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PLC课程中的应用

2021-07-28 09:33游珍珍周玲
科技创新导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课堂教学改革对分课堂教学质量

游珍珍 周玲

摘  要:对分课堂的诞生使得高校课堂教学改革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它有效地结合讲授式课堂和研讨式课堂的优点,更好地遵循学生掌握知识的认知心理规律。本文探讨对分课堂在PLC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表明在PLC课堂教学中采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减轻教师负担。

关键词:对分课堂  课堂教学改革  研讨式课堂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21)01(b)-0154-04

Talking about the Application of Bisection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in PLC Course

YOU Zhenzhen  ZHOU Ling

(School of Electronics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Yongzhou, Hunan Province, 425199 China)

Abstract:The birth of the bisection classroom has made the reform of classroom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ake a big step forward,it effectively combines the advantages of lecture class and seminar class, which better follow the laws of cognitive psychology for students to master knowledge.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of bisection classroom in PLC classroom teaching, practice shows that the bisection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is adopted in PLC classroom teaching, which can further enhance the initiative of students in learning,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lassroom teaching, and reduce the burden on teachers.

Key Words:Bisection classroom; Classroom teaching reform; Seminar class; Teaching quality

高校課堂教学改革一直是高校教师努力的方向,如何打造一流课程,提升教学效果,都是课堂教学改革应着重考虑的问题。传统教学模式对于大学课堂而言,教学效果大不如前,当今处于网络发达的大数据时代,学生能够吸取的信息量太大了,同时面临的诱惑也太多了。很多大学生晚上沉迷于手机网络游戏休息不好,没有良好的睡眠和休息作保障,早上上课精神不佳,因此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从头讲到尾,学生很难能够集中精力认真听讲,毕竟大学课堂知识与高中不同,没有高考这个紧箍咒压着,很多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存在着混日子只求及格万岁的心理,对于大学教师而言,如何使自己所教授的课堂变得丰富有趣,如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研讨式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很多教学在课堂上通过讨论使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但针对具体课程而言,研讨式教学不一定都能适用。

对分课堂是一种集传统教学模式和研讨式教学模式的优点于一体的新的教学模式。对分课堂的核心理念是将课堂还给学生,即一半时间分配给教师讲授,另一半时间则留给学生进行讨论相互学习[1]。专业性较强的大学工科专业课程,如果仅仅采用研讨式课堂,可能学生的讨论进展不会太顺利,专业知识强和课程的难度和深度都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讨论。采用对分课堂教师先讲授课堂的重点知识,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在有针对性的去讨论学习,这样的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效果更好,教师也更好的把握学生讨论的方向和讨论的深度,更能合理支配课堂时间,使学生在课堂上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变成参与课堂内化吸收知识的主体,笔者在PLC课程教学中尝试采用对分课堂教学进行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对分课堂在PLC课程中的提出

1.1 PLC课程教学现状

PLC课程一般在电子、控制、机械类专业中开课,由于工科专业课程存在一定的难度,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导致目前PLC 课程教学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第一,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不高。由于工科课程理解起来有难度,采用传统课堂教学,学生一旦前面有知识点没有弄懂,后面的课程与前面知识的联系性很强,学生听起来就更难理解,导致学生有厌学情绪,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第二,教师上课很累。传统课堂采用满堂灌的形式授课,加之工科课程公式、程序复杂,教师从头到尾的讲课本身对教师自身的嗓子就是一大伤害。老师在课堂上的灌输,学生如果没有跟上教师的节奏,就会导致教师抛出的问题无人响应,课堂互动效果很差,经常会有教师一人唱独角戏的感觉,也会沉重打击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第三,学生学习效果差。由于学生缺乏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的满堂灌最后的结果导致只有极少数认真的学生在期末考试中取得较好的成绩,绝大多数学生成绩是中下水平,学了课程一段时间后基本全部遗忘了,后续毕业设计中需要综合应用各科知识就会更加吃力。

