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生宝:“十七年”时期新农村建设的领路人和开拓者

2021-07-30 11:24
传记文学 2021年7期
关键词:互助组稻种

高 军

山东省沂南县作家协会

《创业史》是作家柳青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十七年”文学中农村题材的代表作,被誉为“经典性的史诗之作”,2019年9月入选“新中国70年70 部长篇小说典藏”。小说以梁生宝这一人物形象及“梁生宝互助组”的发展为线索,表现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农村社会主义改造进程的历史风貌和广大农民思想转变的复杂过程。同时,主人公梁生宝展现出来的淳朴天然的英雄气度、勤劳善良的个人品格和带领农民奋斗创业的胆识魄力,使这一人物成为“十七年”时期具有时代引领性和代表性的共产党员形象。

梁生宝,乳名宝娃,1925年出生于陕西省富平县南刘村。4 岁时生父去世,生活越来越艰难,母亲王氏带着他,从渭北跟随拖儿带女的饥民队伍开始逃难生活。1929年阴历十月落下了第一场雪,在大雪满地的日子里,他跟随母亲忍冻挨饿辗转来到了下堡村。几天后,母子二人被住在汤河南岸稻地里的佃户梁永清(大家都习惯叫他梁三)收留,组成了一个新的家庭,梁生宝成为梁三的养子。下堡村是黄堡区下堡乡驻地,位于秦岭脚下,面对着黑压压的终南山,在黄土高原崖底下的渭河南岸、汤河北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把散布在稻地里的从各村移来的上河沿、下河沿等聚落的四十来家佃户和贫农,同官渠岸划成一个行政村,列为第五村,属下堡乡所管。在这里,梁生宝由为自家创业逐渐转变为率领大家共同创业,上演了一出波澜壮阔的人生大戏。

柳青

从“宝娃”到“梁生宝”

俗话说,穷苦孩子早当家,童年和少年时期的宝娃经受了很多磨难和历练。比如,有一年正月十二开始上工,正月十五黄昏,宝娃从财东吕老二家回稻地草棚屋过灯节。进屋他一句话也没说,就趴在小炕沿上抱住脑袋呜呜直哭起来。原来财东家娃抓起一把土撒到他的碗里,财东仅仅说了孩子几句就把饭倒在了猪食槽里。在宝娃委屈的哭声里,梁三老汉和宝娃妈教育他,要想不受气,就要创家立业,自家喂牛,种自家地。宝娃接受了人生哲学的第一课后,创业的想法和锐气比梁三老汉更大了。宝娃在田地里年复一年地辛勤劳作,暗自把长工头当作老师傅,向他学会了所有农活。

生活在磨炼他的同时也教育了他。在此过程中,一种朴素的阶级感情和互助思想也逐渐生成。比如,给财东家干活的第三年夏天,一日晚饭后,宝娃用腰带牵着一头小黄牛犊,过汤河回到草棚院里。原来吕老二的大黄牛死了,怕小牛犊没奶吃会饿死,16 岁的宝娃便自作主张掏五块硬洋把牛犊买了回来。梁三老汉和宝娃妈都觉得不应该买,但宝娃不慌不忙,很自信地算账说,熬长工的人攒多少年也不会有买一头大牛的钱,如果等攒够钱再去买牛恐怕这辈子也创不起业来。梁三老汉低了头,觉得自己远不如这个刚出世面的小伙子灵巧。

到18 岁的时候,宝娃对庄稼活儿样样精通。在下堡村,他的工钱已经达到成年人的最高数目。他做好了种庄稼的一切准备——陆续从下堡村破产的农户手里,拾便宜置买下几样必要的农具。又在土围墙里老草棚屋对面,搭起两间稻草棚,里间盘炕自己睡,外间盘槽拴那头已经长大、引起许多人羡慕和嫉妒的大黄牛。梁三老汉喜欢不尽,给宝娃妈到蛤蟆滩第五年时生的闺女定了亲,拿彩礼买下一个穷佃户11 岁的闺女给宝娃做童养媳妇。从这时起,宝娃随继父姓,按“生”字辈起官名叫梁生宝。梁生宝创家立业的锐气更大了。但是,他的“创业”并没有成功,反而遭遇困境。头一年他租下吕老二18 亩稻地,每亩又借下二斗大米买来油渣和皮渣肥料。他和梁三老汉破命干一年,交过地租,还过肥料欠债,剩下的被下堡村大庙里头的保公所打发保丁装走。一年辛苦下来,还完地租和各种欠债连口粮也没剩下。生宝妈趴在街门外土场碌碡上放声大哭,生宝的妹子和童养媳妇也跟着大声号叫。梁生宝拧着浓黑眉,撅着嘴,多少日子一句话也没有,谁也问不响他。又过了两年,梁生宝被拉壮丁,梁三老汉卖了黄牛才把他赎回来。为避免再一次被拉走,就把18 亩稻地退还给吕老二,打发梁生宝钻终南山出苦力去了。从此,一家人再也不提创家立业的事儿。

