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诗教,温柔而不愚

2021-07-23 04:23停云
师道 2021年6期
关键词:肥皂泡儿童诗童心

停云

关于儿童诗的阅读、教学和研究,有一种影响较大的思路,即特别注重儿童诗的“教育意义”。这种思路在当前学校教育系统中普遍存在,从教材文本的编著,到学校层面的儿童诗阅读和教学,均不同程度表现出道德说教、主义灌输的色彩。在机械僵化的教育模式下,学生能否进入灵动奇妙的童诗世界,可想而知。不仅如此,一些质量下乘的“儿童诗”也借着种种“教育”的名义,进入小学语文教材之中。学者江弱水曾在《一惊一乍又一精一诈:论小学语文》一文中对小学五年级课本中的一首诗进行了“文本细读”,暴露出主义先行的“儿童诗”的多处败笔。这样的情况并非个例,换言之,某些选入教材的“儿童诗”是否称得上诗,尚需讨论。有些所谓的“儿童诗”,不过是模仿儿童口吻和语调的分行文字。如此,儿童诗教不可避免地存在异化的问题。

让我们回到本原,顾名思义,儿童诗有两个不可或缺的要素,其一为诗性,其二为童心。儿童诗首先是诗歌,在诗歌的基因上与成人诗歌完全一致,必须坚持严格的诗的标准。除去少部分儿童的作品,大部分进入我们视野的儿童诗是成人为儿童创作、为儿童吟唱的。因而优秀的儿童诗作者必须具有一颗本真的童心,从儿童的视角观察世界、感知世界、想象世界,唯有如此,才能抵达儿童的心灵,让儿童与儿童诗之间形成心灵共振。一些童谣童诗在成人的角度看来没什么意思,儿童却能沉浸其中,兴味盎然,此无他,心灵的共振而已。

儿童并非诗歌的专业读者或研究者,对他们而言,从诗中获得心灵共振,其实已经足够。那是不是说,儿童诗教无需关注对儿童的价值引领?当然不是,只是不能采取机械僵化的方式。我们带领儿童走进童诗世界,自然会涉及感受母语的丰赡、习得写作技巧等考量,但更为重要的目的是,带给儿童有趣、好玩的童年经验,深入触及儿童心灵;然后,在好玩有趣、心灵共振中实现对儿童的价值引领和精神建构。而这一切,必须基于儿童诗与童心的深度契合。

童心即赤子之心,单纯、干净、澄澈,但我想,关于童心,更准确的形容还是“温柔”。这里的“温柔”,并非指人的性情,而是指一种观察世界、感知世界、对待世界的方式,其最动人的描述来自波兰作家、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卡尔丘克的诺奖演说《温柔的讲述者》。在演说中,托卡尔丘克回忆儿时曾深信餐具柜中的盘子、刀叉,無限多样的动物,河流、森林、道路,太阳、月亮和所有天体等等,都是神秘、智慧和有自我意识的生物,都有自己的问题、感情甚至与人类一样的社会生活。“整个可见和不可见的世界都有生命”,“精神的联系和深刻的相似性一直将我们与它们联结在一起。”概而言之,她眼中的世界,是一个童诗的世界,万物有灵。然而,随着年龄渐长、知识的习得与社会常识的侵染,这个童诗的世界在不知不觉中消逝无踪。她的眼光变得黯淡,周围的事物变得普通平凡,成了一个灵性消逝的世界。是写作让托卡尔丘克重新寻回这个灵性充盈的世界。失而复得的经历,促使她反思童年经验的宝藏,即“温柔”的艺术:“温柔能捕捉到我们之间的纽带、相似性和同一性。这是一种观察世界的方式,在这种方式下,世界是鲜活的,人与人之间相互关联、合作且彼此依存。”也可以说,“温柔”是一种生命存在状态,其完美的呈现便是童心,在这种状态中,他人、万事万物的存在和声音得到了充分的尊重。

儿童诗来自于温柔敏感的童心与后天写作技艺的结合,其带给儿童的教益之一,便是对儿童心灵的“保育调护”,试看这两首诗:

早安,小松鼠

[新加坡]刘可式

早安,小松鼠

整个早晨

我一直看着你

怎样把每一寸

玲珑的晨光

变作七彩的跳跃

嚼成松子的果香

镜子

[英]米尔恩

午后的时光落到林间

带来一团金色的晕眩

太阳从静静的天空俯瞰

下面静静的湖水一片

沉默的树向树鞠躬

我看见一只白天鹅在湖上

引出另一只结伴成双

胸膛挨胸膛,不动也不语

他俩等待着风的爱抚

这片水多自在轻松

(屠岸译)

在上述两首诗中,当“我”和其他事物并列时,“我”并没有凌驾于事物之上。这是一首优秀的儿童诗的标识之一,即与物建立一种独特的亲密关系,在其中,物和人一样显示了独特的存在、自己的声音。这里的“物”也包括非生命物体。比如中国台湾诗人林焕彰的这首《清晨》:“一大早,/邻居的晒衣绳就拉过来,/很友善的——/像握紧的手,/结在我们家的栏杆;然后/用洗净的衣物挂上/散发着,肥皂泡沫的/芳香。”

同样,一首优秀的儿童诗在涉及他人的时候,总是能注意到其“独特的面容”,而不会将其抽象化,所表达的情感也是具体的、纯粹的——

妹妹的红雨鞋

林焕彰

妹妹的红雨鞋,

是新买的。

下雨天,

她最喜欢穿着

到屋外去游戏,

我喜欢躲在屋子里,

隔着玻璃窗看它们

游来游去,

像鱼缸里的一对

红金鱼。

林焕彰的《妹妹的红雨鞋》之所以脍炙人口,就在于孩子那种温柔的爱意,纯粹,坦率。作者必定有一颗温柔的心,才能营构这样一个生动的场景,活泼可爱的妹妹,被赋予生命的红雨鞋,我想,儿童尤其是男孩,读了这首诗,内心一定会变得更柔软。

我们再来看英国儿童诗人斯蒂文森的名作《点灯的人》:“茶点快准备好了,太阳已经西落;/这时候,可以在窗口见到李利走过身旁;/每晚,吃茶点的时候,你还没就座,/李利拿着提灯和梯子走来了,把街灯点亮。//汤姆愿意当驾驶员,玛利亚想航海,/我爸爸是个银行家,他可以非常有钱;/可是,等我长大了,让我挑选职业,/李利呵,我愿意跟你去巡夜,把一盏盏街灯点燃!//只要门前有街灯,我们就很幸福,/李利点亮了许多盏,又点亮一盏在我家门口;/你手拿提灯和梯子,别忙着走过,/李利呵!今晚瞧一眼这个孩子,向他点点头!”(屠岸译)

在《点灯的人》中,我们看到童心穿透年龄、阶层、文化观念的壁垒,而直接面对一个具体的个人。此诗特别打动人的地方是真实。与其他实用的职业相比,孩子的心显然更容易为“巡夜,把一盏盏街灯点燃”这样好玩且有意义的工作所吸引,因而诗中虽也蕴含“服务大众”的思想,却完全没有突兀、说教的意味。和《妹妹的红雨鞋》一样,此诗所表达的爱是真实而淳朴的,没有丝毫的矫饰与做作,犹如“童年天使般的微光”,很容易在儿童心中唤起共情。

爱尔兰诗人谢默斯·希尼说,诗歌的馈赠之一即“强化和领悟”。儿童诗无疑能够强化温柔敏感的儿童与他人、周边事物的关系,使他们小心地凝视、感知自我之外的存在。由于涉及到与自我之外的存在的关系,“温柔”也是一种伦理。引导儿童深切关注、尊重自我之外的人、事、物,才是真正的价值引领和精神涵育,在为儿童进入社会而准备的品德教育上,一首优秀的儿童诗远比僵硬的道德说教有用。

当然,儿童诗教不仅仅关注一个“供儿童纯粹嬉戏的大地花园”,一个与现实无所关涉、成人难以重返的“尘世天堂”。《礼记·经解》有云:“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温柔敦厚而不愚”是诗教的深旨,儿童诗教亦不例外。儿童诗并不必然与现实脱节,它同样可以特殊的方式关注现实生活中的艰难、痛苦、匮乏、不幸,这些人类生存处境中最严肃的事情。

盲孩

[英]柯莱·西柏

你们说的“光”,是什么东西

我永远不可能感觉出来

你们能够“看”,是什么福气

请告诉我这可怜的盲孩

你们讲到了种种奇景

你们说太阳光辉灿烂

我感到他温暖,可他怎么能

把世界分出黑夜和白天?

