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上的“人工天河”

2021-07-28 11:04苏米
南风窗 2021年15期
关键词:林县红旗渠达尔文

苏米

《山腰上的中国:红旗渠》

杨震林 著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1年4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質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20世纪60年代,为结束河南林县十年九旱的历史,10万英雄儿女在万仞壁立、千峰如削的太行山上建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锻造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60年来,红旗渠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优秀儿女不断奋斗,建设美好家园。

杨震林博士的新作《山腰上的中国:红旗渠》,全景式展现红旗渠建设历程的艰辛历程,通过丰富详实的史料、生动的场景描写和典型人物的刻画,带领读者再一次走进这段波澜壮阔的奋斗史诗—

20世纪70年代,周恩来总理曾对外国友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

南京长江大桥横亘于长江之上,是新中国集全国之力拼搏攻关的国家工程。红旗渠则盘桓于太行山腰,是20世纪60年代河南省林县(今林州市)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花费十年之功,从山西省平顺县引浊漳河水,在陡峭的太行山上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有“人工天河”之美誉。

它开建于1960年春,60年后,为了纪念这一奇迹,挖掘它背后的故事,传承它蕴含的精神,体验那时的燃烧岁月,本书作者沿着当年修渠人走过的路溯流而上寻访红旗渠源头。

林县缺水,河水径流普遍不大,地下水埋藏又深,掘井取水不易,历史上旱灾蝗灾不断,当地人生活苦不堪言,流传着这样的民谣:“咱林县,真可怜,光秃山坡旱河滩。雨大冲得粮不收,雨少旱得籽不见。一年四季忙到头,吃了上碗没下碗。”

红旗渠纪念馆里里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年大年三十,桑耳庄桑林茂老人五更天就爬上黄崖泉排队取水,取水的人太多,挨到天黑才接满一担水。新过门的儿媳妇出村迎接,接过扁担急匆匆担水回家,谁知天黑路滑不小心摔倒,把辛辛苦苦担来的水洒了个精光。儿媳妇又羞又愧,一时想不开,在除夕夜里悬梁自尽。一家人含泪埋葬了死者,之后伤心地离乡背井去了山西。

像他们这样逃荒出去的数不胜数。如今山西省晋东南和吕梁一带就有不少林县的逃荒移民定居后形成的“林县村”“林县沟”,太原市里有个“林县移民巷”,长治市有个“林移村”,都是逃荒的林县人形成的聚居地。

在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中,水渠的重要性,不必多言。正是在这一背景下,1959年,再次受到大旱灾害后的林县人民,在党组织的领导和山西有关方面的支持下,苦干多年,劈开太行山,修成红旗渠,引来浊漳河水,彻底改写了林县“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历史。

据说当年修渠的县委书记杨贵调离林县时,闻讯赶来的老百姓泣泪惜别,不少人手里端着一碗清水默默为他送行。

修渠的过程非常艰苦,因为历史的经验告诉他们,局限于县域内的治水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缺水问题,要真正改变靠天“赐”水的被动局面,就必须跳出林县地界,主动到外面寻找水源。

从1959年5月31日杨贵等人向河南省委书记处书记杨蔚屏回报林县严重干旱缺水的情况,到6月11日县委书记处举行全体会议,专题研究水利建设远景规划,不过半个月,三个考察组就成立了,它们由县委领导带队,分头到邻近的几个县考察水源,并最后确定了引浊漳河水的方案。

在各方的努力和紧密配合下,引漳入林于紧锣密鼓中热烈展开。但是现实的困难也显而易见,不容低估。1960年正是国民经济最为困难的时期,来自上级的资金支持非常有限,林县自身的财政也十分薄弱。工程总投资预算高达7000万元,但账上资金不足300万元,专业人才和专业设备也极度缺乏,难以支撑浩大工程的展开。

本书记录了杨贵1960年2月6日的日记,他曾这么写道:“现在修建,困难太多了,最基本的办法是自力更生。如何把自力更生具体化?各公社按渠道可灌面积投工,民工实行包工定额,把工分介绍回队里参加分配;上工地民工自带镢头、铁锨、抬筐,个人没有的生产队负责自备,吃粮食每人暂定一市斤或一市斤半,民工自带口粮,不足部分由集体储备粮补足,蔬菜由生产队统一送到工地;工具修理由各公社负责,根据人数多少,建立几个工具修理点,各队搜集废钢铁送到工地,供修理点使用;县里财政还有300多万元资金,负责购买炸药、钢钎、水泥等大件物料,注意节约,反对浪费……群众是圣人,只要依靠群众,很多困难都是可以解决的。”

任何务实的事情都不容易,在当时,引漳入林工程是一项充满风险的重大决策,伴随着红旗渠建设始终,杨贵等人不仅面临工程技术上的风险,而且头顶着巨大的政治风险,还时刻经受着流言蜚语甚至冷箭匕首的攻击。有人暗地里批评杨贵劳民伤财,不顾人民死活,完全是为了捞取个人政治资本;一位上级领导也一再强调“没钱就不要动工”;各种匿名信、黑材料也满天飞,给县委班子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但他们还是顶住了。多年后杨贵回忆:“我们可以坐等老天爷的恩赐,这样我们的乌纱帽肯定保住了,却战胜不了灾害,遭殃的是人民群众。”对于林县人民来说,县委书记杨贵,撑起了一片天。林县人民在发展的关键时期遇上了有智慧、有勇气、有担当的县委书记,这何尝不是他们的幸运。

1964年10月30日,红旗渠总干渠全线竣工;12月31日,总干渠首次试放水成功;1965年4月5日,红旗渠总干渠正式通水。浊漳河水由坚实的渠岸牵引、护佑,终于流进林县的山川大地。