1949年夏天,渭河以北退下来的国民党军溃逃,梁生宝也回家来了。他眉飞眼笑地在蛤蟆滩和下堡村满世间兴奋地跑来跑去,高兴地跳着,大声喊着:“解放啦——”“世事成咱们的啦——”此后,梁生宝当上了民兵队长,积极参加土地改革运动,工作干得有声有色。不同于梁三老汉和部分村干部的单干思想,梁生宝却很特别,对公家的号召着了迷,只要一听说乡政府叫他,掼下手里正干的活儿就跑过汤河去。梁三老汉觉得梁生宝创立家业的劲头已淡漠,没有忙着公家工作的劲头大。梁生宝很快加入了党组织,成为一名中共预备党员,工作更加积极。梁三老汉多次劝他退党,但他根本不听。

从买稻种到分稻种

梁生宝自觉担当起下河沿互助组长一职,他愈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听说郭县有一种急稻子,秋天收了还来得及种小麦,夏天割了麦子能赶上泡地插秧。只要有肥料,一年可以麦稻两熟,一亩地可变成二亩。他们互助组决定秋后不再种青稞。这一决定得到了黄堡区委王书记的大力支持。

1953年春,在绵绵的细雨中,梁生宝从渭河下游坐了几百里火车来到郭县。下车时,小街两边的店铺已经点起灯火。由于是春汛期间,北关渭河渡口暂时取消每天晚班火车到站后的最后一次摆渡。这班火车上下来的旅客,只能在车站旅馆过夜。梁生宝头上顶着一条麻袋,背上披着一条麻袋,一只胳膊抱着用麻袋包着的被窝卷儿,站在街边靠墙搭的破席棚底下。他问过几家旅馆,住一宿都要几角钱,睡大炕也要两角。起身的时候,根本没预备住客店的钱,他想走到哪里天黑了就随便什么地方睡一夜就行,没想到天时地势把他搁在了这个车站上。

柳青(左一)与《创业史》主人公梁生宝的原型王家斌(右一)在稻田劳动

梁生宝明白带来多少钱,要买多少稻种。他深知钱对于家乡的贫农来说有多么重要,两户的稻种钱还是他给垫着的,否则就根本没可能实现全组换稻种的计划。他舍不得花两角钱去睡大炕,对自己说:“不!我哪怕就在房檐底下蹲一夜哩,也要节省下这两角钱!”照党的指示给群众办事,受苦就是享乐。

看见有人在票房的脚地睡觉,觉得自己不需要在房檐底下蹲了,他高兴地走进一家小饭铺,要了五分钱一碗的汤面,吃了母亲给他烙的馍。他取开棉袄口袋上的锁针用嘴唇夹住,掏出一个红布小包,很仔细地打开,又打开妹子秀兰写过大字的一层纸,取出那些七凑八凑起来的人民币,拣出最破的一张五分票付了汤面钱。尽管饭铺的堂倌和管账先生一直嘲笑地盯着他,他毫不局促,更不显得匆忙。他在脑子里时刻提醒自己,出门要拿稳,甭慌,免得出差错和丢失东西。办不好事情,会影响党的威信!

梁生宝走出饭铺,穿过泥泞的土街,到车站票房去歇息。这时,渭河平原的陇海沿线,小站上还没电灯。夜间火车一过,车站和旁的地方一样,就陷落在黑暗中。梁生宝划着一根火柴,观察票房的全部情况;划第二根火柴,选定睡觉的地方;划第三根火柴,他才把麻袋在砖墁脚地上铺开来。头枕着过行李的磅秤底盘,和衣睡下,底盘上衬着麻袋和他的包头巾,他掏出那杆一巴掌长的旱烟锅香喷喷地吸着,笑眯眯地说:“这好地场嘛!又雅静,又宽敞……”

