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池塘南美白对虾与鲻鱼生态混养技术研究

2021-07-27 08:14陆跃欢
水产科技情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虾池鱼虾白对虾

陆跃欢

(上海市奉贤区柘林镇农业服务中心,水产渔政站,上海 201424)

南美白对虾学名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vannamei),原产于美洲太平洋沿岸水域,是世界养殖产量最高的三大优良虾种之一。我国自1998年引进南美白对虾,于2001年开始批量养殖,因其具有出肉率高,生长迅速,环境适应性好,海、淡水都能养殖等特点,目前已成为我国主要水产养殖品种之一。2019年我国南美白对虾养殖产量181.56万t,其中,海水养殖产量114.44万t,占比63.03%;淡水养殖产量67.12万t,占比36.97%[1]。尽管我国的对虾养殖产业在养殖规模、养殖产量方面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和提高,但是,近年来的相关研究表明,在一些虾池分布密集区域,尤其是高位池或小棚养虾密集分布地区,养殖区周边环境呈现严重的富营养化,养殖对虾病害频发。随着国家对环境整治力度的加大,有关部门对水产养殖尾水治理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鱼虾混养是1种利用鱼、虾食物链的互补性,在对虾养殖池中适量搭配浮游植物食性或杂食性鱼类,如白鲢、斑点叉尾鱼回、鲻鱼等,使两者在虾池中形成良好生物链的养殖模式。鱼虾混养有利于减少池底沉积物的累积,加快池塘内有机物的分解速度,使得池塘水体中浮游植物种群丰富且演替稳定。奉贤区作为上海市南美白对虾养殖的主产区,其养殖面积占上海市对虾养殖面积的1/2左右。为促进奉贤对虾养殖产业的发展,2017—2018年,柘林镇农业服务中心水产渔政站承担了奉贤区科委下达的“淡水池塘南美白对虾与鲻鱼生态混养技术研究”项目,在淡水条件下开展了鲻鱼与南美白对虾生态混养的生产性试验和技术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1 材料和方法

1.1 池塘条件

鱼虾混养试验在奉贤区庄行镇潘南村进行。选择7口南美白对虾养殖池塘进行试验,其中1口为对照塘,其余6口为混养试验塘。试验池塘面积均为0.4 hm2(6亩),池底平坦,平均深度1.7 m,周围无污染源,养殖用水符合国家渔业水质标准。每口池塘配备安装气盘式纳米管微孔增氧设施和水车式增氧机2台。试验塘除了按分组设计混养鲻鱼外,各项操作与对照塘基本相同。

所有池塘在放苗前干塘,曝晒10 d后进行清池消毒。放苗前10 d进水80 cm,进水采用孔径250 μm(60目)的筛网过滤,以防敌害生物进入池内。进水次日按2 g/m3用量用强氯精进行消毒。3 d后,施用适量有机生物肥进行肥水,以促进池水中浮游生物的生长繁殖,使苗种下塘后有足够的饵料生物。池水的透明度控制在30 cm左右,水色呈黄褐色为宜。苗种放养前1 d,加高水位至1 m。

1.2 苗种来源及淡化驯养

1.2.1 鲻鱼引种及淡化驯养技术

鲻鱼苗种为海南省沿海捕获的野生苗,在海南当地经5 d的暂养,将盐度淡化至10,其间淘汰部分体质较弱、病残和损伤严重的个体。2017年1月10日,将10 000尾体长8~10 cm的苗种采用充气的塑料苗袋打包并空运至上海。苗种运至试验地后,放入池塘内挖好的330 m2苗池内进行淡化驯养。

鱼种淡化驯养:苗种入池时,池水盐度为8,水温在22~25 ℃,溶解氧大于5 mg/L,pH为7.8±0.4,氨氮小于0.4 mg/L,亚硝酸盐小于0.1 mg/L。淡化期间,池水温度变化幅度不超过2 ℃,保持连续充气到驯养结束。

苗种入池48 h后,逐步添加淡水进行淡化驯养,盐度下降幅度每天控制在1左右。淡化期间,投喂鱼浆或粒径为0.5 mm左右的微囊配合饲料,并根据苗种规格及实际摄食量作适当调整。当苗池盐度与外塘水基本一致时停止淡化。停止淡化后,用外塘水试苗,如24 h无鱼种死亡即可以出苗。

