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高考新课程行动

2021-07-29 05:14蔡小雄
中小学校长 2021年6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育人学科

□蔡小雄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基础教育阶段是培养和发展拔尖创新人才重要素质的关键时期。浙江省是全国新高考率先试点的两个省(市)之一,而杭州高级中学(以下简称“杭高”)是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之一。以此为契机,学校在创造更适合的育人环境,探索更科学的教育管理,落实更完备的课程行动等方面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

一、架构丰富的课程体系,拓宽多元的人才培养方式

普通高中架构丰富的课程体系是实现多元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路径。一所学校唯有构建了覆盖广泛、层次丰富、实施有序、评价科学的课程体系,以适合卓越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为总体目标,融合国家基础性课程与地方特色课程,积极打造校本化精品课程,才能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可能。

(一)课程升级,指向育人

杭高的课程架构立足学校实际,借助先进的课程理念,制定了明确的课程规划,构建了优势学科和特色课程群。现已形成学校课程决策、团队课程设计、教师课程开发等一系列有序高效的课程运作机制。教师作为课程建设的主体,也在逐渐完成角色的转换与重构,从“执行者”变为“开发者”,再到“创新者”。在新课程改革推进中,学校不断更新整体课程方案,从“三层六类”的课程体系升级为以“聚核型”课程群(见图1)为主体的课程体系2.0 版。学校将该课程体系命名为“杭高星”课程体系。这一名称源于2009 年杭高110 周年校庆之际,为表彰学校在基础教育领域的贡献,国家天文台向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申请并命名的一颗近地小行星“杭高星”。这是杭高学生自主学习力、团队协作力等领导力因素的体现,契合了目前新时期教育改革的方向和全面育人的目标。该课程体系基于人才培养目标、学生多样化发展需要和学校传统特色,确立了杭高课程结构模型——“杭高星”模型(见图2)。寓意为:培养的每一位杭高人都是一颗遨游于太空的“杭高星”,都是和谐的、个性的、卓越的杭高人。在这一课程模型中贯穿到底的“中轴”是杭高课程要达成的育人目标:培养“四高五强”的杭高人。为达成“中轴”这一育人目标,杭高建立了课程三个底座,即杭高课程的三个层次:基础核心类课程、拓展深化类课程和实践探究类课程。基础核心类课程面向全体学生,拓展深化类课程面向部分学术型学生,实践探究类课程则面向少部分具有不同特长的学生。在“星球轨迹”运行中涵盖杭高的六大课程群,即人文课程群、科技课程群、竞技课程群、领导力课程群、自主课程群、人格课程群(见表1)。

图1 “聚核型”课程理念下的高中生领导力培养范式图

图2 “杭高星”课程体系模型图

表1 杭高“六大”特色课程群简目

“六大”特色课程群既涵盖了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体现了“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指向学校的共同育人目标:培养“四高五强”的杭高人(四高,即德行高尚、志趣高远、学问高深、品位高雅。五强,即家国意识强、人文精神强、科学思维强、身体素质强、学科修养强);又根据课程对象不同有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式等层级差异,体现了“分层育人、因材施教”的个性化育人特色,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坚实的课程基础。以学校天文课程为例,既有面向全体学生普及天文知识的天文通识课程,又有拓展深化类的天文竞赛课程和大学天文知识先修课程,还有依托杭高天文社开展的实践探究类天文课程。

(二)一体多元,融创实施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杭高课程体系的建构也呈现出内核稳定基础上不断与时俱进、不断融合创新的特点,以“杭高星”课程体系为母体衍生出在不同情境下适用的多元化特定课程群。如依托线上教学与STEAM 教育实践形成的“创客”课程群;面向全体学生的“普适性”学生领导力课程群;借助天文、水文、人文场域共同体的“三文”课程群;等等。

以“普适性”学生领导力课程群为例,该课程群在建构时立足受群普适,借助学科融创,依托家校协同,形成内涵丰富、实操性强、素养提升明显的金牌课程群。当前杭高已经围绕这一主题开发与实施了几十门省、市精品课程。