第二天一早,浓厚的乌云还在八百里秦川上空翻腾。可能还有雨,天也有些冷。他在东关一家茶铺喝了一分钱的开水,吃了随身带来的馍。雨又下起来,他仰头看看并不甚大,就把妹子秀兰用白羊毛给他织的袜子和母亲给他做的布鞋包在麻袋里头,把棉裤裤腿卷起来,又往头上顶一条麻袋,背上披一条麻袋,抱着行李卷儿,赤脚向白茫茫的太白山下产稻区出发。因为道路泥滑,他得全身使劲,保持平衡,才不至于跌跤,在雨里带雪的春寒中,走得满身汗。天气凉,心中热,他胸中燃烧着理想的烈火。直至晌午时光,走了30 里泥路,才来到鸭鸿河上的一个稻地村庄。此时,他的麻袋已经拧过三回水了。

梁生宝买回的250 斤百日黄稻种装在郭三车上,他自己跟车走在路上。因为要坐车又得花零钱,他不舍得。在分稻种的过程中,任老四说梁生宝只算原价、车票和运费,不算盘费不合理。梁生宝觉得自己是共产党员,决不去斤斤计较这些蝇头小利。在梁生禄把自家稻种领回去后,梁大又来要五升稻种给章村大女儿家。梁生宝很作难,多买的稻种本来已经答应了给其他互助组。但作为本组成员,梁大家马最强,又有车,梁生宝为了互助组的团结和发展,就非常策略地给了他三升。但当郭世富要来高价买稻种的时候,梁生宝义正辞严地拒绝说:“我不是稻种贩子。”把稻种公道地分完后,梁生宝自家却不够了。母亲曾劝他先把自家的舀出,他说这样不好,要先人后己。梁三老汉也很生气,但作为中共预备党员,梁生宝耐心地用整党学习会上学来的道理,说自己不是给自家创业,要走大伙富足的道路。从分稻种中,梁生宝看到了群众愿意多打粮食、愿意增加收入这一共同点。年轻的共产党员获得新的认识,感到互助合作有办法也更有希望了。

16人组队“上刀山”

分完稻种后,梁生宝马上为进山割竹子做准备。为挣来确保稻麦两熟的肥料,必须到秦岭里头割竹子,因为割了的竹子茬口像刀子一样锋利,所以被叫作“上刀山”。梁生宝明白一开始互助规模要小的道理,但村里一些困难群众眼看要挨饿,他想:“共产党员不管,谁管他们呢?”于是,他对分工进行调整,安排自己组里运扫帚的人也去割竹子,扩大一些组外群众去运扫帚。高增福互助组垮了,妻子又去世,梁生宝让他把孩子交给自己的母亲看管,让他带队去掮扫帚。于是,一些缺粮户加入了掮扫帚的队伍。

进山前,梁生宝先在黄堡镇驻地与区供销社签订1500 把扫帚的收购合同,并预支250 元人民币,交货后再支另外500 元。他仔细算计怎么分这250 元钱,好让大伙买粮食、买进山的弯镰等。冯有万建议不借这笔钱给那些中农户,梁生宝教育他说,中农是对互助组不积极,但党的政策是团结中农,互助组不是私人合伙,“啥啥都得按党的政策办”。大家得知有这笔款子后,都觉得到底是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靠得住。梁生宝就借这个机会,教育村民要看到贫雇农团结起来的力量,不要因为生活和生产困难而自卑。大家更加意识到了组织起来的重要性。

梁生宝去赶集买准备进山的东西,去林管站领进山证,认真检查进山准备,如进山的用具,应带的粮食、衣物等。他们本来要到老爷岭割竹子,由于封山育林,只能多走40 里“猴路”到经过大岭的苦菜滩去。他三下五除二,把自己装扮成一个山民,小腿上打着白布绑腿,脚上厚厚的毛缠子外头绑着麻鞋,头上是一大堆蓝布包头巾。这个精干、敏捷、英武的小伙子带着这支16 个人的队伍进山了。

下堡乡第五村活跃借贷会失败的那天晚上,在月光下,这些零散的穷庄稼人包围着梁生宝要求他领导、帮助大家走出困境。现在聚集在这里的,却已经是一个引人注目的工作集体了。人数虽少,但精神力量相当强大。