淡化结束,用放水集苗法收集苗种,放入外塘进行鱼种培育。

鲻鱼鱼种培育:鱼种下池培育前,对培育池塘进行清塘、晒塘,并用漂白粉按20 mg/L进行带水消毒。清塘后,在鱼种下池前1周左右,注水至150 cm,并向池中施放专用的有机肥料以培养饵料生物,保证鱼种下池后即有充足适口的饵料。

2017年2月1日至5月26日为鱼种培育期,培育期间池塘水温在4~26 ℃。当池塘水温高于10 ℃时开始投喂饲料,饲料包括米糠、麦麸、鱼用配合饲料等,每天早晨投喂1次,投饲量为鱼总体质量的1%~2%。鱼种培育期间,定时巡塘,每天早、中、晚各巡塘1次,查看水质以及塘鱼的活动和摄食情况等,发现问题应及时处理。

当鱼种体质量达到50~80 g后,采用拖网或放水方式进行捕捞,用于混养试验。

1.2.2 南美白对虾虾苗

虾苗为美国SIS公司亲虾繁育的1代南美白对虾虾苗,由文昌会文冯家湾海生水产养殖场生产。分别于2017年5月10日和2018年5月6日,按每公顷虾池90万尾的放养量引进体长0.5~0.6 cm的虾苗,经淡化后放养。

1.3 试验方法及养成管理

1.3.1 试验方法

2017年鱼虾混养试验的目的是探讨在虾苗放养密度相同的情况下,混养鲻鱼的适宜放养密度。2018年为验证性重复试验。

鲻鱼试验分组情况见表1~表2。

表1 2017年鲻鱼分组放养情况Tab.1 Stocking information of Mugil cephalus in 2017

表2 2018年鲻鱼分组放养情况Tab.2 Stocking information of Mugil cephalus in 2018

1.3.2 饲料投喂

对虾放苗后,前10 d不投料,主要是调控水质,保持水体中始终有充足的枝角类幼虫,每5 d施用1次适量的生物肥。当对虾体长为2.5~3.5 cm时,投喂1#对虾料,投饲量为虾体质量的7%~8%;当体长为3.5~7.5 cm时,投喂2#对虾料,投饲量为虾体质量的5%~7%;当对虾体长为7.5~12.0 cm时,投喂3#对虾料,投饲量为虾体质量的3%~5%。每池设2~4个1 m2的饲料台,每次投饲后1.5 h,检查饲料台内的残饲情况,以1.5 h正好摄食完为准调整投饲量。养殖前期和中期日投4次,养殖后期改为日投3次。坚持“四多四少”的投饲原则,即早晚多投,白天少投;塘周浅水区多投,深水区少投;生长正常时多投,水质恶化或虾蜕皮、发病期少投;天气晴好时多投,阴雨缺氧时少投。水温高于34 ℃或低于18 ℃时少投,暴雨、大风等恶劣天气时不投,雨后1 h再投。

1.3.3 日常管理

巡塘:勤巡塘观察池内虾、鱼的摄食、活动和池水变化等情况,及时捞出水中残饲、污物,防止水体污染;勤检查进排水设施,尤其在天气骤变和暴风雨来临之际,要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

水质管理:定期检测水质情况,视对虾规格和天气情况适时开启增氧机。定期施用微生物制剂,使池水保持充足的溶解氧,改善池底生物群落,保持池塘水体本身的良性循环。

病害防治:病害防治以主养品种南美白对虾为主,在饲料中添加适量复合维生素、多糖类来提高对虾的免疫力,达到防病的目的。

1.3.4 起捕

7月中旬,当对虾规格达到120~130尾/kg时,使用地笼网开始起捕,首次捕捞量为15 000 kg/hm2,以后每10 d捕捞1次,直至清塘。起捕后及时使用底质改良剂,以防池塘“翻底”。

10月下旬,当鲻鱼规格达到420~600 g/尾时,用手拖网的方式起捕。

2 结果

2.1 收获和效益统计

2017、2018年混养试验的收获情况和效益统计见表3~表4。

表3 2017年收获和效益统计Tab.3 Culture performance of the test in 2017

表4 2018年收获和效益统计Tab.4 Culture performance of the test in 2018

2.2 水质检测数据

试验过程中氨氮、亚硝酸盐的水质检测结果见图1~图2。

图1 氨氮检测结果Fig1. The result of ammonia nitrogen detection

图2 亚硝酸盐检测结果Fig2. The result of nitrite detection

3 讨论

3.1 鱼虾混养池与对虾单养池养殖产量和效益比较

混养鲻鱼放养规格为48~80 g/尾,放养密度为75~225尾/hm2,收获鲻鱼规格为420~520 g/尾。

对虾单产:2017年,对虾单养池(对照池)为6 090 kg/hm2,6口鱼虾混养池分别比对虾池高540~1 590 kg/hm2,平均单产提高1 012.5 kg/hm2;2018年对虾单养池为5 790 kg/hm2,6口鱼虾混养池分别比对虾单养池高795~1 515 kg/hm2,平均单产提高1 170 kg/hm2。

