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阳岭上腾巨龙

2021-07-28 13:00丁燕
湖南文学 2021年7期
关键词:新丰揭阳

丁燕

潮汕是个很特殊的地区。它位于广东省东南沿海,大体包括潮州、揭阳、汕头、汕尾等地。它的地形非常特殊——大海在其南,群山拥其北。潮汕地区远离中原,人多地少,发展农业有诸多困难,但又毗邻南海,出入方便。在文化传统上潮汕人不太讲究“士农工商”,故而大多敢为人先,具有商业精神。在明清两代,潮汕人已精通生意之道。而潮汕的工夫茶,早已走出故乡,成为岭南日常生活的标配。

作为潮汕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揭阳一直是个神奇的城市。它得名于古五岭之一的“揭阳岭”,为粤东古邑,见诸史载已有两千二百余年。当我来到此地,即被这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所震撼:潮剧、木雕、狮舞、行彩桥、南枝拳、潮乐等,都足以显现此地的文化精粹;而进贤门、禁城、城隍庙、双峰寺、关帝庙、中山路等古迹,亦彰显了此地的丰富历史。然而,揭阳不仅是一片古老的土地,还是一片红色的土地。在这座城市近百年的近现代史中,曾留下了周恩来、彭湃、贺龙、叶挺、刘伯承、聂荣臻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足迹。在揭阳学宫内,还有一个“周恩来同志革命活动旧址”。

周恩来三进揭阳

说起“鞠躬尽瘁”这个词,所有的中国人都会联想起一个人:周恩来。这个一八九八年出生于江苏淮安的男人,是个有大才大貌、大爱大德的人。他一生讲求干净:生时鞠躬尽瘁,死后不留麻烦。他的遗嘱是“死后不留骨灰”。作为一个曾叫世界翻天覆地的英雄,作为一个共和国的总理,死后却连一点骨灰都不留。周恩来生前全身心投入革命——上海工人起义、“八一”南昌起义、万里长征、三大战役,这些真刀真枪的事他都干;而在国统区常驻,他干的则是将生死置之度外的事;在“文化大革命”中,他干的是夹缝中委曲求全的事。周恩来像一头老黄牛,只知道埋头拉犁,从来不需要休息。

在揭阳韩祠路口东侧,我看到一片红墙黄顶的建筑物伫立着,那就是历经八百八十年风雨的揭阳学宫——揭阳古时的最高学府。这里的池塘、绿树和红墙,看起来与别处学宫并无太大差别,然而,这组占地约一万六千平方米,由二十一座单体建筑构成的建筑群落,却从宋朝起至清朝,培育出众多的优秀人才。若从空中俯瞰揭阳学宫,会发现这片建筑颇似小型的紫禁城——四周全是灰白色的现代水泥高楼,而当中却是一座大殿连着另一座。它们都有着斑驳的红墙、碧绿的屋檐和凌空的飞桷。整个学宫在静谧中彰显着庄严,在古朴中蕴含着博大。对揭阳人来说,学宫是挥之不去的童年记忆。学宫对面的老市场,学宫门前鱼跃龙腾的照壁,大成殿前的御道石,都是孩提时流连忘返的地方。

进入学宫内部就可以上桥,继而看到高台基宫殿式的三路五进、左右对称建筑布局。学宫的主建筑有照壁、棂星门、泮桥、泮池、大成门、东西庑、大成殿、崇圣祠等。大成殿是整个学宫的核心所在,里面供奉着孔子像。学宫广场的主格调采用的是明清建筑风格,同时还融合了潮汕传统民居特色,如山墙以及骑楼的外观;并吸收了徽派建筑的风格,墙线错落有致,色泽典雅大方。设计者还充分运用色彩鲜艳的嵌瓷、精致的木雕等富于潮汕特色的建筑语言来诠释。那二十一座单体建筑,高低大小各不相同,每一座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但又和谐地融入整体中,互相映衬,协调一致。这组建筑被誉为“岭东古建筑的明珠”。