到了地方后,梁生宝宣布:“乡亲们!有万、大海和我商量了一下,咱们这样闹腾,大伙看怎样?有义、老四叔和我,俺们先到北磨石岔去,给咱盘锅头。有万领着郭锁、生茂、铁锁王三和拴拴,在离磨石岔五里的地方,给咱砍椽。店主家说来,那里可有一片好杨树林子哩。其余的七个人,我就不提名字哩,都跟咱的红脸大海老哥,去割缮棚的茅草。大伙看对不对?”他们在北磨石岔四堵石头垒的矮墙中间,盘好了锅头、烟洞,把矮墙里面的枯枝败叶、石块和尘土都打扫干净。满身灰尘的梁生宝,坚持用树干和杜梨枝绑好一个大床架,把茅草垫在上面,让大伙睡着暖和一点。因为一切都顺利、和谐,他异常兴奋,掏出一巴掌长的短烟锅,相当神气地吸着旱烟,很满意地观赏这北磨石岔的景致。梁生宝带着主人的神气,对两位上辈庄稼人,口气很大地说:“你们看!这个地点真好吧?派百把人进来,也能容下哩吧?”梁生宝看见大伙逐渐产生自觉的集体观念和互帮互助的主动精神,他心中满意极了,对大伙儿的力量充满了信任。

尽管准备工作做得很充分,安全工作也抓得很紧,但是拴拴还是被旧竹茬伤了脚。梁生宝的心在扑簌簌地颤抖着,他按照黄堡区卫生所护士的指点,用药棉蘸酒精,洗净创口周围脚板上的死肉皮,把消炎粉倒在已经叠好的四方块纱布上。包扎好后,他背这个约有190 斤、既笨又重的老实人拴拴下坡。“你放心养伤!拴叔!”梁生宝慷慨地说,“你不能上岭的这些日子,我割的算你的!”梁生宝背着拴拴,两手向后抱住拴拴向上弯起来的小腿,一步一步艰难地走着。他的脑子里出现了直杠王老二瞎着眼睛的顽固模样。他把帮助这个软弱邻居,当做自己理所当然的义务。梁生宝的这一举动,感动得好心人冯有义瞪起眼睛看他。

农历四月初,梁生宝他们回来了。这次收益惊人,劳动互助所显示出的优越性引起贫困庄稼人的很大兴趣。可是,生禄和拴拴两家决定退出互助组,新的问题又摆到了梁生宝眼前。

依靠贫农、团结中农

在互助工作中,梁生宝也曾有过迷惑,想在上、下河沿挑选几户人家,搞好重点互助组,而且先不要王瞎子这样的顽固落后农户参加。区委王书记严肃指出:“如果每个共产党员,都不愿带动自己周围的群众,大伙都到别处挑选自己的群众,那怎么能弄成呢?……我们绝不能逃避负担。”

柳青著:《创业史》第二部 上卷

柳青在《创业史》第二部上卷样书上的部分修改

梁生宝在党的教育下,觉悟不断提高。一些中农不愿参加互助组,而贫农又想依靠中农的车、马等工具便于开展生产。梁生宝分析说,党的政策是依靠贫农、团结中农,如果没有中农的生产工具、车、马就不能增产那不变成依靠中农了吗?贫农才是咱党在乡下依靠的阶级。他提醒自己,要坚决依靠贫农。割竹子回来,梁生宝知道两户退组后平淡地说:“要是我心里没底,那我慌!我心里有底,我慌啥?”任老四、郭锁和冯有义也有所动摇。如果这三户再退出,互助组就只剩三户了。他对有万和欢喜说:“三户就三户!三户也要实行计划!……咱三个千万不敢松劲。咱不松劲,他老四、有义和郭锁几个,还许能跟上来哩;咱一松劲,他几个就更动摇了。”

工作中,梁生宝善于不断总结经验,十分注重工作方法。当梁三老汉拿郭振山做例子时,他觉得不能随意评论村里的另一个党员,就不再辩论了。他要求自己,入党决不辱没党的名誉。他教育冯有万工作要沉稳。当高增福来汇报王瞎子的情况时,梁生宝教育高增福不和他计较:“还怪咱的工作做得不够。咱得狠下劲儿做工作,把互助合作办好!咱的真正负担是人民里头的落后思想和少数落后分子。咱除了教育,咱对他们没一点旁的办法。”梁生宝严肃地对拴拴说:“入组自愿,出组自由。你告诉你爸:二回要回互助组来的时候,说话!你就说:不管他怎样不觉悟,俺们不计较他。好赖是咱贫雇农里头的人嘛。”大家都惊讶组长说出这样的话,竟能这样严格地按党的政策办事。随后通过做工作,任老四说:“好!任老四要跟你跳一回!”这时高增福站起来:“我入你们这互助组来了!收我,也要入!不收我,也要入!一句话:非入不结!”在白占魁想入互助组的问题上,梁生宝想:“不敢收你白占魁,还想改造全社会吗?收!坚决收!”他和改霞说:“他要入嘛!有啥理由不收他哩!他的出身是在旧社会卖过兵的,他的成分可又是贫农。”

