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皮肤科来华留学研究生培养的心得体会及建议

2021-07-28 02:47黄长征安湘杰涂亚庭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21年3期
关键词:皮肤科皮肤病留学生

黄长征,安湘杰,洪 涛,涂亚庭,陶 娟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中国“一带一路”政策的推进,中国高等教育走向国际化日益突显,来华留学生人数逐渐增多,中国已经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生目的国。据统计,2006—2016年,全球来华留学生人数年均增长11.04%,从2006年的16.27万增长到2016年的44.28万人[1-3]。“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超过28万人,年增长率为17.98%,临床医学专业来华留学生占30.17%[2-4],他们在中国接受临床医学本科生(bachelor of medicine and bachelor of surgery,MBBS)教育毕业后回到其来源地国家从事医疗事业,受到了来源国国家的欢迎。一部分MBBS学生继续在中国接受硕士和(或)博士教育。在临床医学中,皮肤性病学专业也是留学生的热门选择专业之一。迄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协和医院皮肤科培养留学研究生共39名,部分学生表现优异,其中2名获得华中科技大学优秀留学生奖,1名获得中国教育部优秀留学生奖。33名已经回国,并取得了皮肤科从业资格,有的开设了自己的皮肤病和(或)皮肤美容专科门诊,有的承担大学附属医院的皮肤科助教,受到了来源国教育界和皮肤科学界的肯定。现将培养这些皮肤科留学研究生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并提出部分建议供大家参考,以期提高外籍皮肤科留学生的培养质量。

1 我科留学研究生的基本特征

我科从2004年开始招收第1名外籍皮肤性病学专业研究生,迄今共培养研究生共39名,包括硕士生30名,博士生9名,大多数为专业型。主要是中东和东南亚及非洲来源生,其总体英文水平比较高,有良好的英文语言基础,听、说、读、写能力相对较强,但大多数学生的英语发音带有浓重的地方口音[5,6]。大部分不懂中文或中文基础比较差。大多数信仰穆斯林。个人生活和语言习惯、个人行为、性格及文化背景、医学培养背景都具有显著的差异性。皮肤科的基础知识总体上较弱。

2 制定计划和确定培养目标及措施

入学后,要按照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的要求完成其规定的培养科目计划,所学的课程见表1。导师和学生可以根据专业侧重点的不同选择相应的选修课。在皮肤科的培养过程中,笔者体会,学生完成规定科目对其实验基础知识和技术理论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此外,了解学生的未来需求及人生规划也非常重要,多数学生均希望通过皮肤性病学硕士和(或)博士的培养,获得相应的学位,回国后从事皮肤性病学专业,开设皮肤和(或)皮肤美容专科门诊。针对学生的上述特点结合我科实际,笔者采取了如下措施。

表1 硕士及博士研究生主要课程

2.1 教材的选择及突出皮肤科形态学教学

由于大多数学生的皮肤性病学知识基础较薄弱,力求在刚开始即使用正规专业教材、重视专业术语和专业知识的培养。推荐其阅读和使用《Fitzpatrick临床皮肤病学彩色图谱》(英文版)、《Andrews皮肤病—临床皮肤病学》(英文版),特别是前者文字精炼,图文并茂,涵盖了皮肤性病学中主要疾病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并且与国际接轨,初学者学习起来相对容易。有一定基础后或已经获得硕士学位者推荐使用《Fitzpatrick皮肤病学》、《Rook皮肤病学》、《McKee皮肤组织病理学与临床的联系》(均为英文版);对有一定中文基础的学生,推荐其阅读和使用我科主编的《英汉皮肤性病学》[7,8]。

由于皮肤性病学病种繁多,多达3 000余种,因此需要对疾病的难易程度进行分层。对硕士研究生力求其掌握300余种常见多发病,对博士研究生阶段力求达到400种以上。这些种类从《Fitzpatrick临床皮肤病学彩色图谱》及《Fitzpatrick皮肤病学》分类目录中选出,列出应掌握的病种和了解的病种,要求其掌握规范化术语及英文发音。皮肤性病的形态学在皮肤病的诊断中非常重要,对刚入门的学生要求反复阅读皮肤性病学图谱至少2部,使形态学在头脑中形成形象记忆。

