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双柏县石羊厂铅锌银矿床特征及成因

2021-07-27 04:38尹红光
云南地质 2021年2期
关键词:石羊品位倾角

尹红光,蒋 政,高 扬,杨 芬

(云南省有色地质局三一三队,云南 玉溪 653100)

石羊厂铅锌银矿位于双柏县城南西礼社江(石羊江)两岸,是滇中地区重要的铅锌银矿床类型之一,目前控制规模银铅矿达中型,具有大型-超大型成矿前景。

1 矿区地质

矿区大地构造位置位于扬子准地台、滇中中台陷、楚雄凹陷的大姚-新平坳陷盆地南部,属楚雄盆地西部边缘隆起带,以红河深大断裂(F31)为界,西部属哀牢山蛇绿岩混杂带(Ⅶ-2-4-2),东部属较稳定的楚雄陆内盆地(Ⅴ-2-5)之大姚-新平坳陷盆地(Ⅴ-2-5-2)[3],盆地主要分布中生代地层。楚雄(前陆盆地)为Cu-Fe-Pb-Zn-Ag-Au-Pt-Pa-Ni-REE-蓝石棉-盐类-煤成矿带(Ⅳ22),在该成矿区带北西有小水井大型金矿床、阿别田铜矿床、洒巴苴-八角锌矿床、官朗山金矿床、金宝山大型铂钯矿床等,南东有大红山特大型铁铜矿床[4]。

1.1 矿区地层

区域内地层缺失古生界,仅出露三叠系上统(T3)、侏罗系下统(J1),三叠系上统直接超覆于大红山群(Pt1d)基底之上,具双基底构造。区域构造处于近南北向石羊江断层(F4)和戛洒江-马鹿塘断层(F5)夹持的近南北向狭长带中,主体为一复式背斜构造-中生代红色盆地(J-K)内的中央隆起带(T)。褶皱构造主要为北北西向大荒地褶皱(图1),由大团山复式背斜〈11〉(老石羊背斜)和瓦房塘向斜〈12〉组成。

矿区出露由新至老地层有

(1)侏罗系下统冯家河组(J1f):泥岩、砂质泥岩。

(2)三叠系上统白土田组(T3b):其岩相古地理环境为近滨湖相沉积为主,夹海相地层。可划分为三个岩性段,本矿区仅见第三段和第二段

白土田组第三段(T3b3):变质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板岩、变质岩屑长石砂岩;

白土田组第二段(T3b2):长石石英砂岩、变质石英砂岩。赋矿层为三叠系上统白土田组下段(T3b2)砂岩、粉砂岩。

1.2 矿区地质构造

矿区最大的褶皱构造有老石羊背斜和老石羊向斜,枢纽均向南扬起,向北倾没。

(1)老石羊背斜:背斜轴向335°,轴长3.2km,轴部位置即是老石羊断层(F4-1)所在位置;核部为白土田组第二段(T3b2),翼部为白土田组第三段(T3b3)、冯家河下段(J1f);西翼倾向240°,倾角30°~65°;东翼倾向30°,倾角20°~30°,与西翼形成斜歪倾伏背斜。

(2)老石羊向斜:位于老石羊背斜之东翼,向斜轴向与背斜轴平行,轴长比背斜略短,核部为冯家河组(J1f)、白土田组第三段(T3b3),翼部为白土田组第三段(T3b3)、第二段(T3b2),为对称向斜。老石羊背斜向南延伸称为新石羊背斜,为陡倾斜背斜,核部为V矿体群产出位置。

矿区地质断层构造可分为两期,早期为北北西向断层(F4、F4-1、F5等)多属逆断层,为控矿断层。晚期为北西向(F10、F12、 F6)多具平移性质,多为破矿构造。北东向断层(F11)。晚期断层切错早期断层。

(1)石羊江正断层(F4):长52 km,走向33°,倾向245°,倾角65°~85°,该断层分布在三叠纪-侏罗纪地层中,沿石羊江沿岸,构造角砾岩、断层泥和擦痕非常明显,碎裂带宽数十米,角砾尖棱,大小1mm~20mm,硅质胶结;其上盘断面较平整,下盘断面波状弯曲;于下段波状弯曲处有铜矿化,为成矿构造。