自从有了红旗渠,林县人民“看天吃饭”的历史就真正终结了,作者就在红旗渠畔长大,打小就在支渠毛渠里玩水,亲眼看见了红旗渠水如何在人们的一路护送下,经由大渠到中渠再到小渠最后长途跋涉流进田里,也见证了改革开放后家乡的重大变化。

“宁愿苦干,不愿苦熬”,这是林县人民留下来的红旗渠精神,他们“立定愚公移山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给林县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使自己过上了好日子。心怀这种精神,各种艰难困苦都能被克服。

当然,红旗渠的建设也并非仅凭一腔热血苦干、硬干,而是一个秉持科学态度,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难题、解决难题的拼搏创新的过程。研究是实干的基础,这一点,不能忘记。

或许会有疑,红旗渠没有在相对富足的年代建成,却偏偏诞生自最为困难的时期?这不得不给人以另一重启示,林县县委在遇到大旱灾的困难时期,不仅没有畏难、得过且过,反而以此为契机,反思道:正是大旱灾,逼着人清醒,在思想上进行调整和解放,重新认真考虑如何解决林县缺水的问题。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绝处也是生处,向好改变的可能永远都有。

幸福是靠自己的双手奋斗出来的,百年革命历程,实干者前赴后继,鲁迅曾作文以鼓舞: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读完《山腰上的中国:红旗渠》一書,也让人深切感受到共产党人团结带领群众所迸发出来的巨大力量。一代代的共产党人继承了这种深埋在中国人骨子里的精神,如作者所说,坐而论道不是共产党人的性格,任何时候,我们都需要实干的干部,他们把人民美好生活的向往记在心里,付诸行动,他们那种敢想敢干,永不停歇的精神,成就了今天的事业,不负人民的期待。

多年之后回望,他们将能自豪地说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不称职的英雄:达尔文与难产的物种起源》

[美]大卫·奎曼 著

郝舒敏 译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21年4月

这本书的作者—科学记者大卫·奎曼总结了大量前人的研究成果,记叙了19世纪伟大的科学家查尔斯·达尔文的人生,从他正值青春年华的20多岁,作为博物学家跟随英国皇家海军船舰“小猎犬”号的野外探索,到回到伦敦后,进行“小猎犬”号航行日志的整理及《“小猎犬”号的动物学》的编辑撰写,再到为期八年的藤壶研究,两年物种多样性的研究实验,再到《物种起源》的难产出版。

作者用不称职的英雄形容“与上帝为敌”的达尔文,他谨慎、恐惧、怯懦、倦怠、体弱多病,是一个重度拖延症患者。他研究指甲盖大小的藤壶分类学耗费了8年的时间,参加父亲的葬礼时,在送葬队伍向教堂出发后才到家。他缺席一些严肃仪式和重大事件的行为皆非偶然,这是他的行事方式,而这种方式,让他花了21年才发表出惊世骇俗的《物种起源》。

达尔文思维开阔,天马行空,博览群书,好奇心极其旺盛,广泛贪婪地涉足各个科学领域,在生物地理学、生物分类学等生物学领域奉献了自己几十年的生命。

他也曾从政治经济学冷酷无情的社会学逻辑中获得自然选择物种间弱肉强食的灵感。他的探索热情,对规则之外的兴趣,都是他作为一名科学家迷人的宝贵特质。

作者以幽默的笔触为读者还原了一个真实而非远在天边高居神坛之上的达尔文形象,以丰富的视角,从多个侧面展现了达尔文的科学研究进程和个人生活。

他为读者与达尔文的世界之间搭起一座跨越时空的桥梁,读者可以感受到当达尔文把所有考据联系在一起解开进化之谜时,说出“自然神学大厦将倾!”是何等欣喜若狂,更能体会小心谨慎孜孜不倦研究考证、笔耕不辍,一个人与整个学界乃至与上帝对弈的达尔文又是何其孤独。

《科学:无尽的前沿》

[美]范内瓦·布什 / 拉什·D.霍尔特 著

崔传刚 译

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21年5月

一份由华为创始人任正非、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微软中国CTO 韦青等商界精英推荐的文件,究竟讲了什么?1945年,“曼哈顿计划”的提出者范内瓦·布什应美国总统罗斯福的要求,写下了战后美国科学发展的蓝图,名字就叫《科学,无尽的前沿》。

文件内容不多,却是改变战后美国科研力量的奠基性文件。二战以前,美国基础科学长期依赖欧洲,但在这一文件的指导下,美国基础科学研究飞速发展,领先全球,并卓有成效地与现实应用相结合。

这样的改变让美国社会保持着创新力和创造力—这亦是中国商界和互联网业精英从此深受启发的缘由。

文件无时无刻不在谈论基础科学的重要性。布什主张,美国应给更多耐心在基础科学研究,做好长期才能获得回报的准备。“科研根本无法在一个以经营或生产作为评价和检验的环境中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

提高科研能力的关键在于人。布什在文件里强调,这需要大学科研水平的增长,以及本科、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改变还需要更具颠覆性,他认为国会应设立一个新机构—致力于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一切关于基础科学的新职能都集中这个机构中,不受其他政府部门的干扰。同时。青年人才的成长需要资金和激励,“国家研究基金会”也因此郑重提出。

这个上世纪40年代的文件不厌其烦地提醒科学重要性—这对于美国的科研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林县红旗渠达尔文
红旗渠上的“铁姑娘”
“红旗渠精神”感动我
达尔文与进化论
奇遇达尔文之船
第十一章 奇遇达尔文之船
从红旗渠的“账单”体会党的领导
红旗渠的修建与红旗渠精神的诞生
“有才”林县话
用红旗渠精神教育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