来揭阳学宫的游人很多,他们不仅为了目睹这“华南第一大孔庙”,更为了瞻仰设立在这里的“周恩来同志革命活动旧址”。原来,在大革命时期,周恩来曾三次在揭阳学宫居住和办公。一九二五年的三月和十一月,当国民政府东征军第一、二次东征进入揭阳,作为中共代表、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才二十七岁,正是风华正茂之时。他到达揭阳后,便在学宫的崇圣祠居住和办公。他在这里主持过有重大影响的政治部会议,通过了《军队经过地方政治工作案》《组织行营医院案》两项决议。在第一次东征时,周恩来在揭阳学宫接见了进步学生和群众代表,指示他们要组织起来,开展国民革命运动。

一九二七年八月一日,南昌起义爆发后,二十九岁的周恩来和贺龙、叶挺等指挥部领导人带领起义军再次来到揭阳,进驻崇圣祠。在周恩来的指导和主持下,揭阳第一个红色政权“揭阳县工农革命委员会”在大成殿成立。十月二日,周恩来在流沙主持了指挥部军事决策会议,揭阳人杨石魂负责保衛工作。会后,敌军伏击了在池尾莲花山的起义军。当晚,杨石魂负责掩护周恩来、叶挺和聂荣臻等人转移,并护送他们乘小船前往香港,最终安全脱险。

如今,当我走进崇圣祠,看到在中厅的位置,放着周恩来的雕塑——这里是整个展厅的视觉中心。只见年轻的周恩来穿着军装,戴着军帽,蹬着长靴,五官英气逼人,目视前方。在雕塑的背后挂着一幅巨大的油画,描绘了揭阳人民欢迎东征军入城的图景。展厅墙上的展板皆图文并茂,形象生动。我在这里还看到了杨石魂的黑白照片以及彭湃夫妇的照片。展厅内还展示了南昌起义军作战时用过的枪支、水壶、电话机、军装和皮箱等。最令我难忘的,是周恩来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照片——青年时代穿西装的学生照、“南昌起义”之后的军装照、长征时留着胡须的照片、新中国成立后穿着中山装的照片。显然,周恩来是与中国现代史、与中国共产党党史同步的人。可以说,党和国家走过的每一步,都有他的脚印。他的宽容厚道,他的任劳任怨,他的自我牺牲,都让世人钦佩。他的大德,为中华文明提供了新的典范。

都是公文包惹的祸

龙尾镇位于揭阳产业转移园的西部,总面积有近五十平方千米,素有“侨乡”之称。这个镇因为所处山峦颇似卧龙之尾,故而得名。新丰村不仅是龙尾镇的一个小乡村,还是一个贫困村。说起村里的变化,第一书记罗永辉便打开了话匣子。二〇一六年五月,他便来到了这个村。到十二月时,一场名为“海马”的台风横扫了村子,让刚挂果的橄榄被打落一地。那天清晨,罗永辉正忙着赶路,看到有位大妈准备爬到树上摘果,便连忙走过来帮忙。他手脚麻利地爬到树上帮着摘果,待下树后,又俯下身子将地上的果实也一一捡起,引得大妈一迭声说着“谢谢、谢谢”。

罗永辉身量适中,五官秀气,皮肤黧黑,嘴角总挂着一缕腼腆的微笑。自从来到村里,他便吃在村里,住在村里,干在村里,俨然已成这个客家小村固定的一员。然而谁能想到,这样一位书记,却被人告了一状!消息像炮仗,在小村炸开了花。“你被投诉了!”镇领导打来电话,“有群众反映,你整天提着公文包到处去发钱,一个人发两万,究竟是怎么回事?”罗永辉一头雾水,像霜打的茄子,瞬间蔫掉。自驻村以来,他不是脚步匆匆地走家串户,登记贫困人口的情况,就是处理村里的大小事宜,恨不能把自己一劈两半地干活。问题出在哪里呢?夜深人静,繁星点点。罗永辉伫立窗前,心潮澎湃。他想起揭阳学宫——八百多年前,学宫里传出的是朗朗的读书声;而八百多年后,周恩来三次来到学宫,在这里播撒下革命的星星之火。那时的人们为了革命,是可以随时献出生命的。而自己现在遇到的这点困难,算得了什么?

