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音版《临川四梦》当代传播实施路径研究

2021-07-26 21:50李惠惠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7期
关键词:新媒体

摘要:为纪念汤显祖逝世400周年,乡音版《临川四梦》改编与创新了汤显祖的4部剧目,采用盱河高腔还原了广昌孟戏地方剧种的魅力。从戏曲传承的角度来看,这对地方戏曲文化的传播无疑是成功的尝试。但在新媒体飞速发展的时代,乡音版《临川四梦》的传播却没有显著成效,应利用新媒体技术有效传播、传承与发展地方戏曲,深入探讨地方戏曲的当代传播路径。

关键词:新媒体;乡音版《临川四梦》;当代传播路径

中图分类号:J61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7-0049-03

“临川四梦”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的合称,因为汤显祖是临川人,四部剧皆以梦境为主,所以有“临川四梦”之说。“临川四梦”虽为戏曲,却以梦成戏,寓意于梦,用超脱时代的语境,深思人世现实与生命的意义,是临川文学的精髓。

2015年,国家为推动戏曲发展,出台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极大地振奋了如“临川四梦”这样极具地方特色的戏曲的发展。2016年,为纪念汤显祖逝世400周年,乡音版《临川四梦》将汤显祖四部剧目整合,把汤显祖本人引入剧中,采用盱河高腔,形成浓浓的“抚州味”戏曲。从戏曲的演绎、剧目的改编、剧本的创新到“四梦”的整合都呈现出时代气息,自问世以来,惊艳了文坛和戏剧舞台。

新媒体时代,传播技术更新,戏曲传承人青黄不接,观众追逐视觉享受,审美体验模式时代化等诸多问题随之而来,“临川四梦”的传播遭受了巨大的冲击。新媒体视域下地方戏曲文化如何融合时代语境进行有效传播,成为重要议题。

一、乡音版《临川四梦》当代传播的意义

乡音版《临川四梦》是抚州市联合上海戏剧学院曹路生编剧和上海越剧院童薇薇导演倾力打造的“抚州味”戏曲,用原汁原味的盱河高腔融合现代元素,极具创意地绘制了“四梦合体”。正如童薇薇导演所说:“乡音版《临川四梦》的创作旨意在于,让观众在原汁原味品赏汤翁原著的同时,又欣赏体味到汤翁家乡抚州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浓郁地方风情。”[1]

戏剧大师汤显祖将人情世态写进梦里,而戏曲传递的人文之光超越梦境,穿越时空,响彻华夏。借助新媒体传播技术积极探索地方戏曲传承的可行性路径,对地方戏曲文化传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乡音版《临川四梦》为地方戏曲文化注入了灵魂与精神,使人们重温了戏曲文化的精粹,将其打造成戏曲演艺品牌,既能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增强特色旅游的吸引力,又能促进城市的文化消费。抚州市委、市政府接连五年打造汤显祖戏剧艺术节暨国际戏剧交流月活动,使人们了解抚州。通过新媒体传播手段,全力打造“中国戏曲之都”,塑造出一个有梦有戏的城市形象。作为地方特色的戏曲与文化旅游紧密联系,吸引各方游客前来体验、欣赏地方戏曲,创建体验和互动的现实空间,集聚更多的追梦人,来此寻梦、追梦。

利用新媒体传播,积极发展地方戏曲演艺产业,提高广昌孟戏的知名度,以戏为媒,促进城市文化产业良性发展,反哺地方戏曲的当代发展,特别是借助新媒体丰富地方戏曲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这正是乡音版《临川四梦》当代传播的意义所在。

二、乡音版《临川四梦》的当代传播困境

乡音版《临川四梦》是对汤显祖“临川四梦”的再创作,在剧目的编排、戏曲的唱腔、戏剧的演绎上大胆创新又古朴自然。该剧在国家大剧院、东莞玉兰大剧院、广州大剧院等“中国十大剧院”演出,并在新西兰奥克兰水星剧院开启全球巡演,刮起一股“抚州文化风”,荣获第十届江西省玉茗花戏剧节优秀剧目奖。可以说,无论是受众欢迎度,还是业界的评价,乡音版《临川四梦》都获得了高度肯定。同时,乡音版《临川四梦》凭借汤显祖戏剧节暨国际戏剧交流月活动,影响力逐步扩大,衍生出乡音版《牡丹亭》等剧目,有力地促进了广昌孟戏的当代传播。