这会儿我玩耍,待会儿我睡觉

这样分我的白天和夜晚

假如我老是醒着,睡不着

我觉得那就是白天没完

…………

(屠岸译)

柯莱·西柏(1671—1757)主要生活时间在18世纪上半叶,1730年被英国皇室任命为“桂冠诗人”。《盲孩》堪称儿童诗中的精品,诗人设身处地替入盲孩的身份和视角,借助于奇妙的想象力和共情,呈现盲孩与常人截然不同的感知和想象世界的方式,即以玩耍和睡觉区分白天和黑夜,生动而又真实。此诗的结尾是这样的:“别让我永远得不到的东西/把我愉快的心情破坏/我歌唱,我就是快乐君王/尽管我是个可怜的盲孩”,因而人们往往称道其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这自然没错,但更为动人的是柯莱·西柏对生命之不幸的处理:盲孩与常人的差别并不在于感官的残缺,而在于一套完全不同的感知世界的方式。这是对生命的尊重,但尊重并不意味着掩盖真相:光是什么东西,盲孩永远都感觉不出来。

我们再来看日本童谣诗人野口雨情的《肥皂泡泡》:“肥皂泡泡飞跑了,飞到屋檐上了,/飞到屋檐上了,破了就消失掉。/风啊风啊不要吹,肥皂泡泡飞跑了。//肥皂泡泡不见了,泡泡停下就不见了。/刚吹好就不见了,泡泡一破就消失了。/风啊风啊不要吹,肥皂泡泡飞跑了。”(刘淙淙译)

吹泡泡是许多人难以忘怀的童年经验。我们小时候吹泡泡是把肥皂捏碎溶于水中,寻一节中空的干草含在口中,吸一点肥皂水,就能吹出一串串随风飘舞的泡泡,在陽光下绽放出五颜六色的光彩。吸得稍微用力,肥皂水就会进入口中,那感觉当然不会很好,但这也是这个游戏吸引人的地方。现在当然有了各种专门设计的吹泡泡玩具。如果对《肥皂泡泡》的创作背景缺乏了解,就很可能将其当作表现童年嬉戏、欢乐经验的童谣,而实际上,这是一首悼亡之作。1922年,野口雨情在外巡回演出期间,听到了两岁的长女因急性痢疾死去的消息,悲痛之余,便作了这首童谣。肥皂泡泡虽有梦幻般的美丽光彩,却短暂易逝,诗中“风啊风啊不要吹,肥皂泡泡飞跑了”平白如话,却蕴含着无尽的哀伤,令人不胜唏嘘惋叹。我想,为孩子吟诵这首《肥皂泡泡》,给他们讲述其背后令人伤心的故事,他们对生命的光彩和脆弱或许会有更深入的领会。

或许儿童诗是引导儿童关切现实最合适的方式,它让儿童停留在保护壳之内去感受远非完美的世界上的人与事。表面上,这仍是一个在大地花园欢乐嬉戏的世界,然而,欢乐与嬉戏只是一个保护壳,目的是让儿童有所准备地接触严肃的生命真相。

托卡尔丘克说:“温柔是对另一个存在的深切关注,关注它的脆弱、独特和对痛苦及时间的无所抵抗。”这是“温柔”的真意,它同时意味着智慧和洞察力,也是儿童诗教的应有之义。

责任编辑 李 淳

猜你喜欢
肥皂泡儿童诗童心
童心向党
童心向党 快乐成长
教案《创作儿童诗》
童心加油,战“疫”必胜
童心绘天下
长了翅膀的儿童诗
肥皂泡为什么是圆形?
吹肥皂泡
变大的肥皂泡
会自己变大的肥皂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