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指导四“忌”

2021-07-23 04:23李竹平
师道 2021年6期
关键词:书目整本书读书

李竹平

即使统编版教材不从课程内容上表现出对整本书阅读的重视,人们也越来越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不管电子产品如何让更多的人不知不觉上瘾,忘记了还有“阅读书籍”这件事,只要一提起“读书”二字,大概都会一本正经地说:“阅读太重要了!一定要多读书啊!”不过,说归说,更多的人在读书这件事上,还是全方位吝啬的:宁愿为宠物狗每天花一百元,也不舍得花三十元买一本书读;宁愿拿着遥控器用上半小时在频道间徘徊,也不肯为手边的一本书花十分钟时间浏览;宁愿多买一个衣柜,也不肯买半个书架……或许正是这样一种看上去和想起来都很冷幽默的现实,让老师们在指导学生整本书阅读这件事上,显得更加可贵起来。不过……还是不说“不过”了吧,老师们重视起了整本书阅读指导这件事本身,就是值得大书特书的。

整本书阅读指导,其实是个需要理性参与和不断审视评估的技术活,闷着头指导,不抬起头看效果,好心未必不会办了坏事。就目前老师们在整本书阅读指导上所显神通来看,要真正通过“指导”让学生爱读书会读书,至少要注意四“忌”。

一忌将整本书阅读指导异化为课文阅读指导

统编版教材导引的整本书阅读——“快乐读书吧”是以具体单元课文内容主题为发端,规定或推荐的书目与单元课文有紧密联系,或者主题一致,或者文体一致,或者课文就是从规定或推荐阅读的整本书中节选的。这样的联系,既有利于整本书阅读活动的开展和指导,同时也容易导致一些教师将整本书阅读指导异化为课外阅读指导。

课文阅读和整本书阅读虽然都是“阅读”,但目标不同,读法上有很多区别。课文阅读,强调“一课一得”的同时,常规性操作总离不开识字学词、品句品段等内容和任务。阅读整本书,一定会促使学生多识一些字词,邂逅一些精彩的语言表达,但是,这并不是整本书阅读指导的目标方向。

整本书阅读指导,首要目标应该是让学生体会到“读书是天下第一等好事”——低年级是好玩,随着阅读的书越来越多,能力越来越强,然后是多维度地体验读书的价值,为成为自觉的终身阅读者打下基础。其次是帮助學生区别不同种类的书籍,熟练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和策略,以便更好地满足自己的阅读期待和需要。至于其他,都包括在这两条之内了。

把整本书阅读指导异化为课文阅读指导,有这样几种具体表现。

一是总让学生圈画生字新词和“好词好句”,甚至还要求学生摘抄词句。可以想象得到,有了这些任务,学生就无法全身心投入书本内容之中,注意力被分散,思维被切割,一本书读完,可能连这本书写了什么都没有印象。有一位老师指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原著,每一回都要求学生通过查字典给不认识的字注音,了解意思。每一回的阅读,学生需要花上一个多小时翻字典,才能完成这项任务,他们哪还有兴趣阅读一共有一百二十回的小说呢?

二是对应着关联单元的重点读写目标布置阅读任务,让整本书阅读成为课文阅读的巩固和拓展。有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中国古代神话选编》,要求学生梳理每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并用思维导图画出来,原因是关联单元的阅读训练要素就指向了“了解故事起因、经过、结果”。选择整本书中一两个精彩的故事,围绕“起因、经过、结果”展开讨论,是值得肯定的选择,如果每一篇都要聚焦这一点,阅读就变成了不见天日的“苦力”。

三是大量设计信息提取类的练习题,美其名曰以备考试之需。阅读《鲁滨孙漂流记》,要求学生做大量这样的练习:“鲁滨孙在荒岛上生活了( )年”“鲁滨孙在岛上捉到一只鹦鹉,给它取名叫( )”……有的老师还让学生分小组出这样的题目。结果,学生都从书中搜寻这种信息,忘记了自己是在阅读一个精彩的冒险故事。这种做法,有的老师认为自己是从课文教学中受到的启发,例如某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觉得这样的细节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种机械的方法迁移,足见教师自己并没有读懂《鲁滨孙漂流记》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它的阅读价值在哪里。

