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不焦虑”的父母(二则)

2021-07-23 04:23周云龙
师道 2021年6期
关键词:班干部校长家长

周云龙

好父母只做60分

如果也给父母评分,满分为100,好的父母是多少分?英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早已给出一个出人意料的答案:60分妈妈,是足够好的妈妈。

“60分妈妈”的旧话重提,是因为留美“学霸”张一得的自杀身亡。网民们在震惊、惋惜之余,矛头直指“一得他爹”——广州妈妈圈里曾经的“网红爸爸”“育儿专家”,直言其无微不至的“完美式”教育,不过是一种“窒息式”教育。(《河南商报》2021-03-21)

近些年,离家出走、跳楼跳河、抑郁成疾的孩子越来越多,而且当事人年龄越来越小。搜索发现,孩子们的“压力山大”,也是“三大”:课业、学业和就业。而压力背后的最大推手,往往来自缺乏理性、缺少常识的父母,来自一群不肯让孩子输(慢)在起跑线上的成人。

“妈妈圈”,据说是当下一个特别神奇的存在,大家聊着聊着,突然之间,可能就聊出一个某妈压根没听过的作业,然后,她、她,还有她的心电图便开始出现异常波动,然后,便有了孩子们层出不穷、此起彼伏的“小课”“小班”。

你的孩子有兴趣吗?你的孩子有精力吗?你的孩子有收获吗?今天的妈妈们(当然也包括爸爸们),很多时候只遵从自己内心的诉求——我家的孩子应该怎样怎样,也盲从外部世界的呼唤——人家的孩子已经怎样怎样,却忽视自家孩子作为独立个体的兴趣方向、承受能力和进步空间。他们日益精细的管教,往往事与愿违地演变为对下一代健康成长的精准打击。日复一日,孩子是痛苦的、窒息的,父母也是纠结的、焦虑的。在紧张的亲子关系中,没有谁是舒坦的,最后也不可能有双赢。

想想当年,我们的父母什么都不懂:要不要补课?补哪门课?报什么学校?读什么专业?选哪个城市?找什么工作?落后、封闭的时代背景下,他们只剩下最简单的念想:让孩子吃饱穿暖,让孩子有个学上……贫穷限制了他们的想象力,却赋予我们自由、开阔、从容的成长空间。

时代的车轮日夜兼程,轰隆向前。人流,物流,信息流,川流不息。我们能够穿越时空,回到从前吗?物质上的一无所有,可能令人绝望,但是穷则思变,困境往往催生触底反弹、向上迸发的动力。信息上的一无所知,倒不最可怕,一知半解有时才误人害己,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往往更容易迷失方向,乱了方寸,直至乱了脚步。而当你是一个家长时,半懂不懂、不懂装懂,最直接伤害到的将是你的孩子。

心理学家给予高度肯定的“60分妈妈”,意思是,她不像100分妈妈,时刻关注你的需求,而保护其实是控制你;也不像0分妈妈,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常常无视你的冷暖。“60分妈妈”,就是在你需要的时候,和你并肩战斗,同时放手给你足够的空间,让你去探索自己的人生。

凡事有度,过犹不及,过满则亏,过虑便焦。“60分妈妈”,是一个有意义的界定。温尼科特提醒,父母对子女的爱,应该是一个从100分渐渐变成60分的过程。在孩子刚刚出生的时候,父母应当全心全意照料孩子,过了那个时段,父母就不妨慢慢地一点一点地淡出孩子的生活,回到自己的世界。

只做60分,确实是摆在今日广大父母、祖父母以及准父母面前一道严肃的考题。上海市教委基础教育处处长杨振峰近日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则提出一个有意思的“实操方案”:不焦虑最好的办法,就是卸载所有微信群。你就会在淡定中愉快地过完好多年,然后有一天你会发现,你的孩子是很幸福的人。(《南方周末》2021—03—23)

只做60分,不一定就是“退群”。“退群”,也不一定就能逃离内卷严重的“气氛组”。正因为如此,父母们其实可以“卸载”更多,有形的,无形的,既是解放自己,更是拯救孩子。

别给校长写信

朋友的女儿,小学到高中,一直是班干部。读高二了,他有些担心,便郑重其事给班主任写了一封信,请女儿捎去。信的大意是:高考倒计时了,孩子学习还有短板,应该腾出精力找差补缺,不能继续参与班级管理,恳请老师谅解。

“请辞信”,女儿并没有带到学校去,她给偷偷“短路”了。孩子的想法是,做班干部,并不耽误多少时间,相反能给自己一点正向的暗示:管别人要“喊嗓子”,自己先要“放样子”。

假如老師收到朋友那封信,估计会犯难的。家长们的诉求,往往是集中统一的。初中、高中,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担任班干部,怕分心烦神,怕影响成绩,而小学的时候,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在班上有个“一官半职”,学会管理与自我管理。家长常常四处说情,可怜老师“分官无术”,最后只好让同学们每月甚至每周轮流“执政”。改革步子更大的学校,每个学生都配发一个“官衔”,全民当“官”,皆大欢喜。

和一位大学校长吃饭聊天,谈到今天的师生关系,他突然说到一句:最反感一些家长给他的信箱来信。

听话听音,顿觉新鲜。“校长信箱”,其实就是一个网上邮箱,地址公开在学校官网上。我一直以为那也只是摆设。那位校长说,不是,经常有人发信过来。作为老师,他最乐意看到学生和自己文字互动,不管是分享、咨询、求助,还是吐槽、投诉、举报。而一些家长,现在也会掺和进来,有时问询某个专业的就业前景,有时申请考研分数的复核……字里行间,洋溢着过度关注、过度干预的焦灼情绪。最近一次,有位家长发来一信,一番客套之后,切入正题:他(她)女儿是不是该继续读博?校长到时能不能给予关心指导?

校长很是失望:二十大几的硕士生了,怎么还不能自主选择未来?二十大几的成年人了,父母怎么还在替她包办?或有可能是“偷办”,瞒着孩子来信的。校长说,不是孩子有问题,就是父母有问题。对这类“问题父母”的来信,他一概冷处理,不予回复。不过,心里是有感触的,难以无动于衷。

突然记起,儿子前些年去上海读本科时,报到那天,我和爱人极尽侦探之能事,找到辅导员、学院老师以及同宿舍学生家长的手机号码、邮箱地址。爱人主要担心的是儿子的学习状态和人身安全。都是独生子女,都是第一次出远门,有不担心的吗?但是,过分的关心,成全的是父母的安全感,可能错过孩子成长的黄金期。

幸好,那个四年时间,空巢状态下的我们,忍住了N个不放心、不踏实,一个电话没给老师打过,一封信也没给老师发过。

(作者单位:江苏电视台教育频道)

责任编辑 黄佳锐

猜你喜欢
班干部校长家长
家长错了
竞选班干部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家长请吃药Ⅱ
竞选班干部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犯错误找家长
班干部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