梁生宝、冯有万和任志光三人,经过在渭原县互助合作训练班的学习,进一步提高了认识。他们互助组的工作得到了上级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本区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要创办,区委会把材料写给县委,县委经过讨论确定让梁生宝当社长。他们三人从县上回到蛤蟆滩的第三天,灯塔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新名词,就在汤河流域几百个大小村庄里风快地传开了。灯塔农业社成立,开始18 户,添到22 户,添到25 户,最后28 户入了社。灯塔社一队是在下河沿,二队是在上河沿。

入社后,首先要解决的是牲口合槽问题。灯塔农业社副主任高增福拆掉自己的草棚屋来添补修建饲养室不足的物料,饲养室在男女社员热情劳动下三五天就完工了。梁生禄牵着马送来;梁三老汉很愉快地牵着老白马送来。大家把牲口都送来后,梁生宝感到责任重大,当晚就陪着饲养员在饲养室睡觉。梁三老汉要去喂牲口,梁生宝不同意:“我当社主任,你当饲养员不合适。咱这是社会主义,不是合伙做买卖。”他还对梁三老汉说:“你对喂牲口有经验、细心。好嘛!你常去帮助饲养员嘛。人家谁也得说好。爹,你注意啊,给牲口喂料的时候,你甭动手。人家饲养员知道哪个牲口喂多少。”为了养好牲口,他主持定规程:春秋两季三天两天起一次粪,夏季要见天起一次粪,以解决饲养室气味大的问题。

梁生宝还时时体现出有情有义的人格魅力。任老三临去世前,把11 岁的儿子欢喜托付给了梁生宝,为的是让孩子学习他的人品。欢喜13 岁念完四年级家里就不想让他上学了,梁生宝去做工作让他继续念书。有的干部说梁三老汉不像贫雇农,忘恩负义没良心。梁生宝说梁三老汉拿到土地证跪下给毛主席磕头,怎么能说他忘恩负义没良心!如果没有爹收留自己,自己能不能活下来都不好说。谁说爹不好也不行!王瞎子常常叫儿子戒备梁生宝,但在为王瞎子办丧事时,梁生宝劝欢喜不要斗气,要把这当作灯塔社的葬事。掘墓人任意乱丢土,作为社主任梁生宝自己跳下墓坑去,他觉得要是踩不实土,头一场暴雨就陷一个坑,人家会笑说:“这就是农业社埋的人!”大年初一,工作再忙,他也会按照乡俗去给梁大老汉拜年。

这一年,在换稻种后,八户组员里头有五户年年吃借贷粮的人家都解决了困难,在统购统销中全组自报向国家出售余粮50 石,合12000 斤。

当任老四说:“我知道你心大胆大。你是好汉!”梁生宝深深知道,是党的政策,是各级党委,特别是县委、区委、乡党支部的正确领导,给了自己无穷的力量,于是就激动地大声嚷起来:“整个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在我背后哩!我梁生宝有啥了不起?”

正月初六,梁生宝和官渠岸互助联组长郭振山一同进城参加一年一度的全县互助合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在会上,他提出灯塔社在1954年冬天扩社,向所有积极要求入社的贫农和生产、生活有困难的中农开门;到1955年冬天,要争取上、下河沿的47 家农户全都能入社。三年实现合作化!同时,他对郭振山要求官渠岸互助联组在夏收以后提前办社表示热烈的支持。梁生宝表示要同郭振山团结起来,并肩前进。他希望他们这个九十九户的行政村,同一年成为汤河上头一个合作化村,并且最好是能够办成一个联社。

