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视角下大学生慈善意识的培育分析

2021-07-28 23:35田艳媚
速读·中旬 2021年3期
关键词:培育大学生

◆摘  要:现代的大学生是优秀青年,承载着我国几代人的希望,更是国家未来的主人。慈善自古以来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现在的大学生却普遍出现慈善意识淡薄、慈善动机过于功利化等问题。本文研究现代化视角下大学生慈善意识的培育分析。

◆关键词:现代化视角;大学生;慈善意识;培育

慈善一直一来都是爱心、公益以及社会责任的代名词。在这个崭新的时代,大学生已经逐步成为了现在各种慈善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群体。但是在实际的生活当中,却很少有大学生能够真正地坚持参与相关的慈善活动,大部分的学生都是抱着“事不关己”的无视态度。在这样的现实情况面前,需要对大学生的慈善意识进行一定程度的培育。

1慈善意识的现实内涵与意义

慈善在现当代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仍需要现代化视角的慈善意识作为一定的指导,要将现代化视角下的慈善意识“平等、互助、博爱、共享”的理念作为社会的思想意识基础,进而推动现代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慈善目前已经成为了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会出现的公共服务范畴。慈善并不会带有任何的功利色彩,慈善实质上是社会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對于社会母体的反哺与回报,任何一丁点私心与功利的存在都会给慈善的实际精神带来非常大的负面影响。慈善意识实际上是人类在漫长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于慈善的具体意识、判断、了解以及一定程度的感知能力,再有就是在进行慈善过程中所获得的参与感与愉悦感。慈善意识在一定程度上非常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是目前对于未来社会人才素质的一个基本要求,加强当代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当代时代的呼声,更是现代社会实现和谐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针对当代大学生的慈善意识的培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必然要求。当代的中国大学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当代大学生乐于奉献社会,也是当前良好社会风尚的切实倡导者与引领者,当代大学生拥有的是和谐的社会环境与事关自身发展的广阔舞台。通过加强针对大学生的慈善意识的培养,可以将当代大学生塑造成为个性可以得到自由发展并且具备了较强责任心的现当代的合格的大学生。引导当代的大学生从“学校人”成长为了“社会人”,并且能够在目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肩负起较为重要的责任。

2当代大学生的慈善意识的发展现状

大学生的慈善意识以及针对慈善的认知能力是影响大学生实际慈善行为的根本源泉与动机。如今的大学生群体中的很大一部分人在面对慈善事业以及慈善活动时往往是以一种较为积极且正确的态度。但是,在这其中也存在着不少不容易被忽视与解决的问题与一定数量的消极因素。这些消极因素的存在不仅仅对大学生这个群体的慈善意识的提高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阻碍,与此同时,这些消极因素也在大学生的实际学习与生活中引发了较为严重的思想意识混论,甚至严重动摇了部分大学生针对社会慈善事业以及慈善活动的正确认识与得当理解。这些消极因素主要是以下四个方面。

2.1当代大学生的慈善意识往往带有较强的功利性

社会中的绝大部分群体开展一定的慈善活动都是为了服务社会,但是也会存在少部分群体带有较强功利性的现象。比如,部分大学生在对慈善行为进行一定的评价时往往只将捐赠的数量作为一定的评价标准,却忽视了慈善活动本身的意义与作用。“较强功利性”这种消极因素会在很大程度上诱使大学生的慈善意识变得越来越淡薄,越来越被弱化。这对于当代大学生正确慈善意识观念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相当大的阻碍作用。

2.2部分大学生严重缺乏慈善意识

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严重缺乏慈善意识,对于各种慈善活动都没有较大的兴趣与积极性。这部分大学生在参加相关的慈善活动时往往并没有带有较强的目的性,而是随大流,严重缺乏一定的主观意识,进而参加慈善活动的后续性就相应较低。对于慈善活动只进行了表面情感的付出,并没有发自内心的热情。虽然多数大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慈善活动,但仍然有部分大学生只是做了一定的表面工作,并且抱着走形式、装样子的心态。也正是因为这部分大学生抱着这样的心态,他们也就自然而然地认为并没有必要参加社会中实际的慈善活动。

2.3部分大学生的慈善意识与参与慈善活动的实践严重脱节

虽然绝大部分的大学生都能够对社会中的慈善活动有着较为正确、积极的看待与认识,并且针对社会中的各种社会热点问题与社会慈善行为都能够用自己的正确意识进行相对正能量与相对积极、正面的评价。但是,在实际的社会生活当中,这部分学生的慈善意识与实际的慈善行动有着较大的差距,并不具备较好的同步性。在社会中的热点新闻的热度降低后,这部分大学生的热情也随之降低,在面对社会热点问题时并不能将自己认为正确且正面的行为真正地实践在社会生活当中。这也从侧面进一步反映出了当前大学生的慈善意识仍然存在较大的问题,当代大学生还没有形成较为坚定的慈善意识观念。

2.4道德风险与信任危机严重影响着大学生对于慈善事业的信心

由于现在道德风险与信任危机严重影响着大学生对于慈善事业的信心,当代大学生的慈善意识也不断下降。首先,大学生对于自己和他人进行的慈善活动时的动机与评价标准普遍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一部分大学生会认为自己确实是在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慈善,而别人进行的慈善大多数是在便利自己的谋求私利。这部分大学生在进行慈善活动时,往往过多地将自己作为一定的出发点,这样一来就会很容易地忽视他人所拥有的慈善意愿。其次,大学生在对待熟悉的人与陌生的人的求助时,往往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大多数大学生对于陌生人的帮助与请求会忽视,不予理睬,但是在面对自己熟悉的朋友、同学与家人时往往会认真处理,抱有较大的热情。这就非常直接地反映出大学生群体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整个社会的冷漠,对陌生人严重缺乏一定的安全感与信任感。这也在另一个层面反映出了当代大学生对于目前社会存在一定的信任危机,由于对于这个社会抱有较强的疑惑而导致这部分大学生的慈善意识较为淡薄。