1.2 对分课堂的提出

针对上述目前PLC课程的现状,张学新教授提出了“对分课堂”教学法[1],对分课堂,简 称 PAD(Presentation-Assimilation-Discussion)课堂,作为国内的原创课堂,主要由三个基本模块讲授模块、内化吸收模块与讨论模块[3],三个基本模块前后相继、环环相扣,如图1所示。

如图1,讲授模块是指教师重点讲授知识总体框架,点拨学生该节内容的重难点,内化吸收模块就是指学生的内化吸收、个性化学习后能够理解该节知识点并完成教师指定的作业,讨论模块是指学生就重难点内容进行分组讨论、组间探讨,采用相互合作的学习模式。当然,实际应用时教师可以因材施教,根据讨论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和需要准备的时间可以采用不同的变式对分课堂。

当堂对分是三个环节都在一次课上完成,例如教师讲授完比较抽象或難以理解的知识点后,立即停下来留两三分钟给学生自己消化吸收,找到困惑或难以理解的地方,与同桌或小组进行讨论,教师根据小组讨论结果,找到大家存在的共同问题,教师可以单独就该问题进行讲解,如果没有问题,则可以进行下一知识点的传授。

隔堂对分时,上述三个环节不在同一次课内完成,教师在一堂课结束前布置作业,同学们课后完成作业,教师在下一次课开始之前完成作业批改,下次课由学生小组带着作业讨论进入课堂作为开端,也可以起到课前复习上次课内容的作用。隔周对分同隔堂对分,差别在于对分开始的时间是当周内还是下一周。

随着“对分课堂”教学法的出现,几年下来,“对分课堂”教学法在全国很多高校引起强烈反响。

2  对分课堂在PLC课程中的实施

鉴于目前现有PLC课程中存在的问题,亟需对PLC课程进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改革,采用对分课堂和项目式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PLC课程的教学,才能使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提升,并能提升学习效果。

2.1 隔堂讨论的运用

在对分课堂教学中,讨论分为四个环节,即小组讨论、组间探讨及展示、自由提问、教师总结[4]。PLC课程教学中,有些难以理解的设计内容需要采用隔堂讨论[5],下面以一次PLC的具体授课内容——《天塔之光的模拟控制》为例,讲述隔堂讨论的具体应用。

该节内容上课之前教师提前布置天塔之光的设计任务,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分析控制要求,梳理设计思路,并让学生回去总结归纳已学的编程指令,哪些可以实现状态的转换。下次上课以学生讨论为开始,各组学生交流讨论各自的学习心得,通过讨论后得出每组最后的设计方案,第一小组觉得可以采用定时器指令实现状态转换,第二组同学觉得可以采用循环移位指令实现状态转换,第三组同学觉得可以采用逻辑移位指令实现状态转换,第四组同学觉得可以采用移位寄存器指令实现状态转换。每组展示出各自的设计方案后,接着是组间探讨,组与组之间相互交流探讨,找出对方的优缺点,在讨论到一定阶段后,教师进行点评,首先肯定第一组同学采用定时器指令设计状态转移的大胆想法,其次他们设计的程序也通俗易懂,但是缺点是指令较多,而且一旦任务要求稍微改变,程序的可改性不高。第二组同学比第一组同学的程序指令减少了,但是循环移位指令的操作数只适合于状态数是字节的倍数的场合,有一定的局限性。第三组同学采用的逻辑移位指令只适合于单方向移动的设计场合。第四组同学采用移位寄存器指令设计可以适用于任意状态数、任意方向的循环移位,最适合本次设计要求。后面再让同学讨论采用移位寄存器指令设计的细节,如何最终实现程序的设计。

通过这样的隔堂对分,让学生上课时有备而来,讨论更有质量,学习主动性更高,学习效果更显著,整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发挥着主观能动性[6]。