图1 石羊厂铅锌银矿地质图

(2)戛洒江-马鹿塘断层(F5):与石羊江断层大致平行,全长52km。断层线微呈波状作北北西-南南东向延伸,倾向西,倾角40°~55°,为压性逆断层。

(3)老石羊断层(F4-1):处于老石羊背斜的核部,长度大于8.3km,与石羊江断层(F4)大致平行,是矿区内最大的控矿和容矿断层,主矿体Ⅰ1即沿此断层产出。断层走向335°,倾向245°,倾角65°~85°,为张性正断层。

(4)F10断层:长1.5km,走向近东西,略向北倾,倾角较陡,85°~90°,为左旋平移正断层,是Ⅲ1矿体产出位置,为成矿构造(导矿和容矿),有可能为晚期派生断层。

2 矿床特征

矿床位于老石羊村-大象场一带,分为3个矿段,老石羊矿段矿化带长3000m,新石羊矿段矿化带长500m,大象场矿段矿化带长900m。圈定了Ⅰ、Ⅱ、Ⅲ(老石羊-小尖山)、Ⅳ(大象场)、Ⅴ(新石羊)五个矿体(群),共31个矿体(老石羊Ⅰ1、Ⅰ2、Ⅰ3、Ⅰ4、Ⅰ5、Ⅰ6、Ⅰ7、Ⅰ8、Ⅰ9、Ⅱ1、Ⅱ2、Ⅱ3、Ⅲ1,新石羊Ⅴ1、Ⅴ2、Ⅴ3、Ⅴ4、Ⅴ5、Ⅴ6、Ⅴ7、Ⅴ8、Ⅴ9,大象场Ⅳ1、Ⅳ2、Ⅳ3),其中老石羊Ⅰ1、Ⅱ1、Ⅳ为主矿体,Ⅲ1、Ⅴ为次要矿体,矿体产出于北西向或近东西向断裂、裂隙、层间构造破碎带中,含矿地层为三叠系上统白土田组第二段(T3b2),含岩性为砂岩、粉砂岩等。新增铅锌银矿石资源量323.88万吨,金属量银423742kg,铅195453吨,锌9360吨,Ag品位139.411g/t、Pb品位 5.96ω%、Zn品位 4.28ω%。银、铅规模为中型,锌为小型。

(1)Ⅰ1号矿体:为隐伏矿体,矿体呈似层状产于F4-1断层破碎带中,赋矿岩性为蚀变碎裂石英砂岩、构造角砾岩。北段分布标高1082m~765m,顶面埋深20m~110m,矿体长度433m,控制最大斜深310m。走向325°,倾向235°,倾角62°。厚度4.09m,Ag品位 213.66g/t、Pb品位 5.57ω%。810m标高A13线附近KD17局部共生锌,Zn品位3.38ω%。

在断层带旁侧次级裂隙构造带中平行产出7条透镜状小矿体(Ⅰ2~8)。矿体平面上呈北西向平行排列,剖面上呈“八”字形(图2)。南段分布标高1165m~879m,顶面埋深42m~183m,矿体长度1137m,控制最大延深245m。走向325°,倾向235°,倾角64°。矿体厚度4.31m,Ag品位213.91g/t、Pb品位 9.16ω%。900m标高A26~28线KD18局部共生锌,Zn品位1.36ω%~2.77ω%。厚度变化系数30.7%,属稳定型;品位变化系数74.0%,属均匀分布型。Ⅰ1为规模最大的矿体,占探获总矿石量的70.5%。

(2)Ⅱ1矿体:为隐伏矿体。顶面埋深38m~110m,分布标高998m~770m,长度386m,控制最大斜深230m。矿体呈似层状产于北西向层间构造破碎带中。总体走向320°,倾向50°,倾角58°。厚度2.02m,品位Ag 251.49g/t、Pb 7.15ω%。800m标高附近局部共生锌,品位Zn 1.55ω%。

