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吊运动康复对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躯干控制和平衡功能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分析

2021-07-26 10:43丁达尔韩强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80期
关键词:控制能力躯干偏瘫

丁达尔,韩强

(新疆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 康复医学科治疗区,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0 引言

脑卒中是临床上较为多见的脑血管意外,该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且致残率、致死率相对较高,幸存中约4/5的患者存在程度不一的功能障碍,对其生活质量构成极大地威胁[1]。脑卒中后遗症主要表现为发病6个月后遗留的步态异常、行走不稳等运动障碍。针对该类患者用他那的功能康复锻炼需侧重于整体化、循序渐进,若仅注意偏瘫肢体锻炼而忽视躯干控制能力方面的训练,会导致整体康复效果不佳[2-3]。机体的活动需肢体与躯干的相互配合,从而改善运动能力。基于此,本文就脑卒中偏瘫患者使用悬吊运动康复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抽取脑卒中偏瘫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源自于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收入,根据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各49例,对照组男26例,女23例,年龄56~80岁,平均(67.54±3.45)岁,其中脑梗死30例,脑出血19例。干预组男27例,女22例,年龄55~78岁,平均(67.41±3.37),其中脑梗死31例,脑出血18例。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1.1.1 入组标准:①入组患者均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4]脑卒中相关诊断标准,且经影响学检查证实;②首次发病,且处于后遗症期;③临床检查资料完整,无缺失。

1.1.2 排除标准:①伴有重大脏器严重障碍的患者;②伴有认知障碍、精神疾病的患者;③既往存在脑卒中史的患者。

1.2 方法。对照组接受传统康复锻炼,即给予桥式训练,并配合针刺、物理治疗以及偏瘫肢体运动疗法,45~60 min/d,连续干预20 d。干预组基于此开展悬吊运动康复。①根据患者的病情状况,合理的选择弹力带(30 kg或50 kg)。协助其选择仰卧位,将宽带治愈要不,连接弹力带上的扣件、宽带扣件及主绳,调节适宜的阻力,对其双膝关节进行控制,阴道其充分做双桥式运动;②一侧下肢伸直,另一侧屈曲,医务人员固定屈曲膝关节,宽带放置于双侧肩胛区域,调整适宜的主绳角度(45°),另一手引导其做仰卧起坐(成角),完成后换另一侧;③健侧卧位,单绳套端反扣于患侧上肢腕部(抓握状),呈30°,弹力带连接侧柱(30kg),上肢前屈与躯干呈直角,健侧下肢伸直,患者下肢呈现迈步位,主动开展上肢前伸运动;④健侧卧位,检测下肢伸直,将宽带放置于患侧大腿部,弹力带连接主绳(30kg),主绳下段反扣与患侧踝关节,指导其患肢开展伸蹬地及迈步动作,10个/组,3组/次,间隔30s。

1.3 观察指标。于治疗前后详细记录患者肢体功能、躯干控制能力、步行能力及平衡能力。①肢体功能使用简化Fugl-Meyer进行评估,共包含33个项目(0~66分)[5],分值越高肢体能力越优;②躯干控制能力使用躯干控制能力测验(TCT)[6]进行分析,共包含4个项目,百分制,分值与控制能力呈正相关;③步行能力使用10 m最大步行速度(10 mMWS)[7]进行评估,详细记录患者10 m步速;④平衡能力使用Berg平衡量表(BBS)[8]进行分析,包含14个项目,采取5级评分,共56分,分值与平衡能力呈正比。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肢体功能与躯干控制能力组间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Fugl-Meyer、TCT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干预组Fugl-Meyer、TCT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肢体功能与躯干控制能力组间比较(±s)

表1 肢体功能与躯干控制能力组间比较(±s)

组别 例数 Fugl-Meyer(分) TCT(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49 16.41±2.41 18.52±3.01 52.64±10.52 82.65±7.14干预组 49 16.37±2.34 25.41±3.45 52.71±10.43 92.41±6.11 t - 0.083 10.534 0.033 7.270 P - 0.934 0.001 0.974 0.001

2.2 步行能力及平衡能力组间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10 mMWS、BBS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干预组患者10 mMWS、BBS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行能力及平衡能力组间比较(±s)

表2 行能力及平衡能力组间比较(±s)

组别 例数 10mMWS(m/s) BBS(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49 0.33±0.12 0.52±0.21 26.74±4.15 43.45±4.01干预组 49 0.31±0.13 0.68±0.29 26.37±4.06 50.18±3.26 t - 0.791 3.128 0.446 9.116 P - 0.401 0.002 0.657 0.001

3 讨论

躯干是机体的中心,是肢体活动的基础,躯干活动是偏瘫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运动过程中控制躯体的肌肉主要为腹肌、背伸肌。但因这些就在皮质脊髓前束的双侧支配下,通常并不完全瘫痪,由于力学排列、多节段支配的特征,因此躯干肌不仅能同时收缩,亦可随意主动收缩。脑卒中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其恢复顺序由近至远,近端为躯干,其控制能力对该类患者的恢复起到重要作用,首先表现为其坐位、站立的平衡能力[9]。

悬吊运动康复是临床上较为新颖的的训练方式,能有效提升患者核心稳定性,在其处于悬吊状态时,相较于其他固定支撑面来说,属于不稳定支持面,为保障机体平衡,需充分调动肌肉本体感受器参与肌肉的神经支配,从而刺激表层肌肉,参与机体姿势调节,改善其平衡能力。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患者Fugl-Meyer评分、TCT评分、10 mMWS指标及BBS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悬吊运动康复是以持久改善骨骼肌的核心肌及大肌肉肌力为主要目的的锻炼方式,借助逐渐加强闭链、开链运动负荷,有效提升肌肉耐力。在实施过程中根据患者的自身状况制定适宜的运动方案,循序渐进,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提升治疗趣味性,强化其治疗信心。在卧位状态下不断向大脑传递正确的运动方式,对异常的肌张力进行抑制,加强患侧肌力与协调性,提升躯干运动能力,促使其在短时间内获得良好的平衡能力,为后续康复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借助该治疗方式能有效消除机体不必要的阻力,有利于脑卒中患者早期充分活动躯干,避免活动姿势异常,刺激患侧躯体肌活力,亦能有效的对大脑运动皮质、脊髓节律性运动中枢进行刺激,从而改善其肢体功能、躯干控制能力及平衡能力。

综上所述,将悬吊运动康复应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可有效提升去肢体功能、躯干控制能力,有效改善其平衡能力,侧面的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改善预后,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猜你喜欢
控制能力躯干偏瘫
拉伸对越野行走学生躯干柔韧素质影响分析研究
基于文献回顾的罚球命中率与躯干稳定性影响因素研究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效果
树与人
人走路时为什么要摆手?
网络发展对中学计算机教学的影响
篮球裁判员水平提高途径探析
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