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北马鬃岭铝土矿床含矿岩系地质特征及形成环境分析

2021-07-26 11:23杨晓松赵远由石再平周国臣蔡小勤
贵州地质 2021年2期
关键词:铝质岩系含矿

杨晓松,赵远由,石再平,周国臣,蔡小勤

(贵州省有色金属和核工业地质勘查局三总队,贵州 遵义 )

1 引言

务(川)正(安)道(真)成矿区是黔中-渝南铝土矿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国第一批47个整装勘查区之一。铝土矿资源丰富,该矿带内找矿成果丰硕。目前已发现矿床(点)20余个,探明大型铝土矿床9个,已探明铝土矿资源×亿多吨,已经成为了贵州新的铝工业基地。马鬃岭铝土矿是整装勘查重要成果之一,位于务正道铝土矿成矿区南西部(图1),“贵州省正安县马鬃岭铝土矿勘探”为2020年贵州省重点矿产资源大精查项目之一。

近年关于铝土矿成矿地质特征、成矿规律、矿床成因及找矿潜力分析的公开文献报道较多,但针对铝土矿含矿岩系的岩性组合、地球化学特征、矿物组合特征研究不多。本文通过含矿岩系及顶底板岩性组合、化学组成、矿物组成分析研究,旨在查明马鬃岭矿区含矿岩系地质特征,分析含矿岩系形成环境,以指导区域铝土矿找矿和勘查工作。

图1 黔北务-正-道铝土矿成矿带斜构造及矿床(点)分布略图(据赵远由,2014年,修改)Fig.1 Distribution sketch of Bauxite mineralization zone Tectonic and Deposit(points)in the area of Wuchuan-Zhengan=Daozhen, north Guizhou(added from ZHAO Yuan-you,2014)

2 地质背景

图2 黔北马鬃岭铝土矿区地质略图

矿区出露的地层有寒武系第三统-芙蓉统娄山关组,奥陶系、志留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

二叠系阳新统大竹园组是矿区的唯一含矿层,上覆地层是二叠系阳新统梁山组,下伏地层是志留系兰多维列统韩家店组,局部为上石炭统黄龙组。

鬃岭铝土矿床位于安场向斜西翼北段。铝土矿体赋存于阳新统大竹园组中上部,矿体厚度与大竹园组厚度成正相关关系。

矿石结构有豆状、碎屑状、致密块状、蜂窝状等。矿石矿物以一水硬铝石为主,次为勃姆石。为产于泥页岩(碳酸盐)侵蚀面上的一水硬铝石铝土矿矿床。

3 含矿岩系地质特征

图3 黔北马鬃岭铝土矿区沿走向含矿岩系柱状对比图

图4 黔北马鬃岭铝土矿含矿岩系厚度等值线图Fig.4 Thickness contour map of ore bearing rock series in Mazongling bauxite deposit,northern Guizhou

矿区南部与北部矿体延深比中部延深小,中部最大深度控制1 200 m左右,下部仍有矿,未封边。地表含矿岩系风氧化强烈,含矿岩系底部的含绿泥石铝质泥岩风化后颜色变浅,因含铁较高,颜色呈褐黄、砖红等色。中部含黄铁矿的铝土岩和铝土矿风化后呈褐红色。风氧化深度一般在20 m左右。

含矿岩系的形成时间为黄龙期之后至阳新世梁山期之前。受广西运动影响,矿区地壳普遍上升,在晚石炭世,由海洋环境转变为海陆交互环境,此时沉积了一套深灰、灰绿、灰黑色含绿泥石铝质泥岩。之后上升为陆地环境,韩家店组、黄龙组暴露地表,风氧化后成为成矿物源。包括马鬃岭矿区在内的务、正、道地区为一个南、东、西较高,中部及北部较低的地形。周边高处的风氧化产物被水带到低洼处河湖中,沉积成矿。矿区在梁山期下降,海水由北往南侵,初期沉积了一套含碳高的泥岩,即梁山组。

3.1 含矿岩系岩性特征

含矿岩系大竹园组按岩性不同大致分为6层,各小分层发育不完整,一般4-5层居多。从上至下岩性组合(见图5)。

图5 含矿岩系柱状图Fig.5 Department of the histogram of the ore bearing rock series

含矿岩系之上为梁山组,之下为黄龙组,详细情况如下:

上覆地层:二叠系阳新统梁山组(P2l)

-----假整合-----

二叠系阳新统大竹园组(P2d)-含矿岩系:

(5)灰色致密块状铝土矿,含细粒状黄铁矿。此层局部见,最大厚达3.98 m。与上部铝土岩层呈渐变关系。

-----假整合-----

下伏地层:黄龙组(C2h)

3.2 矿床矿石矿物

在矿区内选择ZK1023-10和ZK1064-6两个钻孔,采集代表性样品19件,作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表明:含矿岩系矿物成分以粘土矿物为主,有一水硬铝石、勃姆石、伊利石、高岭石、绿泥石、蒙脱石,另有少量角闪石、方解石、白云石、石膏、铁矿物等(表1)。