2.2 当堂讨论的运用

当堂讨论适合于知识点不是太难,但重点或稍微抽象的地方,讨论时间不宜过长。我们还是以《天塔之光的模拟控制》为例,在进行完梯形图设计之后,反思设计过程,发现有运用有限状态机的设计思路,即需要实现不同的状态做不同的事情。教师进行归纳总结时,引导学生思考有限状态机的设计思路还可以用于哪些实际的控制场合?接下来让学生分组讨论,由于学生刚刚进行了程序设计,讨论最初只能是与今天的设计相似的场合,但不一定全面,通过组间探讨和教师总结,发现只要是有限个状态且状态发生了转移的顺序控制场合,都可以采用有限状态机的设计思路。这样可以让学生掌握解决同类问题的方法,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的效果。

当堂对分实施时想要效果好,还需要对学生的分组进行合理搭配,尽量按照基础水平进行分类,以主动带被动,分组合理[7]。在每个小组展示自己的小组成果时,也应尽量让不善表达或不太积极的同学先发言,再由同组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在学生内化吸收模块教师布置的作业应该尽量布置既能够让学生掌握知识同时又兼具趣味性的作业,这样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更能提高。

2.3 对分课堂中教师的角色转变

传统课堂以教师为主,而对分课堂不再是教师唱主角,而是教师需要让出一半的时间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在讲解知识框架和重难点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教师讲授的框架内进行知识重构和探索性的应用[8]。通过采用对分易教学平台,可以集考勤、作业、在线教学资源、互动、答疑于一体,让教师比传统课堂更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更注重学生的过程,过程考核远远大于期末测试,通过学生每一次的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都会量化计分,教师可以全程跟踪学生的学习轨迹,针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及时查漏补缺。

另外,对分课堂中教师在学生讨论环节还需要把握度的控制,不能让学生讨论偏离主题,也要合理把握讨论时间。在讨论结束后的教师点评环节,更要注意先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再提出可以改进的地方,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2.4 对分课堂中学生的角色转变

学生在传统课堂中大多只是听课,缺少真正的自主参与,因此很多学生听课就容易走神。在对分课堂中,学生在教师讲授知识框架后会有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吸收,这个环节中学生转变成为了知识的探索者,学生从教师讲授环节的初步接受,到内化环节的深入剖析、对知识点的深层思考,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疑问,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质疑思维、探究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养成认真、严谨、慎思的学习态度。

对分课堂中的课堂讨论环节是学生最有效的课堂参与方式,在该环节中,学生是就某一固定内容进行有的放矢,而不是传统课堂的泛泛而谈,学生可以在该环节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也可以对其他同学提出质疑,通过小组的协作学习和组间的相互交流,从而形成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重要方式。

学生在对分课堂从知识的接受者到知识的探索者再到知識的交流者,学习主动地位显著提高。

3  结语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将教师的从教到学转变为由导到学,从原来的传统课堂的要学生听要学生学转变为学生要主动学、主动悟、主动讲、主动分享,这一深刻转变使师生之间更能平等对话,使学生能力得到培养和提升[9],对分课堂教学形式只是打开一扇窗,打开学生思考和辩论的天地,还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还原教育的本真。

参考文献

[1] 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5):5-10.

[2] 杨淑萍,王德伟,张丽杰.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及其师生角色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15(9):653-658.

[3] 王飞.关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文献综述[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10):61-62.

[4] 安利,陈菁,赵永梅.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应用实践[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9,41(S1):149-152.

[5] 饶俊峰.对分课堂在电气工程专业课程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6(1):243.

[6] 张洲,张建兰.对分课堂在汽车文化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科技资讯,2019,17(25):111-112.

[7] 喻恒,丁亚飞,王启明,等.对分课堂在物联网工程专业实验课程中的应用研究——以《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为例[J].科技资讯,2017,15(12):120-121.

[8] 崔秀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传感器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16):256-257.

[9] 邱爱梅.“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理念及其实践[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6,27(3):140-144.

猜你喜欢
课堂教学改革对分课堂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浅谈信息化平台背景下“对分课堂”的教学意义及思考
公安院校计算机课堂教学改革研究初探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进展及需要解决的问题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