、动画设计、美术与设计、雕塑等专业的师生。舞台呈现简约,硬装的舞美几乎没有,舞台上充分利用灯光多媒体的变化,来表现不同的戏剧空间,全部由学生演员担纲的演出班底尽管尚显青涩,但却让这部作品具有了一种特殊的“真实感”,演员们的表演基本是本色出演,真实不做作,加之戏剧文本的语言比较质朴,没有空洞的口号,也没有什么大道理,所以即使作品还缺少足够的戏剧矛盾冲突,戏剧结構也还需要梳理完善,但是并不影响观众会自觉地随着剧情的发展而走进戏剧规定的情境当中。这部剧的舞蹈段落都是戏剧化的,虽然从调度和编排上还可以和剧情、人物结合得更加紧密,但是舞蹈段落应该达到的戏剧氛围已经得到了基本实现。在武汉疫情肆虐、病毒猖狂蔓延的一场戏中,饰演病毒的黑衣人占满舞台的各个角落,在沉郁的音乐和现代风格的舞蹈中,观众的视觉和听觉都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刚刚过去的2020年春天那段备受煎熬的时光仿佛重现眼前,“艺术的假定性”和“现实的真实性”实现了自洽的统一。

在剧的结尾,戏剧场景是一批学子即将毕业,当林在勇作词、王晋欣作曲的《今天毕业》这首歌从学子们青春洋溢的口中唱出的时候,凡是经历过学生时光的人们,无论年龄大小,都会被歌中所表达的真挚情感深深触动,瞬间穿越回那美好的青春时光,泪水也会不经意悄悄溢满眼眶:“今天我要忍住眼泪一直微笑,给熟悉的、陌生的,挥手招一招,感恩雨露阳光,一花一草,感念共同岁月,一分一秒,今天从来就不会到此结束,我要和你,从此紧紧拥抱。今天我要好好补课把地扫扫,在房门前、窗台边,倾身靠一靠,回看时间空间,一逢一遭,倾听心灵成长,一汐一潮,今天我记住这里暮暮朝朝,我才知道,一切原来很好,秋去春来,好像许多还没有开始,草长莺飞,竟然时光留不住彼此,将要来的都不期而至,舍不得的却戛然而止,当今天已经变成了回忆,我的心将会永远留在这里,当明天终于实现了梦想,我还会在你的梦里飞翔。”

2021年5月18日,校园歌舞剧《2020好儿女》在上海师范大学霞棐剧院正式公演。本剧总策划林在勇,编剧周胜南,作曲申林,作词林在勇、纪建勋等,总导演王景彬,执行导演苗小龙,主演涂畅、单洋洋、朱圣顥、徐振涛、赵朗云、吕凌滋、王从余等。

如果以专业的标准来衡量歌舞剧《2020好儿女》,或许还有诸多需要完善之处,但是作为非专业院团创作演出的一部舞台艺术作品,《2020好儿女》称得上是在思想性、艺术性上品质优良的佳作。作为校园歌舞剧,或许在艺术的表现上并不需要太过局限于专业音乐舞台戏剧的模式规范,因为这样的作品,它的核心受众还是院校的师生,它的功能更多的是为活跃和丰富校园文化的发展,归根结底是对学校美育教育的引导和提升。在《今天毕业》的动人旋律中,这部剧似乎应该结束了,然而,却没有安排常规的谢幕,此刻台上出现了一位“女教师”,她邀请“校长”为优秀毕业生颁发毕业证书,舞台的情境几乎让我以为真的是将学校的毕业典礼放在了演出的结尾,后来才得知这原来又是“戏中戏”!将“生活的真实”在舞台上以“真实的方式”来展现,这是《2020好儿女》的一大创新,正是这种創新,让这部作品自始至终具有了一种“侵入式”的互动能力,这样的能力,对于舞台艺术作品而言尤其难能可贵。

猜你喜欢
上海师范大学抗疫戏剧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苗语典型存在动词初探
“画”说抗疫
抗疫之歌
团结抗疫
有趣的戏剧课
发展教育,让每一位师生都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上海师范大学学生篆刻作品入选全国大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