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力训练对江苏U18男篮运动员血常规的影响

2021-07-26 02:12朱兴国蒋云龙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21年7期
关键词:睾酮皮质醇血常规

汤 仑,朱兴国,蒋云龙

(1.江苏省体育局仙林训练基地,江苏南京210042;2.南京体育学院研究生部,江苏南京210014)

长期训练对运动员的成绩和血常规指标有一定影响,而运动员生理指标的监控可以为训练提供科学的依据,也可以通过分析生理指标与运动成绩的相关性,合理预测运动成绩。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对运动员的血常规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和分析,便于了解运动员的机能状况以及制订下一步的训练计划。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入选标准:(1)江苏省青年篮球队运动员;(2)身体健康;(3)愿意配合训练前后的血常规检查。排除标准:(1)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障碍;(2)家族遗传病,肌肉疾病;(3)严重的运动伤病;(4)不愿意抽血进行检查者。

对最终符合标准的15名运动员进行信息收集,计量资料用平均值±标准差表示,年龄(17.8±0.9)岁,身高(195.40±7.06)cm,体重(81.73±5.84)kg,BMI为(21.41±1.18)kg/m2,具体信息见表1。

表1 15名篮球运动员的一般资料Table 1 General information of 15 basketball players

1.2 研究方法

训练期为2020年4月~2020年7月,为期12周,训练项目有力量训练、耐力训练、柔韧性训练等,训练前后分别检测一次血常规,检查内容有单位容积的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和红细胞压积(HTC),血尿素氮(BUN)、血清肌酸激酶(SCPK)、血清铁蛋白(SF)、皮质醇和睾酮。将训练前后测得的参数进行对比和分析。

1.2.1 文献资料法

本研究通过知网、Pubmed、万方数据库检索运动生理、运动训练、篮球训练、运动员血常规等相关内容,并进行分析和归纳,为本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

1.2.2 观察法

为验证长期训练对运动员生化血常规的影响,在排除任何其他干预的基础上,观察江苏省U19篮球队的15名球员的训练状况,并在训练的前后测量血常规的参数,对比分析前后两次数据的差异,从中发现规律,得出结论。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统计分析均采用SPSS 22.0进行。计量资料以平均值±标准差(x±s)表示,分类变量以数字和百分比表示。通过t检验,比较训练前后的血常规各项指标的变化,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RBC、Hb和PCV的相关性,分别设定检验值为25%和30%检验睾酮和T/C下降的程度,P<0.01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4 训练方法

1.4.1 柔韧性训练

包括旋转桥式复合、弓步侧旋转、快速转体胸背触地、箭步蹲转体四个动作,每个动作练习30s,重复3组,在心率降至120次/min左右开始下一轮。

1.4.2 专项训练

由单脚式横跳、碎步横跳、弓箭步落地这三个动作为一组,每个动作练习40 s,每组循环3次,在心率降至120次/min左右开始下一轮练习;横向滑步练习:球员跑到罚球线附近后,外侧脚急停同时向内侧发力,面向前方,沿罚球线滑步到另一侧,每组1 min,共5组,当心率降至120次/min左右开始下一组练习;绕球快速跑:球员将球滚出,然后追逐球,跟随球,双腿做绕球动作,注意让球从双脚中间穿过,不要停顿,从篮球场这边底线到另一端底线算一组,共5组,当心率降至120次/min左右开始下一组练习;快速追球练习:这组动作需要同伴配合完成,同伴随意将球推出,追球队员以最快的速度将球拿回,运回底线,共8组,当心率降至120次/min左右开始下一组练习。

1.4.3 力量训练

由哑铃半蹲跳、哑铃深蹲、哑铃弓步蹲三个动作为一组,每个动作30s,每组循环4次,在心率降至120次/min左右开始下一轮;卧推,每组10个,当心率恢复到120次/min开始下一组练习,一共进行4组;负重深蹲起,每组5个,当心率恢复到120次/min开始下一组练习,一共进行5组。

以上的训练方法用以发展有氧代谢系统供能能力,提高有氧代谢下的运动强度以及心脏功能。

2 结果和分析

青年篮球运动员进行为期3个月的训练后,测量运动员血常规血细胞指标在训练后的变化,与训练前测得血细胞指标对比,可以用来观察运动员在训练前后机体血细胞等各项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见表2~表5)。

