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化冲击环境下对高等教育 保持公共性的思考

2021-07-23 01:03张晶晶陶夏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1年6期
关键词:公共性美国高等教育

张晶晶 陶夏

[摘 要] 我国在市场化的影响下,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民办教育兴盛,高校办学自主权进行了下放。但显示出高校以利益为中心,管理上存在短视;学术人员商业行为增多;学生受高质量教育机会待提高等问题。美国的高等教育系统具有强烈的市场导向,形成了多元化的教育体系;依赖阶层间的自由流动,促进高等教育公共性的实现;从高等教育起点至终点,保证个人和群体利益的实现。以较多的法律约束进行高等教育的分权制,利用政府和市场的力量,获得办学自主权。尊崇“学术至上”原则,积极争取基金会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我国应进一步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尊重“学术自由”;扶持民办教育,促进高等教育的良性竞争;以立法的形式来规范学校行为,保障高等教育质量;促进阶层间的流动,维护个人和群体的利益。

[关键词] 市场化;公共性;高等教育;美国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1) 06-0048-04

隨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这种经济体制的转变,对高等教育系统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国民有了对高等教育进行精神追求的能力。为满足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我国于1997年实行了高等教育扩招,1998年对高等教育系统进行了较大规模地调整。为改变高等教育系统以前“条块分割”、重复办学、资源浪费等种种弊端,国家实行高等管理权限的下放,给予地方和学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民办高等教育,为缓解国家财政不足的压力,满足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应运而生。这样一来,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多样化,促进了高等教育机构之间的良性竞争。

在高等教育需求增加,而国家财政不足的情况下,为满足学校的发展需求,公办高等教育开始了利益的追逐。受学术资本的影响,学术人员商业行为增多。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至普及化的转变,在市场化冲击下,如何实现个人与群体的共同利益,确保高等教育公共性的地位值得深思。美国高等教育系统具有强烈的市场导向,十九世纪中期毫无学术声誉景象,二十世纪后半叶学术质量在世界范围内享有极高赞誉转变,现如今在各种排名中均处于前列。因此,对于美国高等教育系统在市场强烈影响下的发展值得研究。

美国高等教育自欧洲移民开始,借鉴了英国的高等教育系统。经过独立战争的影响,仿照了德国集权式的管理,后经南北战争、赠地运动的影响以及二战时期的蓬勃发展,形成今日复杂多样具有竞争力的高等教育系统[1]。美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结合了英国的本科学院、德国的研究型大学以及美国本土的赠地学院形成了多元化的高等教育体系。以加州高等教育系统为例,加州精英型大学具有卓越的地位,实现了个人的利益。社区学院则以普遍性入学为原则确保了高等教育机会的均等,实现了群体的共同利益。在州内设立任何居民都可到达的距离范围之内的社区学院,在财政不十分充裕的情况下,由四年制大学转向两年制的社区学院。衔接精英型大学与社区学院的州立学院也可以处于高等教育系统的上层。同时,美国文理综合本科学院提供大众教育,不仅为更高层次的研究型大学提供了大量的后备人才,也全面提高了美国的国民素质[2]。这就是美国高等教育系统,依赖阶层之间的流动,移除入学障碍,让人员向上流动得到保障。从高等教育起点与过程上均确保了个人和群体共同利益的实现。

在过去一百多年的时间里,美国高等教育能够取得成功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社会的支持和灵活自主的机构管理机制。此外,面对市场化的冲击,美国高等教育系统选择公共性的保持,是现如今美国高校在世界各高校排名中遥遥领先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市场化冲击给我国高等教育系统带来的变化

(一)赋予高校自主管理权

1992年,邓小平南行谈话确立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转轨,一系列政策、法规对高等教育市场化做出了规定。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将政府和高校的职责进行了明确划分;同时确立了高校自主办学的法人地位,赋予了高校更多的权利。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清晰地规定了高校办学自主权的范围,并对其权限进行了约束,使得高校具有合法合规的自主权;同时明确了高校的法人地位。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再次提出了要扩大和落实高校的办学自主权。

高等教育作为准公共产品,引入市场机制,需要政府赋予高校自主权,改变烦冗的行政结构和低效的运作方式。从高校层面,高等教育市场化能够使学校及时准确地了解社会需求并做出专业课程的调整,确保公共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办学效率、增强教育竞争力和社会适应性,以及解决学校因资金不足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从国家层面,高等教育市场化可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