2.2 强化门诊实际教学和聚类学习及临床病理联系

临床病例是学习的无尽资源,每个病例又有其不同特点,因此,要求留学生跟随导师一起看门诊,在门诊接触患者中进行临床和图谱的对比学习,并尽可能在临床教学中采用中英文讲解。临床诊断教学中应注意:①皮肤病的原发损害的识别,原发皮损是识别不同皮肤病特点的重要基础;②发病部位,不同的皮肤病具有不同的好发部位;③皮损的外形特征,如疣状、脐窝状、乳头状等;④皮损的排列特征,如线状、环状、靶形等;⑤皮损的颜色,如黄色常提示睑黄瘤、幼年黄色肉芽肿等;⑥皮肤病与内脏疾病的联系和分析;⑦对皮肤科的重症患者进行临床病例讨论。通过书本知识到临床实践,循环交替,反复对比,提高对皮肤病的认识。

聚类学习主要是通过皮损发病部位、皮损的颜色、形态、排列特征等进行分类记忆。如可以采用英文首字母学习法,唇炎的种类笔者将其总结为A,A,C;D, E,E;F,G,G;L,P分别代表光线性、口角、接触性、药物诱导的、湿疹样、剥脱性、人工性、腺性、肉芽肿性、舔唇、浆细胞性唇炎的首字母,这样容易对11种不同类型的唇炎形成深刻的记忆。同样,对某种颜色、某种形态和某种排列的疾病也尽量采用聚类等方法去学习,不但加强了记忆,也减少了学习的枯燥性而增加了趣味性,培养了学习方法和技巧。

注重临床病理联系(clinicopathological correlation,CPC),CPC学习对培养学生的临床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国外的医学教学中大多采用了基于问题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教学及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方法[9]。国内学者在MBBS医学留学生中也采用了PBL教学[5]、多元立体化教学等,结果显示92%的留学生认为多元立体化教学模式使医学理论知识形象化,易于理解学习过程中的难点[10]。皮肤科CPC可以启发学生的临床思维,锻炼其临床与组织病理相结合的分析能力,提高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正确性。

2.3 加强对新技术、新治疗方法的学习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鼓励其进行皮肤科真菌学检查、皮肤影像、皮肤活检、皮肤微剥脱、皮肤激光等皮肤科临床常见操作及新技术新业务的学习和实践,为其未来职业规划打下一定基础。

2.4 强化主动学习和培养写作精神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应督促其自觉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主动学习,提出自己的学习计划和学习重点,多读文献,分享学习文献的心得。鼓励其与科室内不同皮肤科专业的学生及老师合作。

2.5 鼓励学习汉语

加强汉语学习,多与患者交流,尽早融入中国文化和科室文化。华中科技大学从2019年开始只招收通过了中国国家汉语水平考试的留学生,从2017年开始入学的专业型医学硕士研究生的论文撰写及答辩必需是中文。

3 个性化培养

由于各个学生的背景具有明显差异,其医学基础不同,个人需求不同,需要对其进行有差异性的培养,设置不同的培养计划[11]。

有的学生对皮肤激光和美容比较感兴趣,则重点加强其临床操作能力的培养。

皮肤组织病理在MBBS中几乎很少有学校进行开展。陈明等[12]在留学生皮肤组织病理学的教学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其研究显示精选授课老师和教材内容、形象生动的多媒体教学、注重互动、分组学习、课堂内外相结合等措施,提升了留学生皮肤组织病理的教学。笔者的皮肤组织病理实践CPC教学也显示,具有病理知识的留学生其临床诊断水平和对皮肤病的认识以及对CPC的理解和自己制作CPC的水平均有显著的提高。

有的学生写作和临床研究能力强,则鼓励其进行相应的临床研究,积极撰写SCI论文。建议先从少见和罕见的病例报道写,写作起来相对容易,被刊登的可能性相对较高;其次结合临床问题热点、难点和皮肤科诊治手段进展开展临床研究,进行写作。论文被接收后会提高留学生投稿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如其中1名硕士研究生在3年期间发表了6篇SCI收录论文。另1名硕博连读的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发表了论著3篇,其中发表在JAAD 1篇。

有的中文能力较强,对中国有很深的感情,崇尚中国文化,其中1名希望毕业后能在中国工作,笔者鼓励其参加中国皮肤科执业医师考试,采取了以下措施:①树立自信心;②制定好复习计划;③完成基础科目的复习以及强化重要知识点的学习;④对皮肤组织病理要求掌握的病种进行多头显微镜下重点辅导;⑤多做模拟试题;⑥辅以视频讲课学习;⑦与参加执业医师考试的中国学生交流。结果该学生一次性通过了中国皮肤科执业医师考试,是湖北省第1个通过了中国皮肤科执业医师考试的留学生,于2020年毕业并成功被国内某三甲医院皮肤科聘用,实现了其在中国从事皮肤科临床工作的梦想。