2.1 训练前后血细胞参数的比较

从表2可以看出,对15名篮球运动员(均为男性)在训练前后测量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的参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提示,红细胞计数(RBC)在训练后较训练前显著降低(t=-10.357,P=0.000),血红蛋白(Hb)在训练后较训练前显著降低(t=-4.910,P=0.000),红细胞压积(PCV)在训练后较训练前显著降低(t=-11.039,P=0.000),(见表2)。

表2 训练前后血细胞参数的比较(x±s)Table 2 Comparison of blood cell parameters before and after training(x±s)

2.2 训练前后生化指标的变化

从表3可以看出,尿素氮(BUN)在训练后较训练前显著增加(t=4.034,P=0.001),肌酸激酶在训练后较训练前显著增加(t=5.003,P=0.000)。

表3 训练前后生化指标的变化(x±s)Table 3 Changes in biochemical indicators before and after training(x±s)

2.3 训练前后免疫指标的变化

表4可以看出,血清铁蛋白(SF)在训练后较训练前显著增加(t=6.719,P=0.000),皮质醇水平在训练后较训练无明显差异(t=-0.524,P=0.608),睾酮水平在训练后较训练前显著降低(t=-4.678,P=0.000),睾酮与皮质醇的比值在训练后较训练前显著降低(t=-4.410,P=0.001)。

表4 训练前后免疫指标的变化Table 4 Changes in immune indexes before and after training

2.4 血常规指标的相关性分析和比较

从表5可以看出,RBC、Hb和PCV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性:任何一个数值的变化都会导致另外两个数值发生相同趋势的变化。

表5 RBC、Hb和PCV的相关性分析Table 5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RBC,Hb and PCV

从表6可以看出,睾酮的下降率与25%无显著性差异,且低于25%;T/C的下降率与30%无显著性差异,且低于30%。

表6 睾酮和T/C的变化与参考值比较Table 6 Comparison of changes in testosterone and T/C with reference values

3 讨论

在血常规的检查中,记录篮球运动员在训练前后的RBC、Hb和PCV的参数,红细胞数在正常范围(4.0~5.5)×1012/L内,血红蛋白也在正常值(120~160)g/L区间内。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血细胞,也是人体通过血液运送氧气的主要媒介,红细胞的数量与人体运送氧气的能力相关,红细胞数量越多,机体运输氧的能力越强,为机体进行有氧运动提供物质基础;血红蛋白是红细胞的主要组成部分,能与氧结合,运输氧和二氧化碳。红细胞压积是指抗凝全血经离心沉淀后,测得下沉的红细胞占全血的容积比,间接反映红细胞数量、大小及体积。一般来说,RBC、Hb和PCV的变化具有同步性的特点,本研究也证实三者间存在高度相关性,训练前后运动员的RBC、Hb和PCV都表现出下降趋势,这可能与“运动员血液”的形成机制有关,运动员经过长期耐力训练使血浆蛋白总量增多,胶体渗透压升高,促进水分在血液循环中贮留,进而血容量增加。尽管长期耐力训练后Hb下降,同样在大鼠的运动强度递增实验中也发现运动7周后Hb下降的趋势[1],由于长期耐力训练可使血容量增加8%左右[2],所以血红蛋白总量(tHb)增加,tHb与VO2max、VT有较高相关性[3],tHb在正常范围内越高,有氧能力越强。当PCV下降时,血液循环阻力降低,对运动产生积极的影响,减少运动性疲劳的发生,长期耐力训练的运动员会出现PCV下降,这种改变其实是运动适应的结果。