(3)Ⅲ1矿体:为半隐伏状矿体。矿体顶面埋深10m~110m,分布标高668m~586m,长度180m,控制最大斜深70m。矿体呈透镜状产出于近东西向断裂—裂隙构造破碎带(F10)中。走向90°,倾向0°,倾角82°,局部向南反向陡倾。厚度1.28m,品位Ag 192.03g/t,Pb 4.87ω%。

(4)Ⅳ矿群:为半隐伏状矿体,由3个透镜状小矿体组成矿体沿F4-1断层呈“串珠状”展布。Ⅳ1矿体走向309°,倾向31°,倾角86°;矿体长67m,矿体长25m,矿体走向340°,倾向70°,倾角88°;圈定标高1162m~1068m,控制最大斜深59m;厚度0.80m,品位Ag 107.53g/t、Pb 2.26ω%。Ⅳ3矿体长50m,矿体走向340°,倾向250°,倾角88°;圈定标高1325m~1255m,斜深20m;厚度1.00m,品位Ag 222g/t、Pb 0.98ω%。

(5)Ⅴ矿群:为隐伏矿体,分布标高785m~617m,顶面埋深72m~190m,矿体产于新石羊背斜轴部两侧,由平面上呈北西走向、平行分布的12个小矿体组成(图2),小矿体间距5m~20m;剖面上陡倾斜“八”字形展布,最大控制延深105m。单个矿体长50m~200m,矿体总厚度56.94m,单矿体厚4.75m,品位Ag 163.98g/t 、Pb 6.68ω%。矿体倾角较陡66°~87°。矿体沿层间破碎带、裂隙产出,以Ⅴ1、Ⅴ5、Ⅴ6矿体规模稍大。Ⅴ1~5产于背斜轴部西侧,走向325°,倾向235°,倾角74°~87°,Ⅴ6~12产于背斜轴部东侧,走向330°,倾向60°,倾角66°~88°。

图2 老石羊A19、新石羊X2剖面图

3 矿石质量特征

矿石结构主要有粒状结构、胶态集合体结构、表生氧化矿物及氧化残余结构等。主要矿石构造有块状构造、脉状、网脉状构造、散点状构造。

混合矿原生金属矿物主要有方铅矿、银铅矿、辉银矿、闪锌矿等,次有黄铁矿、黄铜矿、自然银等。氧化金属矿物有褐铁矿、白铅矿、铅矾、纤锌矿、孔雀石等。脉石矿物有石英、长石、方解石、岩屑等。混合矿石具粒状、镶嵌状结构,细脉浸染状、脉状构造;氧化矿石具胶质、交代结构,土状、皮壳状、蜂窝状构造。

表1 石羊厂铅锌银矿伴生元素分析结果表*

通过基本分析、组合分析(表1)、光谱分析(表2),矿区主要有用的主元素为银、铅,锌含量很低,局部达工业品位,其他元素均未达到单独成矿或伴生元素的品位,有害组份砷、汞、镉等含量甚微,组合分析硫含量偏高(S 0.15%~1.97%)。主要成矿元素为银、铅,次要成矿元素为锌(局部共生),其它伴生组分含量低,未达综合评价要求。

表2 原矿光谱分析结果表(%)

4 矿石类型和品级

4.1 自然类型

原生金属硫化矿物主要有方铅矿、银铅矿、辉银矿、闪锌矿等,次有黄铁矿、黄铜矿、自然银等。氧化金属矿物有褐铁矿、白铅矿、铅矾、纤锌矿、孔雀石等。脉石矿物有石英、长石、方解石、岩屑等。原生矿石具粒状、镶嵌状结构,细脉浸染状、脉状构造;氧化矿石具胶质、交代结构,土状、皮壳状、蜂窝状构造。

铅物相分析矿石主要分布于氧化—半氧化带。浅表部为氧化矿,铅氧化率35.15%~96.59%、平均67.40%。浅深至深部为混合矿、局部见硫化矿,铅氧化率6.47%~27.33%、平均17.78%。氧化带深度50~200m。氧化矿占39.1%,混合矿占60.9%。本次圈定了氧化带与混合带,硫化矿暂并入混合带圈定。