4 教学相长

由于多数留学生不懂中文,英文带有浓重地方口音,这与在MBBS教学中遇到的情况类似,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挑战[4-6,10]。然而中英文交流能够促进师生各自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及专业英语水平的进步;通过指导留学生英文论文写作,也提高了带教老师的英文阅读和写作能力。

早期中国的皮肤科留学生教学没有统一的英文或英汉教材,部分教师在全英文教学中存在一定的困难,笔者所在科室于2010年和2017年先后主编出版了《英汉皮肤性病学》第1、2版,对中国皮肤科的留学生教学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几位英文较好的学生对全书在出版前进行通读并提出修改意见,直到留学生能完全理解和语法规范为止,提高了英文能力和教材质量。由于有前期英文教材编写基础,我科受邀参加了由刘全忠教授主编的英文改编版教材《Dermatovenereology,皮肤性病学》,笔者承担了由郑敏、陈翔教授主编的由《Fitzpatrick皮肤病学》第8版改编书籍的副主编。这均提高了笔者的英文写作和表达能力,也扩大了科室在皮肤性病学英文教学和双语教学方面的影响。

5 与留学生管理人员交流和合作,关心其心理健康,共同促进留学生的中西文化交融

留学生来到中国有一个跨文化适应过程,即经历所谓的马拉阿德尔曼的文化适应的5个阶段:蜜月阶段、文化休克阶段、初步适应阶段、孤独阶段和融合阶段[2]。有研究提示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类型以分离型适应为主(58.3%)、其次为边缘化型(27.0%),而融入型(12.3%)和同化型(2.5%)仅占少数和极少数[13]。在华留学生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均高于中国大学生常模[2]。

留学生首先接触的是留学生办公室的管理人员,他们对其背景、基础知识水平、个人意向等方面的了解比较全面。因此,在留学生进入科室前就与留学生管理人员交流,及早了解留学生的基本情况,留学期间发生的变化,也及时与他们沟通和反馈,从而更好的管理留学生。

中西文化背景差异较大,我科留学生信仰穆斯林的比较多,每年有斋月,因此,需要尊重其风俗习惯。组成留学生与中国学生互帮小组,彼此间相互学习和介绍中西文化。鼓励其多与科室医护人员进行交流和接触,多参加科室集体活动,加深彼此的感情,使他们能尽快融入到科室的“团结奋进,厚德创新”的精神文化中来,成为皮肤科人中的一员,而他们毕业后也能成为中国悠久文化和历史的传播者。同时,在华留学生对中国教育的体验和心理感受,也将直接影响其对中国教育的评价,而他们回国后的宣传,则直接影响中国高等教育的口碑[13]。

6 建议

①把好入口关、加强留学生的管理,通过对MBBS留学生入学门槛以及要求来华读博的留学生的把控,提高学生生源质量。门槛过低[2]也是增加教学强度和难度的因素之一。加强留学生的管理,提高留学生带教老师的水平,改进教学措施,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生的满意度[13]。②设立皮肤科留学研究生培养专委会,制定相应的培养措施和方案,参考中国皮肤科医师学会皮肤组织病理和皮肤外科的经验,规范培养基地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③建立考核制度,对皮肤科留学研究生进行定期考核。④建立回访制度,对回国后的皮肤科留学研究生的就业及认可度进行定期回访和评估。

以上仅仅是一点经验及不成熟的思考,期待中国皮肤科建立完善、高效、优质的留学生教育培养模式,提高中国皮肤科留学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和中国国际教育的声誉。

猜你喜欢
皮肤科皮肤病留学生
皮肤科专业基地骨干师资对皮肤科专科体格检查的认知调查
皮肤科药房开展药学服务效果观察
缘何“问道扶桑”?——留学生如是说
基于gitee的皮肤科教学方法研究
运用中药对药治疗皮肤病瘙痒症状浅析
心情不好会导致患皮肤病吗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你想不到的“椎”魁祸首:皮肤病可能与脊椎有关
“留学生凌虐同学案”给谁提了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