收获爱情

梁生宝第一个恋人是官渠岸的徐改霞。改霞爹活着的时候给她定了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贯彻婚姻法,才解除了婚约。她在万人大会上讲话出了名,人也漂亮。21 岁的她进入小学学习,并担任着小学团支部委员。在土改那年,他俩接触多,一同到县城参加过青年积极分子代表会议,两人单独说过话,互有好感。后来,经常同其他村干部和积极分子一块过汤河到乡政府开会,改霞喜欢接近梁生宝,开会的时候挨近他坐,走在路上也总在他旁边。有一天黑夜,汤河涨水拆了板桥,过河时她把一只柔软的手塞到梁生宝被农具磨硬的手掌里。那时候,改霞还没解除婚约,梁生宝的童养媳妇也还活着。在下堡乡党支书卢明昌隐隐约约暗示过梁生宝后,他就以一种生硬的方式避免和改霞接触。等改霞解除婚约、梁生宝的童养媳妇去世后,改霞看出梁生宝一见她就脸红,是对她也怀着念头。她憧憬着同梁生宝在一个和谐的家庭共同创造蛤蟆滩的新生活。有一次,改霞把一只小手,放在梁生宝穿“雁塔牌”白布衫的袖子上,轻轻地说:“你还生我的气吗?那一回在黄堡桥头上,你太给人难堪了,我才不是……”在这时,梁生宝似乎想伸开强有力的臂膀,把改霞搂在怀中,但他没有这样做,共产党员的理智,显然在他身上克制了人类每每容易放纵感情的弱点。“我这阵没空儿思量咱俩的事,你要是真……那就等秋后我消停了再……好吗?改霞?就这样吧!”

代表主任郭振山劝徐改霞安心学习,要推荐她去西安当工人。这时改霞不得不重新考虑,她并不是对工厂完全没兴趣,觉得对她个人来说,也许这是更有意义、更理想、更有出息的前途;对党和国家的需要来说,是义不容辞的工作。梁生宝也觉得改霞应该去工厂,为国家的工业建设出力。

就这样,改霞走了。梁生宝后悔了一阵,随后又被互助组的各种伤脑筋的事务岔开去了。

当冯有万与家人都劝他和改霞尽快确定恋爱关系的时候,他担心自己威信不够,为了能够办好党交给的事业,必须尽力提高自己在群众中的威信,使群众跟着他走的时候心里踏实,所以并不太热心婚事。改霞走后,冯有万要另给他找对象,他说一年不考虑恋爱问题,怕分心“耽搁了互助组的事,闹不成丰产,咱丢脸事小,党的影响弄坏了,旁人以后也难闹”。

后来,有人给他介绍25 岁的峪口区竹园村女青年团员刘淑良。刘淑良原来结婚的对象是窦堡区范村的范洪信,可是人家嫌她没文墨。刘淑良是个强性子的人,早就想离婚,但婆婆舍不得她就又拖扯了好几年。因为梁生宝正在忙建社的事情,刘淑良两次来村里,梁生宝都没去见她。直到年前,两人才正式见了面。

在全县互助合作积极分子代表会议上,梁生宝又一次见到了刘淑良,只见她剪了头发,上身穿蓝、下身穿黑,丰满的胸前戴着互助合作代表的红布条。这时的刘淑良已经在竹园村当了互助组长。她落落大方、谈笑自如,开口笑问:“梁生宝同志,你来得早?”梁生宝就更不好意思了,人家主动到蛤蟆滩去和他见面,而他却怠慢了她。稳重老成的刘淑良这回给他的好感,比起头一回见面更明显、更强烈。梁生宝有心趁着这回在城里开会,解决他的婚姻问题。在进城第四天中午休息的时间,梁生宝就大模大样地到女干部和女代表住的院里去找刘淑良。他望着大方的刘淑良,觉得她真美,连手和脚都是美的,不仅和她的高身材相调和,而更主要的是和她的内心也相调和着。刘淑良注意地看着梁生宝,他的表情是诚恳的,眼光里也没一点说谎的神色。明大理、识大体的她相信,梁生宝是真心实意的。两人各自谈了自己的工作,她立刻感觉到和他在精神上比刚才更加近了一些。梁生宝很腼腆地问:“我看咱这事情,你要是没意见了,咱就简简单单……”刘淑良站起来,不好意思地笑一笑说:“那么还敲锣、打鼓、坐轿呀?”他们两人就这样确定了恋爱关系。

就在梁生宝的工作逐步理顺并且收获了爱情的时候,更大的难题又摆在了面前。在其带领大伙创业的道路上,很多新问题又将接踵而至……

共产党员梁生宝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人物画廊中的经典形象,在今天依然具有巨大的感召力;梁生宝的成长之路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发展方向,在今天依然给人以莫大启迪。

注释:

[1]《创业史》第一部由中国青年出版社1961年初版;《创业史》第二部由中国青年出版社1977年初版。

猜你喜欢
互助组稻种
柳青的创业史
袁隆平的“第81难”
袁隆平的第八十一难
祖孙“互助组”创业温暖人生路
国际小母牛项目实施中农业综合服务探讨
同心互助姐妹亲
“12345”模式架起党群互助连心桥
秋收:胭脂米重回京城
水稻机插秧育苗催芽器研制成功