尿素氮(BUN)是人体蛋白质代谢的主要产物,与饮食和代谢相关,可反映肾脏功能,BUN升高提示蛋白质分解过多;肌酸激酶(CK)存在于骨骼肌中,与细胞能量运转、肌肉收缩、ATP再生有直接关系,血清肌酸激酶(SCPK)随着体育锻炼强度和频率的增加而增加[4],一般运动后SCPK浓度均高于运动前[5],原因是训练活动使CK通过肌肉结构释放到人体血液中[6]。同样发现大鼠进行递增强度运动后CK呈现同样的变化趋势[1]。生化检测显示BUN和SCPK的指标在训练后均显著升高,BUN的升高表示肌肉中氨基酸氧化分解供能加强,使氨基酸在肝脏中代谢产生的尿素增多[7],提示训练强度过大和运动疲劳的产生;SCPK的增加表明肌纤维承受了较大的负荷刺激或出现运动损伤,SCPK水平越高,肌肉损伤程度越大,正常运动员SCPK的范围在(100~300)U/L,而本研究中运动员训练后的SCPK远高于正常值,说明运动员未适应高强度的训练而出现肌纤维损伤。上述生化指标的变化反映肌肉组织损伤,提示训练强度较大,运动疲劳未恢复。一般认为,48h后SCPK恢复比率高达95%以上,恢复一般时仅能恢复到80%~95%,恢复不良时仅能恢复到80%以下。结合本研究,篮球运动员的SCPK恢复不良,也可能与训练和测量的间隔时间有关,SCPK增高间接反映训练负荷水平较高,机体对训练的适应程度较低。建议增加训练间隙的休息时间和适当减轻运动负荷,对运动损伤及时进行治疗,在出现运动疲劳时进行及时休息和营养补充,待BUN和SCPK的参数恢复正常、机体机能基本恢复再进行训练。通过血常规生化指标能及时反映运动员机体状况,指导训练计划的制订和调整,作为监控训练强度和总量的方法。训练需要适当的强度,但大强度训练引起的疲劳没有及时恢复,容易使运动员出现伤病,影响运动成绩和职业生涯。因此,长期系统地对运动员进行生理生化监控是必要的。

血清铁蛋白(SF)具有结合铁和储存铁的功能,维持体内铁的供应和血红蛋白的稳定,当SF在(12~40)μg/L的范围可视为缺铁,存在缺铁性贫血的风险。运动训练会引起铁代谢的紊乱,造成血清铁蛋白浓度的降低,但本研究发现训练后SF浓度显著升高,这可能与运动后的营养补充有关。在运动训练中增加抗贫血铁复合制剂的干预,血清铁蛋白浓度上升,有效地提高了运动员的铁贮备,说明所研究的15名运动员的营养保障是科学的。皮质醇由肾上腺皮质分泌,促进肌肉中的氨基酸、肝脏中的糖原以及脂肪组织的脂肪酸进入血液,供应能量代谢。在运动状态下,皮质醇的分泌可促进糖异生维持糖代谢的正常以及保持血糖浓度稳定,反映机体分解代谢的情况和运动疲劳的程度。当训练后血清皮质醇浓度上升幅度增加,说明机体分解代谢旺盛,训练负荷过大;若上升幅度下降,则是机体适应训练强度的表现。

4 小结

本研究所观察的15名篮球运动员在训练后血清皮质醇浓度没有显著增加且浓度低于10μg/dl,说明运动员可以适应目前的运动强度。男性睾酮95%来自睾丸间质细胞,还有部分来自下丘脑—垂体—性腺系统,可以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反映机体的合成代谢。

观察到15名运动员在训练后血清睾酮浓度显著下降,说明机体的合成代谢减弱,但与训练前血睾酮浓度相比下降且没有超过25%,说明训练负荷在运动员的承受范围内。

T/C(血清睾酮和皮质醇的比值)可以反映运动疲劳的程度和疲劳消除的速度,数值越小,说明蛋白质合成越受抑制,运动疲劳程度越高,需要恢复的时间越长;T/C数值越大,说明消除疲劳的速度越快,可促进蛋白质的合成。

本研究中发现训练后T/C的值显著下降,说明机体产生运动疲劳,但下降率小于30%,还没有出现过度疲劳,是训练后机体的正常反应。

猜你喜欢
睾酮皮质醇血常规
浅谈睾酮逃逸
危重患者内源性皮质醇变化特点及应用进展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策略
血常规解读
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血常规指标检测在原发性肝癌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血常规检验前的准备工作
拿起手机扫一扫,就知道你压力大不大
The most soothing music for dogs
运动员低血睾酮与营养补充
血睾酮、皮质醇与运动负荷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