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X”课程,让数学学习不一样

2021-07-28 23:19耿香玲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小学低年段绘本

耿香玲

【摘 要】数学绘本将数学知识和童趣故事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阅读数学绘本时不知不觉、不由自主地学到知识。如果将数学绘本和其他元素融合,形成“绘本+游戏”“绘本+操作”“绘本+想象”等的“绘本+X”课程,数学学习将变得不一样,会更加有温度、有厚度、有广度和有深度。本文结合小学低年段数学绘本课的开发研究,围绕四个方面进行对数学与绘本融合重构研究的阐述。

【关键词】绘本+X 小学低年段 绘本融合

有人说,数学学习是一段旅行,那么在这旅行的路途上,学生留下的是怎样的回忆呢?枯燥乏味、单一无聊,还是流连忘返、意犹未尽呢?生活中,人们会说,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数学学习中,是否也能让学生说,数学那么好,我想去学学?数学教学中引入数学绘本,无疑可以成为小学低年段学生数学学习之旅中的“催化剂”,让学生在阅读数学绘本时不知不觉、不由自主地学到知识。

一、“绘本+游戏”:数学学习更有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在教学绘本课前应准确把握数学教材和绘本的匹配度,并研究学生已有知识基础,设计趣味的教学环节,增添好玩的数学活动。尤其是学生喜欢的数学游戏,需要精心组织,在“绘本+游戏”中开展数学活动,渗透数学思想,才能将学生的学习心理调适到最佳状态,在游戏的时间里展现出学生思维的光芒。

例如,笔者在二年级下册数学绘本课《两条射线手拉手》的“比角的大小”环节是这样设计的。第一层次:感悟角有大小。通过生活原型“小鸟嘴巴吃东西”引入活动角,直观形象,帮助学生感悟角是有大有小的。由于“小鸟吃东西”的生活经验,学生能顺势迁移到动手触摸活动角的两条边上,对于“张开”的感觉自然深刻。第二层次:体悟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开展两轮“玩角”活动,学生体悟到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第三层次:掌握比角的方法。教师出示红角、绿角的学具,学生通过亲手操作,初步掌握比角的两种常用方法:观察法和重叠法。第四层次:明白角的大小与什么无关。呈现“红角”“绿角”两个“角娃娃”比大小争吵的游戏情境,将数学学习推向高潮。第一次:直接比较,学生一眼看出“绿角”大,用重叠法验证,果真是“绿角”大。第二次:教师变魔法,将“绿角”的边变短了,学生再次验证,还是“绿角”大。第三次:“红角”寻求帮助,魔法变,“红角”边变长了,现在哪个角大?还是“绿角”大。第四次:“红角”不服气,将边继续变长再变长,结果还是“绿角”大。教师追问:“红角”的边都那么长了,为什么始终是“绿角”大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早已按捺不住,说出自己的发现,促发学生探究“角的大小究竟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的欲望。在动态对比和热烈讨论中,激化明晰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认知和兴趣需求,以生活原型为基础,步步为营,设计学生喜欢的游戏方式,引领学生向好玩的数学探究,才能引发其进行更深层次的数学思考,走向更自主的数学理解。

二、“绘本+操作”:数学学习更有味

“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表明操作可以提高数学学习效率,激发学生思维生长。在数学绘本课享受绘本视觉盛宴的同时,如果加上动手操作,可以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促进学生的深度理解。那么,如何让数学绘本课中的动手操作更有味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年龄特点,设计多元的、进阶的操作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之聚焦到有意识的动手操作中,帮助学生阅读数学绘本,理解数学概念。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绘本课《欧利和他的懒弟弟》的探索分法的环节时,可以分成三次操作实施,层层深入。第一层次:实物操作。首先,通过“把6个面包平均分给2个人”的活动,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按几份平均分”的方法。由于数字比较小,学生很容易想到结果,于是一部分学生习惯性地“按几个一份地分”。为了促进学生感知,展示环节同时呈现不同的分法,组织学生比较,在比较中规范“按2份平均分”的方法,即“先拿2个,每人分1个,再拿2个,每人分1个,直至分完”。其次,丰富操作体验,固化“按几份平均分”的方法。通过变换情境,增大总数和份数,让学生在多角度、多层次的操作活动中,体会“按几份平均分”的合理性,使其逐渐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把握“按几份平均分”的方法特点。第二层次:图示操作。在借助实物操作体验“按几份平均分”的方法基础上,脱离实物,通过连线平均分,深化对“按几份平均分”方法的体验。先是分药片,通过设疑“药片画在图上不能移动,你有什么办法表示出平均分给6匹马的过程?”启发学生想到画圈、连线等方法。第三层次:想象操作。在学生用图示表征“按几份平均分”的过程后,教师改变总数大小,提问:“30根胡萝卜,数量较大,你还愿意去一个一个连线分吗?”再一次引发冲突,促使学生从动手连线进阶到在脑子里想象连线,再到直接用乘法口诀想结果。这样,学生经历从實物操作到图示操作,再到想象操作的过程,对“按几份平均分”方法的理解达到越来越高的数学化层次。