(二)扩大高等教育规模

社会需求是高等教育市场化的现实基础。自私学产生,“学术下移”的形成,我国就有着对教育的不懈追求与探索。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无论是办学数量还是招生规模都有很大幅度的提升。1997年,我国进行了高等教育的扩招。依据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发展的三阶段理论,至2002年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2019年则步入了高等教育的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需求之大,发展速度之快,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高等教育系统为适应人才需求的增长而扩张;文凭决定社会地位,但文凭的扩张远远超过了功能性需求,学位的膨胀使得雇主又有了更高的标准;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有了精神生活的追求。

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学校实行包分配政策,不存在公开的失业现象。随着市场机制的引入,劳动力市场出现了激烈竞争,而此时高等教育文凭在就业竞争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人们看到了高等教育在就业中的工具价值。高等教育是防止社会阶层向下流动的重要手段,使得人们对高等教育需求的增加,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成为必然之势。

2002年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的实现得益于1999年招生规模的迅猛增长,而2019年高等教育普及化目标的实现,有一重要影响因素是高职院校扩招一百万政策的实施。高等教育扩招面向的主体除了高职以外,另一主要主体为硕士研究生阶段。2003年受非典疫情影响,经济萎靡,教育部扩大了研究生的招生规模。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对专业硕士进行扩招。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研究生扩招了18.9万,扩招比例非常大。市场的影响对高等教育规模产生了重要作用。

(三)民办院校增多

高等教育规模的急剧扩大与政府财政拨款的相对缩减产生了矛盾,在此背景下催生了民办高校,满足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高等教育需求量很大,而我国现代高等教育发展晚、积累少、底子薄;在前一轮高等教育扩招下,因财政不足,高校以贷款融资新建校区、改造老校区,至今负债累累[4]。民办高校在此背景下产生,缓解了国家财政不足的窘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的规范下,使得民办教育合规合法,也使得高等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民办高校的发展顺应了市场的需求,使得高等教育形成了多样化的格局,提高了社会效率。

民办高校为受教育者提供教育服务,学生将所获得的教育服务转化为知识、技能及其他素质,获得教育服务的价值;同时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社会产生收益,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使民办教育服务具有了商品的属性。但由于高等教育作为准公共产品,其价格不能完全由市场决定。《高等学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了高校的正常办学费用支出,《高等学校教育培养成本监审办法》规定了高校成本核算的要素,民办高校的收费标准有着政府制定的学费最高标准的参考,因此民办高校的收费标准不具有市场价格性,更多的实现着高等教育的公共性。民办高校作为公共投资的替代品,是市场化作用的结果,实现着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2017年,教育部宣布取消部分省份三本院校,作为以民办为主的三本院校普遍升为二本,以此提高民办高校的竞争力,提高办學质量,满足人们从高等教育数量向高等教育质量的转变,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二、市场化冲击环境下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以科研效益为中心,管理上存在短视

在科技效益的指引下,重点关注理工科发展,人文社科发展关注度稍显不足。理工科的发展与科技进步息息相关,大量资金的投入以促进其发展,从而带来规模经济效益。康德在《系科之争》中阐述过,政府关切的系科为高级系科,只关注自身发展的系科为低级系科;而如果拒绝低等系科向学术共同体,那么高等系科的权利也会受到质疑,以此来肯定低等系科的重要性[5]。因此,对于人文社科的发展也不容忽视。从各系科排行榜来看,美国除理工科排名靠前外,基础学科的排名也在排行榜的前列,各系科均有着良好、均衡的发展。

在专业设置上,更多考虑市场需求,依据新兴行业进行专业的设置,满足市场的需求,吸引学生的眼球。市场信息具有灵活性、变动性、短时性的特点,而高等教育具有长时性和隐蔽性的特点。待学生毕业时,可能面临“毕业即失业”的现状,未对学生专业的发展和就业形式做科学合理地预估和评价。

由于各种社会排名和政府评优评先中,科学研究所占比例较大,因此学校鼓励教师进行科学研究,忽视了教育教学。而教育教学是科学研究的基础,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这种以科学研究为侧重点的做法不仅忽视了教育的本质,也不利于科学研究的长远发展。同时,也促使了科研抄袭现象的时有发生。