与此同时,杭高形成了校本特色及普适推广兼具的领导力培养范式,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深厚的课程基础。

在STEAM 创客课程群建设中,杭高致力于培养有未来眼光的思考者,学生成为知识的创造者。学生领导力课程群建设致力于培养有前瞻高度的领导者,使学生成为自主学习力的受益者。“三文”课程群建设致力于培养多元思维的实践者,使学生借助跨学科平台成为思维力的执行者。实施过程中,杭高积极探究师生成果的外显与推广,使其成为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助推器。

二、实施分层的课程教学,提供多维的人才培养路径

新课程改革以生为本,在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规划学业人生、培养自主学习力,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增加内驱动力。学生如果对高中学习生涯有较明确的规划、对未来发展有较清晰的定位、对高中学习课程有较强烈的兴趣与学习需求,相信能从本质上提升人才培养的效能。尤其是在目前冲击学科竞赛、备战强基计划和综合评价招生等各类测试中,现有的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显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杭高学生综合素质高、学科思维活跃、学习能力强,是很有代表性的一个群体。学校充分考虑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需求,组织开发了一批具有较强学科专业性、前沿性、融合性,具有一定国际化视野的校本培优课程。在保证每位学生达到共同的基本学业要求前提下,实施分层的课程教学。

(一)学科依托,分层提升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首先需要学科层面的有力支撑,充分挖掘学生兴趣和潜力,提升学习能力的培养,助推学科的高度与深度。

1.指向核心素养,延伸学科拓展类课程

学科拓展类课程以培育学生的主体意识、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自我规划和自主选择能力为宗旨,着眼于培养、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是一种体现不同基础要求、具有一定开放性的课程。

学科拓展类课程,既包含与社会衔接的应用性课程和学科发展前沿性课程,旨在感受知识的价值、学科发展的方向,激发专业学习的动力,也包括以培养全球视野、感受不同文化为目标的国际课程。修习学科拓展类课程,有利于学生增强学科知识、体会学科知识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了解前沿科学、拓宽国际视野,以便在高校强基计划,综合评价招生的笔试、面试中取得较好成绩,或在申请国外名校时给予帮助。

2.依托协同创造,实践学科兴趣类课程

学科兴趣类课程以培育学生学科兴趣为目标,可以包含一部分学科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可以包括技术技能课程,通过生活技能、职业技能课程的开设,以及天文观测、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等专业技能课程的开设,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丰富对专业或职业的认识,为形成专业兴趣和职业性向奠基;或者包括音美、体、艺等方面的兴趣特长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兴趣、发展个性特长,提高综合素质;还可以包括社会调查、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探究活动等方面的综合实践课程,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培育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形成强劲的互动力和领导力,提高非智力水平。

杭高学生丰富的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科兴趣类课程的开发积累了众多的素材;同时,杭高学生在活动中体现出的高素养和高成长性也是学科兴趣类课程得以开设的基础。

3.借力优势资源,完善学科竞赛类课程

学科竞赛类课程是指在紧密结合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以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实践和创新能力,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创新意识。参加学科竞赛课程学习的学生,一方面有可能通过参加学科竞赛取得较好成绩;另一方面,也可能因为对该学科具备强烈的兴趣爱好和较明确的发展预期,而在今后以该学科作为大学修习专业。

学科竞赛类课程属于知识拓展类校本选修课程,它既包含与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相衔接的必修内容拓展课程,旨在对基础知识进行拓展和深化;也包含与大学相衔接的大学先修课程,旨在领略大学学习的视野和方法,培养专业精神和兴趣。

近年来,学校加大人才培养与引进力度,拥有了省内最多的以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等为代表的名优教师团队,完善了开展实施学科竞赛类课程的必备条件和师生保障。

(二)项目创设,分步实施

“互联网+”时代的学生,将从知识的消费者转化为知识的创造者。知识传授固然重要,但绝不是课程教学的终极目标。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科学家,拥有探究一切的欲望。

