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螵蛸的本草考证研究

2021-07-29 02:34裴帅龙谢明许亮胡蕊肖洪贺
中医药学报 2021年7期
关键词:神农本草经药典本草

裴帅龙,谢明,许亮,胡蕊,肖洪贺

(辽宁中医药大学药学院,辽宁 大连 116600)

桑螵蛸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常用的动物类中药[1]。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规定,桑螵蛸为螳螂科昆虫大刀螂TenoderasinensisSaussure、小刀郎Statiliamaculata(Thunberg)或巨斧螳螂Hierodulapatellifera(Serville)的干燥卵鞘[2]。本文查阅了古代主流本草以及相关本草著作,对桑螵蛸的名称、基原、产地、功能主治、性味归经、采收炮制及毒性等内容进行了梳理和归纳,以期为桑螵蛸的临床用药提供本草学参考。

1 名称考证

桑螵蛸别名甚多,如《神农本草经》记载:“别称蚀疣,害焦,致”[1];后续唐代《蜀本草》[3]、《新修本草》[4],宋代《大观本草》[5],明代《本草品汇精要》[6]等多沿用《神农本草经》[1]中的蚀疣一称;明代《本草纲目》称螵蛸,致神,野狐鼻涕[7];清代《本草备要》称螳螂卵[8];《本草便读》中又名赖尿郎[9]。这些别名皆是桑螵蛸形态、功效的体现。《中药药名辞典》中名称记载更为多样,如蜱蛸、桑蛸、蟭、鸟洟、冒焦、螵蛸、致神、螳螂子、桑上螳螂窠、夷目、赖尿郎、桑上螳螂窠、刀螂子、团螵蛸、长螵蛸、流尿狗、猴儿包、螳螂壳、螳螂巢、黑螵蛸、野狐鼻涕等[10]。其中 “野狐鼻涕”之名是因长螵蛸色黄白, 背脊两侧有沟, 并有较长的尾部,像脓血流注的溃烂赘瘤,野狐鼻涕之形与长螵蛸形态相同,故由此得来。总体而言,历史上关于桑螵蛸的名称记载虽然多样,但应用度最广的仍是其桑螵蛸本名,且其他名称多根据其本名与外形引申而来。具体记载见表1。

表1 桑螵蛸的名称记载

2 基原考证

《神农本草经》未言桑螵蛸为何物所生,而《说文解字》在解释蛸时,说为“堂螂子”,从此后世本草亦多转载,但很少详述药用桑螵蛸的原昆虫形态[25]。宋代医学家唐慎微在《证类本草》桑螵蛸项下绘有一图,见图1。图中螳螂翅上有白斑,为拒斧螳螂,其所产卵鞘为黑螵蛸,从图中的黑螵蛸来看,背部呈弧形,两侧纹理明显。而目前市场所售的黑螵蛸略呈平行四边形,背部平直,尾巴上翘,而长螵蛸背部弧形,两侧纹理清晰,与图上吻合[13]。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螳螂的形态进行了描述:“螳螂,骧首奋臂,修预大腹二手四足善缘而捷……”[7]。这些均为螳螂科昆虫的普遍特征,但无从知晓专指何种螳螂。清代《本草备要》[8]和《本草便读》[9]二书也绘制了图片,但只是粗略绘制,见图2、图3。

图1 《证类本草》桑螵蛸

图2 《本草便读》桑螵蛸

图3 《本草备要》桑螵蛸

199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记载长螵蛸略呈长条形,上面带状隆起明显,带的两侧各有一条略棕色浅沟或斜向纹理,与上述长螵蛸吻合[26]。

3 产地考证

在产地方面,古籍记载产地方面较少。《图经本草》曰:《本经》记载:“不载所出州土,今在处有之……今出蜀州者佳”。其中“蜀州”为四川省。明代《本草发明》[19]中记载:“多出西川,生苦竹林者良……”。其中“西川”为今四川成都。清代《本草新编》中记载:“桑螵蛸,三吴最多[27],古时“三吴”为吴郡、吴兴和会稽,分别指现代的江苏省苏州市、浙江省湖州市、浙江省绍兴市。由此可见,本草中记载桑螵蛸主产地为四川、浙江省地区。当代《临床中药辞典》中记载桑螵蛸主要产于广西、云南、湖北、湖南、山东、浙江、江苏等地[28]。据古今文献对比,现今桑螵蛸的产地大多为我国华东地区和华中地区。

4 性味归经考证

关于桑螵蛸的性味,各代本草以味咸、甘,性平为主。如《蜀本草》记载:“味咸、甘,平”[3];《本草汇》记载:“味咸,气平”[21];与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记载甘、咸、平[2],记载相同。

归经方面,《得配本草》记载:“入足少阴、厥阴经”[22],即归肾经和肝经;《本草汇》记载:“入足少阴、太阳、厥阴经”[21],即增加了足太阳膀胱经;《本草备要》记载:“入肝、肾、命门,故能益精气而固肾”[8];2004年第一版《湖南药物志》记载桑螵蛸归肝、肾、膀胱经[29],与上述古代本草的记载相符;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记载桑螵蛸归肝、肾经,未将膀胱经纳入桑螵蛸的归经中[2]。具体记载见表2。