但就乡音版《临川四梦》新媒体传播现状而言,形势不容乐观。一是网络检索数据量不丰富。网络检索信息数量的提高对于地方戏曲的当代传播推广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百度搜索,“乡音版《临川四梦》”的搜索结果仅为75700个,“乡音版《牡丹亭》”的搜索结果为214000个,这与乡音版《临川四梦》的剧场效应、专业评价并不匹配。二是视频传播关注度偏低。乡音版《临川四梦》仅有图文或视频类新闻报道,或个人微博感言。较为完整的版本,一个是央视网《九州大戏台》2017年12月14日—15日上下集版本,另一个是2016年清华大学巡演时在腾讯视频发布的版本,在五年多时间里总播放量仅为8016次。三是精致有效的媒体宣传窗口缺失。在网络传播过程几乎没有关于乡音版《临川四梦》的主动宣传,基本上散落在汤显祖戏剧节暨国际戏剧交流月的新闻中,没有专门的戏曲传播网站或者传播专栏,未形成宣传推广合力。媒体信息传播更新相对滞后,在网络上能找到的信息几乎都是2016年至2018年的。四是新时代传播主体的缺乏。传统戏曲人才培养模式大多是“师傅带徒弟”或“团带班”模式,虽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戏曲传承人,但是受到新媒体传播技术更新、文创产品发展的影响,传统戏曲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受众的多元化需求,改变原有的师承人才培养模式刻不容缓。五是受众群体培养不够。目前仍使用直线式传播模式,缺乏对戏曲受众的主动分析和引导,停留在只管演好戏、不管谁来看的旧观念、旧思维当中。

三、乡音版《临川四梦》当代传播对策与建议

地方传统戏曲的当代传播存在的问题存在同质化现象,如何在新媒体视域下破解戏曲人才青黄不接、剧团规模萎缩、视觉传播手段冲擊、受众群体流失等问题,为地方戏曲传承与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是值得思考、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拓宽传承人的培养面,做好传播主体建设

“戏曲是角的艺术”,显然,戏曲要想在不同时代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在戏曲传承过程中,从传播的质量和效果层面来看,“角”作为戏曲传播的主体,承载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时代在发展,戏曲传承也在发生转变,但一部经典剧目和一个公认的“名角儿”是一体的,“名剧出名演,名演带名团”依然是剧团生命力的核心。

2016年,抚州市政府抓住纪念汤显祖、莎士比亚、塞万提斯逝世400周年的机遇,立足地方文化发展,提出“抚州,一个有梦有戏的地方”,唱响了汤显祖这出“大戏”。因此,对于乡音版《临川四梦》而言,既要抓住抚州市政府大力推动地方戏曲传承与城市文化发展的机遇,又要抓住《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带来的良好契机,更要善于利用现有条件倾力打造“名角儿”,以“名角儿”带动剧目、剧团发展,利用好地方政府的政策扶持,多举措创新戏曲人才的培养模式。

抚州市政府大力开展戏曲进校园“十个一”工程,与学校教育教学实践深度融合,真正实现戏曲进校园的普及化。让学生观赏有品质的戏剧演唱,中小学文艺汇演重新编排采茶戏的曲目,戏曲知识进入学校音乐课堂教学,剧团、戏曲传承人和戏曲名家与学校人才培养建立密切关系,从中挑选热爱地方戏曲、有创新意识、充满热情的好苗子进行定向培养,拓宽戏曲人才的培养面,扎实推进地方戏曲文化的传播主体建设。

(二)扩大戏曲传播的传受面,稳固戏曲传播市场

受众价值观念烙上了时代印记,如果戏曲传播沿用传统方式,传受群体发生转变,传播市场势必会大幅度缩减,戏曲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狭小。“谁拥有更多的受众,谁就能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谁也就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下去。”[2]因此,地方戏曲想要获得较好的传播市场,就必须适时转换戏曲传播思路,创新戏曲表现形式,清晰定位传受主体,吸引潜在的受众,坚持“两手都要抓”,既要稳固推进乡村市场、大型活动、喜庆节气等现场,又要进校园、社区、剧院、广场等城市区域。

