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VC”效应与学校德育优化路径探究

2021-07-26 01:30王经礼于秀梅
辽宁教育·管理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学校德育优化路径效应

王经礼 于秀梅

摘要:“PVC”效应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了有效启发和有力借鉴。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发挥“PVC”效应,依时顺势抓住德育重点,引导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乐于接受德育知识、积极参与道德体验,实现道德自律,最终达到学校德育乐受、有用、长效的效果。

关键词:“PVC”效应;学校德育;优化路径

对教育来说,“育”重于“教”,無疑是诸多教育者的共识。事关“天地人事”的各类知识,是可以“教”出来的;而内向生长的“生命自觉”,却是需要“育”才能达到的。学校德育,便是“育”之佳径。

学校是德育的主战场。“育”什么样的德?用什么方式去育德?育德要达到什么效果?是每个德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学校德育有其自身规律,用适当的方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PVC”效应就是可以借鉴的方法。

“PVC”原是服务行业的行动理念,即以止痛片(Painkiller)、维生素(Vitamin)和巧克力(Chocolate)作为喻体,阐述产品服务的功效与选择。“P”效应,即止痛片效应,原指针对服务群体的痛点,能够立时见效地解决用户的问题;“V”效应,即维生素效应,原指产品或者服务要有长期的维持健康的功效;“C”效应,即巧克力效应,原指顺滑、余味悠长,是上升到精神层面的享受。“止痛片、维生素、巧克力”这三种喻体把产品的有用性、长久性和舒适性巧妙、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三者合力能够打造出优质的服务品牌。

一、“PVC”效应对于德育的启示及运用路径

学校德育的“PVC”效应,即指学校德育的有用性、长效性和乐受性。

(一)“止痛片效应”于德育的启示及运用

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德育的根本原则,否则德育就失去了作用及意义。若想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需要找到学校德育的痛点,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对于学校德育来说,亟需解决的问题就是痛点,有什么样的痛点,就需要开具相应的“止痛药方”。许多学校提出的德育首位、全员德育,只是说说而已,落实无力。教师搜寻各种资料,使劲浑身解数去备课,力求在学科课堂中融入德育因子。然而,他们的知识终归是碎片化的,学校不会举全校之力来集备每一节日常课,这是学校宏观德育的普遍痛点。课堂是学校德育的主阵地,教师向学生讲授理论知识,或因时空相距过于遥远,或因榜样形象过于高高在上,或因理论推出过于概念化,很难彰显打动人心的力量;处于信息获取高度便捷、信息质量极其繁杂时代的学生,轻易就能列举出无数的反面事例加以质疑。另外,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背离和脱节,让德育工作者产生出深深的无力感,这是课堂中德育的普遍痛点。对德育知识了然知晓但行为完全背离,出现对手机依赖严重、各种方式的叛逆、教室门外悄然发生的欺凌等现象,这是教师面对学生个体的德育痛点,也是最考验教师德育能力和德育素养的板块。

找到学校德育的各种痛点,教师便可对症下药,优化德育措施。对于学校来说,虽然教师个体的知识领域和教育智慧有限,但把分散的优势分门别类地汇集成可以共享的德育资源库,就可以聚成强大的德育力量;不同学段、不同学校的资源互通有无,构建起衔接流畅的一体化机制,资源库就可以丰富多姿,促进学生良好发展。对于课堂来说,应提升教师的德育能力和德育素养,让故事和道理活起来、美起来。德育课堂活起来,学生内心会被燃,行为自然也就端正起来。如此,有“活、美、正”特效的德育“止痛片”,针对“硬、散、反”的德育痛点,就做到了辩证施方、对症下药、药到病除的效果。

(二)“维生素效应”于德育的启示及运用

学校德育要让德育意识内化于心,成为学生稳定的思想倾向,进而促进其良好道德行为的产生,德育的长效性才能得以实现。

1.目标全面

学校德育目标必须着眼于未来,从长计议。学校德育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促使学生形成内在的、稳定的思想道德素质,既要立足于学生的在校表现,更要考虑到学生终究要步入社会。所以,学校德育必须处理好长期性和近期效应的辩证关系,明确德育所追求的效果既要形于外,更要成于心。

2.强化自律

自律,是德育长效性的主要表现,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无律——他律——自律,是个体道德发展的普遍路径。随着德育体系和德育理念的与时俱进,学校道德培养体系已经把施行重点转化到了道德自律的养成上,这也是学校德育义不容辞肩负起来的时代使命。对于尚未正式踏入社会的未成年人,德育工作要顺势而为,自觉推动学生自律趋势的落实,引导学生以好公民立身社区、以好成员立身家庭、以好品行立身校园,进而加速社会道德体系的构建。

(三)“巧克力效应”于德育的启示与运用

学生乐受是考验学校道德规范设置和教师德育方式的试金石,学校德育应重视学生的过程体验,而不仅仅把德育定位为对思政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上,把效果物化于卷面上的分数。关注阶段性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使其对德育有着认同感,乐意接受和实践,是学校德育的终极目标。