天明时分,罗永辉走入村中,向村民们咨询,方才恍然大悟——原来,都是公文包惹的祸!在这个粤东小村,很少有人提着公文包走动。所以,当罗永辉提着公文包时,村民们便联想到里面装的是一沓沓人民币。显然,村里的工作不像表面上看着那么简单,这是因为村庄不仅仅是由开阔的田野和碧绿的树木组成,更在千百年的历史中使人们形成了固定的思维模式,有着自成一体的气质和格调。这里的村民何以如此保守?原来,虽然广东省勇立潮头,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帷幕,并成为中国经济第一大省;然而,广东省的经济发展却极不平衡:除珠江三角洲之外,粤北、粤西和粤东地区,都有星星点点的贫困村。它们大多偏居一隅,交通不便。最富是广东,最穷也是广东。应该让粤东和粤北“两翼发力”,才能使整个广东省“如虎添翼”,真正摆脱贫困阴影。

罗永辉发现,在村里工作,根本没有上下班的时间概念,而取决于工作进度。当他挨家挨户走访时,听到有人笑话他“笨”,但他觉得笨办法也许是最有效的办法。推门入户,看看这家人的住房,翻翻孩子们的作业本,再瞅瞅地里的庄稼,他的心里便有了底,然后再将这户人家的家庭成员、土地面积、种植收入、打工收入和子女读书等信息填写在七八张表格上。这种方式虽耗时耗力,却能体现“精准扶贫”的精神——精准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定期脱贫。最终,二〇一六年通过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的讨论,确定了在全村三千一百三十六人中,有一百九十三人为贫困人口。

罗永辉会讲客家话,和村民交流不存在困难。然而,他却遭遇到“冰火兩重天”的待遇。有些老人和妇女很少关心村事,以致错过了申请时间;有些人家的子女已在城里买车和购房,却谎称年收入两千元;有位年轻人让自家老人单住一屋,听到罗永辉解释若老人有子女就不能评定为贫困户时,一蹦三尺高,口沫横飞、疾言厉色地争吵。他来到抗战老兵何自由的家里,看到老人拄着拐杖,残疾的身子颤巍巍如风中芦苇,而他的妻子患有慢性病,全家唯一能指望的是年仅二十一岁的儿子。当听到老人说“党和国家没有忘记我”时,罗永辉的眼睛潮湿了。他充满歉意,感觉自己来晚了。

三年加两年

新丰村虽然有耕地两千六百多亩,山地一千八百亩,然而,这里的一方水土却养不活一方人。二〇一五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六千多元。村里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去珠江三角洲一带打工,留下来的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地里种的是水稻、柑橘、橄榄和菠萝等作物,根本卖不了多少钱。小村的水资源极为匮乏,土地大多分散在农户手中,很难搞大规模的农业开发。怎么办?摆在面前的是一副残棋,根本无子可下。难!可是,“不能改善人民的生活,共产主义就是画饼充饥”。

经过精细地测算和科学地论证,罗永辉实地考察了揭东区的养牛场、辣木种植基地,最终确认,还得从种养入手!二〇一八年,村里投入九十四万元,与揭阳市温氏畜牧有限公司合作,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建起了联丰养猪场。这个养猪场每年能为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增收约一千元,解决了部分贫困户的就业问题。村里入股了乡贤办的企业,为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每户每年分红约两千五百元;利用阳光充足的优势,投入九十万,在村小学楼顶建设光伏发电项目,为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每年增收约三千元;村里入股白塔镇一家纸品厂,通过保底收益分红,每年为村集体增加收入八万元。这些实实在在的举措,让乡亲们有了获得感,也让罗永辉收获了威望。