一水硬铝石含量变化很大,从微量到99.4%,是含矿岩系中部的豆状、碎屑状、蜂窝状铝土矿的主要矿物组成。勃姆石含量变化大,从微量到96.5%,是含矿岩系中上部致密状铝土矿(岩)的主要矿物组成。高岭石含量变化大,从微量到78.5%,是含矿岩系底部灰色、深灰色铝质泥岩的主要矿物组成。在含矿岩系中普遍存在。蒙脱石含量较均一,从微量到7.7%,在含矿岩系中平均为3.0%。在梁山组和含矿岩系底部的铝质泥岩中含量较高。绿泥石在含矿岩系底部的铝质泥岩中含量较高,达11.6%,在铝土矿中极微量。伊利石含量少,微量至11.8%,主要出现在含矿岩系底部铝质泥岩中,中上部含量低。梁山组的伊利石含量很高,最高达78.1%。长石和角闪石主要出现在含矿岩系底部的铝质泥岩中,长石含量2.5%左右,角闪石含量1.2%左右。含矿岩系中几乎不含白云石和石膏(表1)。

3.3 地球化学特征

在矿区内选择ZK1023-10和ZK1064-6两个钻孔,采集有代表性样品19件,由贵州省有色金属和核工业地质勘查局物化探总队分析,其中Li、Sc、Ga、Hf、REO、Ge、B由有色金属桂林矿产地质测试中心测试。分析成果见表2。

4 讨论

经统计,含矿岩系按岩性大致可分为6小分层。岩性组合规律性强,底部为含绿泥石铝质泥岩,之上为浅色铝质泥岩。中部为以一水硬铝石为主的豆鲕、碎屑、蜂窝状、半土状铝土矿,中上部为以勃姆石为主的致密块状铝土矿,顶部为以勃姆石为主的豆状、碎屑状铝土岩(矿)。

图6 矿岩系中代表性的岩(矿)石Fig.6 Contains representative rock(ore)stones in the mineral rock system

表1 含矿岩系矿物组成

表2 马鬃岭铝土矿含矿岩系元素组成(常量元素单位1×10-2,微量元素单位1×10-6)

矿区中部的豆鲕-碎屑-蜂窝状-半土状铝土矿之上,为一层灰色致密块状铝土矿(图3-b),最厚处达4 m,矿物以勃姆石为主,次为高岭石。由上往下勃姆石含量变高。B含量27 ppm。致密状矿石相对其他类型矿石表现出其特殊性,指示致密状矿石相对于其他类型矿石存在成因机制上的差异(张莹华 等,2013)。此层总体以悬浮搬运沉积形成积为主,水动力微弱,沉积环境有别于豆鲕-碎屑-蜂窝状-半土状铝土矿,但仍为陆相湖泊环境。含矿岩系顶部为灰色至深灰色含豆鲕、碎屑铝土岩(矿)(图3-a),由上往下豆鲕和碎屑含量逐渐减少。碎屑棱角分明,含有豆状体。B含量45 ppm。说明此层也形成于陆相湖泊环境。

含矿岩系中,岩(矿)石由下往上表现为块状构造-豆状、碎屑状构造-块状构造-豆鲕状构造。说明含矿岩系形成过程的水动历环境经历了弱-强-弱-强的旋回变化。

含矿岩系之上覆层梁山组以伊利石为主。含矿岩系上部的矿物以勃姆石为主,而中部为一水硬铝石为主,下部和底部以高岭石为主。说明形成含矿岩系的早期、中晚期及形成之后,其物理化学环境有明显差别。含矿岩系在沉积过程中,总体为氧化环境,硫在其中无存在条件,氧化铁有一定含量。在含矿岩系下部和上部的致密状岩(矿)石中,硫铁矿含量很少。在孔隙度较大的碎屑状、蜂窝状矿石中,硫铁矿含量高。应为沉积后的成岩过程中流体带来的硫与岩(矿)中的氧化铁反应而成。

5 结论

(1)含矿岩系的岩性组合规律性强。底部为含绿泥石铝质泥岩,之上为浅色铝质泥岩。中部为以一水硬铝石为主的豆鲕-碎屑-蜂窝状-半土状铝土矿,中上部为以勃姆石为主的致密块状铝土矿,顶部为以勃姆石为主的豆状、碎屑状铝土岩(矿)。说明形成含矿岩系的早期、中晚期及形成之后,其物理化学环境有明显差别。

(2)含矿岩系中部的豆鲕-碎屑-蜂窝状-半土状铝土矿石的形成,是成矿母质经历了风氧化、剥蚀、搬运、沉积、暴露淋滤,最终形成现在的铝土矿。

(3)含矿岩系底部含绿泥石铝质泥岩形成于过渡相的半咸水环境,中部及上部铝土矿(岩)形成于陆相湖泊环境,上覆层梁山组形成于海相环境。含矿岩系中的硫铁矿是沉积后的压实成岩过程中,流体带入的硫,在强还原环境下,与岩(矿)石中的氧化铁反应,在孔隙处沉淀而成。

猜你喜欢
铝质岩系含矿
黑色岩系多元素富集层特征、成因和研究意义
黑色岩系中多金属成矿模式分析
——以滇东北德泽地区筇竹寺组为例
基于Dynaform有限元模拟的3104铝质罐体再拉伸工艺优化
浙江省“ 硒库”
—— 寒武系黑色岩系面面观
斑岩型矿床含矿斑岩与非含矿斑岩鉴定特征综述
岩型矿床含矿斑岩与非含矿斑岩鉴定特征综述
安徽省金家村地区下寒武统黑色岩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铝质发动机号码显现的实验研究
——三种电解液配方的优化
新疆卡特巴阿苏金矿床含矿岩石及围岩地球化学特征与构造环境简析
吉南老岭地区早白垩世铝质A型花岗岩的厘定及其构造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