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主观题三步解题方略与备考建议

2021-07-28 18:34张安庆王霄霏
求学·理科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诏书主观题答题

张安庆 王霄霏

在新高考形势下,高考历史考的是历史学科能力而不是“历史书”。因此,了解命题规律,研究答题技巧至关重要。对于历史主观题,考生怎样答题才能提高分数呢?笔者认为,要做到三点:审题要讲究策略,思维要注意角度,答案要找准关键。接下来,笔者从2018-2020年高考真题典型试题着手,探讨高考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

第一步:研读材料

【例题】(2020年全国I卷·47题·节选)【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苏绰(498-546),武功(今陕西扶风)人。他“博览群书,尤善算术”,深受西魏执政者宇文泰信任,委以政事。西魏立国之初,疆域狭小,民族关系复杂,经济文化落后。为强国富民,苏绰建议减官员、置屯田,并创“朱出墨入,及计帐、户籍之法”,为后世财政、会计领域长期沿用。他又制定“六条诏书”,包括先治心、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狱讼、均赋役等内容,宇文泰“甚重之,常置诸座右。又令百司习诵之。其牧守令长,非通六条及计帐者,不得居官”。通过“六条诏书”等改革,西魏成功凝聚起民心,由弱变强,为后来北周统一北方乃至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苏绰“性俭素,不治产业……常以天下为己任,博求贤俊,共弘治道,凡所荐达,皆至大官”。在“积思劳倦”十余年后,苏绰因病去世,宇文泰“痛惜之,哀动左右”。

——据《周书》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六条诏书”的历史意义。(7分)

【解析】

根据材料“他又制定‘六条诏书”“‘……又令百司习诵之。其牧守令长,非通六条及计帐者,不得居官”,可得出“六条诏书”为官员建立了行为规范或有利于治理官员贪污腐败;根据材料“尽地利”可见“六条诏书”注重发展农业生产,促进了经济发展;根据材料“西魏成功凝聚起民心,由弱变强,为后来北周统一北方乃至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可得出“六条诏书”推动了国家统一,或推动西魏由弱变强;根据材料“先治心、敦教化”“西魏成功凝聚起民心”,结合西魏属于少数民族政权的知识,从民族发展的角度分析,可得出“六条诏书”凝聚起民心,促进了民族融合。

【答案】“六条诏书”为官员建立了行为规范;促进了经济发展;推动了国家统一;凝聚起民心,促进了民族融合。

【名师点拨】

“根据(结合)材料”题最能检验考生是否掌握阅读材料(史料)的基本方法。知道怎么读材料,如何提取有效信息,如何将材料中的词语转化为学科语言答题,是解答历史主观题的关键能力。在复习备考时,可以适当进行一些偏重材料阅读的专项练习,将该方法真正消化吸收,活学活用。

第二步:深挖教材

“万变不离其宗”,透过试题问题,会发现试题考查的内容和教材有着紧密的联系。在解读和获取材料信息的基础上,考生要按照所掌握的审题技巧,将材料涉及的时空线索与教材所对应的内容连接起来,思考答案与教材哪一单元、哪一课的知识点相关,避免答题偏离方向。

【例题】(2019年全国I卷·41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20世紀80年代以来,我国钢产量迅速增长,1983年达到4002万吨,1986年达到5 205万吨,至2002年达到18 224.89万吨,钢产量已连续7年保持世界第一。2002年全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2001年增长39.30%,2002年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比2001年增长33.82%。钢材品种结构继续改善,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特殊品种和高附加值品种大幅增加。

——摘编自《中国统计年鉴》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四个国家钢产量的总体发展趋势及基本原因。(15分)

【解析】四国的钢产量发展趋势可从表格中四国钢产量纵向数据对比得出,要注意美国1965年之后出现的下降趋势;发展原因可结合各国的经济政策和20世纪70年代的世界经济形势分析。

【答案】

趋势:

美国:产量长期稳步增长,到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出现下降现象;