(二)学术人员商业行为增多

由于经济意识形态的确立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得学术资本主义在我国得以产生。

高校学术人员具有自由支配时间,使其具有可以从事商业行为的优势。现如今,高校中有一小部分学术人员从事着个体化的商业行为,这与传统意义上的高校学术人员很少从事个体化的商业行为的情况大不相同。各国高校的学术人员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着个体化的商业活动:担任公司顾问、以个人名义或者合伙人的身份开设公司、从事商业培训,或者进行一些商业性研究,提供营利性的专业技术服务等。高校的基础研究对社会利益具有重大的贡献,但商业化的趋势削弱了高等教育的公益性,阻碍着社会利益的实现。

大学的公共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大学是公共学术的地方;另一方面,交流从高校内部延伸至高校之外的公共领域。大学具有学术资本和科学资本,其与政府或商业所创造的价值不同。知识商业化否认了知识的公共性,削弱了高校的公共形象。由于基础学科介入市场,改变了高校的学术生态和工作模式。使得“学生是知识商品的消费者,教师是知识商品的出售者”,[6]导致使得基础研究和基础学科的地位下降。

(三)学生享受优质高等教育机会有待增加

在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又从大众化向普及化目标实现之际,越来越多的人拥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尤其是高职扩招百万政策的实施,让更多青年有了一技之长,实现了大学梦。然而,学生享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待提高。

高职教育批量化生产,高质量受教育权难以满足。因资金来源的不同,民办院校的学费是公办院校学费的两倍以上,致使因高考没有准备好或考试失利的学生,因经费问题(尤其是农村子女)选择就读高职高专来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另一问题是随迁子女高考问题。在高考之际,回户籍所在地考试,所学内容与考试内容不同,在迁入城市考试只能报考高职高专,显然高质量教育权对于二者均没有很好实现。

随着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而导师队伍建设短时间内未满足需求,师生比降低,硕士研究生面临本科化教育的倾向。导师工作量增大,学生受优质教育的时间机会变少。

三、美国高等教育系统应对市场化冲击的典型举措

科技的兴盛、经济的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公共性,也带来了市场化对公共性的冲击。苏联人造卫星对太空的探索,引起美国对教育的关注;《国防教育法》的颁布,资助了研究型大学的发展,提高了高等教育的入学率,促进了教育机会公平目标的实现;《贝耶多尔法》的颁布,使得知识商品化得到法律的允许。面对市场化的冲击,美国高等教育系统进行了积极回应。

(一)积极争取高校管理自主权

受《乌托邦》的影响,建立一个“人人平等,个个幸福”的社会成为人们的追求,于是法国大革命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虽然这一次革命以失败而告终,但其思想深入人心。

在美国发生了一件高等学校对于自由追求的典型案例,那就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一桩高等教育诉讼案——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早期的达特茅斯诉讼案。私立学院达特茅斯学院校长和校董事会因管理权限发生了内部冲突,为解决权利的冲突,校长诉诸州立法机关的帮助。州法院站在州政府的立场做出的判决,遭到了原校董事会的强烈反对并将该案上诉到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基于对美国整个文化事业的考虑,达特茅斯学院的校董事最终取得了胜利。这个判决使私立院校的自治权有了法律保障,从而使它的自治传统变得神圣不可侵犯。[7]

学校在获得管理自主权后,内部也有着标准的运行程序,对于教学、科研、行政、财务、学生工作等各方面事务都有十分具体的规定,使得每一个管理人员的职责范围都有明确,清楚自己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做。这些标准的规章制度内化为人们共享的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

(二)基础科学研究对应用涉益研究的抗衡

当勤勉的商人大量馈赠时,这些馈赠往往更被期望用来推进捐赠人认为的有着战略重要性的具体大学活动;从根本上说,为大学研究者拨款是为了让他们在公司的利益领域工作,即大学进行应用涉益研究;而大学与非涉益研究的理想联结了起来,故涉益的追求知识和非涉益的追求知识之间存在重大差别。[8]

