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落成诗

2021-07-27 00:59李素芬乙常青
课外语文·中 2021年6期
关键词:游丝愁绪芭蕉

李素芬 乙常青

在诗词中,雨是有性格的,它们或大或小,或密或疏,时而细腻,时而柔美,雨落成诗,动人心弦。

冯延的“清明雨”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鹊踏枝·清明》)

放眼望去尽是落絮纷纷,正当杏花盛开、娇艳无比之际,却下起清明雨。游丝、落絮、红杏花,这些景物的描写,暗示春之将逝。 “满眼”一词已经凸现了人的出现,是从闺中人的视线和心情来看景了。“游丝”和“落絮”都是经典的春愁缭乱、幽思绵绵的意象,“满”和“兼”字更说明了一种无聊、无奈的心情。这时突然降下的一阵清明雨,打得院中杏花零落。词句抒发了伤春之情。

杜牧的“千家雨”

——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诗句展现了时间上并不连续却又每每使人难忘的景象:一是深秋时节的密雨,像给上千户人家挂上了层层的雨帘;一是落日时分,夕阳掩映着的楼台,在晚风中送出悠扬的笛声。两种景象:一阴一晴;一朦胧,一明丽。在现实中是难以同时出现的。但当诗人面对着开元寺水阁下这片天地时,这种虽非同时,却是属于同一地方获得的印象,汇集复合起来了,从而融合成一个对宣城、对宛溪的综合而长久性的印象。

志南的“杏花雨”

——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绝句》)

细雨沾湿衣服,是那杏花开时常下的杏花雨;吹人脸面而不觉寒冷的,是那杨柳树中吹来的杨柳风。“杏花雨”是指清明时节杏花盛开,细雨润泽的景象。“欲湿”是似湿未湿,湿而不沾、沾而不淋的若即若离的状态。这正是杏花雨带给人轻梦一般的惬意和融洽。更兼那使柳丝依依,轻柔和煦,吹在脸上凉美而不寒冷的春风,真正构成了一个如诗如梦的境界。人置其中,看如烟杏花,如线杨柳,如丝和风,也正如蝉翼纱幕之后,欣赏明眸流睇之美,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一种特殊情感。

司马槱的“黄梅雨”

—— “燕子衔将春色去,纱窗几阵黄梅雨。”(《黄金缕·妾本钱塘江上住》)

燕子衔着沾满落花的香泥筑巢,仿佛也把美好的春光都衔去了。“衔”字语意双关,有很强的表现力。燕子归来,行人未返,又正是恼人的黄梅时节,不时听到几阵敲窗的雨声,楼中人孤独的情怀可想而知了。黄梅雨,是江南暮春的景物,蒙蒙一片,日夜飘洒,恰与在纱窗下凝思的歌女凄苦的内心世界相衬。

欧阳修的“芭蕉雨”

——“深院锁黄昏,阵阵芭蕉雨。”(《生查子·含羞整翠鬟》)

写男子深院独处,黄昏时刻,谛听着窗外的雨声。阵阵急雨,敲打芭蕉,这是男子在回忆中产生的错觉,也是他烦躁心情的写照,同时又表现了孤栖时刻幽寂凄清的况味。雨声即为筝声,这样的筝声,最易触动愁绪。词句表现了孤单寂寞的悲哀。以乐景反衬哀情,故哀情更为动人。以雨打芭蕉喻筝中的哀音,增强了形象性和感染力。

蒋捷的“丝丝雨”

——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蒙处。”(《虞美人·梳楼》)

杨柳丝丝,细雨绵绵,柳丝轻拂。烟雨笼罩的远处,一派迷蒙缥缈的景象。词句如一幅精心细琢的工笔画。以“杨柳”“细雨”绘出江南春雨图。“絲丝”逼真地再现了柳枝的柔姿,描画了春雨连绵不断的形象。也喻指丝丝愁绪。重复出现了“丝丝”这一叠词,产生了特定的渲染效果,加强了词的丰富的内涵。读来朗朗上口,增强了词的艺术美感。

吴大有的“梨花雨”

—— “漠漠萧萧,香冻梨花雨。”(《点绛唇·送李琴泉》)

写出作者与友人分别时的无限愁思。“香冻”和“梨花雨”,可见此时正是春天。潇潇暮雨洒江天,天解人意,好像为离别而洒泪,云霭弥漫,春寒料峭,此时此地,此景此情,怎能不使人添愁绪呢?词句情景交融,将离别的忧伤刻画成了一幅隽永的景致,极富感染力。

猜你喜欢
游丝愁绪芭蕉
何家英人物画的愁绪之美
雨打芭蕉
风起了
游丝材料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机械手表摆轮游丝的设计计算
一阙诗词 万里愁绪
我的同学力气小若游丝
等闲托谁题芭蕉
给愁绪取个好名字
把相思卷在芭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