日本: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产量增长迅猛,70年代放缓;

苏联:稳步增长,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放缓;

中国:快速增长。

原因:

美国:国家采取大力干预经济政策促进经济发展,受“滞胀”影响;

日本:采取引进技术等方式促进经济高速发展,20世纪70年代在经济“滞胀”的;中击下,经济发展减速;

苏联: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后经济发展逐渐停滞;

中国:重视发展重工业。

【名师点拨】

本题通过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以“钢产量”为切口,展现我国经济建设的伟大成就。贯通中外,时间跨度大,知识覆盖面广,能力要求高,考查了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等学科素养,凸显考试与素质教育要求的内在联系,要求考生在备考时深挖教材,同时注意培养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

第三步:学会转换

我们可以用“非此即彼”这四个字来解释这个方法。因为新高考命题不再强调严格依据教材答题,所以试卷上难免会出现考生知识的盲区和不熟悉的考查方式。但是,历史知识是相通的,考生要掌握知识间的相互推导方式,即知识转换方式,将课本上学到的具体性知识转换为一般性知识,在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正确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因此,在复习阶段,考生应该注重总结历史的阶段性特征。

【例题】(2018年全国II卷·42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从英国预购炼铁机炉,有人提醒先要确定煤、铁质地才能配置合适的机炉,张之洞认为不必“先觅煤、铁而后购机炉”。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购得大冶铁矿,开始筹建汉阳铁厂,由于找不到合适的煤,耗费六年时间和巨资,仍未能炼出合格的钢铁。盛宣怀接手后,招商股银200万两,并开办萍乡煤矿,但由于原来定购的机炉不适用,依然未能炼出好钢,只得贷款改装设备,才获得成功。通过克服种种困难,汉阳铁厂成为中国第一家大型的近代化钢铁企业,1949年后收归国有。

——摘编自陈真等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等

材料提供了一个中国近代企业发展的案例,蕴含了现代化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12分)

【解析】

本题考查的范围是洋务运动,考查考生获取材料有效信息,从信息中发现历史问题,提出观点并进行论证的能力。从问题上看,一是启示,从成功的角度提出观点就是经验,反之,就是教训,所以“启示”是关于经验或教训的观点;二是说明,即对前述观点进行论证与解释,说明必须要史料结合,言之有理。

【答案】

启示:现代化建设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

说明:中国现代化的早期探索充满了艰辛与曲折。19世纪60年代,面对落后的现状,洋务派提出“自强”的口号,创办军事企业,但在创办过程中面临设备落后、人才缺乏、原材料短缺等问题。通过不断探索,洋务派创办民用工业和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突破顽固势力的阻挠,建立起一批近代化的工业企业。

【名师点拨】

此题属于小论文题,纵观2011年以来的开放性小论文试题,有观点评述类,有教材目录修改类,有地图信息提取类,有公式探讨类,有小说细节提取类,有启示说明类等,不管是解答哪一类题型,我们都要掌握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等各个时期的阶段特征,依据所给材料进行灵活转换,发现历史问题,独立提出观点,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多角度进行论证。

历年高考历史主观题重主干,重综合,重阶段特征;重运用,重概念的拓展和知识的延伸;重人文性、生活性、时代性、多元性评价;同时重视必修和选修的无缝衔接。考生在“三步走”的过程中,要注意掌握解题技巧:第一,明确问题:读材料时处处想着问题,目标明确;第二,划分层次:对材料进行层次划分,一般以句号、分号、省略号为依据,尤其要注意省略号两侧的语句;第三,抓关键词:去掉干扰性的无效文字,主抓关键词等。但最重要的,还是平时多阅读史料并进行练习,提高历史学科素养。

猜你喜欢
诏书主观题答题
极坐标方程主观题考点分析
魏晋南北朝太后命令文书考论
南齐诏书的类型及其特点
韩雍换信救人
改一字救千人
例析诗歌鉴赏主观题解答五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