关于基础科学研究与应用涉益研究之间进行激烈博弈的典型案例,如20世纪20年代中期麻省理工学院与加州理工学院的发展之争。当时流行的观点是,大学为工业提供咨询服务,工业和大学签订研究合同,为大学提供捐赠设备。大学进行的基础研究和工业进行的应用研究具有连续性和互补性,私人工业和大学研究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然而这一合作模式因为两位学者观点的不同,在麻省理工学院引发了激烈的矛盾冲突。

诺伊斯坚持基础研究,认为应該“用基础科学的原则、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彻底的训练”[9];而沃克坚持涉益研究。两人因观念的不同,矛盾越发激化,考虑到沃克对于私人工业的战略重要性,最终以诺伊斯的辞职平息了此事。麻省理工学院站在了基础研究的对立面,选择了涉益研究,产生了工业和基础科学的二分法,随后又选择了“技术计划”。然而这种抉择并没有给学校的繁荣带来明显的贡献,由于以牺牲基础科学为代价,产生了严重的管理问题,最终证明这是一种虽取得一时横财却非持久的合作模式。与此同时,诺伊斯的离开,成就了另一所学校的发展。诺伊斯加入了斯如普职业技术学院,也就是现在的加州理工学院。由于三位科学家诺伊斯、米利肯、T·H·摩根的加入,他们坚持基础研究,认为基础研究和科学训练会产生实践和纯科学的发现,从而促进了该校的蓬勃发展。

这是基础研究和涉益研究之间进行的抗衡,因为过多地关注市场,忽视了高等教育的本质,20世纪20年代中期的麻省理工学院短暂地背离了教育的初衷,从而给了加州理工学院快速发展的机会,使其由一所技术学院成长为各项指标排名均靠前的理工学院,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是基础研究这一教育理念的坚持。

(三)高校寻求基金会资助基础研究

美国的高等教育系统实行地方分权管理体制,这给予了大学更多的自主权。这种自主不仅包括管理上的自主,更包括财务上的自主,使得美国的高等教育系统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当然也有着教育资源配置不均和全国办学标准不统一这些弱点的存在,使得一流学校与普通学校在学术水平上的差距逐渐拉大。

美国的大学管理者为了使学校获取到更多的资源,往往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主动进行筹款。社会资源的获得、校外资源的供给对于美国大学的发展至关重要。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和钢铁大王卡内基各自创办的基金会,采用一系列的手段促进了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发展。20世纪20年代早期,主要的慈善基金会明显改变了对高等教育的长期政策:不是试图去加强和维持美国学院和大学的宽广范围,而是主要通过促进研究行为来推动知识的进步。[10]基金的补助弥补了学校不断增加的研究经费。使得除大学之外拥有了基础研究的可能性。

1919年,卡内基基金会成立了斯坦福食品研究所,创建了哈佛的俄国研究中心,随后卡内基基金会又给予哈佛社会关系实验室以资助。福特基金会也给教师提供没有限制的研究捐献,建立了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关注点为私立研究型大学的数量和质量。伍德罗?威尔逊奖学金、联邦奖学金、国家科学基金会都对研究生教育进行了资助。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发展主要依赖私人基金的支持。基金会的这种支持使高等教育在市场化的影响下,更好地展现出高等教育的公共性。

四、市场化冲击环境下我国高等教育保持公共性的路径

虽然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公共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实现,但是受市场化的影响,更多的是对公共性的冲击。针对目前高等教育应对市场化冲击出现的一些问题,为确保其公共性地位,提出几点建议。

(一)扶持民办院校发展,扩大公办院校自主权

民办教育是在高等教育供给不足的背景下产生的,应扶持和奖励民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的发展。可进一步实现高等教育的公共性,推动高等教育的良性竞争,促进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美国西海岸的斯坦福大学与东海岸的哈佛大学为高质量的学生和著名教授而竞争,同时在工程学领域与麻省理工学院也进行着激烈的竞争,使得斯坦福大学得以快速发展。从众多高校排行榜中可以发现,美国私立院校排名前列的数目要远多于公立院校数目。民办教育的发展,可促进高等教育公共性的实现,形成与公办院校的竞争,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

“学术自由”权利是办学自主权的重要体现。如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在面对资金不足时,考虑的是“学术为先”原则,先行满足教学和科研的需求[11]。学术自由权的获得可使专业人办专业事,提高教育的效率。同时,高校自主权不仅需要国家的下放,而且需要高校的珍惜,这就需要通过法律的明确规定来规范学校的行为。按法律规定进行,实施正面清单;同时以“法无授权不可为、法无禁止即可行”的负面清单思路进行简政放权,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二)以立法形式规范学校商业行为