养殖收益:2017年6口鱼虾混养池收益分别比对虾单养池高50 100~64 500元/hm2,平均收益提高65 145元/hm2;2018年6口鱼虾混养池收益分别比对虾单养池高28 500~55 950元/hm2,平均收益提高40 365元/hm2。

在池塘水质方面,在养殖中后期,鱼虾混养池的氨氮、亚硝酸氮等水质指标明显低于对虾单养池,可见混养对于改善池塘水质具有很好的效果。

3.2 鱼虾混养池与对虾单养池生态效益比较

鲻鱼为杂食性鱼类,以摄食硅藻和有机碎屑为主,也摄食小鱼小虾和水生软体动物,在人工饲养条件下,也喜食动植物性颗粒饲料,如合成饲料、麦麸、花生饼、豆饼等,故食物来源较广,在虾池中可与南美白对虾形成良性互补,是较为理想的混养对象[2-4]。本养殖试验中,鱼虾混养池的鲻鱼产量虽然各试验池(2017年180~600 kg/hm2;2018年165~630 kg/hm2)不尽相同,但考虑到鲻鱼的摄食习性,以及根据任一营养级的生物所吸收的能量最多是上一营养级的10%的“林德曼定律”,意味着混养鱼类从每口对虾池塘中获取了660~2 520 kg包括藻类残渣、对虾粪便、残饲在内的各类有机物。本试验中,尽管鱼虾混养池的饲料系数略高于对虾单养池(2017、2018年鱼虾混养池的饲料系数分别为1.02~1.07、1.01~1.05,对虾单养池2017、2018年的饲料系数分别为1.00和1.02),表现为饲料系数随着鲻鱼放养量的增加有所提高,但从对虾养殖单产、养殖效益等经济指标以及氨氮、亚硝酸氮等水质指标和养殖期间对虾发病次数(鱼虾混养池养殖期间仅2018年试验期间鲻鱼放养量为75尾/hm2的养殖池有2次发病过程,而南美白对虾单养池2017、2018年试验期间的发病次数分别为12次和14次)等综合指标考虑,有理由相信,在南美白对虾养殖池中混养适量的植物食性或杂食性鱼类,对于改善虾池水质,减少对虾养殖病害发生,确保对虾养殖的稳定生产是有利的。

本试验虽然取得了比较理想的结果,但仍存在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笔者根据多年开展鱼虾混养的实践,针对鱼类的日摄食量与其个体大小成正比和对虾养殖周期较短的特点,认为在虾池内放养体质量500 g以上的大规格白鲢、斑点叉尾鱼回等浮游植物食性或杂食性鱼类,混养效果较好[1]。本次试验因条件所限,仅对体质量为50~80 g鲻鱼的放养密度进行了相关的探讨。

4 结论

综合分析试验结果可以发现,鱼虾混养方式的目的与南方沿海高位池养虾方式相同,都是为了去除对虾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各类废弃有机物,为池内养殖对虾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但最终效果却有较大差异:高位池是将排污口设置在池中央,通过水车式增氧机推动池水,将废弃有机物汇集于池底中央,养殖期间通过排污口不断排出池外,其结果是在收获高产对虾的同时对周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危害;鱼虾混养方式则是较好地利用了不同养殖生物间摄食习性的差异,将池内的废弃有机物通过生物转化,实现了在减少(清除)废弃有机物的同时维持虾池生态环境稳定的目的,也符合政府有关部门对水产养殖尾水治理的要求。

猜你喜欢
虾池鱼虾白对虾
常见水草在鱼虾蟹养殖中的作用小结
高密度养殖南美白对虾或者更容易成功
2亩虾池,一年赚80万!造造成功,这个养虾人震惊了业界
小河抓鱼虾
南美白对虾大棚高效养殖技术
健康饮食,从鱼虾蟹“称霸”团圆饭餐桌开始!
南美白对虾淡化及养殖技术试验的思考
墨西哥湾鱼虾死亡案
南美白对虾2016年春季生产形势
土池封闭式养虾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