创客课程彻底改变了传统课程存在的过分传授、形式固化、单调无趣的现状,给学生更多自由探索的空间,激发其内在的创造潜能。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学习者,而是可以像科学家一样以研究的方式去认知外部世界,体验探究过程,解决现实问题,创造新的知识。“学—研—创”是实施创客课程的理想模式,使学习、研究和创造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持续提升学生的创新创造力。基于项目的研究性学习,是创客课程的主导学习模式,每个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研究者和创造者。

与此同时,杭高依托情境、项目、协作的创客课程与依托学科创设的课程之间,构成指引与依托的关系,在良性互动中提升学校分层教学的时效性,提高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可行性。

(三)科学评价,多元践行

推进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改革,应重视将评价科学纳入课程,保证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发挥评价对育人的导向功能。杭高课程建设紧紧围绕教育教学改革和考试评价方式的转变展开,积极探索多情境素养渗透与多维度科学评价。

杭高根据适用性、合理性、科学性、发展性等原则,优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完善学校学生成绩管理平台,拟定课程学分管理方案。形成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校本课程评价体系。

在评价过程中,学校实行全过程监督,力求公平、公正,追求可信度。将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结果、教师评议结果和综合评价结果进行合理设计,依托科学手段加强评价过程有效性研究、素质评价日常化研究,加强评价标准细化研究、可操作性研究,真正让综合素质评价成为学生个性化评价的主路径。同时,针对存在差异、禀赋不同的学生在三年高中学习成长过程中增量的数据分析、跟踪调研,做好由进口到出口的增量型评估,以促进教师反思,改进教学。

三、探索智慧的课程转型,打造前瞻的人才培养方向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融合、创新的环境,在近年来的新课程行动中,学校逐渐改变了高中课堂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积极探索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多维途径,探究校内外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模式,探寻学校智慧教学和智慧管理的实践路径。

(一)平台变革,智能集成

当前,杭高已建立了覆盖全科的创新实验室学科建设,依托浙江省数字教育资源应用实践基地学校、省内独一无二的天文平台、适应最新课程理念的金课课程和极课平台等资源,积极开展教学大数据研究,丰富网络课程,助推教学改革。其中,利用极课平台开展教学大数据研究,在技术等学科开展精准教学、个性化教学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果。

与此同时,杭高进一步整合学校的优质信息资源和管理资源,最大限度地让教学更有效地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结合。依托智能的管理助推教师改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教法,改变教学生态和学习生态。依托数学、信息等重点学科引领,有序推进多学科实施精准教学,依托大数据进行作业分析,提升教学质量。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探求学校智能管理提升,努力建设符合21 世纪学校发展、新形势学科特征和新时代学生需求的“杭高大脑”。

(二)多元跨界,智慧生成

在新课程、新教材实施过程中,杭高积极探索智慧课程开设的常态化、精细化、有序化、协调化,加强智慧平台的开发与建设。依托智慧课程,为学生提供网络直播和录播课程,打造灵动实效的空中课堂,充分发挥学校现有的优质教师资源,整合各学科不同阶段的课程,满足学生课堂学习之外的学习需求。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学习模式,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优质高效的学习载体。

教学路径的跨界与学科融合的跨界并行不悖,在当前课程行动中,杭高以项目学习为依托积极开展尝试,跨学科多情境教学正在智慧校园中蓬勃开展。例如,围绕红色基因场馆教学,历史、语文等学科正在构建跨学科平台,校史教育和学科教学在不同情境下借助网络虚拟环境进行同一时空的交错,在历史学科中构建时空轴,在语文学科中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围绕水质检测项目的学习,化学、生物、地理等多学科正在打通学科壁垒,联合攻关,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地质、水文特色,学习生态环境与人的和谐共存方式,掌握净化水质的各种方法,这种跨学科的学习、研究方式已受到愈来愈多学生的推崇。

基础教育阶段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实施,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知识层面的基础与保障;而新高考、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课程变革则将学生的知识提升转变为能力与素养的提升,真正契合了全面育人的教育方向。在课程建设中,学生逐渐从被动接受型学习向主动探究型学习转变,教师从只关注教材、分科式教学向整体综合式教学转变,学校也从偏重知识技能的要求向“五育并举,融合创新”的新课程行动转变。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育人学科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学科新书导览】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医学类普通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