表2 桑螵蛸的性味归经记载

5 功效主治考证

《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主伤中,疝瘕,阴痿,益精生子,女子血闭腰痛,通五淋,利小便水道”[1];《药性论》记载:“畏戴椹,主男子肾衰,漏精,精自出,患虚冷者能止之。止小便利,火炮令热,空心食之。虚而小便利,加而用之”[33];在《本草衍义》中配伍党参,龙骨,牡蛎等治疗遗尿、尿频、健忘[34];在《济生方》中常与五味子,煅龙骨等同用,治疗遗精、早泄[35];《本草备要》中记载:可治虚损阴痿,梦遗白浊,血崩腰痛,伤中疝瘕,肝肾不足。通五淋,缩小便。能通故能缩。肾与膀胱相表里,肾得所养,气化则能出,故能通肾气既固,则水道安常,故又能止也[8]。

桑螵蛸在临床上多用于治疗遗尿、尿频等症:如潘万喜使用桑螵蛸、菟丝子,益智仁、女贞子等,治疗治疗小儿遗尿,1~2疗程5例患者全部治愈,半年随访无复发[36]。秦英报道,其采用自拟方剂(桑螵蛸、益智仁、黄芪、山药等)治疗小儿尿频,服药7 d,49例患者尿频数症状均显著减轻,并无病情反复现象[37]。药理学研究显示,团螵蛸具有增加小鼠胸腺、睾丸指数及抗利尿作用,长螵蛸可延长小鼠常压缺氧及游泳时间,增加小鼠胸腺、脾脏指数和阳虚小鼠的体温, 具有抗利尿和降低高脂大鼠肝中过氧化脂质(lipid peroxidase,LPO)的作用;黑螵蛸可增加小鼠胸腺、睾丸指数和阳虚小鼠的体温,可降低高脂大鼠肝中LPO[38]。

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记载,桑螵蛸能够固精缩尿,补肾助阳,用于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小便白浊等[2]。由此可见,药典记载于古代的临床应用相符,均用于遗精、白浊、小便频数、遗尿、赤白带下,阳痿,早泄等因肾虚引起的生殖系统疾病。但需注意,阴虚火旺或膀胱湿热者慎服。

6 采收与炮制考证

桑螵蛸的炮制方法主要有烫,煨,炙黄,麸炒,醋炙,盐制等。如《雷公炮炙论》记载:“凡采得,去核子,用沸浆水浸淘七遍,令水变沸,于瓷锅中熬令干用”[11];《大观本草》中记载:“二月、三月采蒸之,当火炙”[5];《本草蒙筌》中记载:“曝干复炙,当中破开炙之”[18];《本草备要》所记载的炮制方法较多:“炙黄,或醋煮、汤泡煨用”[8];而《得配本草》强调:“热浆浸一夜,炙黄用”[22];《中药大辞典》收载桑螵蛸炮制品有炒桑螵蛸和盐炒桑螵蛸2种,(1)炒桑螵蛸:将桑螵蛸和麸皮同炒炙老黄色,取出麸皮,放凉即可;(2)盐炒桑螵蛸:取净桑螵蛸,用盐水拌匀,稍闷,入锅炒至微黄,取出晾干。每5 kg桑螵蛸,用盐2.5 kg,加水适当溶化[28]。

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炮制方法更为简化:除去杂质,蒸透,干燥,用时剪碎即可[2]。具体记载见表3。

表3 桑螵蛸的炮制加工记载

7 桑螵蛸毒性考证

古籍记载中桑螵蛸均为无毒,如《蜀本草》[3]《新修本草》[4]《大观本草》[5]《绍兴本草校注》[12]《本草纲目》[7]《本草品汇精要》[6]《本草蒙筌》[18]《本草汇纂》[31]《本草便读》[9]等书籍均记载无毒。当代2000版《临床大本草》[40]记载无毒。桑螵蛸首次收录于1963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6],但未有毒性记载,而2015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关于毒性也无记载[2]。但是在现代药理学研究中发现,团螵蛸、长螵蛸和黑螵蛸的小鼠半数致死量(LD50)均大于320 g/kg,故可以认为桑螵蛸为无毒中药。

8 小结

桑螵蛸首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药。用于中药历史悠久,前人总结了许多用桑螵蛸治疗各种疾病的经验良方。现代中医研究中,桑螵蛸依然得到较多重视。本文就主流本草以及结合现代文献报道,对桑螵蛸的名称、产地、基原、性味归经、毒性、功效主治、炮制加工等方面的记载进行了细致梳理。发现桑螵蛸在来源、功能主治、毒性等方面古今较为一致,没有太大的变化。归经方面,古籍将膀胱经纳入桑螵蛸的归经;而现代中医药工具书中并未纳入,有待进一步研究。

值得注意的是桑螵蛸虽不是稀有药材,但在自然环境和储藏过程中均受到众多天敌危害, 如远东螵蛸皮蠹、无斑螵蛸皮蠹、螳小寄生蜂等。此外,药用桑螵蛸多靠人工野外收集,常常“供不应求”。在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下 ,势必影响其数量。期冀对桑螵蛸的采集和保护有进一步规范,使桑螵蛸资源得到可持续发展,更好地保护这一中药资源。

猜你喜欢
神农本草经药典本草
A review of the ethnobotanical value,phytochemistry,and pharmacology of Physalis pubescens L.
2020年版《中国药典》山楂叶项下金丝桃苷含量测定方法的商榷
探寻中华本草的足迹
本草,源于延续生命的渴求
本草,一场不动声色的“双面修行”
本草中华
穿山甲药典除名
Network Pharmacology Investigation in the Mechanism of Radix Pseudostellariae-Rhizoma Anemarrhenae Therapy for Diabetes Mellitus
66种中药材进入欧洲药典 未来目标达到300种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24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