将整本书阅读指导异化为课文阅读指导,后果就是学生对整本书阅读避之唯恐不及,至于阅读策略的运用,与人物的“对话”,对情节和结构的欣赏等等,就沾不上边了。

二忌只在教材规定或推荐书目上下功夫

有一篇网文,题目是“暑假读什么书?看看2020年全国各地中考名著题就知道了”。网文的初衷应该是为学生暑期阅读提供书目参考,让学生暑期能够认认真真多读几本名著。这种好心是极容易办成坏事的,那就是学生只读这些要“考”的“名著”,整本书阅读就不再是一件美妙的事情了。

整本书阅读指导,目的是让学生爱读书会读书读更多的好书。显然,为了考试的阅读,与兴趣无关,甚至与方法的习得和运用也没有多大关系——老师会通过研究试题来指导学生记什么背什么,甚至连主观题都有了“标准答案”。不用动脑子不用发现不用思辨的整本书阅读,只会让学生感到无聊透顶,怎么可能会让学生爱上阅读!为了考试的整本书阅读,所读的书,肯定是教材规定或推荐的,把这几本书通过练习题反复倒腾,一学期的整本书阅读也就“功德圆满”了。那么,学生收获了什么呢?结果不过是败坏了他们阅读更多好书的口味,浪费了他们阅读更多好书的时间,耽误他们从整本书阅读中汲取丰富的生命养分。

整本书阅读指导,在促使学生爱上读书的基础上,还要帮助学生学会自主选择书目,创造属于自己的阅读生活,在大量阅读中享受成长。如果教师只盯着教材规定或推荐的书目,就会导致一叶障目,尤其是在学生获得更多图书的途径不多的情况下,更加窄化了学生自主选择图书的视野。

教师只盯着教材规定或推荐的书目,除了对考试的功利依赖,还有两个原因。一是教师自己平时读的书少,教材规定或推荐书目之外,了解的图书实在有限;二是教师从不研究学生,不清楚学生的阅读和成长需求,没有指导学生选书的自觉和能力。

当大量的图书或图书信息很自然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当教师在学生眼里是一个爱读书的形象时,环境氛围就给学生读更多的书打下了基础。接着教师要做的,是运用多种策略帮助、指导学生选择更多的好书阅读。首先,教师要告诉学生多种选书的渠道,包括实体书店、网店、图书大奖名目和分类;第二,教师要分享如何从一篇文到一本、几本书,从一本书到一类书,从一个作者到他的多本书等多种发现好书的路径,让学生体验到打开一本书就能发现一个“宝库”的兴奋;第三,教师要有意识地调查了解更多适合学生阅读的读物,了解班上学生课下在阅读哪些书,既鼓励学生积极朝某一个方向发展阅读兴趣,又鼓励学生尝试其未涉及的阅读领域;第四,每学期的班级整本书共读书目,在教材规定或推荐书目之外,一定要选择一本其他的书籍开展共读活动。这样,学生的阅读面才会越来越广,丰富的阅读发现和体验,是学生爱读书会读书的坚实基础。

三忌一成不变繁琐统一的任务要求

不同的书,不同的读法,不同的阅读体验,这样才能畅快地在浩瀚书海中遨游,乐此不疲,收获满满。虽然整本书阅读指导与常态下的整本书阅读有所区别,但指导的目的,是为了多维度促进常态下的整本书阅读。常态下的整本书阅读,大概没有人会读每一本书都运用相同的方法策略,做一些相同的手头工作。