民俗文化是地方戏曲存在并发展的土壤,地方戏曲需要通过当地民俗风情还原,重获受众的精神依托。《临川四梦》的“乡音”贴近地方风俗民情,因此在民俗文化中生根发芽是必要的,充分利用乡镇大型活动或喜庆节日,常态化组织慰问演出或“送戏下乡”,使农民在家欣赏经典片段,近距离感受名家绝活,绝美唱词同步跟唱。既能丰富农民的农耕生活,又可以提升戏曲传播的影响力。但是城市居民的文娱生活则不同,文化需求多元化、时间碎片化、受众个体需求差异化等。地方戏曲传播如何科学、合理地适应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是当下亟须解决的问题。乡音版《临川四梦》要想获得城市受众追捧,需要细化受众群体年龄层和兴趣爱好等因素,针对不同受众群体的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乡音版《临川四梦》传播进校园、社区、剧院、广场,传播渠道虽不同,但都要明确受众喜好,找准受众,迎合不同受众的口味,适当地对戏曲进行现代化的演绎,增加符合年轻人的审美元素。争取培养更多年轻人对戏曲的兴趣,为戏曲传播提供源源不断的储备力量。

(三)融合新媒体渠道,构建多元化传播视野

正如麦克卢汉所说,“一切传播媒介都在彻底地改造我们,它们在私人生活、政治、经济、美学、心理、道德、伦理和社会各方面的影响是如此普遍深入,以致我们的一切都与之接触,受其影响,为其改变”[3]。在新媒体时代,互联网、电视、电影等飞速发展,“现代媒体的力量越强大,传统地方戏曲自然生存的空间越狭小”[4],传统戏曲慢节奏、程式化的表演形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受众群体的需求。充分发挥声、光、影等的传播效用,构建多元化的传播视野,实现多屏互动网络,是乡音版《临川四梦》传播的可行路径。

想要实现戏曲传播多屏互动,建立不同层面的传播网络,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建设地方戏曲传播的网络平台。网站是传播、记录、演绎、传承与发展地方戏曲的良好载体,川剧、昆曲等都有相关的专业网站。比如川剧建有中国川剧网这个戏曲类专业官方网站,设置不同戏曲栏目,从专业的角度展示川剧的传承与发展。乡音版《临川四梦》主要唱腔源自广昌孟戏,广昌孟戏早在2006年就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截至目前,依然没有建立相关的网站,严重影响了广昌孟戏以及乡音版《临川四梦》的传播。或者地方表演院团、教育单位、戏曲研究机构、官方媒体平台设立专门的戏曲传播板块,由专业人士负责日常内容更新、戏曲专业知识解析等工作,构成地方戏曲传播的地方军,拓展、强化地方戏曲传播效应。

第二,创办地方戏曲传播的网络社区。社会化媒体提供了更广阔的传播渠道和更新颖的传播模式,应充分利用贴吧、网络视频、微博、微信、QQ群等新媒体交互平台,例如开辟“寻觅孟戏乡音社区”“我在牡丹亭等你社区”等网络社区,发挥网络社区的交互性特征,通过在社区平台发帖、回帖、跟帖等方式传播信息、互通有无、分享心得、加强交流,为拥有共同爱好的戏迷们提供畅聊虚拟平台。通过网络社区后台工作人员的引导和宣传,实时互动、在线答疑,开展丰富多彩的线上活动,充分利用广大戏迷的力量,努力组建一支民间戏曲传播主力军,为地方戏曲传播注入新鲜血液。

第三,融合虚拟与现实平台运营,联通线上线下,有计划地把线上的社区搬到线下成立剧社;策划线上戏曲知识类型比赛,线上同步宣传、推行、颁奖,提升比赛的影响力;联合线下旅行社开发戏曲旅游觀光线路;开通官方微信公众号,尝试开展网络营销;定期开展戏迷“驴友行”、志愿者活动等。依托现代新媒体传播渠道提升地方戏曲传播的影响力和戏曲受众的精准度,打破地方戏曲传播渠道闭塞、传播方式单一、传播效果甚微的困境。