20世纪20年代中期麻省理工学院涉益研究的选择,最终证明是虽获得一时横财却非长久之计的策略选择。巴斯德以解决应用问题进行基础研究,为战胜蚕病、狂犬病,解决创口感染问题,致力于微菌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奠定了工业微生物和医学微生物的基础,其中心点和落脚点始终在基础研究。美国许多技术的突飞猛进,经济的迅速发展均得益于基础学科的扎实研究。

为规范学校商业行为,可采取立法的形式,确保教师和学生的权益,保障高等教育质量。充实高校教师队,实现学生的优质教育;提高教师的薪资待遇水平,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使教师可以静心做研究,实现教书育人的教育情怀。回归教育本质,促进学科均衡发展,保障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三)实行收益分配原则,促进阶层间自由流动

美国按照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形成了金字塔结构,但各层级之间可以无障碍,保障了高等教育个人利益和群体利益的实现。阶层间自由流动,需要高等教育质量的保障。为实现高等教育各阶段的教育质量,需要各高校结合自我发展实际情况进行特色发展,具有代表性和竞争性,形成独具特色公认的高质量教育。

为实现个人和群体利益的兼顾,可采用收益分配原则进行学费收取与贷款偿还。学费收取方面,依据毕业后该专业预估可获得的薪资待遇进行比例收费,贷款偿还方面,学生毕业后依旧依据收益分配原则,依据个人工资收入按比例对助学贷款进行偿还,至退休年龄若还未还清则不再要求还款。这样一来,高等教育在起点和终点对个人和群体的共同利益均可实现。

高等教育作为准公共产品,实行市场化是手段而非目标。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通过市场化及时了解社会需求,在科学合理地预测下,进行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整;运用市场的理念和方法合理配置高等教育资源,达到资源的有效利用。同时,鼓励民办高校等各种社会力量参与,促进高等教育的良性竞争,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促进高等教育的多样化。通过立法,规范高校及各社会组织的行为。使高等教育在市场冲击下,不仅可以利用市场机制满足公众需求,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教育质量;而且可以确保高等教育公共性的主体地位,更多从事基础科学研究,为科技的发展进步打下坚实的基础。针对学生,以收益分配原则进行学费的收取和贷款的偿还,实现个人和群体的共同利益,达到高等教育公平的目的;以学分互换、学位互认、联合学位等方式,促进各层级间的合作与竞争,保障高等教育质量,实现学生在高等教育系统各层级间的无障碍流动。

参考文献:

[1]戴维·拉伯雷.复杂结构造就的自主成长:美国高等教育崛起的原因[J].周勇,译.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08(3):24-39.

[2]西蒙·马金森.加州高等教育总体规划和高等教育系统的成败及对中国的意义[J].文雯,胡雪龙,译.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2):381-393.

[3]姜尔林.市场转型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扩张的社会动力研究——地位竞争的视角[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3,011(003):85-98.

[4]潘懋元,别敦荣,石猛.论民办高校的公益性与营利性[J].教育研究,2013(3):27-36.

[5]伊曼努尔·康德.论教育学:附系科之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6]刘云杉.文化政治认同与技术认同——知识人双重旨趣的历史与现实[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2):32-46+194-195.

[7]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

[8]张斌贤.增进知识——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发展:1900~1940[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8.

[9]ServosJW.TheIndustrialRelationsofScience:ChemicalEngineeringatMIT,1900-1939[J].Isis,1980,71(4):531-549.

[10]KohlerRE.Apolicyfortheadvancementofscience:TheRockefellerFoundation,1924–29[J].Minerva,1978,16(4):480-515.

[11]韩萌.美国公立研究型大学财政结构变迁探析——以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为例[J].清華大学教育研究,2015(6):44-52.

(责任编辑: 张宏玉)

猜你喜欢
公共性美国高等教育
虚拟公共空间中的乡土公共性重建
间隙、公共性与能主之人:楠园小记
中国社会组织公共性研究述评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美国商业银行衍生品业务的特点分析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论网络空间的公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