有些教师将整本书阅读指导当成机械操练,读每一本书,指导流程一样,任务要求大同小异,而且要求学生做的事情都很繁琐,以为学生动手越多,思考越深入,收获越丰厚。例如有教师指导二年级学生阅读《神笔马良》,教给学生“看封面,获信息”“看目录,知大意”“读故事,用方法”“读过后,做总结”这样的阅读流程,指导“读故事,用方法”,给学生示范了“写出自己的疑问”“思维导图理清故事内容”“摘抄精彩句段做积累”等三个“动作”,并要求学生按照提供的读书单一一完成。接下来在学生阅读《七色花》《愿望的实现》《一起走的玩具》等,都要求学生按一样的流程做一样的事情。后来到了四年级阅读神话故事,用的还是这一套路。如果教师能够换位思考一下,这样的阅读指导,第一次可以帮助学生学会阅读文学类作品的一般方法,养成边读边思考的習惯;学生到了三年级,却没有更新升级,既不能让学生阅读能力得到提升,还会让学生觉得读书很无聊。

阅读整本书,既有万变不离其宗的读书态度、策略,不同的书,内容、结构、隐含的思维方式等各不相同,在具体阅读准备、方法上又有不同的要求。有的书是用来丰富不同方面知识的,有的书是联结学生生活经验并丰富情感体验的;有的书适合用研究的姿态阅读,有的书适合用体验性活动来促成内化;有的书做到检视阅读就够了,有的书需要经历分析阅读的过程;有的书需要共情,有的书需要思辨……读《细菌世界历险记》和读《尼尔森骑鹅旅行记》,读《昆虫记》和读《夏洛的网》,肯定应该在读前有不同的阅读期待和准备,在阅读中运用不同的方法策略,阅读成果的分享形式也会各不相同——《昆虫记》是不可能像《夏洛的网》一样改编成剧本进行表演的。对了,阅读《夏洛的网》,可能只需要集中做好编剧和表演,就是最合适的选择了。

四忌眼里只有书而没有关系建构

整本书阅读的价值是多维度的,其中最容易忽视的是藉由阅读生活的创造,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积极关系的构建和体验。如果这么重要的课程,仅仅将目标落在阅读的人和书籍的关系建构上,而不考虑阅读同一本书的人之间的关系建构,无疑是巨大的损失。同时,阅读氛围的营造,阅读生活中的互动,也是进一步促进学生爱读书会读书的需要。

整本书阅读,尤其是共读,应该积极参与班级文化创造,多维度积极促进学生成长,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积极的同伴关系。共读《一百条裙子》《特别的女生撒哈拉》,就可以将对故事情节和人物的理解,与班级同伴文化的引导和塑造联系起来;共读《疯狂爱书人》,可以通过讨论分享,除了“引诱”大家多读书爱读书,在构建多元化教室读书文化上助力,让学生懂得欣赏其他同学的阅读趣味和习惯……

故事类整本书阅读,往往离不开一个探讨话题:评价人物。评价人物,对于小学生来说,就是一个人生观的自我启蒙。教师精心设计好有关人物评论的整本书阅读交流活动,可以引导学生由人及己,推己及人,笃定追求真善美的愿望和行动。这比起道德说教来,是润物无声,滋润心田。所谓“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成长史”,在学生时代,经历什么样的整本书阅读课程,几乎可以说是为其成长史写下了重要的第一篇章。

教室里的整本书阅读课程,必然还会参与塑造班级学生共同的童年记忆。这样的记忆是积极美好的,也就为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奠定了基础;这样的记忆是平淡无趣的,可能就会让学生从小在同伴关系建构上失去主动性。所以,教师在整本书阅读课程的规划和实施上,心中要笃定了为学生塑造美好记忆的课程愿景,然后体现在行动中。

(作者单位:北京亦庄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黄佳锐

猜你喜欢
书目整本书读书
推荐书目《初春之城》
《论语》整本书阅读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统编教材视野下的整本书阅读策略——以四年级《夏洛的网》阅读指导为例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课程体系建设必须斟酌的基本问题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课程体系建设必须斟酌的基本问题
我们一起读书吧
读书为了什么
《全国新书目》2009年1月荐书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