在二〇一六年,这个村子和田园牧歌根本不搭边。那时,巷道都是泥土路,一脚踩下去便腾起一团浮土;路旁是丛丛茅草和垃圾堆,脏乱不堪;民居岌岌可危,外墙姜黄发黑。党群服务中心的门是破的,桌椅是破的。经罗永辉多方协调,争取到建设资金,给村里修了两段两百五十米长的巷道;又建起了垃圾站、厕所;修缮了党员活动室、小学保卫室;绘制了六百平方米的党建墙画。看到村里的戏台十分陈旧,他思绪万千。他知道,“迎老爷”是本地重要的传统民俗祭祀活动,也是潮汕文化的记忆,承载着村民们朴素的信仰。最终,他争取来资金,建成了两百平方米的老人活动中心、五百平方米的村民活动中心、九百平方米的文化广场!老人们有了打牌的地方,孩子们有了看书的地方,大妈们有了跳舞的地方,全村人都喜笑颜开。罗永辉就像一位妙笔生花的作家,将那些支离破碎、杂乱无章的素材收拢起来,再通过神奇的排列组合,最终形成一篇主线清晰、错落有致、秩序井然的美文!

罗永辉有着一种和年龄不相符的稳重与笃定。在革命老区扶贫,让他总感觉肩头的担子是沉甸甸的——只要想干事,便离不开分析与权衡,责任与担忧。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便用周恩来的事迹鼓舞自己:周总理鞠躬尽瘁地治理一个国家,所面临的难题比自己多几十倍不止,自己还有什么资格叫苦喊累。只要出发点是为人民谋福利,他便干得理直气壮。在罗永辉看来:“一人务工,全家脱贫。”他不仅发挥自己学计算机专业的优势,联合相关培训机构,在村里开办“农业种养技能”“农村电商”等培训班,共培训了五十多人次;还通过深化与珠江三角洲企业的劳务对接,推荐村里的六十五人到外地就业。就这样,到二〇一九年,新丰村的村集体收入已达二十一万元,所有的贫困户均已脱贫。

当罗永辉圆满地完成三年任期后,本可以返回原单位,过上朝九晚五的生活,然而,他却最终选择留在村里。村民们不解地问他:“罗书记,你为啥要这样做?”当他试图解释时,竟无语凝噎——他放不下朝夕相处的贫困户,放不下刚刚开展起来的产业。他想给村里一个圆满的交代,所以便选择留了下来。罗永辉不仅踏实苦干,还勤于思考。他利用业余时间,写就了一篇论文:《新时期精准扶贫政策实施问题和对策研究——以东莞市第三人民法院帮扶新丰村三周年为样本》。在他看来,现在的新丰村,是个极具典型意义的样本——村民们已解决了温饱问题,但如何提高生活质量,让大家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呢?他想深入地剖析新丰村,以期为中国扶贫道路提供有益参考。当他在撰写报告时,耳边总会响起何自由说的那句话——“党和国家没有忘记我”。

一个也不能落下

无论是繁体的“窮”字还是简体的“穷”字,所会意的都是一个被困洞穴而窘迫无助的人。贫困户想不想致富?当然想。可是,生活的惯性、行为的懒惰、观念的落后、启动资金的匮乏,都是发家致富的掣肘,正所谓“吃不穷,喝不穷,打算不到一世穷”。怎么办?还是要根据不同的人,制定出不同的帮扶措施,才能“一个都不落下”。这项工作,殊为不易。

老何才五十出头,但因父母早逝,一直未婚,模样显得比实际年龄大许多——头发灰白,眼皮耷拉,额头一堆皱纹。他总是穿着件灰扑扑的短衫,领口处有破洞。走路时,肩膀一高一低,脚底总是和地面摩擦出刺啦声。他家屋子的墙壁发黄,水泥地面上浮着一层灰土,无论是写字台、沙发或木床,都脱了漆。第一次走进这间屋子,罗永辉就发现屋顶漏水。他即刻找人,帮老何修好了屋顶。