3针对当代大学生慈善意识的切实培养途径

由于大学生慈善意识较为淡薄甚至严重缺失的实际情况是由多个方面的原因引起的,自然而然,在针对当代大学生的慈善意识进行一定程度的培养时也要从多个方面进行,从多个角度进行相关手段的实施与开展。

3.1建设较为良好的人文环境,在社会中营造慈善氛围

首先,社会中的媒体应该要充分地利用相关的典型事例与公众人物对慈善这一理念进行一定的宣传活动的开展,同时要利用电视、网络等进行我国优良传统文化进行宣传,要在全社会的范围内进行慈善美德的弘扬,进而促进慈善理念能够在全社会的范围内广泛地树立。

其次,社会要对相关的慈善机构进行较强的监督与管理,努力地建设新时代的诚信社会,切实地提高社会慈善机构的公信力,以便能够能加容易地博取到大学生的好感,进而充分地激发出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慈善活动的热情与兴趣。

最后,社会中民间的慈善组织要切实地组织并且加强与相关高校的合作,要将慈善活动切实地引入到大学校园当中,充分地利用校园环境进行慈善宣传活动的开展。比如,相关的慈善组织可以在校园内进行义工、志愿者的招募,如此一来便可以吸引有较强慈善意愿的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慈善机构的正式学习与工作当中,同时还有利于慈善机构与大学院校进行合作机制的建立健全,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来在大学校园内扩大慈善的参与群体,进而不断地提高大学生的慈善参与度,为大学生慈善意识的形成与培养打好较为坚实的基础。

3.2切实重视家庭的培养作用,利用家庭环境提升大学生的慈善意识

我们常说,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因此,较为和睦的家庭氛围对于大学生社会慈善意识观念的形成与提高有着很大的引导作用。如果一个家庭的环境是较为安定团结、和谐融洽的,那么在这样的家庭中生活的人肯定会以一定的爱人之心、宽容之心来对待他人,同时也对于社会抱有一定的感恩之心,也能够对社会做出一定的奉献。相反地,如果一个大学生每天都生活在一个争吵频繁、冷暴力、较为分裂的家庭环境当中,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学生往往具有较弱的同情心与同理心。由此可见,建设较为和谐的家庭环境对于大学生慈善意识的培养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

3.3健全完善的慈善行为导向机制,切实推进慈善事业的相关法制建设

通过对我国不断地加强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大学生的慈善也更加有法可依。切实加强针对社会慈善组织的监管力度,在全社会的范围内营造起较为良好的社会氛围,积极地运用相关的制度与法律法规的作用,可以切实有效地激励并且调动大学生积极地参与到社会的慈善活动中。除此之外,现在每年都会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积极地参与到社会的慈善活动中,但是在慈善活动群体在不断扩大的同时,现存的志愿服务的相关法律法规却始终都没有得到一定程度的完善。因此,对志愿服务体系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切实保障也是提高大学生慈善意识观念必不可少的一个手段与途径。

3.4充分地发挥出高校教育的实际优势,切实地提高大学生的慈善意识

大学院校从事的是教育工作,是进行专门人才培养的社会组织机构。目前,学校内部的相关教育是进行大学生慈善意识观念培养的最关键的途径与手段。

首先,要开展一定的教育活动。大学应该要开设一些能够培养大学生慈善意识的相关课程,让慈善意识文化切切实实地走入大学校园,并且相关的课程要紧紧地围绕慈善理念、慈善认知以及慈善实践等较为重要的内容,进而不断地加强大学生对于慈善意识观念的了解与学习。与此同时,教师也要在日常的讲课过程中将慈善知识融入到课程教学中。

其次,要充分发挥出大学社团的宣传作用。当前,各大高校内部都有各种各样的社团,比如类似青年志愿者协会、志愿者工作服务站等公益慈善类的社团。社团作为大学生进行一定交流的主要场所,学校社团要与社会慈善机构进行较为密切的联系,要为校园内的大学生提供更多的能够参与社会中的慈善活动。除此之外,学校社团应该对于慈善活动进行一定程度的形式创新,比如可以适当地开展“校园希望工程”等类似的公益活动。

最后,各个高校都要切实地加强教师的“示范”作用。要想提高大学生的慈善意识观念,首先要提高大学教师的慈善意识观念,积极地践行社会公益事业,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够在大学生群体当中树立起楷模和有较强说服力的“模范带头”作用,这对于大学生的慈善意识观念有着较强的促进作用。

4小结

在现代的大学生教育当中增加慈善意识的培育,可以有效地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慈善意识,切实增强当代大学生服务社会、献身社会的慈善观念,可以充分地将当代的慈善观念融入到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观当中。这项工作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切实实现校园内外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尹思琪,俞小敏.基于微慈善的大學生公益意识培育探析[J].世纪桥,2018,(2):55-56.

[2]王成,汲生涛,陈德婵,等.公益慈善的“成长”与“突围”——从大学生视角透析社会公益慈善意识现状[J].中外企业家,2020(04):250-251.

[3]刘盈,李静,郭思思, 等.大学生慈善意识现状及其促进研究——以烟台部分高校为例[J].卷宗,2019,9(32):299-300.

作者简介

田艳媚(1983—),女,汉族,湖南攸县人,硕士研究生,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项目资助:017年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一般项目“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载体研究:现代慈善教育”(课题编号:17C0102)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培育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大学生就业趋势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