银物相分析,银的氧化率5.77~31.82%,平均氧化率17.22%,以混合化矿为主。银的赋存状态有5种,其中硫化银占80.2%,金属银占2.0%,氯化银占1.1%,氧化银占0.16%,硫酸银占0.14%,难溶包裹银占16.4%。

4.2 工业类型及品级

工业类型属泥岩、碎屑岩类型银铅矿。

本矿区Pb、Ag可以达到单独圈定矿体,确定为共生矿,Zn仅有少部分样品达工业品位,量少且分布零星,不能连成片,Zn确定为局部共生矿。

5 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5.1 矿床成因

通过对成矿物质来源 、成矿环境和成矿作用的研究,来划分矿床的成因类型[5、6]。结合本区的矿床地质、构造及控矿特征等,分析如下:

(1)矿区处于楚雄盆地西部边缘的隆起带,岩相为内陆湖盆沉积相,岩石组合为陆源碎屑物及火山碎屑,岩性为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夹薄层凝灰岩,砂屑组分为石英、长石、岩屑、填隙物、碳酸盐(白云石)细脉等,具有典型的陆相沉积特征。矿物质来源为火山喷发含铅银矿元素的物质经长距离搬运、沉积而成,矿石得到初步富集。

(2)富矿体即有产于断层破碎带中的(Ⅰ1),也有产于地层层间破碎带的(Ⅱ1),矿体品位比围岩高,具有后期叠加改造加富现象。

(3)矿石矿物成分简单,以金属硫化物为主,如方铅矿、辉银矿、纤锌矿、黄铁矿、铜矿等,其成矿环境为还原环境。近矿围岩蚀变较弱,主要为硅化、黄铁矿化,具低温成矿特点。

(4)特征元素简单,主要矿产为Ag、Pb,次为Zn。

(5)矿床的成矿时代,与地层的成矿时代一致,有可能是燕山期,但又经历后期多期次的改造。

综上所述,矿床成因属受构造破碎带控制的中低温热液型铅锌银多金属矿,矿床工业类型为泥岩、碎屑岩容矿的银铅(锌)矿。

5.2 成矿模式

本区矿床特征总体为处于盆地(楚雄)边缘隆起带中的褶断构造,为一复式背斜+核部纵张断裂及次级向斜推覆+东侧逆冲推覆断裂(F5)+晚期叠加断层(F10)。其成矿模式可归纳为“石羊厂式”铅锌银矿(图3)。

图3 石羊厂铅锌银矿床模式图

5.3 矿化富规律

含矿物质经火山喷发、搬运、沉积,含矿元素得到初步富集,在特定部位(断层、破碎带、层间裂隙)沉淀、富集成矿,在断层由陡变缓处(凹兜)矿体变厚、变大。成矿后矿体稳定、连续性好,分支、复合少,夹石少,矿石品位富,矿体厚度大。浅表为氧化矿(铅钒、白铅矿、少量孔雀石),往下渐变为混合矿(铅钒、白铅矿、方铅矿、孔雀石、铜蓝)、硫化矿(方铅矿、黄铜矿)。氧化矿围绕原生矿体及附近分布,有的还保留原生矿的残余结晶。矿石也具有后期改造迹象。

5.4 找矿标志

根据矿区的矿体特征、矿石质量特征及控矿因素,归纳找矿标志为

(1)上三叠统白土田组第二段(T3b2)为主要的地层找矿标志,其次在侏罗系下统冯家河组(J1f)中(J1f)寻找浅色层。

(2)以肉眼可见的方铅矿、氧化铅矿体露头为直接的找矿标志,以矿石转块为间接的找矿标志。

(3)以断层构造为间接的找矿标志。

猜你喜欢
石羊品位倾角
钟情山花烂漫 品位幸福时光
地球轴倾角的改斜归正
激光倾角仪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中的应用
车轮外倾角和前束角匹配研究
辽宁凌源两处石羊石虎墓葬的年代及相关问题
金堆城钼矿床硫元素分布规律研究
提升城市品位 推进转型升级
悠悠“石羊”情
小学语文低年级段写话教学有效性探讨
石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