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肠内营养对重症颅脑外伤病人炎性因子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2021-07-26 10:42陈坤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80期
关键词:外伤颅脑重症

陈坤

(灌南县第一人民医院,江苏 连云港 222500)

0 引言

重症颅脑外伤属于临床十分常见的疾病之一,多因外力直接或间接作用于颅脑造成脑损伤,具有极高的致残率及致死率[1]。近几年临床统计发现,重症颅脑外伤患病率呈增高趋势,严重危害患者的健康与生命安全。颅脑外伤患者早期难以正常饮食,容易出现营养状态不佳情况,影响疾病的恢复,因此需要通过营养支持保障患者营养摄入需求,改善免疫功能[2]。目前临床营养支持途径主要包括肠内营养支持与肠外营养支持两种,如何选择值得深入研究。本文针对62例重症颅脑外伤病患为例,简述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应用效果与价值,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20年4月至2020年11月我院接诊治疗重症路脑外伤病患62例研究观察,以随机数表法分作两组,对照组共计患者20例,其中男17例,女3例,年龄为40~80岁,平均(66.8±1.4)岁。观察组共计患者42例,其中男30例,女12例,年龄为41~80岁,平均(66.9±1.5)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实施肠外营养干预,观察组患者在接受常规临床治疗的基础上应用肠内营养支持,选择患者入院后第2 d实施。取一次性肠内营养输注管路(生产厂家:苏州鸿博医疗器械有效公司)经口置入空肠内,所输注的营养液为能全力专用肠内营养混悬液(生产厂家:纽迪希亚制药公司,批号:1112436071),采用匀速泵直接泵注入肠道内,泵注速度需控制在80~150 mL/h。在肠内营养支持过程中,需对患者的血糖值进行监测,预防应激性高血糖或糖尿病患者的相关症状,在营养支持的前3~5 d内,每天需测量血糖4~6次,如患者肠内营养支持后2 h的血糖值高于11.1 mmol/L,则需为其静脉注射胰岛素进行降糖治疗。但患者血糖值稳定后可逐渐减少血糖监测频率。

1.3 观察指标。分别在患者入院时及治疗后抽取3 mL静脉血,利用ELISA方法监测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变化,涉及因子包括: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IL-2(白介素2)、IL-6(白介素6)、IL-8(白介素8)。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免疫功能变化,涉及指标包括TLC(总淋巴细胞计数)、IgG(免疫球蛋白G)、IgA(免疫球蛋白A)、IgM(免疫球蛋白M)。观察并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总发生概率。

1.4 统计学分析。通过SPSS 24.0完成统计学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形式表示,通过卡方值验证,计量资料以(±s)形式表示,通过t值验证,P<0.05表示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性。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患者炎症因子水平变化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炎症因子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检测炎症因子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患者炎症因子水平变化对比(±s)

表1 治疗前后患者炎症因子水平变化对比(±s)

组别 TNF-α(mmol/L) IL-2(mmol/L) IL-6(mmol/L) IL-8(mmol/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23.14±3.55 8.75±1.13 12.31±2.27 3.93±0.44 6.89±0.45 2.81±0.35 4.99±0.32 1.81±0.18对照组 23.15±3.54 18.46±1.12 12.32±2.26 10.25±0.45 6.88±0.46 5.29±0.36 4.98±0.33 3.99±0.16 t 0.011 33.980 0.017 55.911 0.081 25.845 0.114 24.827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2 治疗前后患者免疫功能变化对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免疫功能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患者免疫功能变化对比(±s)

表2 治疗前后患者免疫功能变化对比(±s)

组别 TLC(×109/L) IgG(g/L) IgA(g/L) IgM(g/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1.23±0.02 1.45±0.04 8.83±0.22 11.32±0.15 2.52±0.14 3.51±0.11 1.74±0.08 2.99±0.05对照组 1.24±0.03 1.31±0.03 8.84±0.23 9.28±0.16 2.53±0.13 2.89±0.12 1.75±0.07 1.96±0.04 t 1.558 13.880 0.165 49.002 0.269 20.149 0.478 80.555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3 治疗后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对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治疗后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对比[n(%)]

3 讨论

重症颅脑外伤属于脑外科危重症之一,患者发病后机体在短时间内便会表现出多种严重的病症反应,例如脑缺血、脑出血、脑组织水肿、钙离子超载、感染、炎性病变等,严重时可在短时间内引起局部脑细胞坏死,并引起一系列继发症状。早期发病阶段患者血液当中的儿茶酚胺、糖皮质激素、胰高血糖素等均会因应激反应而异常升高,继而导致机体处于高代谢、高能耗状态下,引发严重的内分泌和代谢紊乱症状,加重了机体脏器或组织的损伤[3]。通常情况下重症颅脑外伤患者的病情较为复杂,且进展速度极快,临床抢救时必须以保证心脑灌注量为首要任务,继而降低脑组织、心肌组织等的损伤,再进一步确保消化系统、神经细胞、肝脏等的功能[4]。另外,重症颅脑外伤患者还具有明显的感染病灶和创口,加之外科手术操作的影响,导致其机体免疫能力下降,体内营养物质大幅度流失,为维持手术过程中机体对营养物质的需求,可采取肠外营养支持方式,即直接通过静脉注射药剂的方式弥补,以稳定其机体状态。

在重症颅脑外伤手术抢救后,患者需要处于长期卧床静养状态,以帮助脑组织和其他脏器的功能恢复,同时也可为其神经系统的重建创造基础条件。恢复阶段人体同样需要大量的营养物质,如仍采取肠外营养支持方案,虽然可以有效减少消化系统内各脏器的代谢负荷,但如各脏器长期处于非工作状态,则可能导致胃肠道黏膜萎缩,严重时还会导致黏膜屏障功能丧失,消化道内所含有的菌群便会侵入黏膜下组织,继而导致多种感染性并发症。且胃肠道黏膜屏障功能丧失,也会使消化液直接作用于黏膜下组织,继而产生胃肠道壁溃疡性损伤,严重时可能引起穿孔性溃疡,直接影响周边脏器的安全[5]。

免疫营养支持属于重症颅脑外伤患者术后必不可少的护理环节,其中肠内营养支持方式更有助于在术后早期阶段患者自身消化功能的恢复。其利用专用材质食管置入空肠内,并向肠道内注入特定的免疫营养液,该营养混悬液属于预置型,内部含有患者在恢复阶段所必须的全部营养物质,且比例均符合临床营养学标准。同时该营养液具有药理性优势,可有效刺激人体免疫细胞,在恢复阶段增强免疫应答功能,确保人体免疫功能的快速恢复,降低恢复阶段发生二次感染的概率。同时现代肠内营养支持可采取泵注的方式,预设泵注速度后可在规定时间内持续注射一定剂量的营养液,大幅缩减了人工对肠内营养支持的控制时间,也提升了护理工作的效率,减少了反复操作频率,也就可以更好地控制肠内营养支持导致的感染症状,使该护理措施的安全性得到了大幅提升。

猜你喜欢
外伤颅脑重症
橡皮生肌膏在手外伤术后皮肤软组织坏死中的应用
优化急诊护理在重症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改良外伤大骨瓣手术在重型脑外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上海此轮疫情为何重症少
羊常见外伤、创伤的治疗方法
多脑池沟通技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进展
老年重症肺部感染临床诊治研究
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
重症不惑
外伤导致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与血巨核细胞体外扩散的相关性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