三、“绘本+想象”:数学学习更有情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四个方面阐述了课程目标。数学绘本的学习过程,不仅仅是学习数学知识,更是学生情感、态度的无痕渗透。教师在呈现数学绘本故事时,同时也是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表达力和想象力,提升人文情怀和精神领悟。教师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对生活中爱的领悟,引导他们去细心观察,乐于动手,合作探究等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乱七八糟的魔女之城》一课时,故事讲述了一位勇敢的公主要通过解决一系列数学问题,才能救出被乱七八糟魔女控制的“小王子”。受学生谈话启发,教师可将静态绘本设计成动态的游戏“闯关”路径:第一关,“规则城”,认识规律;第二关,“巨人桥”,探究规律;第三关,“猴岛”,位置规律;第四关,“鳄鱼桥”,应用规律;等等。通过这些关卡,多角度、多层次地去探索规律的奥秘,逐步学习理解颜色规律、图形规律、位置规律、综合规律,最后进行“设计一条有规律的路去南国”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个性化地寻找规律。该故事中的情感线也尤为突出,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将自己想象成主人公,在学习中学会了尊重、勇敢、进取、合作、探究、反思等。数学绘本课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健康向上的教育情感体验,促进了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提升了其获得成功学习的经验,升华了数学情感和认知融合的独特教育价值。

四、“绘本+思维”:数学学习更有效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数学绘本并非都是趣味故事的积累,还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方法,它能在故事中不知不觉中地呈现,让学生不由自主地理解。数学绘本课教学中,学生通过审美直觉经过深入感受和思考后可产生创造性思维,在绘本的情感线和数学的知识线交融中迸发出学习灵感。如同条件反射一般,在感受绘本中的美好后,顺势迁移到脑中,将外显的数学知识内化,自然产生出个性化的、创新性的思维美。

例如,在学习二年级下册《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时,笔者融合数学绘本《魔法三兄弟》《两条射线手拉手》进行创编情境,拓展延伸数学思维。在本课的结尾,笔者设置了“故事延伸拓展,激荡思维”环节,教师适时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总结全课,数学学习继续向深处拓展。创编绘本故事延伸,再次走进“角王国”听《线兄弟手拉手》的故事。线兄弟一会拉成“Z”形(图1),问:現在三兄弟组成了几个角?学生回答,并指出这2个角的顶点和边。三兄弟变化队形(图2),问:现在三兄弟组成了几个角?继续往下想,如果有四兄弟(图3),现在一共有几个角?

本节课学生在童真童趣的绘本故事中认识了角,学生自由交流,说收获、谈体会。接着教师用思维导图带领学生进行回顾,总结全课,培养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网络的意识和能力。最后拓展延伸,带领学生继续走进“角王国”,聆听美妙的故事。首先,三兄弟快乐地调整着队形,排成“Z”形,询问现在一共有多少个角。学生容易看出角的个数,复习巩固正确指角的方法。其次,三兄弟变化队形,询问一共有多少个角。因学生已有数线段的经验,不难看出有3个角,介绍数角的方法,可以先数小角,再数小角组成的大角。最后,四兄弟手拉手排队,问一共有多少个角。培养学生有序数图形的数学思想方法,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在可爱的绘本故事中,学生始终保持着童真童趣,提高了课堂参与度,亲自去探索知识,层层深入,理解概念,拓宽思维。

数学思维是不可直接给予的。学生只有依靠亲身经历,在“想一想、摆一摆、说一说、比一比”等活动中去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参与式学习,才能获得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最具数学本质和价值的数学思维能力。绘本教学中,融合数学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逐步形成学生内在的思维动力,发展个性的数学思维。数学绘本课的开发研究带给学生的不仅是看得见的数学知识,还有未来可期的“诗和远方”。

猜你喜欢
小学低年段绘本
绘本
绘本
绘本
绘本
绘本
行之有效的小学低年段英语作业设计
论游戏在小学低年段教学中的重要性
初探小学低年段英语教学如何衔接词汇和句子课
小学低年段体育课活动的有效实施
小学低年段英语字母的发音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