老何的日子很拮据,虽然地里种着龙眼、荔枝和青橄榄,但都是老品种,一年只能卖个一千多块。罗永辉介绍他去镇上打工,可他将头摇成拨浪鼓:“我不会骑摩托车。”后来,工作队便让他当了村里的清洁员,每月有一千多的收入。老何每个月有了工资,再加上低保收入,生活也算过得去。在村民眼中,老何性格孤僻,不愿多说一句话,但在罗永辉看来,他身上也有冷热两面。罗永辉把村民活动中心的钥匙交给老何保管,就是想激发出他体内的“热能量”。果然,因为这把钥匙,这个男人变得既认真又热心。他还组织了一个微信群,里面有四十多个人。作为群主,他常在群里反映村里的卫生情况。村里有户人家的男人去世后,需找人帮忙收稻谷,老何便一马当先地参加了劳动,还干得热火朝天。

何志勇身材敦实,面相淳朴,黑色的小平头已夹杂了许多银丝。他为自己的日子犯愁——虽然有种植技术,但因缺乏资金,他只能靠帮人看果园勉强维持生计。当罗永辉鼓励他承包果园时,他面露难色:“果子卖不出去怎么办?”罗永辉说:“我来帮你销!”战战兢兢地承包了果园后,何志勇便开始起早贪黑地干活。到了收获时节,他种的潮州柑又大又甜,像一个个金元宝,煞是喜人。当罗永辉介绍来的批发商陆续收购走了这些柑子后,何志勇赚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六万多元!他喜得眉开眼笑:“没有罗队长的鼓励,我根本迈不开这第一步!”

何瑞林有着一米八的个头,穿着T恤衫和迷彩裤,赤脚踩着拖鞋,国字脸上浓眉环眼,颇似退伍军人。但他的妻子吴美珍,却和丈夫雄赳赳的状态恰好相反——虽皮肤白净,头发浓黑,但却病恹恹的。原来,她患有严重的胃下垂,常年服药,已丧失了劳动能力。这个家虽然有三女一男,但重活累活全靠丈夫一个人干。最让何瑞林感慨的是,儿子在龙尾技校就读时,享受到国家每年七千元的助学补助。学电工专业的儿子,一毕业就在揭东找到了工作。现在,何瑞林还有一个心愿:搬新家。新家就建在巷道旁,是栋三层小楼,虽然外围还搭着木架,门口还堆着水泥,但不出两年,全家人便都能住进新居。

罗永辉常想:“什么是为人民服务?”他的答案是:“帮人民谋福利,助人民实现梦想。”服务不能靠耍嘴皮子,而要靠坚强的意志力和旺盛的生命力,以足够的耐心和超常的智慧去干才能实现。到二〇二〇年年底,新丰村不仅实现了所有贫困户稳定脱贫,且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一万六千多元,村集体的收入也由两万元增至三十一万元。当年那个贫穷的小村如今已破茧成蝶,成为美丽而富饶的典范。每日傍晚,当清风徐来,云开雾散后,村民们便来到广场,跳舞的跳舞,打球的打球,一派合家欢的图景。

广西广东心连心

罗永辉打小就知道,贫穷是一种病,能让人浑身难受。一九八八年,他出生于广西玉林市的一个贫穷家庭。若不是后来考上广西河池学院,毕业后到广州工作,他便不会在二〇一四年参加广东省的公务员考试。他是幸运的——成为了东莞市第三人民法院的一名干部。二〇一六年,刚满二十八岁的他作出了一个异乎寻常的决定:主动请缨去扶贫。当他满怀信心地来到新丰村,想在这里一展身手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从村里返回东莞,需乘车七八个小时,而每一次旅程,都让他像被醚味熏到,头晕、舌燥、恶心,浑身难受。于是,他说服未婚妻陈小梦辞掉月薪七千多元的工作,来揭阳安家。婚后,陈小梦打了一份工,工资才一千多,但她却无怨无悔。有妻子在身旁,罗永辉便不用辛苦坐车,遂将全部身心都投入到工作中。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工作不仅内容多,且总是要求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对罗永辉来说,加班加点是常事,周末和节假日工作是常态。产业扶贫的那些项目,涉及的面广,牵扯的部门多,并非磨磨嘴皮子就能搞掂,而要像战士那般真刀真枪地去干。因为开展的项目多,他要干的工作也就很多。像一头负重前行的老黄牛,他不知受了多少苦、多少累、多少气,最终,才让那些白纸黑字的想法,变成了真真切切的现实。在这个过程中,妻子至纯至诚的爱,是抚慰他焦躁身心的春雨。

