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严重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的抢救与治疗

2021-07-26 10:43麦广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80期
关键词:动脉血呼吸衰竭心衰

麦广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顺德医院,广东 广州 528315)

0 引言

随着我国人口老年化现象的加剧,导致严重呼吸衰竭与心力衰竭发病率逐渐增加,同时也增加了两者合并概率[1]。而患者一旦发生呼吸衰竭与心力衰竭,则需要医护人员及时给予抢救与治疗,用以提高患者存活概率,改善预后。本文通过对120例老年严重呼吸衰竭与心力衰竭患者的研究,探讨该类疾病的抢救治疗方法与效果,且取得较好的成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从我院2018年1月至2021年2月所收治的老年严重呼吸衰竭与心力衰竭患者中,抽取12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其中男60例,女60例,年龄为65~88岁,平均(76.24±3.21)岁。所有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呼吸衰竭与心力衰竭诊断标准[2],并知晓同意参加本次研究,且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在患者入院后,连接监护仪,对于PaCO2>80mmHg,PaO2<60 mmHg患者及时给予机械通气,设置吸气压力20 cmH2O,呼气压力5 cmH2O,呼吸频率18~24次/min,氧气分数约为40%~100%。并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适当调整相对应参数。对于心力衰竭患者则采用硝酸甘油+多巴胺+多巴酚丁胺联合治疗,并给予强心利尿、扩充血管等药物。对于病情严重者可采用硝普纳。在痰培养结果出来前给予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根据病情,痰培养和药敏结果出来后调整敏感抗生素。

1.3 观察指标。观察抢救效果、治疗前后动脉血气指标与血液动力学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1.0对数据处理,使用χ2/t校检;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抢救效果。120例患者在经过抗心衰、机械通气治疗后,发生休克10例,昏迷21例,所有患者在治疗期间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肺部感染、电解质紊乱等现象,在实施针对性治疗后,108例治愈,死亡12例,治疗有效率为90%。

2.2 机械通气治疗前后动脉血气指标对比。在经过机械通气治疗后,患者PaO2、BE、HCO3-均明显下降,而PaCO2、SaO2、pH值则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但动脉血气指标仍未达到正常值,在经过抗心衰、强心剂、利尿剂治疗后,除PaO2升高外,BE、HCO3-、PaCO2、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1 机械通气治疗前后动脉血气指标对比(±s)

表1 机械通气治疗前后动脉血气指标对比(±s)

组别 例数 PaO2(mmHg) PaCO2(mmHg) pH值 BE(mmol/L) HCO3-(mmol/L) SaO2(%)治疗前 120 93.24±4.24 57.54±4.27 7.12±0.21 17.82±3.36 42.17±2.39 87.26±4.21治疗后 120 61.27±5.11 69.41±5.12 7.24±0.68 10.27±2.22 35.02±2.15 95.14±4.97 χ2 - 4.261 4.212 4.236 4.128 4.294 4.325 P -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表2 心力衰竭治疗前后动脉血气指标对比(±s)

表2 心力衰竭治疗前后动脉血气指标对比(±s)

组别 例数 PaO2(mmHg)BE(mmol/L)HCO3-(mmol/L)PaCO2(mmHg)治疗前 120 65.25±4.26 15.15±4.92 39.14±3.26 68.68±3.24治疗后 120 75.31±3.06 10.21±4.57 32.22±2.92 54.35±4.35 χ2 - 4.261 4.221 4.124 4.268 P - <0.05 <0.05 <0.05 <0.05

2.3 治疗前后血液动力学指标对比。治疗后,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呼吸频率、心率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相比(P<0.05);机械通气治疗后与心力衰竭治疗后,患者在收缩压、舒张压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呼吸频率、心率则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治疗前后血液动力学指标对比(±s)

表3 治疗前后血液动力学指标对比(±s)

组别 例数 收缩压(mmHg) 舒张压(mmHg) 呼吸频率(次/min) 心率(次/min)治疗前 120 155.25±4.26 88.15±4.92 34.14±3.26 140.68±3.24机械通气治疗后 120 135.31±3.06 75.21±4.57 27.22±2.92 115.35±4.35心力衰竭治疗后 120 133.25±4.26 73.15±4.92 21.14±3.26 86.68±3.24

3 讨论

呼吸衰竭即指因各种因素导致肺功能受到损伤,使患者呼吸困难,导致代谢紊乱、生理功能异常的临床综合症[3]。呼吸衰竭为呼吸疾病严重阶段,临床主要以呼吸困难、缺氧以及呼吸急促等为特征,病情严重时亦可发生休克、昏迷,甚至死亡。心力衰竭即心衰,是指心脏收缩功能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导致静脉回心血量无法充分排出体外,从而引起动脉系统血液灌注不足,引发心脏循环障碍症候群(肺淤血、腔静脉淤血)[4]。主要表现为疲乏、呼吸困难等,由于病情发病急,可迅速发展为严重呼吸困难、急性肺水肿、心源性休克等危重症状。而这两种疾病可独立存在,也可并存。呼吸衰竭与心衰具有起病急骤,病死率高等特点,其中任意一种疾病的病死率为30%~50%,若两者并存,病死率则可高达50%以上[5]。

本研究结果显示,120例患者在经过抗心衰、机械通气治疗后,发生休克10例,昏迷21例,所有患者在治疗期间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肺部感染、电解质紊乱等现象,在实施针对性治疗后,108例治愈,死亡12例,治疗有效率为90%。在经过机械通气治疗后,患者PaO2、BE、HCO3-均明显下降,而PaCO2、SaO2、pH值则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动脉血气指标仍未达到正常值,在经过抗心衰、强心剂、利尿剂治疗后,除PaO2升高外,BE、HCO3-、PaCO2、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呼吸频率、心率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机械通气治疗后与心力衰竭治疗后,患者在收缩压、舒张压上并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呼吸频率、心率则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近年来机械通气辅助治疗在临床中广泛应用,通过改善患者气道阻力,起到调整肺内气体平衡的作用,提高患者肺泡通气量,从而防止气泡萎缩,促进PaCO2排出。同时也有利于血液中氧的扩散,降低了无效死腔气量,能降低机体耗氧量,减少呼吸肌做功,从而改善患者肺功能。但在呼吸衰竭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中,单纯的机械通气可显著改善氧合指数,但部分指标仍达不到正常水平。因此,需要积极的实施抗心衰治疗,进一步的促进呼吸功能及身体技能好转,为脱机提供良好的基础。但是由于呼吸衰竭合并心力衰竭病情较为严重,易引起其他重要器官功能衰竭,所以在治疗期间要密切关注其他器官功能,且也需考虑症状延伸问题。

综上所述,在老年严重呼吸衰竭,心力衰竭治疗中,应用机械通气联合抗心衰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能有效的改善患者各血气指标,促进肺功能恢复,从而提高临床治疗有效性,能够真正达到帮助患者恢复的目的。

猜你喜欢
动脉血呼吸衰竭心衰
老人气短、浮肿、乏力,警惕慢性心衰
国外心衰患者二元关系的研究进展
无创正压通气对胸外科术后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
磁共振血管造影在颈部动脉血管中的应用
勘误声明
睡眠质量与心衰风险密切相关
综合护理在新生儿呼吸衰竭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讨论每天短时连续透析治疗慢性肾脏病合并心衰
延续护理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出院后应用探讨
支气管镜联合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老年慢阻肺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