(四)创新戏曲表现形式,整合戏曲传播资源

以前,由于传播媒介的局限性,受众更习惯于“听戏”。现在,视觉文化浪潮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受众对艺术产品的需求和兴趣不可避免地偏向感官刺激和娱乐消遣”[5],对较强的节奏感、多元视觉表现形式、趣味性情感叙事、时代气息元素等的需要快速增加,传统的戏曲传承模式很难与受众“求新”“求变”的心理需求契合,结合新媒体传播改变戏曲表现形式显得极为迫切和必要。

2014年,时任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对戏曲工作进行调研时强调,要贴近现代人的欣赏习惯和生活方式,适应“微时代”传播特点,大力推动戏曲艺术创新发展,使其展现新魅力、焕发新光彩[6]。以市场为主线运作地方戏曲文化传承,要想与时代不脱轨,需要创新戏曲表现形式,缩短与现代受众审美取向之间的距离。乡音版《临川四梦》的“微时代”传播,需要抚州市政府、演出剧团、戏曲名角儿、学校、戏曲学习者从不同的角度开发抖音、快手等自媒体账号,用短视频的形式记录作品排演台前幕后花絮、艺术家的教授片段、戏曲学习者的亲身体会、戏曲进校园里的有趣故事、戏曲爱好者的学唱片段;或者开发体验式APP,戏曲爱好者可以对APP里的名家唱腔或动作进行跟学跟唱,线上体验,娱乐身心;打造专业化新媒体运营团队,将新媒体传播手段与戏曲文化充分融合,借助网络社区,不断推陈出新。如歌手梦然在2019年发行的歌曲《少年》,很快就火遍大江南北。街头巷尾,人人都能哼唱“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街头巷尾循环播放,年轻人的手机APP或微视频里跟风学唱,《少年》版广场舞风靡一时,大考前学生们的激励神曲,微信朋友圈里的座右铭、手机屏保壁纸等,任何一种形式都不违和。戏曲传播同样也要循序渐进式创建有关联度的话题,用创新的表现形式提升地方戏曲文化传播的影响力。同时,应充分借鉴《西游记》影视改编、网络剧改编等模式,衍生、开发乡音版《临川四梦》以及相应故事的影视作品、网络剧作品,推动乡音版《临川四梦》以及地方戏曲的广泛传播。

四、结语

乡音版《临川四梦》当代传播的意义远超出戏曲演绎本身,传承与创新是一脉相承的。保护与传承地方戏曲,借助当代媒体之力,创新地方戏曲,整合戏曲传播资源,构建多元化传播渠道,具有跨时代的现实意义。当然,时代发展也推动着国民文化需求的多元化发展,一方面,要做好地方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工作,使其拥有强大的生命力,适应不同文化环境生长的需求;另一方面,要多层面推动地方戏曲文化与区域文化建设结合,激发戏曲艺术与区域文化产业相互作用,共同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于闻.纪念汤显祖逝世400周年:乡音版《临川四梦》在京隆重上演[EB/OL].央广网,http://news. cnr.cn/native/gd/20161017/t20161017_523202501. shtml,2016-10-17.

[2] 李彬.传播学引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3:161-162.

[3] 李仲才.文化艺术的多维思索[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22.

[4] 杨红莉.戏藏古今曲尽人情:地方戏曲文化研究[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8:212.

[5] 卢哲.当代戏曲受众的视觉转向[J].戏剧文学,2016(1):111-115.

[6] 璩静.刘奇葆在北京调研戏曲工作时强调:推动戏曲艺术活起来传下去[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09-27(04).

作者简介:李惠惠(1987—),女,安徽阜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传播学。

猜你喜欢
新媒体
融媒体时代提升电视新闻传播的舆论影响力
新形势下精品图书的内容策划与艺术设计创新
报纸副刊的传播意义与运营策略研究
真我与偶像:新媒体语境下的明星与粉丝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
政府危机公关中的新媒体传播机制透析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