大江东去,不舍昼夜。二〇一八年二月七日,罗永辉他们的儿子出生,取名为“新阳”——“新丰”和“揭阳”的组合。做父亲的他道出原委:“揭阳已成为我的第二故乡。”二〇二〇年春节,女儿出生,他抱在怀里疼爱不已。然而,就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三天,他便动了要走的心思。“新冠”疫情让他坐卧不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召唤着他。可一想到要离开襁褓中嗷嗷啼哭的婴孩,离开产后虚弱急需照顾的妻子,这个男人的心便像被钢丝扯拽着,一阵阵疼痛。他虽然充满愧疚,但到底还是张开了口:“我是党员……”妻子的眼圈即刻红了,思忖片刻,点点头。当男人毅然推开家门后,根本不敢往回看一眼。对不起,女儿,爸爸不是不爱你,你长大后就会明白的。傍晚时分,看到远处的新丰村被夕阳笼罩,像一幅瑰丽的画卷时,罗永辉不觉潸然泪下。那一刻他暗下决心:此生别无他求,唯愿新丰村更兴盛更丰饶!

陈小梦是个白白净净、纤细温婉的弱女子,她曾深受扶贫政策的恩惠,故此深明大义。她出生在广西河池市巴马县所略乡弄阳村。这个小村陷入大山深处,出山要走两个多小时的山路。那条羊肠小路一个拐弯连着另一个拐弯,而路旁则是百米深沟。待走出山后,人已绵软无力,像瘪了的气球。这条崎岖的山路像一条封印,将山里人家和山外的繁华一分为二,让病人得不到及时治疗,让孩子们上学困难。从一九九六年到二〇一六年,东莞市对口帮扶巴马县。在扶贫干部的帮助下,村里修通了一条柏油路。“道路通,百业兴。”通车的那天,全村人都被幸福的强光照耀,欢呼雀跃。那一幅过节时才有的欢快图景,深深地烙进女孩的脑中。故而,当罗永辉说要去扶贫时,她便鼎力支持:“当初我们受到别人的帮助,现在该我们回馈社会了。”将家安在揭阳后,这个女子不仅以柔弱之肩担起全部家事,还帮助丈夫整理文档、填写资料,成为名副其实的贤内助。

中国巨龙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从二〇一六年到二〇二一年,罗永辉在新丰村已度过了五年时间。五年对一个人的一生来说,不可谓太长,也不可謂不长。然而,他却落子无悔。他深深懂得,新时期的精准扶贫行动,是党史和国史的一个拐点,是一块硕大的丰碑,是一段辉煌的史诗。二〇二一年二月二十五日,当穿着西装、戴着大红花的他,以“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的身份,参加在北京召开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时,嘴角依旧挂着那缕腼腆的笑容。他还是他——那个能俯下身子为大妈捡拾槟榔的好书记。罗永辉慨叹地说:“先进个人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和新奋斗的起点。要把脱贫攻坚的成果和乡村振兴结合起来发展……”

罗永辉就像一位邻家大哥,看起来那么亲切温和。然而,正是这样宽厚坚韧的普通人,让中国巨龙的脊梁挺立了起来。

责任编辑:吴缨

猜你喜欢
新丰揭阳
节气拍手歌
新丰茶峒村开展主题活动传承红色基因
揭阳市一次暴雨过程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研究及机理分析
近代西方传教士在潮汕揭阳的医疗慈善活动
揭阳·黄岐山
“完形填空”原创练习两则
揭阳市城市供水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
揭阳古建筑中独特的潮汕文化意蕴
晚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