在实际运用中,强师増术、以研促育是实现学生德育乐受之佳径。引导学生乐受德育,教师的德育素养和德育技能是关键。首先,学校应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借助校本培训平台,以专家引领开阔视野,以自我反思内化吸收,以展示激励肯定提升,提高教师德育素养和育德之术,增强育德之效。其次,要重视德育团队建设,加强德育教研科研,以研促教,以思维碰撞集结智慧,因地制宜地形成优质资源共享和良性闭环,从而最终实现德育最优化。

二、利用“PVC”效应实施德育的要点

(一)“止痛片效应”:适合的才有效果

教师要针对德育痛处,选用有相应止痛效果的方法。

首先,德育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他人的先进经验和最新的教育理论,不一定是最有用的。国外的优秀经验复制到国内学校也许会水土不服;最新的教育手段也许没有传统的交流、谈话、倾听等方式更精准、更平和,更易深入人心。

其次,德育内容要依时而变。时代在推进,相同主题的德育内容也在随之发展变化。例如,孝道教育原来可以侧重于对父母辛劳的体谅和尽力帮助,今天的主题则应更侧重于对父母在感情上的理解和观念上的共融。德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德育的“止痛片效应”,让德育充分发挥效力。

(二)“维生素效应”:营养全面才健康

“维生素效应”中,教师应注意搭配丰富多样的“营养”。

从当前学校德育的具体实施来看,不论是德育内容的选择还是德育方式的选择,对“善”的关注往往要多于对“真理”和“美”的关注。这可能与“真理”的阐释更容易枯燥,对“美”的体验和认识更加个性化有关,导致“真理”“美”要比“善”的育人专业度和难度都大。但是,这些德育内容却是学生“全人”发展的必备养料。对“真”和“美”的缺少是影响学生全面成长的重要因素。

(三)“巧克力效应”:同伴协作才愉悦

在“巧克力效应”中,要关注同伴协作情境的作用。

首先,同伴协作中的自律更有效。自律意味着个体能够顺应社会情境的变迁,借助与他人的协商,动态地修订和执行社会所期待的普世行为规则,而不是刻板遵守一成不变的既有普世规则。教师要鼓励并帮助学生学会协作、倾听他人的观点,尊重彼此之间存有的差异,不断自主选择、自主建构道德理念,内诚于心;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并对行为后果展开自主推理、自主调整,外信于行。

其次,情境中的德育更让人愉悦自然。个体道德自律的形成,是在具体情境中处理现实道德问题时,实现个体经验的运用、体悟和验证的过程,因而个体的道德成长需要道德情境的浸染和衬托。学校德育提供给个体听讲、阅读、虚拟体验等方式,帮助个体获得一定的道德认知和直接经验;这种认知和经验,需由个体在真实的、有冲突的道德情境中验证之后,才能真正内化为自律因子,指导个体进行行为选择。

所以,学校要摒弃传统德育灌输式、威吓式、说教式的弊端,营造真实情境、榜样情境、模拟情境、观点碰撞情境等丰富多样的道德情境,融合经验上的体悟和理论上的教导,让学生在同伴交往、团队合作、社会实践中去验证,激发、积累并巩固学生多样的道德体验,为学生个体的道德自律提供肥沃、醇厚的土壤,助推个体稳固道德观念的确立。

三、“PVC”德育与社会规则的对接

“PVC”德育是面向未来社会接班人所实施的,因为脱离社会情境而展开的德育是无根之木。杜威曾经指出,学校要通过提供“相比现存社会简化、净化、平衡的环境”,使其“成为人类实现更好希望的工具”,故而,有些德育工作者为了防止繁杂的社会环境对青少年成长的不利影响,构筑起了学校德育的“铜墙铁壁”,拒绝学生与校外的一切联系,所有的德育全部是在封闭的校园环境中展開的,提倡纯而又纯的德育。这显然是一种不可能达成预期效果的悖论,也曲解了杜威的理论。

德育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自身活动,经过内在思想的矛盾斗争,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的过程。与其“人为圈地”,不如反思、梳理学校倡导运行中的校纪班规和行为规范是否合理、是否能够接受社会理性的审视,学生所接受的现行道德规范是否能够适应社会道德观念。通过有效的德育手段,慢慢培养起学生判断是非的能力,从根源上构筑起牢不可破的思想和品性,才能让学生的成长更有力量,这也是学校德育的旨归所在。

参考文献:

[1]陈桂生.德育引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2]刘长海.经典自律理论对新时代学校德育转型的启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 (4).

[3][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林英典.隐性德育课程资源开发的原则与路径[J].中国德育,2018(4).

(责任编辑:赵春艳)

猜你喜欢
学校德育优化路径效应
画与理
明确方向标、设计中轴线、提供参照系
学校德育功能定位的误解及澄清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信息安全下企业经济信息管理分析
运用激励理论开展企业管理面临的困境分析
新形势下的党群干群关系及优化路径探索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偶像效应
学校德育顶层设计的意义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